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旭 曾珠
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疾病中较为常见,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若不能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尽早诊断、尽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从当前的治疗方法来看,临床首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静脉溶栓治疗[1]。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其主要类型包括2种,一种为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一种为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临床的诊断依据常选择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心电图改变,但是有部分患者在发病时,临床特征和表现缺乏特异性,这样会增加诊断难度[2]。鉴于此,此研究选择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5例和正常体检人群35例,对其实施心肌三项检测的临床价值进行探究。
此次研究抽取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5例和正常体检人群35例,收治时间为2016年5月—2017年5月,将其分别作为研究组和参照组。研究组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分别为24例、11例,最大年龄为81岁,最小年龄为38岁,平均年龄(60.23±7.15)岁。参照组男性、女性分别为22例、13例,最大年龄为80岁,最小年龄为40岁,平均年龄(59.89±7.09)岁。两组临床资料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患者发病24小时内对其静脉血进行采集,体检人群参照组常规采取空腹静脉血。标本量为3 ml,之后对两组血清肌钙蛋白(cTnT)、肌红蛋白(Mb)和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三项等指标进行检测。患者Mb指标检测方法以免疫比浊法为主,cTnT指标检测方法以双抗夹心法为主,CK-MB指标检测方法以免疫抑制法为主[3],在操作期间需严格遵循说明书。
两组经心肌三项检测后,对cTnT水平、Mb水平和CK-MB水平进行统计。
将研究中的各项数据结果输入软件SPSS19.0,cTnT水平、Mb水平和CK-MB水平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35例患者在1~4小时检测心肌三项,cTnT(0.35±0.33)μg/L,Mb(172.8±135.3)μg/L,CK-MB(24.8±12.9)U/L,4~8小时检测心肌三项,cTnT(0.52±0.34)μg/L,Mb(218.8±146.8)μg/L,CK-MB(45.9±27.7)U/L,8~12小时检测心肌三项,cTnT(0.62±0.40)μg/L,Mb(144.9±108.9)μg/L,CK-MB(65.9±37.9)U/L,结果为cTnT(0.06±0.04)μg/L,Mb(29.9±18.8)μg/L,CK-MB(14.6±9.9)U/L,其中研究组患者8~12小时测定的指标和参照组对比,t=8.241 2,P=0.000 0;t=6.156 4,P=0.000 0;t=7.747 8,P=0.000 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心肌损伤的血清标志物为3种,即cTnT、Mb和CK-MB,在急性冠脉动脉综合征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急性心肌梗死在发病24小时内,cTnT水平、Mb水平和CK-MB水平同参照组对比更高,其中Mb水平波动较为明显,8~12小时升高显著,由此可见,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Mb水平可以作为诊断指标,cTnT可以作为更准确的诊断指标[6]。
Mb属于低分子氧合血红蛋白,在心肌和骨骼肌细胞中大量存在。而正常人群血清含量较少,若出现缺氧和缺血等症状会损伤心肌和骨骼肌[7]。与此同时,Mb会经过受损细胞膜在血液中释放,1小时后显著升高,4~8小时会达到高峰,因此在早期心肌缺血诊断中,灵敏度较高。CK-MB在心肌和骨骼肌细胞质中,属于特有的调节蛋白。若人体心肌出现缺氧和缺血症状,游离的cTnT会经过受损细胞膜,在细胞间质中大量释放,10小时内会提升血液浓度,若存在不可逆的损伤,会持续增加,由此可见,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cTnT的特异度和敏感度较高[8]。
综上所述,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实施心肌三项检测,可以为临床疾病的治疗奠定基础,同时将死亡率降低。
[1]刘维亚,杜炳杰,刘海. 金标法快速心肌梗死3项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0): 293-294.
[2]曹省,周青,陈金玲,等.超声靶向微泡破坏介导Ang1基因转染改善犬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同步性的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7,26(4):344-349.
[3]戴军. 心肌梗死诊断中心肌三项的重要作用[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35): 88-89.
[4]杨健. 3项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21): 2981-2982.
[5]潘彩英,李竞春,龙振洪,等. 2项心肌标志物与2项心肌酶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疗效判断的特异性、敏感度、相关性研究[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z1): 185-188.
[6]王亚蓉,郭壮波,黄丽萍. 三种心肌损伤标志物对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4,34(9): 1347-1350.
[7]蒲泽晏,龚国忠,刘世军,等. 心肌标志物检测在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价值[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2): 144-145.
[8]王新彩,马琳. 心肌三项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意义[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5): 20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