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是高校文化建设中重要一环,对于传承、传播及创新高校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针对当前高校档案开发利用工作中存在的不平衡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尝试提出改进措施,以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文化建设。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高校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涉及许多方面,本文仅针对出版的档案文化产品。
目前高校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存在不平衡性,具体来说,有重视开发利用、进行一般性开发利用和没有进行开发利用三种情况。
第一类是重视开发利用的高校。这类高校一般是建校历史较长、文化底蕴较深厚的学校,一般都有专门的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和云南大学,这些高校在校档案馆内设置校史研究室或编研室,专门开展档案文化资源的利用工作;其工作人员一般都是历史专业或相关专业出身,通常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的部分开发利用人员还拥有历史学或教育学博士学位。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完善,为高校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这类高校对档案进行开发,形成了众多的文化产品。一是原始编研成果,即对档案资料直接进行整理汇编,形成高校校史资料,如《北京大学史料》《清华大学校史资料选编》《武汉大学名人名师演讲录》等。二是基础编研成果,即对档案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加工形成的文化产品,如《清华大学一百年》《复旦大学志》《武汉大学校史新编(1893-2013)》等。三是深度编研成果,即以档案为原材料进行深入研究形成的系列成果,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北京大学文化研究》《求是之光——浙江大学文化研究》《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史》等。
第二类是进行一般性开发利用的高校。这类高校以普通本科院校居多,它们一般没有专门的开发利用机构或机构设置不健全,但通常档案馆内会有工作人员从事开发利用工作,但工作人员往往不够专业,形成的成果也不多。在普通本科院校中,又以理工科以及单科院校表现明显。这类高校的开发利用工作多是结合校庆等重大活动进行的,如结合校庆出版校史,因此工作具有临时性的特点,其工作质量和工作成效与重视开发利用的高校相比,存在明显差距。这类开发的档案文化产品十分有限,没有为学校的决策、宣传及服务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撑,也使档案馆的自身发展受到限制。
第三类是没有进行开发利用的高校。这类高校一般是专科学校,如某些专科类的职业技术学院。其档案工作重点是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保管,没有机构和人员从事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因而也没有形成文化产品。如果为迎接校庆或举办其他重大活动,通常会编辑一本画册内部发行。
一是认知上存在问题。重视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高校,往往具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意识,能够紧跟时代要求开展。目前,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一环。就高校而言,充分挖掘档案文化资源是实现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重要手段。因此重视开发利用的高校会利用多年积累的丰富档案资源,抓住各种机会与机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文化资源发掘工作,如武汉大学档案工作一直贯彻“管用结合、以用为主”的理念,产出了大量的档案文化产品。而进行一般性开发利用的高校或没有进行开发利用的高校,其认知上存在问题,往往认为档案工作就是收集、整理与保管档案,没有认识到档案编研工作的作用,也没有将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上升到文化建设的高度,往往认为学校的文化建设与档案部门无关,这一工作应由宣传部门、学工部门、校团委等部门完成。这些高校的档案部门即便偶尔开发出少量的档案文化产品,也是为了满足临时性的需要。
二是机制上存在问题。重视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高校在档案文化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一般都具有良好的运行机制。这类高校会考虑将档案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文化建设范围,北京大学、中南大学等都是如此。在开展档案文化资源发掘工作时,高校会根据时间的紧迫性和工作量的大小,安排不同部门协同开展工作,如一项文化资源开发任务布置下来,高校在档案馆为主或参与的情况下,会安排校办、宣传部、教育学院、历史学院等部门参与进来。多家部门共同参与、集思广益、协同作战,使得工作能够迅速推进,且容易出精品。如南京大学计划以档案为基础进行校史系统研究,为此专门制定了整体规划,准备投入几百万元人民币的工作经费,并安排相关部门共同参与。而进行一般性开发利用的高校其工作计划性不强,协同机制也差,往往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任务下达后,相关部门以各种借口不参与,或者应付了事;没有进行档案文化资源开发的高校,几乎不存在协同机制。
三是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上存在问题。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工作是一项智力劳动,不仅要求工作人员有一定的文化修养,还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重视档案资源开发的高校都有专业对口且高学历的工作人员队伍,如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都有历史学或教育学博士专门从事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不仅如此,这些高校还形成了性别、年龄比较合理的梯队结构。进行一般性开发利用的高校,其人才队伍建设存在局限性,如工作人员大多专业不对口,且年龄普遍偏大。没有进行档案文化资源开发的高校,其情况更不容乐观,高校工作人员学历一般不高,更谈不上专业对口,这些高校开展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困难重重。
