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

2017-01-28 08:50:26汪小云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人文精神医学生

汪小云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

汪小云

目前,我国医学高等院校在人才的培养方面面临着社情多变、价值观多元等新问题、新挑战,突出的问题和挑战就是在医学人文精神培养方面一直存在着“供需失衡”的状态,即过分强调专业意识和医学科学精神,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却一直不够理想,不能满足当前和谐医患关系建设的需求,这就要求医学高等院校也应有“供给侧改革”的思维,从而深入推动医学人才培养的改革,强化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经济上的“供给侧改革”思维和有效供给和结构性改革的整体思路为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提供了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等宝贵的借鉴。

供给侧改革;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

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冲击下,现代医学在医疗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医学人文精神迷失的困境,表现在一些医务工作者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思想盛行、职业奉献精神不足,职业信仰危机,职业理想、职业观念产生了偏差,价值观与职业要求相背离;崇尚技术至上,缺乏人文关怀意识,如此等等。突出表现在一些医务工作者心中、眼中只有“病”而不是“病人”,从而造成医患之间的信任危机和矛盾突出[1]。众所周知,为实现医学“救死扶伤”的崇高目的,医者不仅需要精湛的医术,更需要高尚的人文精神。因而加强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促进当前医学发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策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医学高等院校在人才的培养方面也面临着社情多变、价值观多元等新问题、新挑战,突出的问题和挑战就是在医学人文精神培养方面一直存在着“供需失衡”的状态,即过分强调医学专业意识和医学科学精神,却一直比较轻视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这与当前和谐医患关系建设的需求相脱节。这就要求我们也应有“供给侧改革”的思维,深入推动医学人才培养的改革,强化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提高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效果。“供给侧改革”是当前我国深化经济改革的重要策略。供给侧是与需求侧相对应的概念,供给与需求是经济上一对相辅相成的关系,供给决定并推动需求,需求能反作用于供给。经济上的“供给侧改革”思维、有效供给和结构性改革的整体思路为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提供了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等宝贵的借鉴。

1 新理念的供给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居于引领地位。理念是否先进科学,决定了医学人文精神培养效率的高低。

1.1 树立医学人文精神培养优先的理念

当前高等医学院校首要的是树立医学人文精神培养优先的理念,要明确高等医学院校不是“职业培训所”,而是一个传授医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地方,是开发人的潜力、提升人的理性、塑造优良品格,端正人生价值观的殿堂。我们只有把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统一起来,才能培养出具有优良品格、理论扎实、技术精湛的有修养的医学人才。在当前医学高等院校普遍注重医学科学精神和科学技术培养的情况下,在教育资源供给严重偏向于专业精神和专业技术培养的情形下,树立医学人文精神培养优先的理念,制定医学人文精神培养优先战略,并在教育教学资源供给上给予侧重,如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学时设置、人文制度设计、人文环境的构建等方面加强供给,才能真正提高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效率,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的需求。

1.2 树立多元主体全员参与的理念

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不能仅仅依靠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师,而要把高等医学院校全体行政管理人员、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临床见习、实习医院的带教教师、优秀校友、学生家长、医疗行业专家等都纳入到培养主体系统中,同时加强各个培养主体间的良性互动、有效沟通联系和相互衔接,充分发挥各类培育主体在医学人文精神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正面引导医学生具有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建构全体参与、全员育人的多元供给主体格局[2]。

1.3 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对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可达到全面、科学、高效的目标。引入新发展理念,将会使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内涵全方位拓展,增强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统一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

