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民
“陈不停”火红的梦
——记二十一团三连党支部书记陈家喜
□王霞民
陈家喜,二师二十一团三连党支部书记、连长。熟悉陈家喜的人都知道他就是个闲不下来的人,常年奔走在地头和职工中间的书记,大家戏称他“陈不停”。“我们领导干部就要有眼色,眼里要有活。作为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我不能高高在上坐在办公室瞎指挥,走进田间地头掌握农情,走近职工生活了解民情,就是我的工作。”陈家喜如实诠释自己对工作最为朴实的理解。
2011年,陈家喜被调到地处边远、条件艰苦,任何人提起来都摇头的十三连任连长。当时的十三连职工亏损厉害,连队情况不容乐观,但他愣是用了一年的时间,使连队扭亏为盈,一跃成为全团先进单位。2013年,连队大调整,组织上对他委以重任,让他到全团土地最多、经济效益最差的三连,担任连长。这次等待陈家喜的是连续多年亏损的一个空壳连队。2012年底职工累计亏损挂账703万元,2013年1300多亩地无人承包,连队垮了,人心散了,上访骤增。随之而来的还有工资待遇大幅降低、农业种植工作难开展等困境,他没有一丝抱怨,一如既往地当好他的连长。
长期奋战在连队一线的陈家喜深知,要振兴连队,得有一条发展经济的好路子。针对连队典型的低效作物产值低、职工收入低、群众意见多的“两低一多”现象,他知道身上的担子实在不轻。陈家喜迅速召集连队班子成员开会,走访了解职工思想动态,给职工讲政策、做思想工作,苦口婆心,磨破嘴皮子,但一些职工真是亏损怕了,不敢种地。他便带领班子队伍想尽办法,为了给职工信心,他亲自找到前团长郭飞申请了一定的田间管理费,当年500多亩共管地年底盈利数万元。职工想致富的欲望被激发了,开始信任他,信任他的班子队伍。紧接着他又多次摸底调研,把“调结构、用科技、树典型、增效益”确立为连队的经济发展总体思路。根据实际情况加大连队作物调整力度,辣椒、番茄、小麦三大订单种植作物,占到连队耕地面积的95%。连队坚持租赁承包的经营方式,收缴土地“两费自理金”达到了110%,合同签订率100%,2013年一举扭转了三连连续5年亏损的局面,职均收入达到4万元,他和他的班子率先实现“两个零亏损”,名列全团第一。
“我们领导干部就要有眼色,眼里要有活。”这是陈家喜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来到三连这几年,地里的事他看在眼里,记在了心上,职工的难他看在眼里,也一一记在心里,他就一个愿望让他的职工和他的队伍都富裕起来。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陈家喜以最快的速度将三连近乎瘫痪的班子队伍组建起来,谈思想,谈问题,谈办法,谈出路,重新把士气整顿起来,重新凝聚齐人心。要求干部挂钩到条田,他以身作则,一改三连干部家属两不干的风气,要求干部家属带头干起来,他率先拿起铁锨清渠除淤,真正做到了“干部干部,先干一步。”俗话说得好,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班长,一个连队的风气好不好,都是干部带出来的,公心体现公平,有了公平,散了的人心就会被重新凝聚起来。
职工刘德志已经连续亏损多年,他感慨地说:“陈连长来了,给我带来福气。我听他的,他说种啥我就种啥,他说咋种我就咋种,一准儿挣钱!”2013年刘德志的26亩番茄不但盈利还清贷款,还收入了6万多。2014年他种了番茄和辣椒,又收入8万元。
职工陈玉川激动地说:“我多年没有种植番茄了,关键是不敢种了,过去没人教田管,收获时交不了就烂果了,烂了就栽到自己手里了,陈连长来了,鼓励我种番茄,他有办法,我放心种!50亩的番茄纯收入12万元。”
他关心每一个职工,从来不计个人得失,他手机里有连队所有职工的号码,他每天都要去条田查看,不论露深水重他都进到地中间取样检查,职工费玉辉的番茄生病了自己还不知道,连长检查发现后第一时间叫他到地里,亲自指导,告诉他病根并督促买药。费玉辉却支支吾吾不肯去,经过细问才知道他打过药了,用的便宜药,才导致病情严重的。陈家喜二话没说就开车带费玉辉去买药,并给他讲道理,不要因小钱而误了大事,60多亩番茄在连长的指导下长势喜人。
三连的贫困职工较其他兄弟连都多,职工刘喜军最初就只有几十亩地,而且年年亏损,导致后来连种地的钱也没了,连长听说后,当下就为刘喜军担保贷款8万元,鼓励他继续种辣椒,当年他就盈利了。2015年刘喜军种植面积已达到200亩,成为三连的种植大户。
提起“陈不停”大家都说他给连队带来了好运和福气。不善言辞的陈家喜听了只是憨厚地一笑,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干的多说的少。但他从来不靠蛮劲干工作,科技种田,预先做防。连队职工来找他签字办事,他都随和接待,在他迎来送往的接待中,有领导,有同事,但更多的是他息息关心的职工。见过“陈不停”的人都知道,他就是一个很普通,很直率的基层干部,团里领导赞他最能干,但说的却是最少的,他不讲形式,只说实实在在的办事。团领导送他:创先争优不停步,小康路上大胆走。工作之余,他忙完地里的活为入驻三连的工作组亲自下厨做饭。他说:“我不是讨好领导才那么做,那不是我的风格,工作之余就是朋友和客人,我尽地主之谊是待客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