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吟
(温州大学音乐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舒伯特艺术歌曲《魔王》的戏剧性解读
林 吟
(温州大学音乐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舒伯特的《魔王》是戏剧性艺术歌曲的典范。本文主要从戏剧欣赏的角度解读《魔王》艺术歌曲的戏剧性,认为《魔王》创作了有思想、性格与情感的戏剧人物形象;用“紧张气氛、情节结构、朗诵调、对话”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凸显了高度集中的戏剧冲突;具有强烈的戏剧性。
魔王;戏剧性;戏剧人物;舒伯特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魔王》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多年来,人们一直关注舒伯特艺术歌曲《魔王》的抒情性,而对于其戏剧性却缺乏系统的阐述与深入的研究。本文将从戏剧欣赏的角度解读《魔王》艺术歌曲的戏剧性,研究其戏剧性的表现,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演唱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魔王》提供理论根据。
什么是戏剧性?《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戏剧性的解释:“戏剧性是把人物的内心活动(思想、感情、意志及其他心理因素)通过外部动作、台词、表情、等直观外现出来,直接诉诸观众的感观”。德国的弗来塔克认为:“戏剧性就是那些强烈的、凝结成意志和行动的内心活动。”
舒伯特艺术歌曲抒情,含蓄,优美,细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1815年舒伯特18岁时,创作了《魔王》,人们评价说,如果舒伯特一生没有写其它作品,只写了《魔王》,他也称得上是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大多优美抒情,而《魔王》却例外,它悲惨,紧张,恐怖。本文将从以下三方面对《魔王》的戏剧性进行解读。
戏剧人物指的是根据观众或读者的理解,具有思想、性格与情感特征的人物。舒伯特巧妙塑造了复杂的四个思想、性格与情感特征鲜明的戏剧人物。
故事的叙述者形象的塑造,在这首歌曲的前奏[1-15小节]中,舒伯特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情景:连续的三连音,g小调主音八度同音反复,好像马儿奔驰在森林,笼罩着阴森而紧张的气氛,拱桥式的低声部弧形音型的切入,好像黑森林里飘荡的阴风,又仿佛是被奔驰的马蹄带起的阵阵尘沙。力度强弱对比鲜明,音型上行进行,造成和声上的张力紧张感,为演唱者提供了演唱的特定的情景。又如,在[133-148小节](结尾时),叙述者用沉闷的,忧伤的音调讲出了可怕的故事的结果。音乐用了小九和弦(导音上)与调式调性色彩的突然变化,给人一种非常不祥的感觉,以音乐的非常动荡与不稳定性,来增强戏剧性的高潮与戏剧性的效果。
儿子形象的塑造:舒伯特用音程大跳,半音化的进行,尖锐的小二度音程,高音区旋律等音乐表现手法,来描绘儿子的恐惧,发抖,害怕,紧张的叫声与心情,儿子一共四次惊呼"我的父亲"心情是越来越紧张、害怕、恐惧;随着旋律音调的不断提高,儿子的痛苦,惊慌达到高峰,旋律最后停在弱音上,表示儿子被吓得筋疲力尽,加强了音乐的表现力与戏剧性。
父亲形象的塑造:舒伯特用弱起(开始),向上纯四度跳进,低音区的旋律音乐等表现手段,描绘了父亲内心的不安与外表温柔,关心,坚定的矛盾冲突,加强了音乐的戏剧性冲突。
魔王形象的塑造:舒伯特用明朗的大调旋律,装饰性三连音,柔和的琶音,描绘了与人们通常对魔王的感觉相反的形象,虚伪的魔王(旋律非常优美)。当魔王第三次出现时,很快就露出了凶残的本性,这时音乐转为小调。增强了音乐的戏剧性表现。
舒伯特用音乐生动地描述了歌德诗中魔王、父亲、儿子、叙述者四个人物的不同思想、性格与情感,从戏剧欣赏的角度来看,这就是具有思想、性格与情感特征的戏剧人物。
(一)“情节结构”的安排
