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书院钩沉(六)

2017-01-28 09:22邓敏杰
广西地方志 2017年5期
关键词:民国书院中学

邓敏杰,邓 韬

(1.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西 南宁 530007 2.广西人民出版社,广西 南宁 530021)

广西书院钩沉(六)

邓敏杰1,邓 韬2

(1.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西 南宁 530007 2.广西人民出版社,广西 南宁 530021)

扶阳书院

清光绪九年(1883),北流县绅士谢景星、李仁成等倡议联合扶阳、大伦人士,在原扶阳义学的基础上捐产创建扶阳书院。光绪三十二年废科举后,改为扶阳小学堂。民国18年(1929),北流名士、扶来乡贤李应樟认为该院房屋陈旧不堪,不符合校舍规制,于是拆除后楼,改建为西洋风格阁楼两座。20世纪50年代后,扶阳书院一直作为乡镇政府机关办公场所。1984年,北流县人民政府将扶阳书院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分别于1986年和2001年进行部分修缮。鉴于砖瓦结构的古书院再度濒危,特别是民国西洋风格的阁楼已成危房,屋顶多处破损、漏水,屋内的壁画、脊饰、屏风也不同程度受损,2013年白马镇党委、政府第三次修缮扶阳书院,募资100万元以上,由国内专业的古建企业进行修旧如旧的整体修缮,使这座百年古书院重焕光彩。

扶阳书院地处距北流城区60多千米的白马镇。书院初为岭南特色三进合院式建筑布局,院屋3座,头座7开间,左右重廊,并专设藏书楼一座,四周筑墙合围。其建筑艺术较高,屋顶翘角飞檐,脊饰华丽,院内墙头、檐下和屏风门有手绘壁画状元及第、龙吐玉书等30余幅,均为明理求学、习读向仕、修身养德等内容。

书院正门、门额和门联均为大理石石刻。门额上书“扶阳书院”四字,左右门联为“扶舆钟淑气,阳德启文明”,对仗自然、工整,平仄合律,涵义深远,为北流不多见的名联,至于为何人所撰,已无从考究。门额和门联文字皆用正楷字体书写,落笔遒劲有力,古朴浑厚,亦不知出自何人之手笔。

六里书院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一说1888年),邑人何寿庆倡议修建。他联合波一、波二、卞一、卞二、卞三和扶来六里人士,捐款提租,并把自家的风水宝地献了出来。书院的地基即何家的蒸尝田。建成院屋3座,头座11开间,左右有重廊。旧址在今北流市平政镇平政高中,首任山长(即校长)为何寿庆之子。其后人重视书院建设,继承发扬先祖热爱教育、热心公益的精神。光绪三十二年废除科举后,改办为六里小学堂。此后相继更名为北流初中、北流平政高中,1956年改为北流县第二中学或平政高中。

据不完全统计,至2013年,北流市第二中学共为国家育才3万余人,遍及海内外。其中,桂系将领、中共百色和龙州起义的领导人李明瑞曾在该校就读。

文治书院

清光绪十四年(1888),合浦县儒绅李翘南始建。“文治”出自《礼记·祭法》:“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菑。”取文教礼乐治民之意。光绪十五年,中国首任驻美公使、进士陈兰彬到合浦文治书院参观时,手书匾额“文治书院”和门联“文光腾列宿,治理讲遗篇”。光绪三十一年,李公复购置杨屋墩田,作为院产。废除科举后,其子将书院改为文治小学堂。

