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行各业对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当代医学正处在一个由传统的“经验医学”向新型的“循证医学”逐渐转型的过渡阶段,使患者得到更合理、更妥善的处理。而这一切都依赖于临床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将临床和科研紧密结合,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发现和解决临床中的一些问题[1]。而作为潜在的临床医师,医学院临床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现今的医学研究生培养出现一些问题:部分研究生会做科研而不会看病或只会看病而对科研知之甚少,医学研究生把临床和科研放到了对立的位置[2]。临床实践是科研的风向标,决定了科学研究的方向,离开了临床工作的科学研究犹如无源之水;同时科学研究成果是临床工作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源动力。二者互相促进,交替发展,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不应该也不能够把这两者放在对立的位置。作为一名医学研究生,掌握临床知识,致力于治病救人是天职,而掌握科研能力,用科学的方法解决临床问题也同样重要。本文探讨了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出现的问题及可行的对策,希望对改善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有所帮助。
不同的医院,不同的导师对医学研究生培养的模式有不同的看法,有些医院和导师认为医学研究生以后是要为临床实践服务的,掌握临床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才是重中之重,而作为一名医学研究生,其科研属性要求其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一味的追求临床技能则失去了研究生培养的初衷[3]。
医学科学研究可以分为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医学基础研究是指以认识与医学相关的自然现象,探索自然规律,以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为主要目标的实验性和理论性工作[4],临床实践指导着基础研究的方向,基础研究能够使临床医生从病因,发病机制等方面更加深刻的认识疾病,而对疾病认识的每一次突破都伴随着治疗方法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譬如冠心病病因学的研究提示了高脂血症、高血压及同型半胱氨酸等与冠心病的发病有关,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分子材料学的基础研究使得冠脉支架的出现并由原来的金属支架,镀膜支架到现在的可溶性支架,为冠心病患者提供了革命性的治疗方法。基础研究绝不独立于临床实践,而是以临床问题为向导,是临床工作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相对于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临床的关系更加密切,其更多的是要从临床实践中收集和整理资料,包括从病历中患者客观资料的获取到病床旁患者主观体验的询问,从临床研究数据库的建设到患者出院后的定期随访,从患者的生存情况到患者的生活质量等。它主要关注的是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譬如对于心力衰竭患者而言,不同的抗心力衰竭药物对不同类型的患者的疗效的评价,其结果有助于指导药物的选择,提高治疗效果等。临床研究以临床实际问题为内容,为更好的开展临床工作提供依据。
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临床研究,都来自于临床实践,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临床工作,任何割裂科研和临床之间密切关系的想法都是错误的。定期和严格的导师和医院的考核是改善该现象的可行途径,考核的内容可包括医院的科研投入及相关的科研成果,导师及所带研究生的课题申报,科研论文发表等情况,不合格的导师和医院应该予以暂停招生等严厉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让有些医院和导师转变看法,逐渐认识到科学研究的重要性,科研和临床两者应该互相促进,交替循序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为当今医疗模式的转型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5]。
自1998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通知》以来,医学研究生被分成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和科研学位研究生。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为临床一线服务[6],毕业要求只要一篇中文综述即可;而科研学位研究生则是偏重于科学研究,毕业的要求则需要一定质量和数量的中文论著甚至是SCI。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临床工作上,加之由于毕业要求低,使得其对科研的重视及精力倾注明显不足,科研思维的培养严重欠缺;而科研型研究生迫于毕业要求较高,同时,导师的课题需要研究生去完成,故大部分精力都放在看文献、做实验上,临床实践的参与少之又少。这就从培养体制上把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对立了起来。这些都为后来出现的临床研究生会看病而对科研知之甚少或会科研而不会看病等问题埋下了伏笔。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相挂钩的制度是近年来临床专业学位报考火热而科研型学位无人问津的一大原因。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毕业获得研究生学位的同时就可以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一阶段培训证书[7],同时,根据卫计委最新的要求,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年限要相对于科研型研究生少一年,而博士研究生则少两年。这些政策对科研型学位研究生的报考有一定的影响。
科学研究是临床工作不断进步的源动力,不断推动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而现如今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体制都不利于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制度上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改变这一现象的根本解决办法。但医学研究生的双重属性,即科研属性和临床属性,要求其科研和临床都要重视,不能出现偏倚。这就使得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要求应该不断提高,使其重视科研能力的掌握,而科研学位研究生对临床实践的要求也应该不断提高,使其重视临床实践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并最终消除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和科研学位研究生之间的差别,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临床实践和科研能力并重的研究生,达到研究生培养的初衷。
同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对于科研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应该一视同仁,设置严格的考核制度和高要求通过策略才是根本的解决方法,无论是科研型研究生还是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够通过严格的一阶段考核才能获得一阶段证书,只有这样才能使的科研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在重视科研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临床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并且高分通过的策略也为保证临床医师具备较强的临床能力把好了第一道关。
作为一名研究生,其学习的方式和内容完全不同于本科阶段,而科研作为研究生阶段的主题,很难一开始就被认识到其对一名医学研究生的重要性,继而兴趣也较难转移到科研上面。
针对初入学的研究生,学校领导及辅导员应该多组织一些关于研究生期间规划的讲座,同时多鼓励新入学研究生与本专业师兄师姐的交流和沟通。只有这样,才能使处于迷茫阶段的研究生尽快的明白自己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清晰自己的研究生规划,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适当的引导对于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必不可少的,可通过举办各种科研学术活动,包括读书报告会,课题组讨论等,比如我院心内科各个导师每周一次的研究生课题组组会,汇报1周以来大家的实验进展及文献阅读情况,以及每周1次的由科室所有成员,包括临床医生和全体研究生参加的学术交流会等都会提高研究生科研的兴趣,同时还增强了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受到市场经济及其他外部因素的不良影响,不少研究生中出现了较重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的思想,进而出现了学术造假和学术腐败等严重的现象。作为学校和医院的领导及导师需要让研究生正确处理科学和名利之间的关系,明确医德医风的重要性,同时深刻认识到“先学做人,再学做事”的道理。净化科研环境,为祖国的医疗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
当今的医学正处在一个由“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逐渐过渡的阶段,而临床医生的科研能力作为医学模式转型的源动力,需要一代又一代临床医生前赴后继的不断努力。不断的发现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问题及改善措施,从而不断的提高临床医生的科研能力至关重要。本文希望能够为祖国的医学事业发展略尽绵力。
[1]陈心足,陈小龙,陆政昊,等.临床前医学生课外临床科研能力的启蒙与拓展——科研志愿者模式的探索[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4,14(1):120-124.
[2]赵建宁.临床和科研并重培养优秀临床医师[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4,27(11):1121-1123.
[3]王中群,严金川.心内科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之反思[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6):162-165.
[4]樊代明.论医学基础研究对临床工作的重要性[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7):531-532.
[5]徐世平,吴本俨,万军.重视发挥科室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0):10-12.
[6]徐庚.医学临床研究生培养方式探索与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5(2):54-55.
[7]陆宏伟,张亚飞,尚皓,等.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几个问题初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8):2-4.
[8]黄坚,丛敏.临床医学院研究生科研兴趣的建立与科研能力的培养[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0):812-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