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豫荣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
邹豫荣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人事处,福建 漳州 363000)
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是高职院校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基础,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将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一定的技术人才的支撑,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就围绕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提出问题及建议。
现代学徒制;教师实践能力;探索
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大变动的新的历史阶段,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及国家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有着迫切的需求,亦成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人才培养目标[1]。《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及《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闽政[2015]46号)文件均进一步强调了校企双主体育人的重要性及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迫切性。如何通过实施现代学徒制为契机来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强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合社会和企业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将是高职院校需要进行思考和探索的重要问题。
“学徒制”一词始于13世纪,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学徒制”是一种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以言传身教为主要方式的技能传授方式,是人们获取知识技能的重要的方式,也就是师傅“手把手”的教徒弟,这是传统的“学徒制”的解释[2]。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徒制逐渐被全日制职业教育所替代,如今,随着国家的重大改革及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虽然在知识素养方面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却缺乏实践技能及操作能力。因此,人才培养模式需在借鉴及继承传统模式的基础上不断的发展探索[3]。《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把现代学徒制作为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抓手”。由此可见,笔者认为,“现代学徒制”是相对于“传统”而言,是指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师带徒”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一种现代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是我国家教育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坚实的历史基础又有着急迫的现实需求。如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技术人才的支撑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一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通过课程专业设置和产业需求对接,使培养的人才具有了一定的针对性和实践性。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传、帮、带等一系列手段,使学生不仅学到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技能以及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和职业素养,毕业之后在新的岗位中能学以致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培养理念。二是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普遍存在执教能力不强、实践能力不足的现象,通过现代学徒制双向导师制带动青年教师到企业锻炼,使教师能从企业中掌握所授专业的实践操作领域及方法,提高实践示范能力,同时也打通了学校专业带头人及能工巧匠的通道,为培养技能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是增强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教育及思想意识。“现代学徒制”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及保护,还需要企业的参与和配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效果的优劣与企业的实力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企业不仅为学生提供学习操作技能知识的实践岗位,而且还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劳动报酬,使学生体验获取劳动成果的喜悦。因此,在“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过程中,企业培养人才的思想意识和实力尤为重要,它们不仅为高职院校提供一定的实习场所等物力帮助,而且在校企合作的实施过程中,能促进高校和企业共同加速发展,进一步加强高校与企业“产学研用”合作,并实现学校与企业合作“双赢”的局面[4]。
我国的职业教育为各行各业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毕业生,支撑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来更高的要求。《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 号)强调:学校应推进专业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2014年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坚持校企双主体育人、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教学。由此可见,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是培养能适应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基础。然而现有的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现状,存在的许多困境与问题却不容忽视。
1.高职教师实践能力普遍不强
首先,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能力的传统教育观念影响着教师的人才培养理念,部分教师对职业教育的理解深度往往不够。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师没有意识到实践教学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多数把学术研究和理论教学放在首位,注重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学术性的科研,参与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的动力不足。例如注重发表论文,编写著作,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育方法单一。因此,能切实使用实践教学的少之又少。其次,高职校教师师资来源单一。教师队伍大多数来源于高校毕业的应届生,从各个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师岗位。这些应届本科生、硕士、博士生的学科背景、能力、知识和结构基本处于传统状态,无法传授学生必要的应用型知识,也不能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实践教学力不从心,实践操作技能及应用技能缺乏。指导学生的能力和规范的专业技能几乎为零,无法真正带领学科专业建设、指导学生产生社会效应。因此,造成现有高职院校在教学上存在专业知识落后、教学方法呆板、“纸上谈兵”、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的现象,以至于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影响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2.学校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培训机制不健全