民国名将、广东省主席陈铭枢曾就读于文治书院。民国18年(1929)八月陈铭枢回乡时,了解到家乡教育断层、孩子们失学严重的情况,随即与驻守合浦的粤军团长范德星一起,邀请曾在文治书院就读的同窗及乡绅贤达聚会,商议发展家乡教育的事宜。聚会中,书院同窗及乡绅贤达均提出将文治小学堂改为县立中学,并请陈铭枢领衔代为申请。陈铭枢慨然应允,并起草《筹备合浦县第五中学校募捐启》,带头署名向社会广泛募捐,还率先捐资1.5万银元,同时书写“合浦县立第五中学”校名。林翼中(后任民国上将)、范德星(后任民国中将)、张枚新(后任民国少将)、黄质文(后任民国少将)、林国佩(后任民国广东省参议长)、陈介卿(后任民国合浦县长)等文治书院的校友和乡贤们纷纷解囊相助,合浦县立第五中学由此得以建成。

文治书院改为合浦县立第五中学后,为了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行和发展,陈铭枢又与校友、乡贤们商定,将学校前的商铺(位于今公馆中学大门前)和周边的土地(今公馆老市场猪圩至老榕树一带)作为校产,所得租金收入用作学校经费。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合浦县立第五中学才由国家接办。

20世纪50年代后,学校曾数易其名,先后改为“合浦县第五中学”“合浦县第二中学”“合浦县第二初级中学”“合浦红卫中学”“合浦县公馆中学”。合浦县公馆中学校园内至今保留着“文治书院”门楼、“真如院”以及陈铭枢将军手书的“合浦县立第五中学”题词壁匾,还建有陈铭枢雕像,以纪念这位“合浦五中之父”。

崇正书院

清光绪十四年(1888),奉议州知州李沾春改冻暮洲(今田阳县田州镇隆平村沙洲)玉皇阁为书院。“名曰崇正,盖欲崇正学,息邪说”“人心正,而祸乱弭”(李沾春《创建崇正书院碑记》)①《广西通志·教育志》载,“知州李沾春改玉皇阁为崇正书院。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为奉议州高等小学堂”。另据《田阳县志》载,“这时期(当指光绪年间),奉议州还在州城外(今兴城村)创建日新书院”。然而今田阳县兴城村唯一仅存且悬挂旧匾的书院为“崇正书院”。疑“崇正书院”和“日新书院”系同一书院的前后因承。因此县志在“普通教育”一节中记载“奉议州将崇正书院改为两等小学堂(今兴城小学)”。。崇正书院有学生150人。次年,署知州华世熙移建于城内州判署及行台旧址,即今田阳县田州镇兴城村旧城屯(现为兴城村部的一部分)。光绪十六年,李沾春回任知州,建成正座3间,左右学舍各3间,头门、仪门及旁屋共8间。是年冬竣工,费钱3500余缗。其经费来源于田租、房租,合计每年得息、租钱780余缗,除了按年提取200缗作为宾兴经费,其余充作书院费用。黄天怀、杨杰、李炳杰先后任山长。光绪二十五年废。光绪三十三年改为两等小学堂。现书院遗址占地面积约2200平方米,其建筑群分前座、中座、后座及左右书斋等三进五房15间。中座及后座于1952年风雹灾时倒塌。1989年8月被县政府公布为田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兴城小学曾进行小规模修缮。2006年兴城小学撤销,无人管理、维护。现虽存前座、左右侧房、斋房等,但整个建筑已破烂不堪,摇摇欲坠,被村民用于堆放农具、杂物。

陆阳书院

清光绪十六年(1890),旅居北流的陆川籍人士捐资创建。旧址在今北流市平政镇。书院建有院屋3座,左右重廊。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也开设有文事、武备、经史、艺能、理学、帖括等课程。教学安排包括常课和课试。常课定期由山长(书院主持人)和教习(教师)讲学;课试是每逢朔望(初一、十五)进行一次考试,评定等次,并予以奖赏。光绪三十二年废除科举后,改办为陆阳小学堂。民国10年(1921),改为平政初级中学。现为平政镇初级中学,校园占地面积132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7996.8平方米。

