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0)
工匠精神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
李艳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0)
工匠精神对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开辟了新的教育思路。为了使高职院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取得更好的成效,必须在教育内容、教育要求、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环境等方面转变旧观念,积极探寻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
工匠精神;高职院校;理想信念教育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营造大国尚技的浓厚氛围,工匠精神一时声名鹊起。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实现社会主义制造强国的主力军,对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他们培养工匠精神,既是塑造高职学生政治灵魂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社会各行各业未来骨干力量的最佳对策。新形势、新特点、新问题既为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提供良好机遇,同时就如何在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贯彻工匠精神等问题又提出了严峻挑战。
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是目的和任务的具体化,全面把握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提高教育的实效,必须要做到贴近时代、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1.1 贴近时代
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理想信念教育都有不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制造强国的关键期,社会上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强调专业技术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培育工匠精神应当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核和引领。在对高职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大国工匠的理想确立。同时,引导学生把社会理想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指导以及不断奋斗的方向,努力把自己打造为大国工匠。如果离开这个社会时代背景,对高职学生进行抽象的理想信念教育,那就只会沦为空谈。
1.2 贴近学生
学生的特征是时代特征的鲜活体现,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较,高职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与时代相融合的鲜明特征。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学采取的是理论课与实训课相结合的模式,强调专业与职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同步协调,相较而言,更加侧重于学生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认知更加贴近社会现实,对事物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和价值取向,拥有独特的体验和阅历。因此,对高职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必须要充分重视当代高职学生的这些特征,选择他们所关注的内容作为切入点,如高职院校的各类技能大赛和创新设计比赛等。在学生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更加科学地认识工匠精神,并从中获得积极的体验,逐渐导入社会理想信念,从而使其在心理上和思想上感到亲近,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1.3 贴近实际
任何脱离实际的理论教育都是空谈,对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也不例外。理想信念教育本来就是一个大课题,必须要实现教育内容的高尚性与现实性相结合,防止脱离实际、放空炮。[1]因此,对高职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其内容必须要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发展,以强化其中的积极因素,弱化乃至扼杀其中的消极因素,使理想信念教育落到实处、收到实效。高职学生自身有其特殊的实际情况,而现阶段我们面临的最大的实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我们的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对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须突出这一实际情况,并教育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技术优势,把工匠精神贯穿于自身人文素养和道德观念培养过程之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一直以来,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一提起理想信念教育就自动与“假大空”、“虚无缥缈”划等号。出现这种情况的关键就在于教育要求违背了学生思想发展规律和接受规律,没有联系高职学生的思想实际。为此,在理想信念教育要求上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2.1 转变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
目前的理想信念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社会理想轻个人理想的现象,对高职学生的教育要求都有偏高的倾向,教育他们为了大我,要牺牲小我。本来高要求是对的,但是把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对立起来,则会对高职学生产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上的误导。当前我国社会努力营造大国尚技的氛围,而成为一名大国工匠,把自己打造成行业内顶尖技术人才则是很多高职学生的理想追求。这对于引导高职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来说,就是比较得当的契机。因此,对于教育者而言,需要把对高职学生社会理想教育与个人理想的引导结合起来,帮助他们把个人理想汇入崇高的社会理想之中,并在为实现社会理想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
2.2 转变追求个人利益与培育淡薄名利精神境界的关系
很多高职学生对理想信念教育产生 “假大空”的感受,究其原因,是没有正确处理好培育高尚精神境界与追求个人利益的关系,过分强调精神因素,忽略个人正当利益和物质需求的满足。在对高职学生开展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固然要培育学生淡薄名利与专一、执着追求技艺的信念,因为专一、执着的信念是“工匠精神”培育的基础要素,也是实现理想的前提。但除了精神上的满足外,人要生存是离不开一定物质支持的。因此,在理想信念教育的要求上,要帮助学生正确处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既不能忽略物质需求,也不能仅仅局限于物质上的拥有与享受,而应当在物质基础上注重从精益求精的技艺追求中体味苦与乐。
2.3 转变现阶段社会理想与共产主义理想的关系
“过去一谈到理想信念教育,就立刻上升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高度,这种做法是极为不妥当的,必须要转变为从高职学生的现阶段社会理想、奋斗目标讲起,逐步上升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2]。对高职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要把远大理想与现阶段共同理想教育结合起来,激励高职学生胸怀远大理想,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同时对高职学生提出的要求必须要结合其所处阶段的具体实际与发展目标,引导其立足于大学生的身份,自觉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努力践行工匠精神,朝着完善自身专业技能的方向发展,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