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是由教师的教学能力所决定。要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技术能力,首要任务就要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但是,高职院校培养教师计划缺乏明确的目标性、实践培训比重小、流于形式等问题依然突出。首先,学校将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培训作为行政要求,缺乏相应的激励考核政策,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及落实政策的实质性。例如每年新招聘的青年教师到了新岗位之后,虽然学校制订了必须下企业锻炼一定时间的要求,但是,没有制订相对应的阶段性培养计划及跟踪考核目标,缺乏规范的制度和质量管理程序,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新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激励体系,往往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一些不能胜任教师岗位的新招聘人员亦无法予以解聘。其次,教师实践能力培训比重小,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时间偏短。随着高等职业院校的快速发展以及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高职院校存在生师比增大、教师不足现象,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亦随之增大,繁重的教学任务挤压了教师的培训时间,参训时间不能保证,存在着教师根据自己的时间、精力安排专业培训,缺乏培训的整体性、连续性、时效性,无法达到全面提升实践能力的效果。再次,学校的培训支撑机制尚不完善。尽管国家出台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各校亦制订了“院校师资队伍十三五建设规划”,明确提出了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但是这些要求还没有上升到法律法规和制度层面,还没有富有执行力的专项制度作为落实的保障[5]。例如,还没有国家层面的教师实践能力培训的专项法律规定、地方政府部门的培训监督制度、地方政府出台的参与培训的行业、企业的相关配套政策等。此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例如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在该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保证其TAFE学院的老师能适应知识更新和企业技术发展,政府出台规定要求经常或定期去企业进行技术实践,参加企业培训和听新知识讲座,各TAFE学院也规定,教师每周可以在相关企业兼职工作10小时,以此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3.行业企业带头人传、帮、带力度不够
建设一支具有“工匠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的师资队伍,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理论实践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的发展理念。许多高职院校纷纷意识到行业、企业中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在培养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方面将起着一定引领指导作用。但是,现有的一些现象却影响着这些人员加入高职院校。一是受地方政策及编制的限制,从企业调入有实践经历、具有行业前沿技术的技术人员来执教的较困难,师资队伍中缺乏行业、企业的实际技术指导,无法运用传、帮、带等手段来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例如现有很多教师就存在理论课基础扎实,上起来“头头是道”,而上实践课却“理屈词穷”;课堂驾驭能力较强,但组织协调能力较弱,不敢或不愿带领学生参加企业实践实训学习的现象。二是引进企业高学历、高职称的应用型、技能型的高层次人才数量不足。与人才竞争力相对应的是经济发展情况,由于受区域地理条件、经济发展与公共服务水平、学校引才经费投入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域经济的高职院校此类人才的引进数量参差不齐,存在部分经济水平低下的高职院校出现引进行业、企业优秀高层次技术人才缺失或人才引进质量不高的现象,以至于在学校师资队伍中缺乏专业实践带头人及领头军[6]。三是学校兼职队伍管理不完善。为充分挖掘行业企业资源,发挥校企合作育人的最大化,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兼职队伍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兼职教师多为行业、企业生产一线的操作型技术人员,有着丰富实践操作的信息及技术经验,在授课时能熟练的讲解示范,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乐于接受,亦能达到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目标中通常规定专业课教师与兼职教师的比例要达到1:1的要求,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等。但是也存在部分高职院校为完成指标追求数量不注重质量的现象,出现兼职教师理论水平低、到校上课时间不连续、队伍流动性大,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的弊病。长此以往,行业企业兼职的作用就不能达到预定目标,不能充分发挥实现专兼职教师互补优势。
随着国家实施“现代学徒制”意见的提出,许多高职院校进行现代学徒制教学已初见成效,亦认识到现代学徒制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校企合作,“师带徒” 双导师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适应就业岗位的方式,更是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素质水平的重要平台。应当在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背景下把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及目标。
1.健全校企合作机制,促进校企导师的责任感
建立健全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是推动“现代学徒制”实施,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基础。首先要根据学校所处地域的经济发展、地理条件状况、学校内在因素以及当地政策建立起完善的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制定双方相应的权利、义务和规章制度。使学校和企业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都能严格依照人才培养协议进行,学校企业分工、合作明确。企业需依照签订的协议安排学生就业,做到人才培养有一定的目的性、计划性和针对性。政府部门还应提供一定的制度保障措施及法规,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例如经济发达的地区,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拓宽合作项目及深度,而经济落后的地区,政府部门则应制定更多的优惠政策以吸引企业参与,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实现校企合作,共赢发展,以推动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例如德国企业与教育部一直重视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引导与支持,相关立法较为完善, 企业参与职业培训的责任感与热情较高,成效也较显著。其次要制定学校与行业企业师傅的聘任管理办法。明确责任要求,规范双方的工作职责及聘任流程,制定出相应的工作报酬待遇以及量化考核奖惩制度[7]。在实施导师制教学过程中需要导师付出一定的精力与时间才能完成任务,因此,完善和制定相应的激励考核指标是提高企业师傅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的基础,避免出现流于形式、应付了事的现象。同时还要将导师承担的教学任务纳入企业年度考核及绩效考评中,企业可以让师傅享受带徒补贴,学校要制定企业师傅的聘任费用,使导师和被指导者形成互利互惠,有利促进人才培养质量。