除了上述原因外,其他一些因素也会导致不平衡性的产生。如档案文化资源的占有程度,重视档案资源开发的高校本身档案资源丰富,有许多资源值得开发,如武汉大学因名师众多,专门建有名人档案,仅对名师档案资源进行开发,就出版了《王世杰传》《武汉大学历史人物选录》《功盖珞珈“一代完人”——武汉大学校长王星拱》《武汉大学名人名师演讲录》等许多文化产品。进行一般性开发利用的高校,其文化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少,开发出来的文化产品少、质量不高。没有进行开发利用的高校,其档案资源占有量更低,文化产品更少、质量更不尽如人意。再如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经费投入也会产生一定影响,重视档案资源开发的高校都有相应的经费保障,如武汉大学每年都有档案编研出版专项经费,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另两类高校一般认为文化建设看不见、摸不着,往往疏于对档案文化产品开发进行投入,经费的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档案文化产品的产出。
高校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平衡性,至少产生了两方面的负面影响,应予高度重视。一是档案没有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影响了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的实现。二是档案工作的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制约了高校档案工作的发展。高校档案工作长期以来以档案的保管为主,难有作为;高校档案部门与外界接触不多,没有多少师生了解档案工作是什么。高校档案部门“无为无位”,高校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提供的支持十分有限。加强高校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改变工作的不平衡性,是高校档案工作从后台走向前台、实现“有为有位”的重要手段。
有些高校档案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首先是认识上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档案工作逐步形成了以保管为主的惯性思维。改革开放以后,档案的开发利用慢慢被提上议事日程,但受传统习惯及惯性思维的影响,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一直进展缓慢。高校档案工作是国家档案工作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整个大环境的影响,也处于以保管为主的状态。高校档案工作应该紧跟形势的发展,必须重新考虑档案工作的时代要求,要努力实现高校档案工作的三个转变,即由实体管理向知识管理转变,由档案实体保管向档案知识管理、知识提供及决策咨询转变,由“以管为主”向“管用结合”转变。这就要求高校档案部门必须树立正确认识,重新考虑档案的价值,把档案的文化价值提上议事日程,重点考虑如何以档案为原材料,经过加工生产出高质量的档案文化产品,改变档案不能用、不能随便用的陈旧观念。同时,高校档案工作者还要带动高校其他教职工转变观念、树立正确认识,特别要积极争取高校领导的重视,领导认识到位了、充分重视了,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才会有人才的支撑和财力的保障。要争取广大师生树立正确认识,这样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才会有广阔的需求市场。
要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将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纳入高校的整体规划或计划之中。规划即在一定年限内(5年或10年内),对高校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要做什么、做多少,有一个大体的安排。计划一般以年为单位,对一年内工作完成多少、完成到什么程度有具体安排。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之所以在有些高校开展得不好,就是缺乏相应的规划和计划。有的高校在制定规划时,将主要精力放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以及人才队伍建设上面,几乎没有对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进行规划。建立该项工作的考核与评估机制是建立良好工作机制的重要内容,也是不可缺少的关键一步。如果说规划和计划是执行依据,那么考核和评估就是倒逼机制。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之所以不受重视,与工作的考核与评估机制缺失存在很大关系。高校要想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就应该建立工作的考核与评估机制。
要做好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工作,需要完善工作队伍,高校档案馆如果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开展这项工作,是十分理想的状况,这对于加深对高校馆藏档案的了解、把握工作方向很有意义;还有利于师生对档案工作的了解,并获得更多人力和财力的支持。如武汉大学利用校档案馆的力量开展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近几年就开发出版了40余部档案文化产品,深受学校师生及高校档案界的好评。但放眼全国,不少高校档案馆开发利用档案资源的能力明显不足。因此以档案馆为依托,拓展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主体就显得十分必要。就高校内部来看,一是可以结合工作需要,与高校各部门合作。如果校庆需要编写校史,就可以与校办、宣传部、教育学院等部门合作;如果院庆需要编写院史,可以联合学院进行;如果学校的一些职能部门需要总结自己的工作历史,则可以合作编写部门发展史(组织史、研究生教育发展史、学科建设发展史等)。二是档案馆还可与高校个人合作,如结合本校专家学者开展研究、硕博士论文写作等需要,与他们合作开发档案资源。就学校外部来看,可以以课题、成果共享等形式,与校外科研机构、档案部门以及个人等开展合作研究。
参考文献:
[1]葛荷英编著.档案编研的理论与方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王英玮主编.档案文化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王旭东著.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4]吴绪成著.中国档案资源与档案文化[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5.
[5]颜海著.档案资源开发利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