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肃
(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吉剧音乐美学价值的个性化研究
王 肃
(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吉剧是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探索出的新的戏曲艺术形式,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在全国戏曲艺术结构中逐渐占有了重要的地位,作为新剧种,吉剧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特点,在音乐美学价值方面具有吉剧的个性化特点。本文探讨了吉剧音乐美学价值中对传统美学的继承以及吉剧音乐中唱腔与乐器方面的特色,在具体的运用中应当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共同促进吉剧音乐美学价值的个性化发展。
吉剧;二人转;唱腔;美学价值;个性化演剧
吉剧是在1959年由吉林省委决定创建的,以东北二人转为创造基础对戏曲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吉剧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分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时期以及新世纪时期。经历了三个时期的发展,吉剧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在中国当代戏曲生态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吉剧艺术具有个性化的美学价值,在对其进行研究时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分别是吉剧音乐美学价值中对传统美学的继承、吉剧音乐美学价值中的个性化特点以及吉剧音乐美学价值中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借鉴。
中华民族是勤劳乐观的民族,我国的传统艺术具有乐观与活泼的特点。在艺术创作方法与美学观念上注重加入主观的感情色彩来刻画事物的性灵,而不像西方绘画艺术一样对事物进行分毫不差地重现。讲究写意与传神,讲究神采为上,形质次之。这种写实与写意的关系是中国艺术美学的重要特点。因此我国的戏曲艺术不追求对生活进行细致入微地刻画,而是像中国的绘画艺术一样讲究写意创作。吉剧正是在这种传统的美学艺术价值中产生的[1]。
吉剧,顾名思义,是吉林省发展的戏曲,在全国戏曲结构中是独一无二的,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但是吉剧又是在东北地区发展起来的,来源于东北的二人转,因此,具有东北地区传统戏曲艺术的传统美学意义。吉剧也是剧,也是戏曲,因此必然具备普通戏曲文化的共性,延续了中国的传统美学,传统美学与吉剧的个性化之间并不存在矛盾,因为传统美学的共性是吉剧个性化发展的基础,没有传统戏曲美学的积淀就没有现代吉剧的发展,共性是个性存在的基础并且促进个性的发展,从世界戏曲范围来看,东北地区戏曲的传统美学本身就是个性化的存在。
吉剧的音乐系统植根于东北地区的二人转,充分吸收了东北地区的民间音乐,同时有效吸收了国内大型剧种的音乐成果与音乐表现形式,逐步摸索出严格按照戏曲音乐的基本形式,分为了唱腔和乐器两个部分。吉剧唱腔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嗨调、柳调与散曲。散曲也称为曲牌,吉剧唱腔一般以此作为基调,进而对作品进行行当化、格式化与戏曲化的处理,这就形成了嗨调与柳调,在唱腔形式上主要采用板腔体为主。在具体的戏剧曲目中,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选用一种主要的使用腔调或者交替使用不同的腔调,在旋律、调试、板式以及节奏等方面进行不同的组合,以适应不同人物情感的表达。嗨调主要适用于表达缠绵与节奏欢快的感情,是微调式。而柳调则为羽调试,重点表达的是激越与深沉的情感因素。两种腔调的基本板式为快正板,即一板一眼。为了增加表现形式,丰富情感的表达,在表演中还使用了小调和曲牌的形式。在演唱形式上基本上是演员的真声演唱,以单人独唱为主,辅以帮腔、对唱、伴唱与合唱等形式,具有鲜明的吉剧音乐美学个性化特点[2]。
在乐器的选用上基本上选用民族乐器,必要时采用一些西洋乐器。使用二人转中的唢呐与板胡作为伴奏乐器,同时还发展了吉剧喉管,这是在东北管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创新的,主要用来抒情,同时,吉剧在表演中还引入了古筝。吉剧中使用了东北民间乐器中常见的定音鼓、木梆与云锣等,包括二人转中使用的甩子,打击乐器则是以京评剧中使用的锣鼓作为主要的乐器。这些乐器体现了东北地区的地域特色与民间风情,体现了吉剧音乐美学价值中的个性化[3]。
剧种中一个个性化的重要体现是音乐唱腔,这是剧种在演出时的重要外在表现形式,因此吉剧个性化的重要体现就是吉剧唱腔。吉剧在个性化发展的时候需要对其个性进行一定意义上的稳定才能够培养自己的观众群进而得到社会的认可,吉剧的音乐形式以音乐唱腔为主体,如果对音乐形式进行过分的革新,融入过多评剧或者京剧的因素,可能使域外的观众产生错乱感,因此吉剧的音乐表现形式应当遵从吉剧美学的个性发展特点,保持一定意义上的稳定,在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搏。
戏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在吉剧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吉剧审美层次中的个性化,促进各个行业中综合因素的发展,共同打造吉剧审美艺术的个性化发展。吉剧的发展源自东北的二人转,在演剧形态上应当突破京评大戏中中国戏曲的共性,发展自己独特的吉剧特色。
东北二人转具有非常灵动的表现形式,借助于跳入跳出转身变人物,神韵生动形神兼备。在美学原则上一人演多角半真半假,人分神不分。满足了群众对于热闹、开窍的审美需求,吉剧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的借鉴与发展,利用二人转艺术中的假定性与虚拟化的方式,突破舞台时间与地域空间的制约,进行大胆的创新与改革。有效结合二人转中演人物而不是人物扮的特点,对吉剧艺术进行大胆的探索,开发新的具有吉剧个性化特点的演出形态。
在现代流行音乐的冲击下,戏曲艺术的发展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吉剧作为一种新剧种,已经取得了不错的发展,为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吉剧来源于东北二人转,在具有中国传统戏曲美学共性的同时,在吉剧唱腔与乐器的使用上具有音乐美学的个性化价值,在新时期吉剧的发展中应当充分保有这种珍贵的个性化特点,同时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搏,促进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
[1]田子馥.追求个性是吉剧美学的灵魂[J].戏剧文学,2014(01):15-20.
[2]吴红歌.流行音乐的音乐美学价值研究[J].黄河之声, 2016(01):88-88.
[3]王次炤.价值论的音乐美学探讨[J].音乐研究,1986(02):140-140.
J601
A
王肃(1974—),女,讲师,硕士,音乐美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