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7-01-28 06:37朱艳兰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7年1期
关键词:辽宁省媒介素养

朱艳兰

(大连大学 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116000)

辽宁省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朱艳兰

(大连大学 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116000)

在媒介技术逐渐展示其强大的影响优势时,各种媒介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大众对媒介信息的解读和辨别等能力已经成为信息时代人们尤其是中小学生必需的一种素养。但由于我国各地区的媒介信息化发展程度以及教育条件的差异,使各地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呈现不同特点。本文针对辽宁省教育信息化发展情况从以下四方面对辽宁省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进行深入研究:一是国内外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综述;二是辽宁省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调查;三是辽宁省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四是辽宁省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对策研究。

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辽宁省

一、引言

媒介素养教育源于上世纪30年代的欧洲,90年代中后期引入我国。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在2004年起成为多视角、跨专业、交叉学科的研究领域。2006年至今,研究向纵深发展,对国内外各种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和实践的思考更具批判性。但我国面向中小学还很少开展正规系统化的媒介素养教育,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差较远。全面培养中小学生媒介素养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意义。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发展不平衡,绝大多数中小学由于认识不足、升学压力大、缺乏相应教育资源和师资等因素形成了重媒介技术而轻媒介文化的局面。尽管许多一线城市如上海、北京、深圳等地,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已经进入了中小学课堂,为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大量经验,但总体来看现状并不乐观[1]。由于各地区的媒介信息化发展程度以及教育条件的差异,使各地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呈现不同特点。

本文依据辽宁省媒介发展及教育信息化条件,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与访谈,以及对近20年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梳理,分析辽宁省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力求对推进辽宁省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并力争引起全社会各界对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与关注。本文的基本思路设定为:以国内外媒介素养教育已有研究为出发点,进行全面反思,重点研究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问题,以抽样的方法抽取辽宁省20所中小学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及典型个案研究,并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根据辽宁省的现有条件,探索辽宁省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对策,希望对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二、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综述

信息时代各种媒介充斥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大众媒介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除了传统媒介以外,电脑、手机等各种新兴媒介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媒介素养自20世纪30年代在英国提出后,短时间内影响到整个欧洲及世界,且达成媒介素养教育的共识,当前媒介素养教育已渗透到大、中、小学。 在媒介技术逐渐展示其强大的影响优势时,受众对媒介信息的辨识、解读能力已然成为信息时代人们必备的一种素养[2]。所谓媒介素养就是人们具备媒介信息获取能力以及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促进个人身心的协调发展,也促进社会的进步。从成人到大学生再到中小学生,不论其知识构成如何,媒介素养教育都十分重要。随着普通家庭拥有媒介的种类日益增多,这也使得中小学生接触媒介的机会和时间增加,媒介受众开始逐渐向低龄化群体发展。

媒介素养教育与上计算机课、使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等是有区别的。媒介应成为自我发展的一种动力,而不是使大众沦为媒介信息的奴隶。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媒介知识和媒介使用;判断媒介信息的价值;创造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利用大众媒介自我发展。当前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关概念的界定、相关理论的研究等方面。未来研究的整体趋势集中体现在媒介素养研究的目标、对象、语境与方法上。在研究目标上更明确具体,针对的受众也逐渐全面化,在研究方法上体现多元的特点。

在我国,由于媒介素养相关理论研究来源于西方,且在实践上又缺乏政治、经济、文化等的长效保障机制,虽经过20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但仍显得相对落后。究其原因是:一是我国所借鉴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没有依据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客观条件,本土化和自我创新的能力不足,影响了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发展;二是在实践上,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在整个教育实践当中的地位并不高,属于新生事物,相关的调研也较浮于表面[3]。而且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因此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呈现出复杂的现实状况,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学校、社会和家庭必须合作,创造良好环境,使他们学会利用媒介来服务和完善自我,切实提高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4]。