永业书院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一说1889年),岑溪人陈永波等倡议捐建于筋竹圩①《广西通志·教育志》载,“光绪间乡人陈文波等捐资倡建”。此从《岑溪市志》。,筹集5000银元,并捐出大石仓、黄陵仓、悦善仓的租谷作为建造永业书院和办学的基金,光绪二十四年开馆。旧址在今岑溪市筋竹镇筋竹中学。宣统二年(1910),改办为永业高等小学堂,后改为补习学社。民国21年(1932),改为永业初级中学。1949年,改为岑溪县第一初级中学。1958年,改名筋竹中学。

龙溪书院

清光绪十八年(1892),恭城县武举人常静纯创办于北乡常家村,旧址在今恭城瑶族自治县栗木镇常家村。村前有恭城河(古称乐川水,又名茶江)。光绪乙酉年(1885)副榜范良金(灌阳人)两次掌管该院。光绪末年废。

铜鱼书院

清光绪十九年(1893)创建,旧址在今钦州市小董镇小董中学。当时廪生方凤元为纪念冯敏昌的功绩并发展地方文化,发起募捐,并得到抗法名将冯子材的赞助而建。书院占地面积约50亩,坐北向南,一共4座房屋,东西各两大廊,内分十大斋。大门前建一照壁,方凤元亲书“天开文运”4个大字,举人王士宗所书石刻楹联“铜柱功勋地,鱼龙变化时”跃然入目。书院全部按照广州广雅书院的模式兴建。院内有大块园地,遍植树木。树下设石台、石凳数十张,供学生课余小憩。首任山长为方凤元,后因年老辞教,由桂南举人梁润堂接替。光绪三十年,改办钦县沿海属第一高级小学。光绪三十二年,改为钦县两等小学堂。民国8年(1919)五四运动前夕,又改为钦县第三小学。民国27年秋,改为钦县县立第二初级中学,附设国民中心学校。1950年,更名钦县第二中学。次年,为钦县政府驻地。1953年,已迁至榃头村的钦县第二中学复迁回书院旧址。1956年,改为钦县小董中学。次年,改为钦北僮族自治县小董中学。1959年3月20日,复为钦县小董中学。此后,随着行政区划名称的变更,相继改名为钦州僮族自治县、钦州县、钦州市小董中学。

峤南书院

清光绪十九年(1893),容县进士黄玉忠、翰林院编修骆景宙、举人黄玉年偕众绅士倡建峤南书院。以地处都峤山南隅为名。书院有房屋3座,中座为讲堂,两廊为书舍,建院经费为7000余缗,存租谷米8万余斤。光绪末年推行新学,更名为峤南高等小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改为黎村小学、黎南中心小学等。旧址在今容县黎村镇。

同风书院

清光绪十九年(1893),由太平归顺兵备道兼镇南关(今友谊关)监督蔡希邠、边防督办苏元春及文武僚属捐资创建。订有院章、院约和学规。欲“举边区汉土之风气庞杂至不同者而一归于大同之义”,故名。书院是广西沿边府、厅、州、县汉土各属生童肄业之所,其建筑经费及书院运行经费,由蔡希邠及边防督办苏元春各捐银1000两,加上文武官员、汉土各属集捐而来。书院正门及讲堂、东西祠、书楼、学舍等房屋共68间,另有外亭3座,颇具规模。光绪三十一年,改为广西边防初级师范学堂。后相继改办为实业学堂、镇南中学、省立第七中学、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旧址现为龙州县第一中学校址。

迁善书院

清光绪二十年(1894)于迁隆峒治东北街兴建,次年夏季竣工①《宁明县志》载“建院年代无”。此据《广西通志?教育志》载,“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为两等小学堂”。耗资5000银元。建正座1间,首座1间,两旁为藏器所,中座左右为学生寝室,正座两旁为教员室及操场、厨房、厕所等,规模略具。书院旧址在今宁明县那堪乡迁隆小学,又名迁峒书院。光绪三十二年改为两等小学堂,光绪三十四年七月改为初等小学堂。宣统三年(1911)秋扩充为高、初两等小学堂。民国时改学堂为学校。