戏剧情节结构由“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五部分构成。舒伯特艺术歌曲《魔王》的情节结构也隐含有以上五部分内容。例如戏剧情节结构的序幕,它是一种序言或开场白。在古代西腊的戏剧里,一般正剧的开始前面,会有一个人向观众讲解戏剧里的一些重要环节,目的是为了使观众容易看懂。而在《魔王》中的第一段与“序幕”非常相似:有叙述者向人们介绍“谁在黑夜里骑马飞奔?是一位父亲抱着他的儿子“为父亲与儿子的出场作了铺垫。舒伯特用第二段揭开了故事的开端;用第三,四,五,六段构成了故事的发展部分;用第七段魔王最后的威胁构成了故事的高潮;舒伯特用第八段让故事的叙述者告诉人们故事的结局。由于《魔王》安排了完整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戏剧情节结构,推动了戏剧情节人生悲剧的发展。
(二)“紧张气氛”的营造
艺术歌曲《魔王》从头到尾展现了紧张激烈的戏剧情节,也是其音乐更具戏剧性的原因之一。例如,开始沉闷低音的三连音象奔驰的马蹄声回荡在森林里,不时传来孩子的一声声的叫喊,音乐把孩子的恐惧与惊慌失措全部表现了出来;父亲在中声区,用男中音的音调,用不协和和弦的解决表现出了不安,焦虑的心情;魔王的阴魂飘荡在森林里,不断的出现,不断的变换形象,一会儿温柔,甜言蜜语;突然又变为凶残的原形;音乐把魔王的虚伪,凶残都暴露无遗,缥缈的声音令人毛骨悚然。三个人物(父亲,孩子,魔王)交织成的戏剧性场面,分别用旋律、伴奏音型,节奏清楚地区分开,音乐的紧张气氛随着情节的发展越来越浓,最后推向高度紧张的高潮。快速的,着了魔似的三连音节奏突然在音乐最高潮,最强奏中,嘎然停顿,这时,一切都是那么寂静,只有悲哀,死亡的气息弥漫在激动亢奋后的黑夜里。紧张激烈的气氛推动着戏剧情节的不断发展,音乐戏剧性展开。
(三)“朗诵调”的戏剧化
朗诵调在百度上的解释:“西洋歌剧中具有叙述,咏诵性质的独唱曲,用以代替对白的歌唱,节奏自由,曲调接近朗诵,使用朗诵调时,歌剧的情节是继续进行和发展的。”舒伯特常以朗诵调来增强作品的叙述性和吟唱性,同时结合富有特点的结构、节奏、速度、力度、调性等手法,展现紧张激烈的戏剧情节,造成强烈的戏剧性效果。例如,在《魔王》中舒伯特用朗诵调描绘了父亲(中年人)的不安,压抑与焦虑的内心矛盾冲突;用儿子的朗诵调描述了儿子的惊慌和虚弱;用朗诵调描述了叙事者(中年人)的同情与悲伤的心情。舒伯特充分把握变和弦,导七和弦,半音化和声的重要功能并将朗诵调戏剧化,运用通谱结构,使歌曲一气呵成,从而推动歌曲中戏剧情节的发展。
(四)“对话’的你说我答
“在戏剧中,是用人物的对话来塑造形象、展示矛盾冲突,并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在《魔王》中,“对话”的你说我答,也推动了紧张激烈的戏剧情节的发展,使音乐充满了强烈的戏剧性。例如:舒伯特的《魔王》分八段,第二至第七段都是对话。第二段,第四段,第六段是父亲和孩子的对话:“我儿,为何这样害怕惊慌?”“啊父亲你可看见魔王?头戴雞尾皇冠的魔王?”“我儿,那是烟雾飘荡。第三段,第五段是魔王虚伪的诱骗孩子。第七段是魔王的原形毕露,对孩子进行威胁与惊吓:“好孩子你可愿随我去?我的女儿会跟你玩游戏,她还会唱歌跳舞来使你开心”舒伯特通过歌曲第二段到第七段的音乐“对话”的你说我答,酝酿了矛盾,推动了音乐的戏剧情节的发展。并展示冲突,借助冲突的力量来表现主题,展现音乐的戏剧性。
舒伯特的《魔王》之所以给人强烈的戏剧性效果,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他的音乐中创作了许多的戏剧冲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物角色的灵活多变
“在戏剧表演中,戏剧冲突是靠人物角色间的矛盾体现出来”。在歌剧中,一个演唱者只可以扮演一个角色,并且角色的声部不能变换,都是固定的。而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魔王》却与歌剧不同,它在角色表现上灵活多变,它可以一个人表演四个角色。例如,在《魔王》中,演唱者用中音区的旋律,男中音的音调,代表沉稳的具有同情心的叙事者;用中声区的音调旋律,表现稳重,焦虑,不安的父亲。用高音区的音调旋律,表现惊恐,绝望的儿子。用发虚的高声区的假声来表现魔王虚伪的温柔,用男中音严厉的吼叫声来表现表现魔王的凶残。演唱者用不同的音区模拟出不同角色的音色,用一个男中音演唱出四个不同人物的声音,展现四个人物角色的复杂的内心情感变化,以不同的音区不同的心态与不同的情感形成的不和谐性,创造了矛盾的语境,渲染了戏剧性的冲突,并且依靠这种冲突把故事一步步推向高潮。从而使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魔王》比歌剧咏叹调更富有戏剧性。