2.利用校企科技合作平台,提升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
企业与学校合作是资源互利,基于双方各自利益的相互盈利博弈的结果。在国家实行供给侧改革的大环境下,企业需要:不断淘汰低端产品,创造新的产品并提高产品质量,因此需要高职院校扎实的专业知识以此联合开发新产品、新技术。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此契机,与企业开展科技项目合作对接开发,学校提供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人才及科研技术资源的支撑,与企业共同解决生产技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此开发设计过程中,通过组织教师及学生参与到企业开发新技术及生产过程中,以及师傅的传、帮、带,不仅可以学到企业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和行家的实践操作技术,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能体验到本身的专业价值与成就感,培养教师专业的自信心、学生职场的就业感、岗位的适应能力。而教师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过程中,促使他们花很大的精力将所学专业知识通过不断的理论研究及实际操作应用等生产环节和流程进行技术的研发论证,从而彻底突破原有的专业知识领域和能力局限,教师实践应用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3.校企开展培训合作,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水平
高职院校与企业相互结合和交替的培养模式是现代学徒制最重要的手段。校企双方开展培训合作,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通过“师带徒”、工学结合、实践一体化,让教师亲自参加企业生产一线的全过程,促使教师将理论知识的掌握向实践能力提升的转化,可以采取几种模式进行:(1)双向互派互聘模式。学校应规定专业教师每年至少两个月要定期下企业锻炼,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熟练技师担任实践教学的指导老师,校内专业教师安排为实践教学辅助教师。校内专业教师在跟随外聘技师下企业锻炼的实践操作技术的同时及基础上,要了解企业的最新设备状况及操作规程、专业知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运用及存在的难题、行业企业的管理制度,以便于在之后的教育教学、科技服务与技术攻关时能学以致用,通过校内理论知识教学、实训教学、企业实践的工教交替进行,加强工学结合,不断丰富实践经验,从而促进教师素质向“双师型”转变。而外聘技师也了解了高职院校教育规律及教学手段,熟悉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此增强了外聘技师的责任感和成就高,更好的发挥顾问及导师的作用。(2)互为培训基地模式。为了使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可持续性发展,学校的学生能适应毕业后的工作岗位,必须进一步完善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通过学校提供场地,企业、行业投入实训基地设备和资金的方式来完成,共同组建既向社会经营的公司又能作为学生开放的实训基地。学校和企业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相互学习、各取所长[8]。由此以来一方面节约了学校的资金,另一方面到企业实训基地实践的教师将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教授给企业员工,企业还可以优先从学校获取具备一定操作技能的专业对口的优秀毕业生,同时节约了企业培训新、老员工的成本。另外学校还可以委派专业教师参与实训基地建设,通过与企业专家接触技术细节、交流、学习,掌握实训基地设备、机器性能等,了解行业企业对技术的需求方向,对专业教师实践技能、创新意识有了进一步深化,给学生和老师提供全新的进行实践活动的环境。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不断需求,国家提出了职业教育进行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意见,现代学徒制在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上,创新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融合,工学结合,对于提升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应用技术性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
[1] 胡会来. 河北省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模式研究[D]. 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 阙红艳. 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的校企合作策略研究[J].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1-4.
[3] 孙宏恩. 英美现代学徒制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 中国高校科技,2015(4):68-69.
[4] 宣乐飞.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校企双师团队建设研究[J]. 科技视角,2016(26):53-54.
[5] 迟荣. 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J]. 辽宁高职学报2009(3):81-82.
[6] 薛元昕. 现代学徒制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实践研究[J].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6(9):245-246.
[7] 马丽娟,王芳. 高职院校在职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与途径[J].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4):112-113.
[8] 文晓梅. 校企合作下的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6):60-63.
(责任编辑:马圳炜)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practice abili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ZOU Yu-rong
(Z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angzhou, Fujian, 363000, China)
The promotion of teacher's practical ability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training of technical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dem apprenticeship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ill provide a certain technical talent support for the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Having far-reachi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is about the promotion of teachers,practice abil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Ask questions and suggestions.
modern apprenticeship; teacher,s practical ability; explore
1673-1417(2017)03-0089-05
10.13908/j.cnki.issn1673-1417.2017.03.0018
G718.5
A
2017-08-20
邹豫荣(1969—),女,福建漳州人,副研究员,本科,研究方向:人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