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
写作创意凝练寻径
张健
写作创意是写作主体经由沉思,发现和捕捉到的富有创新意义和价值的一个核心思想。创意是写作的灵魂。人们常常把写作的材料比作“血肉”,结构比作“骨骼”,语言比作“外衣”,而创意的思想则是“灵魂”。它是写作要素中的最核心的要件,是文章的“精气神”。创意是富有生成张力的“受精卵”。人的写作欲望,一旦有了思想“受孕”,尤其是创意思想的碰撞交融,就会激发出强大的内生动能和写作冲动,帮助你诞出新的生命成果。创意是人悟“道”并凝练写作主题的过程。它是写作主体时刻想抓住的“最值得一思”“最值得一写”的东西。而我们往往苦于缺乏创意,觉得无甚可写,其实就是没有思想或者说“心无灵犀”的表现。说明我们的学识、眼界、知识和思想,还有欠缺、不足和“硬伤”。
创意写作理论认为,写作是一个创造和生成的过程,没有创意就无从创生。所以,创意对写作而言是第一性的要素。创意思想所由何来呢?
一要重视阅读发现。对科研写作来说,阅读是一个寻找和发现的过程。阅读是“从死的文字中引出活的思想的过程”(乌申斯基)。关键是读的时候不能有“眼”无“心”,而要“眼头过,口头转,心头运”(朱熹语)。因为“有心”“无意”之间,差别就是卓越与平庸。(朱永新)二要有创意捕捉的意识。脑子里始终绷着科研这根弦,心中始终装着科研这档子事。阅读、教学、做事、外出学习等,都能联系着科研进行思考,时时、事事、处处,全天候、全频道地开通接受创意信息的感应的天线,这样才能经常感悟、发现创意的思想,并催生科研成果。否则,即便牛顿的苹果砸到头上,创新的祥云卷过头顶,也会无动于衷。三要学会借鉴感悟。对于写作的人来说,重要的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有价值的思想。当然找的过程可以是受别人启发而生成的创意,可以是借鉴别人的东西而完成的超越,借鉴的过程关键要联系自己研究领域深入思考,这样才能得“意”悟“道”。
创意思想的凝练有多种方法。
1.创意完型法。即抓住一个好的创意点,用心琢磨,直至催生出满意文章。创意点无需多,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但一定要足够精彩,精彩到足以让你心中一喜、眼前一亮、魂悸心动。这样的词才能抓住你,你才会去琢磨能否将这样的“语料”资源转换成为我所用的创意,生成有价值的文章来。比如看程红兵《直面教育现场》,发现“觅泉”这个词很新颖,非常喜欢,就琢磨能否写成文章来,于是完成了《职业教育的“觅泉”》一文。文章把实践作为职业教育所觅之“泉”,缕出了“实践是经验之泉,实践是理论之泉,实践是方法之泉,实践是智慧之泉,实践是创新之泉”写作路径,完成了写作。再如看《新华文摘》一篇写流行语的文章,2012年网络流行语有一个“最炫民族风”,这个词又触动了我感应的神经,当即用创意完型法写出了《期待读书成为“最炫民族风”》的文章。
2.比照生发法。即由某一参照点或参照系出发,联想感悟、连类而及,生发出新的思想或创意完成的文章。比如我看一篇教育学论文,通篇了无所获,但文中“坐中学”这个词,让我心有所感,思有所悟,于是联系职业教育常讲的“做中学”概念,完成了《职业教育:“坐中学”还是“做中学”》。有一次,看毕淑敏的散文《蚕是被自己的丝裹住的》,深受启发,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和事都是被自己吐的丝裹住的。于是,就有了《教师:突破你生命的茧》文章问世。
3.语境转换。受其他语境事物的启发,转换到自己熟悉的或有话要说的语境上来,形成写作创意完成的文章。比如看康宁的一本书,书的封底有一句话:“把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带向未来。”这是学科语境的,我联想到职业教育,就将其转换成了“把怎样的职业教育带向未来”,并完成了这篇文章。再比如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名句:“我思,故我在。”我将其转换到读书的语境上来,写出了《我读,故我在》的文章。
4.创新超越。创新超越主要是以批判思维为手段,或变换思维视角,审视传统或当下的事物,而形成新思想、新见解、新创意的方法。它可以是对既成的事物批判反思,形成的创新超越。如“时间,都去哪了”,这是一个伪命题。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时间的管理者、消费者,能不知道时间都去哪儿了。而且时间具有一维性、不可逆性,也不是你能管得住的。但我们完全可以管一管时间怎么用、用在哪?所以,我写了一篇文章追问:时间,都去有所值了吗?实现了对“时间,都去哪了”的超越。还有思维的视角转换,翻出新意,形成的创新超越。比如读斯宾塞的“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我受其启发写了《职业教育:怎样获取的知识最有价值》,提出是死记硬背的知识最有价值,还是“做中学”的知识最有价值,完全换了一个新的追问视角,从而抓住职业教育核心问题进行思考,实现了创新超越。
(作者系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三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