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亮 谢明
本草学的教学与实践※
许亮 谢明
(辽宁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大连116600)
我国的本草学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保持得最为完整的药学体系之一,本草学是中药学的子学科,2016年开始在我校本科生中开设本草学选修课,本课程对我国本草文献源流、品种本草考证等进行讲述,提高同学们的药学史方面的素养,提高中医药民族自信力。教学相长,在我校成立本草研究会与本草学习研究会,深挖本草资源,促进中药现代化。
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本草学;课程建设
“本草”这个名词最早出现于《汉书·郊祀志》:“方士,使者,付佐,本草待诏,七十余人皆归家。”唐代,颜师古曾注解说:“本草待诏,谓以方药、本草而待诏者,盖官名也。”“本草”一词的含义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指药物(中药的统称),二是指中医的药物学,三是指包括《神农本草经》在内的历代药物学著作。在“十二五”规划教材《本草学概述》中“本草”的概念可以定义为:在其原始文献出处是作为有关药物学知识或记载这门知识书籍的代称,而在《神农本草经》一书广泛流传后至晋唐一段时期内,“本草”则成为该书的简称(在以后至近代亦颇流行),直至唐宋以降,“本草”则是指中国古代传统药物学或传统药物学著作。古代“本草之学”仅见于宋代《本草图经》序:“昔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以就万民之疾苦。后世师祖,由是本草之学兴焉。”“本草学”应属于现代概念,大约在20世纪初,欧风东渐,一系列尾接“学”字的新名词随之而生,“本草学”一词大约就产生于这一时代。现代的本草学是中药学下属的一个子学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3745-92、GB/T13745-2009学科分类与代码中,代码为3604020[1]。
我校在2016年开出了本草学的选修课,并在广大中药学、中药学(英语版)、中草药栽培与鉴定等专业本科生中展开各种活动。中医药院校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摇篮,传承本草,培养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教学相长,深挖本草资源,现代生药学研究与历代本草一脉相承[2]。
据调查,现存的本草有1000余种,已亡佚的历代本草数量则更多,而且广泛记载有古代药学知识的经史子集等各类古籍更是浩如烟海。中国的本草学是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在大家公认《神农本草经》是公元2世纪前后所定型的本草书。其实此书早在西汉已有了,它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包括动物药67种,植物药252种,矿物药46种。按药物功效和应用目的之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一般是无毒或毒性较小的补养类药物;中品有120种,有的无毒,有的有毒,多属治病并兼有补养的药物;下品125种,一般多有毒,而属于攻治疾病的药物。这种三品分类,是中国药物学最早的分类法。《神农本草经》原书已失传,但它的内容还保存在《证类本草》中。今日所见《神农本草经》单行本,都是明、清时代学者辑复的。
公元6世纪初,陶弘景以《神农本草经》为基础,增加汉魏以来名医所用的药《名医别录》365种,编成了《本草经集注》。陶氏创用了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从三品分类,发展至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无用等七类。又总结了诸病通用的药物。陶氏在编写时,除援引前人著述外,亦采集了劳动人民的经验,他在序中写道:“藕皮散血,起自疱人;牵牛逐水,近出野老。”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陶氏本人又是道家,所以书中也夹杂道家的唯心主义观点;又因陶偏居南方,对北方药物了解得也不够。《本草经集注》原书已佚,但它的内容散存在《证类本草》中,1900年敦煌石窟出土了该书卷一序录。1961年安徽芜湖医专油印了尚志钧辑的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七卷。
公元7世纪,国家统一,经济文化也有所发展,用药经验和新药的出现,不断地增长,加以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外来药物日益增多,因此在客观上,药物就需进一步总结。公元657年,唐政府组织苏敬等22人,编修本草,于659年成书,名为《新修本草》。这是我国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它比欧洲最早的《佛罗伦萨药典》早840年,比世界医学史上有名的《纽约堡药典》早876年。《新修本草》载药850种,分药图、图经、本草三个部分,连目录共有54卷。在编写时,政府曾下令全国各地,选送道地药材,作为“药图”绘制的依据,并附以文字说明,称为图经,这种药图和图经对照的编法,也是我国药学著作的首创。《新修本草》颁布后,很快流传全国及日本。公元731年,日本已有抄本,并把其作为学医必读的课本。日本古代史《延喜式》还有“凡医生皆读苏敬《新修本草》”的记载。该书原著已不全。1889年傅云龙从日本重刻流传本残存半数而归。1900年敦煌石窟出土《新修本草》部分残卷。1962年安徽芜湖医专油印尚志钧补辑的《新修本草》20卷,使该书本草部分基本恢复原貌。
宋代唐慎微将《嘉祐本草》与《本草图经》,合二为一,并加经、史、子、集中的资料,称为《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3]。唐氏为四川民间名医,他为收集有效验方,凡请他看病,不取报酬,但以名方秘录为请。因此,唐氏就这样积累了民间和历代本草文献上的大量资料,著成《证类本草》32卷,约于11世纪末完成,载药1746种,收方3000多个。
明代最有影响的本草巨著,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李氏重视实践,所著《本草纲目》,具有丰富的科学内容。李氏号濒湖,1518年生于湖北蕲州的世医之家,自1552年起(35岁),开始收集资料,费时27年,参考800多种书,写成《本草纲目》。先后三易其稿,书成共52卷,载药1892种,其中新增347种,附方11000多首,分列在有关药物之后,以说明该药在临证上实际之功效。并绘图1160幅,按药物自然本质形态分类,全书分16部62类,每个药标正名为纲,再分目列于纲下。《本草纲目》出版后,传到国外,陆续被全部或部分地译成德、日、英、法、朝鲜、拉丁等多种文字,在世界科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除了以上的综合本草,又称主流本草,还有许多专题类本草。如《本草图经》《植物名实图考》《药物图考》等图谱类本草;《南方草木状》《滇南本草》《祁州药志》等地方药物类本草;《本草蒙筌》《本草原始》《增订伪药条辩》《药物出产辩》等鉴别类本草;《雷公炮炙论》《炮炙大法》《修事指南》等炮制类本草;《药性论》《汤液本草》等药性本草;《千金要方·食治》《食疗本草》《饮膳正要》《食物本草》等食疗类本草。