2 新内容的供给

2.1 提高医学人文精神培养内容供给端的质量,建立多维、立体供给的内容体系

医学人文精神在本质上是以患者为中心,将患者的尊严、生存意义、生命关怀和健康维护作为主旨的观念和信念。在具体内容上包含尊重生命、维护生命等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这一本质追求决定了医学人文精神培养应是多维、立体供给的内容体系,应包含医学伦理教育、医学哲学教育、医学社会学教育、医德教育、医学心理教育和医学法律法规教育等综合的内容体系。并且各部分的内容相辅相成,共同为提高医科大学生人文精神服务。供给内容既要有丰富的理论,又能密切结合社会需求、医学需求与医学生的实际需求,能够真正有效供给科学的医学人文理论、人文态度、人文价值、人文方法,人文行为等,最终达到坚定学生“救死扶伤”的信念,提升为医学事业纯净自我、奉献自我、超越自我的人生境界。

2.2 以“信、望、爱”为医学人文精神供给的核心内容

“信、望、爱”寓意为“信任、希望、仁爱”,这3样东西对人类来说最重要最宝贵,是医术乃仁心仁术的最好诠释,“信、望、爱”最需求的地方就是医院[3]。当前,医患关系比较紧张,首因就是医患之间缺乏信任,医患之间相互猜疑已严重影响了“救死扶伤”职责的实施。世人称赞医务工作者是白衣天使,也是因为他们身上寄托了患者生的希望、康复的希望。同时,医务工作者在抢救患者中的那份执着和坚持不放弃对于患者来说就是希望。医术乃仁心仁术,仁爱之心是一位医务工作者必备的道德良心。因此,培养医学生具有医学人文精神,应以“信、望、爱”作为核心内容加以培养,促使其养成一颗信任包容之心、希望执着之心和同情关爱之心。

2.3 汲取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丰富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以人为本”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医学人文精神根本宗旨的体现,当今医学人文精神高度肯定人的价值,表现出对生命的敬畏、爱护与尊重[4]。“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是医学人文精神最突出的人文特征,也是我们要供给予医学生的最重要的基础内容。还有,儒家文化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也是当今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范畴。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医学人文精神的起源,传统的“仁爱救人”的思想是医德的精髓,更是如今我们要精心培育的医学人文精神。此外,“与人为善,以诚待人”是我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精神基础,也是传统医学和当今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作为医者就要有一颗善心和诚心来赢得患者的信任和尊重[4]。如此,要培养医学人文精神,提高供给内容的质量,应汲取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丰富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

3 新方法的供给

3.1 回归生活,在生活中自觉养成医学人文精神

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必须回归到现实的生活中去。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5]因而,构建有活力的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就必须回归现实的生活世界,回归一个活生生的、动态的人文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塑造医学人文精神的基础和本源,任何试图脱离现实生活世界的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努力,都将会丧失效率,从而失去自身存在的意义[6]。回归生活之后,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侧重点应该是强化医学生生活中的人文知识、人文方法、人文能力和人文智慧的培养,尤其要强化科学的价值观、生命观和生死观的培养,有针对性地引导医学生具有医学人文情怀,引导他们具有平等友爱、乐于助人、开放宽容、诚实守信、仁爱救人、奉献自我的人文精神,从而使医学生在自我觉悟中养成“医者仁心”。

3.2 重在实践,在实践中提升医学人文精神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离不开自我实践与自我体验[4]。因为医学人文精神的发生只有当医学生从内心体验到某种价值,并产生认同、敬畏、尊重、信任的情感或产生厌恶、羞耻等情感时,才谈得上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实在性。可以说,医学人文精神培养能否奏效,有赖于能否有效促发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体验。因而,鼓励医学生积极到临床一线去,深入病床边和社区,通过参与临床见习、床边教学、社区健康教育、送医下乡志愿者活动、临床实习等实践活动去自我实践、自我体验和自我感悟。这种自我实践、体验和感悟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深刻、潜移默化的。由此,让广大医学生在实践中去升华内心的情感,培养对医学的热爱、对病人的负责和对职责的忠诚,真正使我们的学生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才能使之在将来的医疗工作中关怀患者、善待生命,才能赢得患者信任,从而有效缓解如今紧张的医患矛盾,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7-8]。当然,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伴随学医人终生的修炼,正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8]。

