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婷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2)
现代与民族音乐的奇葩盛宴
——观第六届中国-东盟音乐周有感
王 婷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2)
自2012年以来,中国-东盟音乐周已连续举办六届,以中国、东盟为中心、深入交流各国音乐作品的特色、现代音乐的创作以及理论的研究,其推动着中国民族音乐在东盟及世界的影响和发展,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2017年第六届中国-东盟音乐周的感想进行简要的阐述。
中国-东盟音乐周;中国民族音乐;现代音乐;音乐教师和学生
第六届中国-东盟音乐周于2017年5月25日—31日在广西南宁举行,笔者有幸见证来自东盟各国音乐大师齐聚南宁的盛况。据悉,本次音乐周邀请到的来访国家、地区共21个,国内外来访专家、乐团总人数230人,参加活动的国内院校20多所。活动有20场精品音乐会、3场高峰论坛及5场大师班讲座等。以下是笔者观赏此次音乐周的一些感想,希望对读者有所裨益。
此次音乐周包揽了印尼、泰国等东盟成员国及法国、波兰等欧美国家的音乐大师,他们在舞台及论坛上的精彩表现,无一不让观众为之振奋、为之喝彩。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那场“友谊超越国界”的专场音乐会,它不仅展示了东盟各具代表性的音乐作品,还体现了各国迥异的音乐文化。比如描述柬埔寨一种热爱歌唱、模仿人声的鸟儿《萨里卡》,描绘文莱王子与其子民和谐景象的《你好,赫拉》,表现老挝人民愉快生活的《Seang Khaen lao》以及由广西艺术学院教授戴伟创作,钟启荣作曲并现场指挥的《汇流灵魂之歌》等。在演出过程中,东盟十国室内乐团演奏家们不但为大家带来美秒的视听盛宴,还半即兴式的与台下的观众频频互动,引起现场掌声、欢呼声不断,音乐会气氛达到了高潮。对此,在座的观众都深感音乐会在形式上增加了与演奏家及各国音乐的亲密度,在内容上享受到东盟十国传统音乐独特魅力。的确,一场完美的音乐会,其本身就应具备表演者“传达美”、观众“感受美”这一基本元素,给观众带去美的视觉与感观享受,唤起大家对音乐精神的共鸣。这种与观众互动的形式是值得学习的。另外,笔者在音乐会中遇到的一位来自湖北的老者,只因热爱音乐,不辞辛苦,长途跋涉,远道而来。正如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种“好之、乐之”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音乐专业的学生及教师们所敬仰、所追求。
中国-东盟钢琴独奏作品比赛获奖作品音乐会在5月26号顺利举行,其中《破碎人偶》、《西行漫记》、《行走在色达的五个瞬间》等分别获三、二、一等奖,这些作品的创作视角与手法新颖独特,饱含张扬个性与时代气息。从整体情况来看,现代音乐所追求自由的结构、奇特的节奏、繁复的多调性、无调性以及奇异的音响效果在此展现的淋漓尽致,比如用手拨奏琴弦、敲打琴身发声的方法获得的特殊音效等等。就个体来看,一些由中国作曲者创作的获奖作品如《竹林斜影》中也不乏传统作曲的影子,这不仅昭示我国传统音乐的深远影响,也展现着我国现代音乐与传统技法的完美结合。另外,在音乐周开幕式音乐会中,《交响协奏曲》利用现代音乐语言与巴洛克式动机及协奏曲编织而成,也体现出现代音乐与西洋传统技法的巧妙结合。如今,中国—东盟音乐周与北京现代音乐节、上海当代音乐周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对现代音乐的繁荣发展起着莫大的推动作用。对此现象,笔者认为原因有下,一是由于当下音乐形式发展的潮流趋势,二是由于各国之间的音乐文化的相互冲击和交融的必然结果。当下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现代音乐高速发展的现象预示着音乐个性将趋于多样化,内容趋于丰富化。作为音乐专业的学生及教育的重要引领者-音乐教师,应紧跟发展趋势,努力补己不足,力求全面涉猎。在音乐学习和教学中,普及现代音乐的理念、听赏现代音乐作品,树立全面、平衡的发展意识。
中国—东盟音乐周与北京、上海音乐周不同的是它一直秉承着“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民族与世界的融通”这一宗旨,向世界传播着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在“印尼甘美兰与广西民歌展示专场音乐会”中靖西壮族民歌《一路山歌唱醉人》展现了壮族人民对唱山歌的风采;邕宁壮族“了罗”山歌《脱贫致富戴红花》、平果壮族嘹歌《春耕秋收》等作品凸显了壮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歌舞的豪放性格;通过女声与天琴这一壮族特有的弹拨乐器结合的壮族改编民歌《天琴歌》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与崭新的演绎风格。在音乐周的高峰论坛中,中国音乐学院的博士生导师姚艺君教授的“概说中国民歌的特点”,指出民歌是一个完整的音乐形态,并列举了《有吃有穿》、《蓝花花》两首经典的由陕北民歌改编而成的音乐作品,在形式、风格上具有鲜明的特征,突显了我国别有的音乐文化风采。另外,我国台湾琴园国乐团专场音乐会《说书人音乐剧场——大唐盛世•李謩传奇》令我耳目一新,它以唐玄宗开元年间吹笛圣手李謩的传奇一生为背景,结合诗、书、乐、画、琴及说书的表演形式,呈现李謩的不同人生阶段。此剧大量采用了我国民族乐器,有琵琶、笙、竹勺、尺八、琵琶等乐器。本次音乐会不仅充分展示了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也让国人和国外友人增进了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与了解。作为音乐专业的学生更要善于将传统的、民族的文化理念深入到平时的学习中去,将本民族特色音乐更好的发扬和传承下去。
这场现代与民族的奇葩盛宴不仅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到东盟国家的音乐风格与文化特色,同时也向东盟国家展示了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与传统文化的魅力,对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及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有着积极的作用。■
[1]蔡央.中国—东盟音乐周∶在发展中的“坚守”——以民族音乐为特色的创作[J].艺术探索,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