三、辽宁省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调查

1.调查背景及范围

为了解辽宁省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以及各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现状,于2015年10月至12月期间对辽宁省部分中小学进行了关于其媒介素养水平的问卷调查、访谈和个案研究。此次调查主要由笔者及大连大学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大四实习生在辽宁省沈阳、大连、鞍山、锦州、本溪、丹东、盘锦等地的20所中小学进行,但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及条件限制,样本对象为城市学生,因此本调查结果不适用于辽宁省农村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2.调查方式

基于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在调查中采用问卷调查、访谈以及个案研究相结合的形式。通过问卷的方式(500份问卷,有效问卷477份)粗略了解当前辽宁省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情况,根据问卷调查结果,选取有代表性的4所中学和4所小学进行师生访谈和座谈,深入了解这8所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情况,找到普遍问题及原因,最后深入到大连市1所小学和1所中学进行个案研究,最终确定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教育模式。

3.调查内容

此次调查,主要从辽宁省中小学生的媒介接触程度、媒介接触动机、媒介对个人的影响、媒介接触行为、对媒介内容的认知和批判能力、媒介使用能力和媒介素养教育情况等方面来设计问卷、访谈提纲及个案研究视角。

4.调查结果分析

由于中学生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决定了两个群体在媒介素养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分析问卷结果时大部分问题会分开讨论,有部分题目小学生也要分1-3年级和4-6年级两个群体来分析,另外个别问题男女生也存在较大差异。

(1)媒介接触程度

在接受调查的中小学生中,每天接触媒介最多的是电脑、手机和电视,而报纸、广播和杂志学生接触较少。杂志基本局限于学校订阅的如《少年大世界》等,很少有学生自己订阅其他杂志。而报纸几乎很少有学生阅读,但调查发现只要阅读报纸的学生,他就会坚持每天阅读。中学生使用最多的媒介是手机,约占82%,小学生中1-3年级使用最多的媒介是电视,约占65%,4-6年级使用最多的是电脑,约占70%。中学生95%拥有自己的智能手机,多数用来上网和下载学习资料,而男生中大部分用来打手机游戏。小学生拥有智能手机的比率较低,即使有手机也主要为了联系方便。接触媒介的时间上看,多数学生平时为1-3小时,假期要多一些时间,这主要与目前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有关系,另外家长的控制也起到了一定作用。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信息化社会中的中小学生已经不可能离开媒介,但接触的媒介多为电脑和智能手机。

(2)媒介接触的动机

受众接触媒介的动机和目的成为考察其媒介素养衡量其能否建设性地、有效地利用媒介资源以促进自我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调查中,设置了“您接触媒介的目的”这一问题,统计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信息需求”、“获取知识”和“社交沟通”的目的逐渐增强,而“休闲娱乐”的目的逐渐减弱,这也符合儿童成长和心理成熟的客观规律。另外还设计了“使用媒介时您对哪些信息比较感兴趣”这一问题,绝大多数中小学生对“娱乐”和“教育考试”感兴趣,其他依次为“体育”、“社会”、“时政要闻”和“财经”。

(3)媒介对个人的影响

大众传媒给人们带来丰富的知识和信息,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察真实世界的角度、人生观、价值取向、行为举止,甚至生存能力都受到大众传媒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在本次调查中,设置了“各种媒介对您个人的影响”这个问题。100%都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且影响是多方面的。50%的学生会发布身边发生的事到微信朋友圈、微博、人人网、QQ空间等网络空间。媒介素养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和传播观,但也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4)媒介接触行为

面对种类繁多的媒介形式和媒介内容,选择什么、选择多少以及接受多少,往往取决于受众自身。调查发现,多数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接触电脑和手机,每天上网的时间平均为1-3小时,通过多种途径学会上网,而且感觉很简单。小学生通常使用QQ与同学老师进行信息交流,初中生通常使用微信进行学习和生活中的沟通。这表明,当代中小学生已逐步摆脱依靠单一媒介渠道获取信息的状态,以多种媒介作信息来源已成为大多数中小学生的生活现状。并且,在各种媒介形式中,90%学生更倾向于以网络作为首选的信息渠道。92%的学生认为使用网络很有必要,对学习有很大帮助,但网络资源丰富,如何从海量信息中搜集到有用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仍是当代中小学生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5)对媒介内容的认知