我国的本草学,也就是古代的药物学,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保持得最为完整的药学体系之一,它的内容十分广泛而丰富,涉及到植物学、动物学、化学、地质学、医学、生物化学、环境学等许多学科,真可谓集我国古代科学之大成。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国的本草学不是“死去的文明”的一种纪念品,而是经历了千百年来实践的考验,直至当前,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科学,因而是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的。本课程对我国本草文献源流、品种本草考证进行讲述,提高同学们的药学史方面的素养,提高民族中医药自信力。并组织感兴趣的同学一起编写《本草诵读》等学习资料。
我校在2016年开出了本草学的选修课,在中药学、中药学(英语版)、中草药栽培与鉴定等专业本科生中开展。本课程总学时为18学时,其中课堂讲授18学时。在为同学讲授本草源流的同时,将历代诸家本草的内容梗概、义理短长、价值特点、版本源流,以及诸药物学家的成就、流派和师授渊源等介绍给同学,加强同学们对我国传统药物学的认识和了解。通过本草学,将历代本草中各个时期所增入的药性学说进行归纳整理与分析比较,探讨其演变得历史背景和原因,并总结药性理论的形成及特点,为当前及今后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提供可靠的线索与依据。中药品种混乱的现象多年来一直相当普遍,通过对历代本草中药物品种记述的深入考证研究,可以分析出药材品种产生混乱的历史原因,为确定用药正品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本草学,将历代本草中各个时期的加工炮制技术进行分析比较和系统整理,探讨其演变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并总结炮制理论的形成与特点,为当前及今后中药材的加工与炮制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本草学,将散在于历代诸家本草中有关各学科的知识分别加以系统整理,使之便于查考,将对中药学等多种学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开出本草学选修课的同时,在药学院组织志同道合的若干名老师成立了“本草研究会”、从事本草传承、发展、研究的非官方学术组织,以传承本草、发扬本草、创新本草为宗旨,开展本草学的教学、科研等活动,发掘本草文化,提高中医药民族自信,形成我校中药学专业的特色。每位老师自愿参加,参与学生的本草大赛出题、裁判,指导本科学生发表本草方面的学术论文等工作。明确本草相关的七个研究方向,如中国中药史研究方向,针对中国中药历史中的重大事件、重大人物、重要书籍进行研究;本草药性理论研究方向,针对本草药性理论包括性味、归经、升降浮沉、功能主治等进行研究;本草古籍源流版本研究方向,针对本草古籍源流、版本等进行研究;本草炮制研究方向,针对本草炮制沿革、炮制工艺、炮制技术、炮制原理等进行研究;本草品种考证植物药研究方向,针对本草品种的植物类中药进行分类学、地道性等方面进行研究;本草考证动物药研究方向,针对本草品种的动物类中药进行分类学、地道性等方面进行研究;本草考证矿物药研究方向等。在学生中组织成立“本草学习研究会”,首批有58名正式学生成员,第二批有120多名同学报名参加,成立资料室,组织学生开展本草方面的研究、交流学习等活动。首届本草知识大赛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以“共享本草奥妙,勇攀杏林高峰”为主题,历时一个半月,经过层层选拔,共有六支代表队进入决赛。最终中药学代表队获得本次大赛的冠军。在“本草研究会”、“本草学习研究会”中广泛开展师生的“本草生辉论坛”,每位本草研究的老师和优秀的本草学习本科生都要进行报告演讲,教研相长,锻炼了师生队伍,提高了学习研究兴趣。
2015年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而获诺贝尔医学奖,她说“在青蒿素发现的过程中,古代文献在研究的最关键时刻给予我灵感。”这个古代本草文献就是《肘后备急方》,书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为她提供了线索,治愈了无数的疟疾病患者。在讲述本草学课程时,要不断挖掘本草资源,既是文化资源、又是卫生资源、科技资源,促进中药现代化,增强中医药的民族意识,提升中医药的民族自信。
[1]郝近大,陈仁寿.本草学概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8):3.
[2]郝近大.生药本草学家谢宗万治学经验录[J].中国医药学报,1992,7(3):47-49.
[3]梁茂新,寿亚荷.试论本草学发展的基本特征[J].中国药学杂志,1989,24 (3):173-175.
The Teaching and Practice of the Pentsaology
XU Liang,XIE Ming
(School of Pharmacy,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Liaoning Province,Dalian116600,China)
Pentsaology is one of the most complete pharmaceutical systems in the world,and is affiliated sub disciplin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In 2016,we began to set up an elective course of Pentsaology for undergraduates in our university.The course discussed literature origin and variety,which improved the students'history of medicine and national assertiven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nd so,our school established Pentsaology research society,Pentsaology learning and research society,dig herbal medicine resources,and promoted the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igher education of TCM;teaching;Pentsaology;curriculum construction
10.3969/j.issn.1672-2779.2017.08.005
1672-2779(2017)-08-0012-03
张文娟 本文校对:王冰
2016-12-06)
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No:UPRP20140862】;辽宁省高等学校杰出青年学者成长计划【N:LJQ2014101】;辽宁中医药大学新专业建设基金;辽宁中医药大学杰出青年基金【No:2012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