流芳书院

清光绪二十年(1894)始建②市县史志及坊间对此书院的具体创建时间记载说明不详。2015年4月27日笔者走访那蒙镇流芳书院及古宅时,该镇竹山村党支部书记确认书院位于陈氏古宅之后。坊间传说当年邻村(即今钦州市小董镇板美村)出生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的韦如陵,儿时曾在陈家祠堂的流芳书院学习。后因协助冯子材抗法有功,由都司游击升为协镇,病故后被清廷封赐二品,诰授其为“武功将军”。若此说准确,流芳书院至迟在道光年间即已创立。此从《广西通志·教育志》。。旧址在今钦州市钦北区那蒙镇竹山村陈氏古宅院后,早已荒废。书院所在的竹山村,距离那蒙镇3千米,建于元朝末年,因村中有一座山长满毛竹而得名。最初由马、周、梁、潘、杨、查、何、刘、苏、卢、石、钟、黄十余姓先后移居而形成聚落。明朝末年陈姓人迁入。清乾隆年间以来,村里陈姓人出了一批儒生、官员、财主,兴旺发达,直至清末。据不完全统计,清朝近300年间,村里共出产三品官一员、四品官二员、五品官一员、六品官五员、七品官六员、八品官三员、九品官十员;考取(或捐得)进士及第一人、举人二人、监生十三人、贡生五人、庠生五人、廪生一人、增生四人、生员八人。竹山村现有5000多人,大多数是清代儒生、官员、财主的后人,他们的祖先当年通过读书或其他途径做官立名于世,以致现今村中保存有中军第、赞府第、大夫第、骑尉第、朝议第、明经第、进士及第、司马第等十多座官宅府第,这与流芳书院有或多或少的关系。

鼓岩书院

据说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该书院遗址于2012年4月25日被上林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根据2014年12月所立“鼓岩书院遗址”碑记的记载,此书院系光绪年间不孤屯人周泰(1875—1908)考取贡生后,在村边鼓岩洞内办学并取名,周泰自任山长。然而这一记载与洞内的“鼓岩书院简介”有诸多矛盾,仅“清光绪21年间(公元1985年)”括注的公元纪年即属低级错误。“清光绪年间”当为公元1875年至1908年。即使把“间”字当作笔误,疑点仍然有三:一是既然是光绪二十一年后才建的书院,清末民初至今为何均无方家明察入志?清光绪年间和20世纪80年代新编的《上林县志》均无记载,他籍亦无考。二是所传与书院相关之事是在光绪年间,但为何时间、职官人物的关联性均模糊不清?三是岩口石刻盛传本为原创,近年因字迹漫没而由文物保护部门请人重刻,但为何重刻前不事先拓片或拍照,重刻时又过于粗糙而未能修旧如旧?以上三点或许与新近作为“秀才村”的不孤村夸大宣传有关联。鉴于近年坊间盛传,暂且存疑待考。

进诚书院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宋安枢、宋润生倡建,地方绅耆赞助,仿广东广雅书院式样营建。至次年先后完成头座、二座、三座,每座包括正厅及耳房5间。二座的正厅3间,串成一个礼堂,中间建半空神楼,安放孔子神位。两边直屋底层书舍10套,每套1厅2房;二楼设课堂2间,书舍6套,每套3间,其中师舍7间,女舍6间。东南角有望江楼1幢,1—2层楼有课堂2间,打更楼1间,图书馆1间;东北角建三层大楼1幢,共有书舍18间;附设当铺1幢。书院前面有鱼塘一处,面积1亩;大门东南、西南分别建“东庠”“西序”横门。北面有篮球场。书院建有5米高的火砖围墙。首任山长为刘润纲,举人,合浦县人。旧址在今钦州市浦北县小江镇浦北中学(一说县粮食局)。

