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令昆
湖南卫视《一年级·毕业季》创作特色分析
文/游令昆
2015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加强真人秀节目管理的通知》之后,各大卫视现象级的综艺节目层出不穷,“明星+明星”“明星+素人”的真人秀形式越来越多,而湖南卫视坚持节目原创,拒绝海外版权引进,将目光投向大学生群体,经过三年多时间的策划与制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纪实真人秀节目《一年级·毕业季》,取得了收视上的成功。
《一年级·毕业季》节目以上海戏剧学院为背景,用校园纪实真人秀的方式探讨了高校表演艺术类专业学生如何进行社会选择的问题。节目组选择张智霖和袁咏仪担任科班生的主讲和助教,陈建斌、娄艺潇担任旁听生的主讲和助教,孙耀琦担任全部学生的辅导员。自开播以来,节目深受青年观众欢迎,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节目嘉宾既包括影视娱乐界的著名人物,也有电视节目主持人、服装设计师等其他领域的知名人物,这满足了观众对明星的窥视欲望。
整个节目围绕着2016年10-12月上海市发生的重要文化活动开展,所有节目的拍摄地点均为同期举办的大型文化活动的所在场所,将热点事件作为背景融入节目中,凸显了节目的多元时尚文化。同时,节目借助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仪式化的活动,既达到宣传节目的作用,也拓展了学生的第二课堂,丰富了节目选题背景。例如,节目借助湖南长沙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颁奖活动,让同学们表演节目,使他们通过接触一线演员,积累了专业知识。
甄别考试是上海戏剧学院对在校生的一次专业能力素养测评,节目组利用表演专业的“声、台、行、表”四个方面组织了四次不同的甄别考试。第一次甄别考试以声乐为主,借助上海MOMA音乐节进行现场演出;第二次甄别考试以语言类为主,主要为小品和群口相声;第三次甄别考试为形体类内容,依托上海时装周T台秀完成;第四次甄别考试为舞台表演,内容为排演话剧表演《夏洛特烦恼》片段。通过这四次甄别考试的选拔,五位学生脱颖而出成为最后毕业大戏的主演。
同时,节目实现了从个体到环节,从点到面等多层次的对抗性设计,形成了“甄别+团战”的升级化对抗。甄别考试既可以用来挑选合适的学员完成节目制作后续的内容,也可以增加团队性,更新节目淘汰规则。例如,节目将个人风采通过科班生与旁听生橄榄球赛、毕业舞会等团队协作活动,以团队对抗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也将节目的悬念成功地表现出来。
动漫人物形象的设计。节目元素更加丰富多彩,以动漫形式对老师和学员在节目中的故事进行了情景设置,再度创作成为每期节目的片花,为节目的衍生品发展提供新的空间。
运用闪回记录形式。节目利用影像的多元化和丰富性,将节目回顾与每期的画面形成对比,呈现出幽默搞笑与温情分别、同窗情谊与恼怒误解等状态,提升了画面冲击力。
教学生活场地分离。节目组将学生的教学拍摄场所与生活拍摄场所分开,教学场所大部分选择上海戏剧学院,生活场所选择校外LOFT公寓,突出家庭生活的气息。公寓内增设的第二拍摄现场,有利于将科班生与旁听生的生活与学习交叉剪辑,更好地呈现节目画面感染力。
网络直播增加参与性。节目通过小咖秀等A pp社交软件与网友保持互动,打破了传统节目单向的传播方式,也使节目线上线下的传播渠道得以拓宽。芒果视频平台作为节目视频唯一的播放平台,能够实现凝聚忠实粉丝,保护节目版权的目的。
师生完成原创音乐。节目原创的主题曲《星辰》和插曲《终有一天》,由五位明星老师主唱,旨在表达老师对学生的期待以及对青春的赞美,这也是节目原创性元素的一个体现。
节目组注重探索教学案例的多样性,将艺术专业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打造典型个案,展开教育叙事。例如,旁听生王润泽虽然家庭困难,却在节目淘汰与复活期间没有放弃梦想。节目组对其励志故事的纪录与刻画传达出积极乐观、勇于追求梦想的积极人生态度,具有教育意义。
节目组还邀请国内主流影视文化公司的总裁和人事部门经理,以及媒体特邀评论员和记者,针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应聘提问。这对参加节目的学生来讲是一次真实的应聘机会,对广大青年观众的求职来说也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节目将演员如何应对媒体、艺人演员的自我修养、红毯礼仪、自身舞台动作的控制等专业问题呈现出来,也具有重要的专业教育功能。例如,蔡明老师在节目中言传身教,教育学生舞台表演要有自信,表演要讲究与搭档配合。可以说,一期节目也是一次艺术专业的真实课堂。
总之,节目在2016年第四季度的各大卫视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在激烈的竞争背景下保持CSM全国网平均收视率0.78,整个节目团队结合国内艺术专业高等教育的实验教学,对教育的实践性与真人秀节目的社会性、原创性、教育性进行了深度的探索。
作者单位 新乡学院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