众多的媒介信息充斥着人们的视听,超越虚拟环境把握客观真实显得十分重要。在有关对媒介内容的信任度的调查中,报纸杂志和电视最为受众所信任,分别为67%和51%,对网络和广播的信任度较低,分别为23% 和30%。但中小学生偶尔会怀疑媒介传递信息的真实性。如何用明确的主观意识来分清事实与虚构之区别显得尤为重要。调查中选择媒体最看重的内容依次是:“信息量大”、“权威,可信度高”、“新闻内容更新快”、“使用的人多 ”。可见由于信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中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媒介素养。

(6)媒介批判能力

媒介批判能力既包括受众对传播内容的鉴别能力,也包括受众关于媒介对人、对社会的影响这些深层次问题的认识,是衡量媒介素养的一项重要指标。调查结果显示,“您怎么判断您接受到的信息的真实性”这一问题,“多方比较自己判断”占50%,“凭大众的评论”占30%,“主流媒体报道”占20%。在面对媒介信息时,被动接收或全盘接受或全盘否定都是不可取的,批判地分析、有选择地接受才能够正确而充分地运用媒介。

(7)媒介使用能力

掌握使用媒介的必要技术知识以及参与媒介互动等是媒介使用能力的体现。调查表明,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影响,中小学生使用媒介的能力差别较大,有的学生已经具备熟练使用office软件甚至更多复杂的软件如photoshop、Flash动画等,而有的学生只能上网搜索资料。10%的学生从未参与任何形式的媒体互动;50%的学生曾经有过网上发帖;80%的学生发送过短信;8%的学生投过稿;90%的学生发过微信和微博。可见中小学生对传统媒体的参与程度比较低,多数学生不清楚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是怎样制作节目内容和出版发行的,但网络吸引了大量学生的参与。

(8)媒介素养教育情况

调查表明,小学1-3年级学生不是很了解“媒介素养”是指什么,而小学4-6年级学生及初中生比较了解。调查“学校提供的接触媒介信息的途径有哪些”结果表明,电脑占90%以上,报纸几乎不提供。学生的父母对于孩子看电视、听广播、读报纸以及上网给予的指导很少,也几乎很少与孩子讨论相关内容。可见虽然目前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已经达成共识,但在实际教育中,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媒介素养教育都还没有形成体系,这很不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

四、辽宁省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与分析发现,辽宁省中小学生具备的媒介素养及各中小学开展的媒介素养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在媒介受众中,中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对新媒体感知能力强,具有不成熟、易受影响、易困惑等心理特点,对于网络虚拟世界中产生的新生事物有着自己的话语体系,在接触媒介以及媒介消费方面带有盲从性、功利性以及娱乐性。中小学生已经构成新媒体消费的主体,且其获取信息的来源表现出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移的趋势。其中,电脑和手机是中小学生接触最为频繁的两类媒介。与此同时,中小学生在媒介使用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开放的网络环境使各种社会现象一览无余,面对多元的文化碰撞与交融以及道德、信仰和诚信的缺失,开放的网络环境极易成为谣言与偏激观点的集散地,而中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确立的关键时期,面对复杂的媒体环境,他们很容易受到影响,这是当前媒介素养教育的严肃挑战。

对于黑索金为-76.6 kJ·mol-1[12],其满足其中,表示炸药消耗的氧气量,c表示炸药自身含有的氧气量。爆炸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已经得到教育界的认同,但媒介素养教育是系统工程,需要整体设计和系统地推进。但由于中小学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不明确,教育形式十分单一,以课程形式系统的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较少。在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主要采取其他学科中渗透的方式,没有学校开设正规的媒介素养课程,信息技术课基本都是关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使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教学形式单一导致缺乏系统的媒介素养教学计划;教学观念落后;课程评价标准单一等。

