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业
(吕梁学院 汾阳师范分校,山西 汾阳 032200)
论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语古典诗歌的英译
高利业
(吕梁学院 汾阳师范分校,山西 汾阳 032200)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很多文学作品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词组结构、语法习惯及语言逻辑运用上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效果,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感受。关联理论是有关话语理解的认知语用理论,它从语用学角度为学生阅读理解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模式,对于汉语古典诗歌的英译提供了新的可能。
东西方文化;关联理论;汉语古典诗歌;英译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不管是经济上的,还是文化上的。然而,东西方的差异是明显的,特别是文化差异,导致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这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比较突出。究其根本,可从东西方的语言文字说起。
为了方便论述,在这里,我们将西方的语言狭义地限定为通用的英语。现在的英语,前身或可说是日耳曼语。日耳曼语系,印欧语系的主要语种之一,所属各语言使用于北欧、中欧、西欧以及欧洲以外的英语国家和地区,总人口为4.8亿以上。
作为一个民族,日耳曼人最初虽然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自己的文字。日耳曼人的文字是从罗马人那里借过来的拉丁文字。然而罗马人的文字也不是自己创造的,是从西西里半岛的叙拉古城邦的希腊文中借用过来的[1]。
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字母之所以可以被日耳曼人借用,是因为,拉丁语是一种标音文字,单独的字母并不能表达单独的意思,只有字母组合在一起组成特定的发音才具有表达能力。而每个字母具有一个音节,特定的字母组合成特定的发音才能表达特定的意思。而随着罗马帝国的兴盛衰落,日耳曼人不断西迁,并逐渐建立起了日耳曼国家,其原有的日耳曼语逐渐与当地原住民的语言开始融会贯通,单词与词组的组合上出现了新的发展与变化。
随后,日耳曼诸国中最强大的法兰克帝国分裂为法兰西、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意大利三个部分,原本法兰克帝国使用的日耳曼语系也因为这个原因,大体上出现了三个发展方向,并且渐行渐远。直到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征服者威廉”征服英格兰的不列颠地区建立英格兰王国,也就是现代英国的雏形,法语和当地的凯尔特语互相融合,进而形成了现代英语的雏形。然而,无论怎样融合,日耳曼语系的文字结构始终是标音文字,更注重通过读音的标注来表意。
早在部落时期,我国就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字。仓颉造字,最早的是象形文字,基本上每一个字都代表着一个具象的存在物。或可理解为,每一个汉字就是一个独立的单词。因此,汉字的发展与充实,或者说但凡象形文字的发展都是随着使用者所接触的事物的增加而增加。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象形、会意已经无法满足生活的需要,开始将一些名词进行组合,以表达抽象意义,或一词多义,赋予原有单纯意义的名词一些衍生义,从而发展出更多的语言逻辑以及文字表达。
正是由于汉字的这种发展,导致了汉语言的词汇量相当庞大,其语言艺术也日趋丰富复杂。就如我国的诗词。它的很多艺术表现手法也随着语言的充实而不断发展。从《诗经》到唐诗,诗歌的形式与内容都臻至巅峰,再到宋词,语言的形式美与精致则又到了一个高峰。很多经典随着时间的沉淀而成为约定俗成的典故,带有深沉的历史与文化蕴意,而古典文学为了讲究形式与音律上的对称,也为了抒发情感的需要,往往会比较频繁地使用虚词。虚词本身并没有实际的意义,不过是为了完成句子结构,强调某种情感而已。而汉语言文学的这些特点,导致在将汉语翻译成英语时,给译者带来了不少困难。
如果只是逐字翻译,汉语诗词翻译成英语并不难。但翻译并不止于准确表达字面意义,更要求信、达、雅。这就对汉语与英语的互相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最后一课》的最后一句:“于是,他转身对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力气按着他,用最大的字母写出两个字:‘法兰西万岁’”。“法兰西万岁”在汉语中命名是五个字两个词,但如果考虑到原文为法兰西语小说,就很好理解了:Vive France,正好两个法语单词。
众所周知,抗美援朝战争中,中方代表曾警告美国不要跨越既定和平分界区,并说了一句“勿谓言之不预”。如果把这句话翻译成英语,那么很可能就是:Do not say that you。再将英语反过来翻译成汉语,所得的意义完全是南辕北辙,不知所谓了。因此,在交流沟通时,一定要注意话语中的隐含义,而不是表面性的直译[2]。
英汉互译的另一个产物,就是所谓的现代诗。现代诗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其实很偶然。古体诗讲究的是对仗工整以及押韵,汉语古典诗歌的特色非常浓郁,对作者的文学素养要求很高。而在五四运动之后,知识分子开始接触外国文学作品,为了将之广泛传播,很多人对西方诗歌进行了翻译,并引起了一大波摹仿与创造此种翻译过来的西方诗歌的热潮。这也就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现代诗一时蔚然成潮的原因。其实最早翻译过来的西方诗歌,也是比较讲究韵律的,在某些程度上,可谓是汉语的西方古体诗。而我国的现代诗,只是对西方诗歌的译文进行的模仿。如果将中国古诗翻译成英文后再将英译结果翻译成中文,很多人会发现,结果竟然是一篇现代诗。这不过是因为中英文的不同语法逻辑经过互相转化之后,未经整理而出现的语法混乱而已。就好比“门修斯”的“普天之下只有一个太阳”(安东尼·吉登斯在自己的书 《民族—国家与暴力》中说孟子引用孔子的“天无二日,人无二主”,而一位中国教授在将这句话翻译的过程中将韦氏拼音的孟子音译成了“门修斯”,并将内容翻译成了“门修斯的格言:‘普天之下只有一个太阳,居于民众之上的也只有一个帝王’”)。
基于关联理论,汉语古典诗词的翻译困难更多的不是在于对内容的翻译,而是在翻译后依旧能让读者理解原文的意思。中国古典诗词习惯隐喻和用典,而隐喻内容有时候和字面的意思差距很大。如一个人仿古体诗写的“碧血书成白马篇”中的“白马篇”指的是曹子建的一首诗,而“碧血”的意思是“正义死难而流的血”。若翻译这句话,要保留古典诗歌的韵味,又要使目的语不至于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考验的不仅仅是翻译人员的英语水平,更看重翻译人员的文笔功底。否则的话,就会出现“门修斯(孟子名字的韦氏拼音错译)”、“常凯申 (蒋介石的韦氏拼音错译)”、“双鸭山(孙中山的韦氏拼音错译)大学”之类的笑话,让读者和译者都不知所云,就完全达不到翻译的目的。[3]
总之,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翻译要做到“信达雅”,就要求译者不仅要理解字面的意义,更要深刻理解其中的文化因素和民族因素,将优秀的外国文化精准而优雅地传达给读者。
[1]王建国.论关联理论对翻译学研究的局限性 [J].语言与翻译,2003,(3):37.
[2]承云.从关联理论角度探析汉英公示语翻译的误差 [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27.
[3]刘正光.评关联理论对言语行为理论的批判[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0,(6):9.
【责任编辑:黄素华】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
GAO Li-ye
(Fenyang Normal College, Luliang University, Fenyang 032200, China)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leads to the translated literature works may have different translation effects,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phrase structure, grammatical habits and the use of language and the logic behind it.Relevance theory is a cognitive pragmatic theory about discourse comprehension.It provides a new mo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 for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literature works,which offers new possibilities for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relevance theory;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English translation
H159
A
1671-9565(2017)03-028-03
2017-08-04
高利业(1980-),男,山西柳林人,吕梁学院汾阳师范分校助教,主要从事英语教育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