建道书院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美国基督教宣道会高乐弼医生在梧州四坊路创建,又称“建道学堂”①关于建道书院,新旧志书均缺载,此据梧州市档案馆所编《建道神学院百年史》。。次年迁至澳门(一说迁址后才将“建道学堂”更名为“建道书院”)。最初只有4名学生,高乐弼自任院长。这是宣道会在美国本土外创立的第一所学校,也是神学会在全球的第二所神学教育机构。光绪二十七年迁回梧州续办。次年秋,因另创建道女院于今梧州市珠山(又名白鹤山)上,于是建道书院改称建道男院。民国3年(1914),建道书院扩建,在府巷(位于今梧州市和平路)建起两幢大楼,一幢为书院校舍,另一幢为教职员宿舍。民国6年,更名为建道圣经学校。民国17年,建道圣经学校更名为圣经男院和圣经女院。民国24年,建道男院、女院合并于珠山上。民国27年(一说民国26年),改名为建道圣经学院。1949年,由于政局变化,学院从梧州迁至香港长洲。1955年改名建道神学院,直至今天。

大朗书院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宋安甲创办。书院坐北向南,院舍3座,头座、中座之间有小花园,中座、后座之间为庭院,地铺青砖,四边镶嵌花岗岩,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旧址在今钦州市浦北县小江镇大朗村。

近年以书院为基础开发大朗书院文化园,不仅包括邻近的伯玉公祠,还将配套建设包括浦北历史上曾经兴建的其他15个书院微缩景观在内的休闲广场,以及书院广场、游客服务中心、青砖广场、人工潮和驳岸、主桥及小桥栏杆、抚琴榭、耹书亭等。旨在传承古建筑和书院文化、客家文化元素,留存乡土记忆。

辣丁书院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一说1900年),法国籍神父罗惠良(Lauest,又译罗思思)把天主教广西监牧区的修道院从梧州迁到南宁南廓街(今南宁市南国街的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一说康乐路天主教堂,即原康乐路小学),称为“玫瑰修道院”,对外称“辣(拉)丁书院”,又称法文书院。这是广西第三所男修道院,专门培养教会神甫。学生在全省男性教徒中择优选录,年龄在15岁左右。3—4年招生一次,分初中、高中两个班,每班约15人。学习及生活费用均由教会供给。课程有国文、数学、历史、地理、拉丁文、教理等。书院有教职员3人,中文各科教员聘请兼职教师担任,拉丁文教员由院长兼任。学制7年。毕业后,有志为教会终身服务者,由教会保送至外地神学院深造,6年毕业后,能遵守终身不婚者,经主教核准,方准担任神甫。历任外国院长有陆文思、文式仪、丰永超、卢安德、唐定球、和为贵、戴天恩等。民国25年(1936)后始有中国神甫任院长。民国31年至民国34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停办。民国35年恢复,1949年停办。辛亥革命时,曾为同盟会与广西会党通信联络点。

文祥书院

清代建于兴业县衙门前。光绪三十四年(1908),改办为兴业县立高等小学堂。今为环江小学。

五马村书院

关于五马村书院,史志缺载,但坊间言之凿凿。从桂林市兴安县城驱车1个多小时,进入高尚镇,可见距离世景山不远处的济中村,尚有桂东北民居风格的房屋,虽不免破败,却难掩当年的辉煌。鉴于其地理位置和历史因素,五马村书院的建筑有其独特之处,青砖灰瓦、马头墙、花格窗、吊脚楼、木板墙,雕梁画栋。既传承了一些秦汉风格,又有明显的南国神韵。从中可看到江南水乡的某些影子,亦可领略到岭南百越民居的元素。

2014年6月29日,笔者在探访五马村书院时,知情人说起同属高尚镇的书院还有桔林书院。坊间传说南宋御史蒋瓒致仕回家后,在家乡高尚办起桔林书院,培养家乡子弟,其家三代有l0人考中进士,尽出于此书院。此外,受桔林书院的影响,清乾隆年间,在高尚的湘江之畔,还择地办有立鳌书院,留下了“十七弟子十八进士”之说。相传该书院某个时段虽只有十七个关门弟子,但连书院伙夫也考中了进士。

