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辉
(华中师范大学 武汉传媒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课程+项目+基地”校企合作式文化产业管理实践教学探究
许 辉
(华中师范大学 武汉传媒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在经济、文化、安全等领域的影响力越来越明显。培养实用型人才是夺取文化产业制高点的关键。从实践的角度看,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有各自的重点和地方特色。当前,学生的专业能力参差不齐,素质和结构问题暴露,教学出现短板。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机制体现了“课程+项目+基地”的理念。大学、企业和政府应共同努力,构建有效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就业导向目标、能力本位目标、科学的课程体系、合格的师资队伍。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
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各级管理机构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等法律法规及时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导。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向的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的成功实施,国家开始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统筹规划,描绘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蓝图。各级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政策,引导和合理规划。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有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培养文化产业人才要有“课程+项目+基地”理念,促使人才达到产业需要的标准。
“文化产业”是大多数国家或地区都在使用的共同术语。有几个国家把“文化产业”称为“文化创意产业”,如英国。“文化产业”或“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行业特征,它将创意、文化资源、服务等无形资源进行加工和生产,其文化创意产品进入最终的利润分配环节。近年来,世界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的衰退,使世界许多国家开始重视文化和经济这一结合发展的趋势,实体经济徘徊不前,但文化经济却在蓬勃发展。
世界上许多国家把文化产业的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中国政府也在敦促各大企业和地方各级政府把经济增长点放在类似文化产业的经济形态上。近年来,中国的“喜洋洋与灰太狼”、“西游记”等文化产品走向世界,世界忽闻中国风。通过发展无污染的文化产业经济形态,促进产业升级,传播文化价值观,增强国家软实力。一方面,经济得到了发展,另一方面,蓝天白云和新鲜空气也得到了保护。
文化创意产品有其特殊性,创造性存在于人们的智慧、智力、情感、想象、条件和环境的特殊需求中,其特殊性可以产生“产业效应”。
党的一系列会议指出了培养文化创新人才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指出,“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优化专业结构,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训基地”,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文化创意人才必须具备实践能力,学习,实践与创新应有机结合。人才培养必须转变观念,不要总是强调理论轻视实践,而是要将生产、研究的思维贯穿于教学的所有环节中。每一所学校都要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开放互补、双赢、高效、优质、规模,务必形成自己的培训风格。
实践能力体现在“技术+管理”,体现在创造经济效益和市场信心的能力。在“创意”培养过程中应“引入”,也要“引出”。通过国际国内两种环境的能力培养过程,使人才具有市场意识、研究意识,高校应该更加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真正做到校内实训,校外就业。
各级政府的有关部门也可以根据已有的发展思路,提出文化创意人才的“应用”目标。
高校是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行业是人才的用武之地,且是人才的发展之地。高校和业界的互动关系是需要努力维护的。
业界从业者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管理能力、策划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资本运作能力低;二是法律专业人士少绝大多数文化企业无专门的法律顾问,从业人员的法律素养较低,管理人员将不可避免地发生触碰政策和法规的现象;三是业界雇员组合不佳,专业背景、教育程度、工龄等配置不合理。
学生“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培养方案的制定,一方面,学生在学校比赛中获奖,在大型策划活动中显示能力,校企合作中,学生进入职业角色;另一方面,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倍感困难,原因是学校人才培养存在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如高重复率的课程内容,有些课程脱离了实践。
2004年,中国传媒大学、山东大学、云南大学等学校开始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因为各大学在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的差异,各学校的特点也不同。
地域特征不同,各学校文化产业学生能力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大学的地方特点不同,教学工作应该放在“不同”这个亮点上。有了差异化的教育,毕业生进入社会后,才可以为差异化的特色文化经济服务。
相对来说,重点院校一般是教育部直属的大学,如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由于教育部的支持和关注,本身的长期积累,文化产业的专业化发展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大多数研究涉及诸如民族文化,文化体制类的深层次研究。
具有学科“特色”的大学则有自己的特色学科,如商学院、财经大学、政法大学等各类大学。在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过程中,这些大学刻意把他们的“业务”、“法律”和“金融”特征融入到文化产业的教学中。
艺术类大学这类大学的名字中就包括了 “艺术”、“电影”、“美术”和“音乐”等字样,这类大学的学生人数不少,教师在文化产业教学的互动中有意无意地将通识课程和各自院校的 “艺术”、“电影”、“艺术”、“音乐”特点结合,这一类学校的文化产业专业强调“艺术”的课堂氛围。
这里说的是要注重课程之间的纵向与横向的渗透性。
首先是要突出技能。要树立起特别的理念,文化产业既是事业也是产业,要树立“事业+产业”的经营理念,“文化”需要一般知识,“文化产业”需要专业技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要有广泛的文化底蕴,也要有独特的技能。