3.3 创新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供给平台

众所周知,互联网在现代信息社会广泛应用,它具有快捷、方便、高效、传播的特点,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据相关调查表明,截止2014年底,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5.57亿,占中国网民的85.8%。互联网用户从PC端向移动端迁徙已成定局。在线教育从PC到移动再到智慧互联也已是可预见的未来。为此,构建“互联网+教育”模式,利用新媒体,通过线上线下教育,创新医学人文精神培养内容的供给平台和渠道,整合线上线下的教育内容,不仅能提高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效能,而且还很可能使医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发生革命性改变。

综上所述,高等医学院校在医学人才培养中要有“供给侧改革”的思维,从而深入推动医学人才培养的改革,强化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培养当今社会急需的具有“仁心仁术”的医疗人才。

[1]王海平. 生命教育: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维度[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2):60-62

[2]侍旭. 高校思政教育也应有“供给侧改革”思维[N]. 光明日报(2016-03-16).

[3]高金声. 信、望、爱——医院文化的最好诠释[J]. 中国医学人文,2016,2(9):5-6

[4]汪云龙,王飞,刘仲祥,等. 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J]. 医学与哲学,2015,36(9A):45-47.

[5]陶行知. 陶行知全集(卷十一)[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489.

[6]陈文海. 可能生活: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或然向度[J]. 教育学术月刊,2012(6):48-51.

[7]朱亚杰,张艳清. 医学人文教育的德性内涵与启示[J]. 医学与社会,2013,26(9):90-92.

[8]汪小云. 谈传统文化人文思想对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启示——以南华禅宗文化的人文思想为例[J]. 中国医学人文,2016,2(12):9-11.

撰写医学论文的基本要求

一、科学性 指论文所介绍的方法、论点,是用科学方法来证实,经得起实践的考验。这就要求:

(1)进行科研设计时有周密的考虑,排除可能干扰结果的不利因素;

(2)设立必要的对照组,甚至双盲对照研究;

(3)对实验和观察的数据,要进行统计学处理;

(4)无论是理论研究或实验研究,对结果的分析要从本课题资料出发,得出恰当的结论,切忌离题空谈设想和抽象推理。

二、先进性(创造性) 是指论文是否达到一定的科学水平,一篇论文尽管具备了科学性,但不一定是先进的,因为这个工作可能在数年前甚至十几年前已被别人证实过了。医学论文的先进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衡量:

(1)是理论水平,如原理探讨,疗效机制等是否有新的突破;

(2)是实践水平,如诊断水平或治疗效果是否高于一般水平及技术操作是否特别先进;但不论是实践水平或是理论水平的衡量,均应与同类成果现时的水平相比较,如与国外的、国内的、本地的同类课题水平比较才能给予评价。

三、实用性(应用性) 一是与临床联系的课题,二是可重复性。

The Cultivation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Medici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WANG Xiaoyun Medical College, Shaoguan University, Shaoguan Guangdong 512026, China

Currently, medical professional institutions in China are facing new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of changing social situation and value diversification in terms of cultivating talents. The prominent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are that there has always been im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in the aspect of cultivation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 Too much emphasis are put on professional consciousness and spirit of medical science while the training of medical humanities spirit has been far from satisfactory which can't meet the needs of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Thus medical professional institutions should establish the thinking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so as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medical personnel training and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medical humanities spirit. The thinking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in economy, and the whole idea of effective supply and structural reform can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s like new ideas, new contents as well as new approaches for the training of medical humanities spirit.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medical students; humanistic spirit of medicine

G642

A

1674-9308(2017)05-0057-03

10.3969/j.issn.1674-9308.2017.05.029

2015年度广东省韶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Z2015004)

广东省韶关学院医学院,广东 韶关 512026

猜你喜欢
供给侧改革人文精神医学生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新闻传播(2018年9期)2018-08-01 06:37:14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7:53:44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环球时报(2016-07-26)2016-07-26 09:25:40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
环球时报(2016-03-09)2016-03-09 08:44:16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4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