(二)丰富精妙的和声语汇
丰富精妙的和声语汇在《魔王》中到处可见。例如,当父亲对儿子唱道“我儿,你为什么这般惊慌?”这时,伴奏音乐出现了不协和的音响效果,出现了属九和弦(a小调上),突出描绘了父亲既紧张,不安又要安慰孩子的内心矛盾。例如,当儿子对着父亲呼唤“父亲你听见了吗?”这时音乐出现了属九和弦(e小调),预示魔鬼幻影又出现了,而且原形毕露,很凶残,孩子更加恐惧,绝望;这时与前面魔王的歌唱音乐(第三段,第五段音乐)形成强烈的反差,将紧张的气氛不断加强并推向高潮。舒伯特在《魔王》中,为了突出歌曲的戏剧性冲突,还恰到好处地使用了导七和弦。例如,在歌词“把儿子紧抱在怀里”这时旋律的减五度进行与右手伴奏形成了导七和弦的转位,营造紧张气氛,舒伯特运用导七和弦的紧张度,突出描绘了叙述者即同情又激动的心情,并使音乐充满戏剧性的冲突。
(三)调性布局的巧妙设置
舒伯特在調性的布局上往往浸透着对诗歌内涵的深刻理解。如:舒伯特在《魔王》中,父亲的音乐都用小调,表现父亲带着焦急不安的心情试图用温柔的话语来安慰儿子。魔王甜言蜜语时用大调音乐表现,魔王的凶残本性暴露时,用小调表现。舒伯特还以大小调色彩的变化运用,来表现音乐的曲折,悬念。例如,在音乐的开始处(故事叙事者的音乐),就用了多调陈述布局:g(小)转c(小)转降B(大)转g(小),预示了曲折。例如在音乐的最后部分(故事叙事者的音乐),也用了多调陈述的布局:g(小)转c(小)转降A(大)暗示了悬念。又如,魔王的调性布局也与常人不同:第三段,第五段用非常优美,明朗的大调,只在第七段的后部分才转为阴暗的小调(预示魔王原形毕露)这时调性的转换与情感的转换合而为一,使音乐充满戏剧性的冲突。
(四)演唱与钢伴的你唱我和
只有演唱与钢伴心灵相通,两者合而为一,融为一体时,才能真正的地展现舒伯特《魔王》的戏剧性冲突。特别表现在小二度音程效果的运用上配合默契。例如,在《魔王》中,舒伯特常运用小二度不协合音程(尖锐的),使演唱与钢伴形成尖锐的音乐,来表达孩子的惊呼;舒伯特还运用极不协合的小二度音程(尖锐的)的右手和弦与左手八度和弦形成的音乐,来表达孩子的绝望,恐惧;舒伯特还用小二度音程产生的戏剧性冲突,取得了扣人心弦的戏剧性效果。这首先要求声乐演唱者音准感觉要很好并与钢琴伴奏要配合非常默契,其次,还要求声乐演唱者与钢琴伴奏者对作品的理解要统一,对作品的速度及强弱的处理要一致。舒伯特通过丰富精妙的和声语汇,匠心独运的调性布局,刻画了歌曲中四个人物的形象和心理状态,这时前奏、间奏、尾奏已不是简单的连接作用,而是当声乐演唱停止时,让钢琴继续着心灵的演唱。艺术歌曲《魔王》内含情感与戏剧性冲突,只有通过演唱与钢伴的配合默契才能得到充分的,恰如其分地展现。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魔王》:创作了有思想、性格与情感的戏剧人物形象;用“紧张气氛、情节结构、朗诵调、对话”推动着戏剧情节的发展;凸显了高度集中的戏剧冲突;有很高的戏剧性研究价值。■
[1] [德]古斯塔夫.弗莱塔克 著,张玉书 译.论戏剧情节[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10.
[2] 李润生.对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舒伯特艺术歌曲研究状况的研究[J].音乐艺术,2006,03.
[3] 杨孜孜.舒伯特艺术歌曲《魔王》及演唱技巧[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6,04.
[4] 肖萍.舒伯特歌曲《魔王》的艺术魅力[J].绵羊师范学院学报,2006,06.
林吟(1962-),女,浙江温州人,温州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西安音乐学院访问学者,本科学历,主要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