凤山书院(罗城)

罗城的凤山书院始建于何时,已经无考。《广西大百科全书》仅记载其建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县城内。《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志》在记载“东门镇一小”时,明确记载该小学的前身为光绪三十四年(1908)开办的两等小学堂,校址设于凤山书院内(后为民族家具厂)。民国14年(1925),改称县立第一小学,并迁校址于文庙内。民国23年,改称凤山区中心国民基础学校。民国32年,改名为罗城县立表证中心学校。1950年改名为罗城县东门小学。1970年改称罗城县东门镇第一小学。2008年3月,更名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第一小学。

青云书院

始建年代不详。据新编《东兰县志》记载,兰阳书院建于乾隆年间,“后增设青云书院(院址在今县人民武装部),聘请外地拔贡、廪生、贡生任教,招收私塾应考的童生入院,讲授《四书》《五经》……教学不分级制、班组,每个教员只能教二三十个学生”。

三新书院

民国元年(1912),容县人覃德普、覃耀南倡建。旧址在今容县容州镇杨叶小学。这或许是广西历史上最后创建的一所传统书院。如今除了留下宽阔的校园,还有被丢弃在校门口不远的石柱礅头,很少有人再能回忆起或述说它的存在与过往。

别让书香淡出中华文明

广西的书院主要历经宋元明清四朝,其中间隔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起初因开放、宽容风气得以生存的书院,多是游离于主流教育体制之外,或充其量作为主流教育的补充,似乎难以适应强权的控制,或为清末专制政权收编而消亡,或更张易辙,或苟存荒野。无数体制外存续逾千年的人才高地或世外桃源,书香难再,无形消解于历史中。

诚然,近年来我们在探寻书院的过程中,也曾差点“误入歧途”,被现时炒作的“新书院”误导再三:

一是以“书院”之名收徒培训。阳朔多以少儿英语培训辅导为主,与传统书院的国学教育没有半点关系。柳州多以教授书画、太极等为主,虽与书院国学稍有沾边,但与书院主修亦大不同。两者都以赢利为目的,与传统书院多为免费就学南辕北辙。

二是以“书院”之名营造“推陈出新”的旅游景观。南宁人民公园正在新建“悠然书院”,似在宣示某种“古韵流芳”。令人费解的是,今南宁市城区范围内在历史上曾先后创建的30多个书院并未重建修复,唯独史上无存的“悠然书院”何以引领“古韵”?

三是以“书院”命名楼盘或商家通过标旧立异谋利。典型的如南宁某新书院,声称位于南宁市五象湖畔,与南宁示范性公园五象湖仅一路之隔,一线湖景房,零距离享受五象湖板块优质的生活配套。户型面积实用率高,融合亲水亲绿的低容积率湖景园林绿化,楼间距达50米,体现了静、雅、逸的至尊养生休闲环境。周边拥有南宁十四中、南宁三中、三美中学等名校,生活环境优美、配套齐全,是最宜居住的新兴板块。还有坐落于桂林市桂景酒店内的卓珍堂茶书院,2015年9月10日笔者采访问及当班员工,员工既不知书院为何物,也未听说茶与书院有何干系;问及是否有专供的“书院茶”?也是一脸茫然,不知所指,只是一味地推介普洱茶。

以上种种,与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制高点、亮点和节点的书院无关,与作为历朝历代官办教育重要补充的书院无关,与尊崇自由学术天地、推崇国学文明、传承社会教化的书院无关。相较之下,那些以谋利赢利为目标的“复兴书院”充盈着铜臭味,即使不是对纯洁书院的亵渎,也是对书院书香的颠覆和不敬。优秀传统一旦远离智慧和深度传承,浅薄必然假其道而行之。

K291/297

B

1003-434X(2017)05-0051-07

猜你喜欢
民国书院中学
朵云书院黄岩店
江南书院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在多解中学创新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