其次要确立“产业链”的课程体系指导思想。获得利润是产业的内在属性之一。英国经济学家Charles Landry阐述了文化产业的产业链概念及文化产业产业链的五个环节。文化产业产业链五个环节之间的逻辑是“创意-产品-流通-发行-消费”,在此基础上,整个专业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也可以此为教学逻辑,让课程体系体现出产业的逻辑。
最后要做到“优势+地域特色”,也就是要注重大学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避免千校一面,课程应该有自己的特点。在专业教学中,要把国际化、民俗化、历史积淀、地方经济特色、艺术特色、商业特色相结合,真正把人的教育和社会的需要相结合,使人才为地方经济服务。高校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经济建设的成果也将促进课堂教学。
首先是理论课程。它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具备文化理论功底,具有人文知识,熟悉文化政策,熟悉专业法律知识,能够在文化管理部门、文化企业、文化事业单位、媒体,从事策划、营销、经纪人工作的人才。其基本规格是: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国家文化产业战略及相关政策法规,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落实在具体教学中,主干课程应该是:《经济学原理》、《文化企业管理》、《文化经纪理论与实务》、《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管理学原理》、《文化产业概论》、《文化经济学》、《文化资源学》、《文化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进程(逻辑)则是:公共基础课(必修课+公选课)→学科专业基础课(必修课+选修课)→专业课(必修课+选修课)。
其次是实践教学。包括了社会实践,如获得资格证书、参加技能竞赛、英语等级、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在公开刊物、全国性刊物发表论文、发明成果的应用论著或专利等。
学校和企业开展横向联合办学,建立基地或者联合体,真正体现学、研、产的三结合。教学定位不要盲目高大上,而应该接地气。由于客观或者主观的原因,很多学校实践教学力不从心,实验室数量不足,实习基地很少,这成为实践型、复合型人才发展道路上的障碍。
面对学校类型、人才培养水平、教育水平和地方特色等方面的差异,应认真严肃地构建起一般知识的基础知识平台。注重区域特色,讲究办学层次,突出办学特色,为地方经济服务,为毕业生服务。
学校之间存在差异,各学校各有优缺点,每一所高校都要发挥自身优势,突出个性化的实践项目特色,坚持各种实践项目标准化建设。
相对来说,要突出艺术修养。因为文化与艺术的良好结合,将使文化产业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越多的艺术家拥有相应的艺术素养,越能凸显文化产业独特的艺术魅力。
还有政策素养。党和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强力规范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必需,这种能量是相当强大的。通过实践,研究政策法规,研究文化产品的市场趋势,预测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理解政策,适应政策,企业的发展才有保障。最后是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管理知识,鼓励学生在模拟项目中实践,推广有价值的实践项目模式。在实践项目教学中,学生应掌握技能,遵守法律,遵守政府规定。
首先要建立合理的学术梯队,合理配置,从年龄、学术水平、学术研究领域,优化教师队伍。其次要及时吸收文化产业的硕士、博士,补充新鲜血液,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性。最后要打造“双师型”文化产业教师,学术与行业建立良好的人才交流基地和实习基地,实现业界和学界的良性互动,业界教师向大学教师学习理论知识,大学教师学习业界教师的操作技能。
综上所述,文化产业的发展将使经济的发展更加良性,环境更清洁,社会更有活力。经济的发展创造丰富的物质世界,文化的力量巩固我们的精神家园。立足本土,立足民族,使我们的文化在经济和技术的带动下,发挥永恒的魅力。
[1][美]约瑟夫·奈.软实力[M].马娟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2011.
[3]许辉.文化视域下文化创意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优益性研究 [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15-22.
[4]许辉.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引擎作用探析[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4):57-62.
【责任编辑:黄素华】
On Practice Teaching of Cultural Industry Management Based 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XU Hui
(Wuhan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College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205, China)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s rapidly, whose importanc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the fields of economy, culture and security.Talents are the main factor to culture industry’s success.Our universities have different focuses and local characteristics when cultivating talents However, there are students’ uneven professional abilities, low quality and inefficient teaching.The idea of “course+project+base” is used in cultivating talents.U-niversities, enterprises and governments need to build an effective and sustainable talent cultivating mode, which focuses on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ability, scientific curricula and qualified staff.
cultural industry;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G642
A
1671-9565(2017)03-036-04
2017-08-31
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程+项目+基地’校企合作式文化产业管理实践教学探究”(编号2013B453)阶段性研究成果。
许辉(1977-),男,湖南常德人,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文化管理学院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文化产业专业教学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