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苏闽
来源于社会、扎根于本土,报道发生在百姓身边的事,这是县级台电视民生新闻得到大众认可的根本所在。然而,经过多年发展,县级台电视民生新闻出现了节目编排同质化、选题选材单一化、报道内容琐碎化以及价值取向偏移等问题。加之节目报道方式的单一,已经不复以往的收视业绩。如何保持县级台民生新闻的生命力?金坛台民生新闻栏目《第一时间》尝试向服务和维权延伸,寻求民生新闻节目发展的新途径。
民生新闻节目之所以受百姓关注,因为其内容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节目应充分体现服务功能与价值,帮助百姓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难题,强化实用功能。
春风小区居民反映房屋渗水情况严重,《第一时间》记者立即与金坛区住建部门取得联系,住建部门及时帮助居民重修外墙防水,更换了家中发霉的门窗。市民反映城区下塘河河水发黑发臭,影响环境。《第一时间》报道后,区水利部门及时采取措施,加大下塘河垃圾清理力度,并采取措施做到长效管理。
百姓反映的难题能不能得到处理和解决,处理和解决的方式和结果百姓满不满意,这是检验节目的服务功能是否有成效的重要标志。《第一时间》要求记者对于老百姓反映的问题一追到底。对于相关职能部门承诺办理的问题,做好后期的跟踪与回访;对于久拖未决的问题,全力帮助协调解决。
今年1到9月,《第一时间》栏目共收到百姓求助300多件,其中200多件问题得到了妥善处理和解决。
百姓在生活中遇到不公平、不合理的事情时,寻求媒体介入,是希望借助媒体的影响力来解决问题。然而,县级台难以对处于平级的职能部门实施有效的监督,导致问题处理过程中推诿、扯皮等情况屡屡发生。
如何突破县级台舆论监督的瓶颈,《第一时间》将维权作为节目创新的又一突破口。我们与金坛区政府公共服务热线“12345”合作,做到信息互通、信息共享,市民通过“12345”反映的问题,《第一时间》栏目可以迅速从中寻找采访报道的信息源,《第一时间》栏目接到的难点问题,可以通过“12345”公共服务热线向相关职能部门直接发出督办单,要求相关职能部门必须配合记者采访,并对问题处理到位。
《第一时间》还借助金坛区纪委的行政监督力和推动力,将相关职能部门是否配合采访、对于问题处理的是否到位,是否存在推诿、扯皮等情况,纳入全区行政效能考核,由《第一时间》根据相关职能部门在问题处理上的表现直接打分,充分利用行政监督力和推动力来提高栏目的舆论监督力。
金坛区纪委监察局、“12345”政府公共服务热线和《第一时间》专门制定了联合督察督办的机制,对于相关职能部门未及时办理到位的、百姓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三方联合督查督办,确保问题及时有效地处理落实到位。
2016年,金江苑小区15栋楼居民投诉,楼下车库被人私自改建成服装加工厂,每天发出很大的噪音,影响了附近居民的生活。半年时间里,居民多次向相关职能部门反映,但是问题一直没能得到解决。接到居民的投诉后,《第一时间》对问题的处理进展情况进行跟踪报道,并通过联合督察督办的机制,由区纪委监察局向相关职能部门发出联合督办单,要求限期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进行处理。随后,金坛区市场监管部门介入,对该无证无照经营的服装厂责令停产,并要求限期搬离,最终,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在问题处理的过程中,《第一时间》连续四次对问题处理的进展情况进行了跟踪报道,帮助居民维权到底。
新闻媒体最重要的职能之一是舆论监督。百姓提出诉求、记者现场采访、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处理、制作成片在节目中播出,这是大多数民生新闻节目的模式。固定单一的节目形式一段时间内会让观众有新鲜感,但时间长了之后,观众的审美疲劳在所难免。
2015年开始,《第一时间》推出了“问政服务”演播室专题访谈,将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请进电视演播室,针对百姓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现场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案,承诺办理时限。演播室专题访谈也是《第一时间》栏目向服务维权延伸的又一重要载体。
在确定参加访谈的职能部门后,《第一时间》栏目对百姓反映的涉及这些职能部门的疑难问题进行梳理,从中选择较为普遍、有代表性的问题,组织记者进行前期暗访拍摄,制作成暗访短片,在事先不与参与节目的职能部门进行沟通交流的情况下,在节目现场直接播放,并由职能部门的一把手负责人现场予以解答,现场承诺问题处理的时间表。
金坛白龙大桥已建成半年,但桥上没有安装路灯,给过往市民带来了不便,存在着交通安全隐患。接到群众反映的情况后,《第一时间》进行了多次跟踪报道,但是区住建和交通部门以需要沟通协调为由,互相推诿,导致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在“问政服务”演播室专题访谈的现场,白龙大桥路灯安装问题直接抛给了两家职能部门的一把手,面对现场播放的暗访短片和主持人的追问,两家职能部门的一把手承诺2个月之内将路灯安装到位。
电视民生新闻侧重服务与维权,需要严格把握尺度与分寸,既要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又不能逾越舆论监督的权限,既要当百姓诉求的传声筒,又不能成为事件的裁决者和审判者。
《第一时间》在选题时把新闻价值放在第一位,从栏目制片人到一线记者,都以客观的视角来审视百姓的诉求。采访的过程中始终明确全面性和客观性,让各方说话,谈各自的看法,使节目在内容上做到不偏不倚。对于处理确有难度的问题,用事实的分析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面对相关职能部门的不作为,敢于挺身而出,通过连续报道、跟踪报道、系列报道和深度报道等形式一追到底。这样,使服务与维权产生了“1+1>2”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