浅析歌剧《燕子》的几个不同版本

2017-01-28 15:37:57叶思邑
黄河之声 2017年8期
关键词:普契尼燕子歌剧

叶思邑

(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浅析歌剧《燕子》的几个不同版本

叶思邑

(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普契尼是真实主义歌剧作曲家的代表,他的作品收到广泛观众的喜爱,然而他的歌剧《燕子》却未被列如他的经典之列,只是其中的一首女高音咏叹调《多蕾塔做了什么美梦》受到追捧。也许正因为如此,这部歌剧显得有些开放式——作曲家几经修改第三幕,甚至后人也来参与。本文旨在梳理目前能找到的几个版本,并试做一些总结。

燕子;普契尼;第三幕;轻歌剧

《燕子》并不是普契尼的典型之作,被认为是与前辈威尔第的《茶花女》剧情类似的歌剧,但这从来就不是普契尼的困扰,有《曼侬·莱斯考特》在前,有《图兰朵》在后,普契尼从来不忌讳题材甚至脚本的类似或相同。

燕子继续巡演中,普契尼决定对《燕子》做一次大的修改:男二号布鲁尼从男高音改为男中音;男主角鲁杰罗增加一首浪漫曲;女二号的戏份加重;第二幕中的饮酒歌独唱和合唱变为主要角色的四重唱;第三幕中,男二号布鲁尼和女二号莉赛特不再有争吵的二重唱,而是团结起来劝说玛格达回到她的援助者那里;鲁杰罗将会拿着他母亲的信回来,但是会在玛格达反驳之前离开;最后的二重唱不再属于男女主角,而是给了布鲁尼和玛格达,并且以布鲁尼将悲伤的玛格达带走来结束。这个新版1920年4月20日在西西里岛的巴勒莫上演;虽然反响良好,但是之后普契尼还是决定要再做修改:第一幕和第二幕还原回最初的版本,只是做一些小小的调整,变化不大;第三幕,则有颠覆性的变化,回到威尔纳最早的提议上来,加进了一场戏,玛格达的援助者蓝巴尔多去到玛格达的住处,请求她回到他身边,后鲁杰罗通过一封匿名电报发现了玛格达的过去,愤怒地指责她,并决定永远地离开她,最后玛格达在莉赛特的陪同下离去。虽然普契尼继续在这个最终版本上花了大量时间去敦促和管理,然而在他的有生之年,这一版本却最终没有上演。尽管他向西比尔保证《燕子》是肯定会在伦敦剧场上演的(西比尔是英国人),却没有经纪人愿意去做,尤其是公司的新老板并不想为历史原因,让这部需求不大的歌剧给自己惹上麻烦,于是第三个版本,连同手稿和交响乐资料都放在了公司的档案室里。这个不幸的档案室,在二战时被炸毁,只剩包含6页新乐谱的声乐谱幸存。

第三个版本直到1994年才被人们所知道,被战争毁掉的部分,在声乐谱的基础上被恢复;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第三版的交响乐部分是由正宗普契尼风格的意大利作曲家洛伦佐·费列罗完成的,并且于1994年3月22日上演。作为普契尼的较少上演的歌剧,在观众和评论家们的认可之下,《燕子》的复兴被广泛接受。

在欧洲和美国的舞台上,现状是第一、第三个版本在上演,以及将三个版本按需要组合在一起上演;需要说明的是在1995年在波恩上演的《燕子》中,最后的结局是以玛格达自己走入水中自杀结束。从那以后,这个“第四”版本还在华盛顿国家歌剧院和洛杉矶歌剧院演出过。

在《燕子》的几个版本中,玛格达最终都与鲁杰罗分开了;在第一版中,是玛格达自己选择离开;在第二、三版中,是鲁杰罗离开玛格达,无奈之下玛格达在女仆的陪伴下回巴黎;“第四版”则是玛格达选择结束生命作为“燕子”的终点。这里我们再次回到燕子的特点:随季节变化而迁徙;春天北来,秋天南归,喜欢成双成对,喜欢寄人篱下。第一版中的玛格达,当她认为爱情的“气候”变化了,当鲁杰罗知道了她的过去,爱情也就不再是纯洁无暇,于是选择再次回到巴黎,过寄人篱下的日子——其实最具燕子的特点,这也许也是普契尼最开始选择它的原因;第二、三版中,虽然为了增加戏剧性而将玛格达塑造为被“逼”回巴黎的一方,但是最终,也是如燕子归巢般,而并没有设计为玛格达去到乡下重新开始另外的生活或其他;还有一个特殊的第“四”版,它并不属于普契尼所创作的任何一种结尾:当玛格达不断向鲁杰罗解释和请求宽恕,但鲁杰罗愤怒地表示不会原谅她,说完“永不再见”后离场,玛格达泣不成声,缓缓说出:

我的命,我整个生命,

从我身上被拿去了。

唉,为着我的爱人,

我一切梦想幻灭了,

所有希望消逝了,

我要像一只燕子飞向海洋,

我现在要独自飞往那儿,

只有我的悲哀伴随。

(之后玛格达走入海中,海水慢慢将她淹没。)

在这四个版本中,最后玛格达都是以“燕子”自喻;她还是逃不出“燕子”的命运,正如开篇时诗人所预言的那样。

该歌剧由于它特殊的历史背景,不同于普契尼的其他歌剧作品,它是一个尝试,一个综合体;优美的旋律是它的一大亮点;而正是由于它优美、入潮——当然是维也纳潮流、创新、大量圆舞曲线条,以至于普契尼没有更多的精力放在人物刻画上。歌剧《燕子》的前两幕可与普契尼成熟期的任何一部作品相媲美;这在部歌剧中的旋律在新的活力下盛放;然而第三幕,无论哪个版本,都不尽人意,戏剧因素的缺乏使得普契尼的音乐花朵结不出果实。虽然她的理想爱情被毁,但是玛格达在第三幕中无法像她的歌剧姐妹那样引起观众的同情。

有一些理论认为,艺术是生活的平衡,当生活处于苦难时,需要艺术中的美好与欢乐来平衡生活;当生活处于平静与美好时,需要痛苦的艺术来解救失衡的人性。《燕子》作于1914年至1917年,正好历经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带来了太多的痛苦——离别、暴力、死亡、摧毁……法国和维也纳在那时盛行轻歌剧也并非偶然;普契尼想要一只轻松一点、美丽一点、带着一点咖啡苦味的“燕子”,便更像是一位伟大艺术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了。■

猜你喜欢
普契尼燕子歌剧
燕子
燕子
走进歌剧厅
论普契尼歌剧创作的艺术特征——以《艺术家的生涯》中唱段《漫步街上》为例
心声歌刊(2018年5期)2018-12-10 01:44:08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歌剧(2017年11期)2018-01-23 03:41:20
贾科莫·普契尼:歌剧界的泰斗
普契尼的自我评价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歌剧(2017年4期)2017-05-17 04:07:32
燕子一家
歌剧
琴童(2009年2期)2009-02-26 08: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