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曦葶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北京 100000)
少数民族音乐与大众文化的互为作用
——“父爱如山”音乐会歌手周丽珍演唱特点评述
贾曦葶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北京 100000)
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因为多种原因一直得不到广泛传播,大众传媒业的高度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种不利局面。本文以“父爱如山”音乐会歌手周丽珍的演唱为出发点,探讨了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的现状以及它和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周丽珍;少数民族音乐;大众文化
2016年,《为你而唱》系列演唱会“父亲节专场演出”在京演民族文化宫大剧院正式开唱。该系列演唱会在演唱形式上是绝无仅有的独特演唱会,2015年《为你而唱》系列演唱会在北京、普陀、新疆、海南等全国各地进行了多场演出,其独特的“明星演唱”加“观众点歌”形式拉近了观众和嘉宾的距离,获得了观众和媒体的一致好评。今年的父亲节,演唱会来到了京演民族文化宫大剧院,旨在让观众在歌声中感受父爱如山、岁月如歌。音乐会歌星云集,李依娃、张海霞、李多娜、周丽珍等从星光大道走出的实力唱将让音乐会的气氛愈加热烈,其中,周丽珍的演唱令人印象深刻。
周丽珍1986年出生于云南省楚雄州姚安县适中乡适中大村,是一位来自云南大山里的彝族姑娘。在母亲的影响下,周丽珍从小就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并掌握了许多彝族小调。2010年的星光大道,周丽珍依凭清越动人、高亢宽广的“彝族音调”给评委和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次音乐会上,周丽珍献唱了她在星光大道上的成名曲《山歌好比春江水》等三首歌曲,民族特色浓郁。作为梅葛调艺术的传承人,这位彝族姑娘也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梅葛调来源于彝语的译音,是一种彝族调子的名称,据查,这种曲调起源于姚安县马游村,在姚安、大姚、永仁及其周边的彝族地区广泛传播。这种曲调主要是用来演唱彝族的创世史诗“梅葛”,也因而得名,其内容涵盖了人类起源、造物、生产、婚恋、丧葬及彝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等。作为梅葛调艺术的传承人,周丽珍经常在各种场合表演梅葛调艺术,无论是老年梅葛调、青年梅葛调还是娃娃梅葛调,她都能信手拈来,特别是对梅葛调敬酒歌的表演最为出色。正是因为周丽珍对梅葛调艺术的积极宣传推广,梅葛调这种彝族音乐最终走出了少数民族地区,走进了人民大众的视野之中。
我国每个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的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并在此基础上蕴育形成了各民族音乐文化,如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歌舞、民间说唱艺术、民间戏曲音乐等等。同时,我国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拥有本民族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优秀音乐,体现了自身的民族存在价值。但是由于地域限制、资讯传播的不发达、语言不相通等等外界因素,使得少数民族的文化和音乐不能够得以广泛的传播。现今,随着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这种状况已有了很大的改观,通过电影、电视、网络等方式再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存、生活状态、发展历史及其文化,实现了民族之间的思想交流,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认同感。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文化开始从边缘状态走向前台,音乐会、媒体报道等向大众传播了各个民族的知识和文化。许多曾经相对陌生的、地域性的民族音乐、舞蹈和文化也慢慢地向大众化的方向过渡。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汉族文化是其中最为瑰丽的一支,但它从来不是“一枝独秀”。其实早在约五千年前,“主流”的华夏音乐文化就已体现出了多元起源和混合发展的态势,其不断地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互相渗透和融合,逐渐形成了既有的音乐形势。同时,少数民族音乐也受到了汉族音乐的影响,各民族音乐艺术也在汉族音乐文化的影响下不断发展。也就是说,在几千年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中,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互相促进,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发展现状。诚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所谓大众文化,实质上是指在现代工业社会产生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商业性、流行性、娱乐性和普及性可以说是其最为主要的特征。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一书中,主要指的是一个地区、一个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信奉和接受的文化。但总的来说,大众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享受、发展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人文文化形态。大众文化作为现代文化的主要形态,能够加快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同时,大众文化的特征也决定了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以广大群众为主题的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最大可能地实现了文化的融合和观念上的相互认可。换句话说,在我国现在的文化国情下,本土“大众文化”与少数民族音乐也是“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阿诗玛》、《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等优秀的国产电影,是许多人心中不可磨灭的美好记忆,电影展现了少数民族地区旖旎的风光,留下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直至现在,很多人对于少数民族音乐的认知还停留在这些电影音乐之中。随着电视节目的日益丰富,人们获取信息的数量和渠道变得更加广泛,少数民族文化开始大量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其内容较之于上个世纪更加多元、详尽。人们开始聚焦少数民族歌舞文化,尤其是原生态歌舞。央视的《青年歌手大赛》、《星光大道》以及四川卫视的《中国藏歌会》等节目的陆续播出,带来了各种民间的好声音和优美的歌舞表演,其中亦有不少来自于民族地区的民歌和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歌舞项目。它们向大众普及了民族知识和文化,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由上可知,大众文化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传播和促进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一些濒临绝种的音乐类别,使得民族音乐得以进一步传承。
同时,民族音乐对于大众文化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发展证明,不同文化的碰撞通常能为对方输入崭新的元素,从而增强各自的发展力。诚然,优秀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起着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人们可以将其运用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创造经济和社会人文的双赢。换言之,我们在理解“大众文化”的同时,要接触更多的文化,并与其相互适应,取长补短。
J60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