教育方式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也是表达教育内容的桥梁。对高职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不仅要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和要求的合理性,更要注重方式的有效性。
3.1 理论灌输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首先应该是也必须是理论教育,科学的理论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基础。在进行理论灌输的同时,还应当注意到科学的理论必须要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理想必须要通过实实在在的实践奋斗才能达到,信念也是通过实践的检验而越加彰显出其科学性。因此,对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除了课程教学外,还要注意遵循他们的心理特点,组织他们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寓教于乐,在活动中贯穿理想信念教育的要求,融入工匠精神,并努力实现活动的多样性、连续性、规范性。
3.2 自我约束与外在约束相结合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坚定理想信念的确立需要高职学生积极主动地将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内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而使理想信念在实际行动中得以外化、升华。对高职院校而言,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渠道,开展实实在在的工匠精神教育,在增强学生理想信念认知的基础上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同时,高职学生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认识上必然还存在不足之处,需要外在的规范对其思想行为进行约束和指导。这就要求学校建立起必要的学习教育制度和行为管理规范,约束其不良行为并指明前进方向,激发他们树立起高尚的理想信念。
3.3 理想信念教育与其他教育相结合
高职学生在学校中除了要接受理想信念教育外还要接受其他各种类型的教育,这些不同类型的教育相互联系,要实现的总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对高职院校而言,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由于高职院校自身的特殊性,现实中有不少高职院校只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学生人文素质特别是科学理想信念的养成,这无疑是本末倒置的做法,也不符合当前我国培养大国工匠的实际需求。因为大国工匠不仅要有精湛的工艺技能,也需要具备精益求精等高尚的精神品质。另一方面,也要重视高职学生其他方面的教育,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毫无疑问,理想信念教育成效越显著,高职学生就会更加自觉地接受其他方面的教育;而其他方面教育的成效越显著,也会促使高职学生更加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必然会受到环境中各种积极和消极因素的影响。对高职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而言,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环境因素都在直接或间接地对其产生影响。因此,要努力实现教育环境社会、学校、家庭的“三位一体”,优化理想信念教育环境,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
4.1 优化社会环境
十八大召开以来,社会上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强调公民良好心态的培养,并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发展之路。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出的要培育“工匠精神”,则开辟了建设制造强国的新路径。这种社会氛围为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较好的宏观环境,特别是全国范围内大国工匠模范榜样的树立,更对高职学生崇高理想信念的确立起到催化剂作用。各类高职院校应该抓住契机,以“工匠精神”为引领,进一步做好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3]即便是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也能为他们树立反面典型,以理批驳,成为理想信念教育的精神武器。
4.2 强化学校环境
学生在学校中生活的时间最久,受学校环境的影响也比较直接,因此必须要在学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加强校风建设。学校教职工工要以身作则,带头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并在教学、生活中积极践行,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同学之间的相互竞争、激励、示范,特别是组织开展各类技能性比赛和弘扬 “工匠精神”活动,能为校园文化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能为高职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
4.3 整合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学生理想信念的养成会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理想信念如何,对子女思想的形成发展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虽然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倡导“工匠精神”,然而在我国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下,很多家长并不真正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一名技工,进而左右子女的专业选择和职业发展道路,这就导致当前很多高职学生出现理想信念模糊甚至扭曲的现象。因此,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不能忽视家庭环境的影响,将其与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结合起来,实现“三位一体”,以“工匠精神”为主线对其进行有效整合,为高职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实现理想信念教育与各种环境因素的良性互动,增强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为我国建设制造强国贡献力量。
[1]逢锦聚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赵开国,刘泽雨.青年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必须迎接新挑战[J].思想理论教育,2001,(1).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黄素华】
The Cultivation of Ideals and Faith among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aftsmanship
LI Yan
(Changzho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Light Industry,Changzhou 213000,China)
The craftsmanship poses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ideals and faith among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veils new approaches and methods.To achieve better effects,the out-of-date notions in contents, requirements, methods and environment must be abandoned and new patterns must be explored.
craftsmanship;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he cultivation of ideals and faith
G718.6
A
1671-9565(2017)01-048-04
2017-01-12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工匠精神引领下高职院校校企文化融合研究”(编号C-b/2016/03/23)阶段性研究成果。
李艳(1993-),女,安徽淮北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主要从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