当前辽宁省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四方面:第一,部分中小学的信息化媒介环境建设落后,与媒介发展不相称;第二,有些学校尽管媒体齐备,但没进行有效整合,如校园广播、校园网、报刊角等媒体使用缺乏有效引导等;第三,很少组织学生进行媒体学习、交流等;第四,很少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虽然部分学科有媒介素养教育的渗透,但多是零碎的,课程建设需加强。中小学媒介素养还处于理论推广阶段,一些学校已倡导加入媒介素养教育,有些学校已开展此类课程。但还处于为其顺利实践应用到正规教育体制中研究和准备阶段。当前对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研究,主要处于主观认识层面,缺乏客观调查,督促实施很难。

五、辽宁省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对策

1.目标和内容

根据调查分析了当前辽宁省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及原因,依此综合考虑认为辽宁省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如下:

(1)目标

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是基于理解、解释、批判性思考以及有意识地使用、制作信息。在中小学1-9不同的年级和课程有着不同的具体目标和学习要求。媒介素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媒介素养的自主自觉公民,主要包括媒介知识目标、媒介能力目标、媒介方法目标、媒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等。但应该注意,中小学的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制订不同目标,确定不同的教育重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应循序渐进地进行。

(2)内容

2.教育模式和方法

基于辽宁省的情况,可以考虑在中小学进行其他学科渗透和专门开设媒介素养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在小学阶段主要采用在各学科中渗透媒介素养,在初中阶段主要开设媒介素养课程。

(1)学科渗透和课程建设

目前,辽宁省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开发处于研究探索阶段。研究认为,针对辽宁省的软硬件条件,可以根据不同学段和年级的特点开发不同要求的课程。在小学阶段,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将媒介素养教育融于语文、数学、地理、历史、音乐、美术等相关课程中。例如,历史课上学习媒介文本对人物和事件“再现”;音乐课通过各种类型音乐分析媒介对大众文化的影响;数学课中可利用统计知识调查分析媒介问题等[7]。初中阶段应主要开设独立的媒介素养课程,并辅以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根据各地区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分主题开设。对不同阶段的教育对象,媒介素养教育也应各有侧重。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所使用方法也应该有所区别。小学阶段用“核心质疑法”培养小学生初步的质疑能力,可采取参观或游戏的办法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在初中阶段采用讨论的方法,帮助学生将“深层分析法”变为自己面对媒体时的一种思维习惯[8]。

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辽宁省基础教育体系之中,由省教育部门牵头,由学校切实承担起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任。结合各市各学校的具体情况确定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方案,逐步实施,先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入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内容,再通过学科课程教学渗透,逐步过渡到开设独立的媒介课程,最终形成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2)校园媒体文化和活动

校园媒体文化是学生每天浸润的媒介素养教育隐性课程。校园媒体是非商业化媒介,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具有亲和力和针对性,传播和追求高雅文化,为学生提供更独特而优质的媒介文化服务以及实践平台。学校应积极培育媒体队伍,开展丰富多彩的媒体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提高媒介素养[9]。充分利用校广播电视台、校报、校网站、QQ群以及微信群等媒介平台,开展体验式实践教育。媒介素养不仅要在良好的媒体氛围中熏陶,更需要在各种活动中体验感悟、获得和内化。

六、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辽宁省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找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深入探讨了辽宁省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教育模式。除学习时间外,中小学生花大量的时间通过各种媒介进行学习以及看动画片、读课外书等活动,媒介素养教育十分必要。使学生认识和有效使用媒介,培养中小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媒介素养教育同时还承担着“个体社会化”的功能,需将学生的媒介素养转为学生日常生活实践的素质。展望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未来,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理念建设提供参考,为媒介素养教育的规范化提供支撑,为媒介素养教育策略提供借鉴,进而更加完善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1]赵丽,张舒予.媒介素养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5(5).

[2]刘津池.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耿益群,徐珗.近十年国外媒介素养课程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

[4]罗生全,欧露梅.国外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新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2(7).

[5]马凤英,陈晓慧.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内容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4).

[6]余军奇.中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2(9).

[7]邵恩君.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5.

[8]李艳.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实施路径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3(8).

[9]刘铁珊.新媒体时代小学生媒介素养教学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编辑:郭桂真)

G434

A

:1673-8454(2017)01-0007-05

2015年辽宁教育科研管理智库项目“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150042)。

猜你喜欢
辽宁省媒介素养
图解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