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音乐文学角度浅析歌曲《远处有座山》

2017-01-28 03:30:22张煜杨
北方音乐 2017年2期
关键词:文学性演唱者文学

张煜杨

(青岛大学,山东 青岛 266000)

从音乐文学角度浅析歌曲《远处有座山》

张煜杨

(青岛大学,山东 青岛 266000)

音乐与文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艺术学科,但是二者之间却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古到今,二者彼此影响,极大推动了艺术的发展。在中国文艺历史上,上古的讴歌吟诵最早促成了音乐和文学的结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和文学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通过欣赏《远处有座山》这首歌曲,基于音乐文学角度体会这首歌曲表达的情感,具体分析歌曲的概述、音乐文学特点以及演唱者是怎样把握歌曲音乐文学性的。

音乐作品;文学性;分析

引言

音乐与文学是一对双胞兄弟,他们同声同源,但是他们的艺术形式却并不相同。音乐通过声音传达感情,人们只有借助听觉才可以感受,而文学则是以纯文字的方法表达感情、展现人物感受,对其进行体会必须利用视觉。不管如何,音乐与文学在表露情感方面是连通的。初期,人们仅是通过文字记录展现自己的情感,但是之后却发现文字表现的不足,人们就创作了音乐。在《远处有座山》这首歌曲中音乐与文化彼此融合,从而表达音乐情感。

一、《远处有座山》概述

远处有座山,山上有棵树,树下有个茅草屋,茅草屋,天上有朵云,慢慢散成雾,地上的风在追逐,在追逐。一家人在屋里住,非常,非常的幸福……

这首《远处有座山》可能是歌词与旋律都最简单的歌曲,但是作为《宝莲灯》插曲的《远处有座山》已经让观众深深陶醉了,因为它表达了这部电视剧的主题思想“情”,作为永恒不变主题的情,包括了爱情、亲情和友情,友情最终也会成为爱情。

通过欣赏《远处有座山》这首歌曲,可以感受到一幅温馨的画面,云儿飘飘,白雾茫茫,隐约能够看到一座山,在山中有一棵树,树下那个茅草屋中有一家人,这些一从表面上看是独立的数字,但就是这些人所包含的感情统一了这些看似独立的一,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歌曲舒缓空灵,就像是从遥远天际飘来的天籁之声,冲击着每一个渴望回家人的心。

二、歌曲《远处有座山》音乐文学特点

(一)形象性与叙事性

《远处有座山》这首歌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座山、一棵树、一个茅草屋的孤独景象。默默讲述了人在静谧的环境中辛勤耕耘的故事。而之后笔锋陡转,又写了天上的云幻化成雾,风儿在地上追逐,静中又出现了动,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远处有座山,山上有棵树,一家人在屋里住,屋里住,非常非常非常的幸福”。在这首歌曲中,作者用简洁的语言轻松勾勒出人们幸福生活的景象。虽然歌词并不像小说一样可以再现生活,但是却采取了最为简洁、高度总结的语言描述了生活中的幸福点滴,这也是歌曲《远处有座山》叙事性的具体表现。由此可见,《远处有座山》歌曲的叙事性并不比文学作品逊色。

(二)抒情性与音乐美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诗歌语言是文学语言中最具表现力的。歌词也属于诗歌,歌曲表达情感的方式是旋律和节奏,而歌词一般是由语句、措辞以及押韵、节奏感组成,押韵促使歌词和音响很好地融合为一个和谐的整体。《远处有座山》主要通过歌词内容表现抒情性,歌曲前六句利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后四句歌词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幸福、快乐生活的向往之情。《远处有座山》中的音乐美具体表现在语句的押韵上:行文排偶、对仗、整齐。歌词“山上有棵树,慢慢散成雾,地上的风在追逐”等均押“u”,行文对仗则表现在“远处有座山,山上有棵树”等整齐统一的句式结构,向读者完美地呈现了歌曲的抒情美和音乐美,歌词的对仗、押韵产生了整首歌曲的节奏。

(三)意境与对比

歌词是一种抒情艺术,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一般来讲感情都是发自内心的,词作家也会设置相应环境传达“意”。《远处有座山》第一个境是指“山、树、屋”,这些境表现了意,也就是看似独立的个体。第二个境是“云、雾、风”体现出优美的环境,和谐的一个整体。除了歌词的意境描绘之外,这一作品还采取了对比手法,正是采取了对比手法,才有利于抒发作者的感情。

《远处有座山》的歌词着重体现了歌曲叙事性、抒情性以及音乐美。歌词的意境和对比手法在歌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作者并没有采用华丽的篇章,而是选择了通俗、朴素的言语传达了亲情,同时也不会失去其文学性,这也是经典歌曲的形成原因之一。歌曲表现出的文学性和语言美是无法忽视的,最终歌词会为歌曲提供服务,经过分析其文学性以后,演唱者会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并且饱含深厚地去演绎作品。

三、演唱者怎样把握歌曲的音乐文学性

(一)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声乐作品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性和思想性。因此,必须全面分析一首歌曲的创作背景。

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1.创作作品的时代背景

每一首歌曲都不是独立形成的,总是体现出时代特点与形式结构。具备特殊的审美理念和风格,体现出不同时代的文化思想与情感变化。只有清楚了解创作年代,当歌者演唱作品时,才可以将自己放入某一特定时代中,缩短与作品的年代距离,把握作品的时代。比如《远处有座山》体现了显著的社会主义时代特点。

2.歌词作品的具体背景

若无法对歌曲情节的来龙去脉准确把握,对既定历史条件以及时代和人物的关系不清楚,只是根据歌词的旋律变化进行演绎,这样没有感情的歌曲是永远不会感动人对。因此,对现实深刻了解,也就是对具体的背景进行了解,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歌词,进一步更加形象、生动地表现歌词在演唱中的意境。可见,对作者与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整体分析,能够开创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对歌词进行体会,了解作品的真正涵义,对情感进行表达。

(二)深刻挖掘歌词,准确把握情感基调

在声乐作品中歌词的作用十分关键。歌曲中人物形象、景物等的发展都需要借助歌词进行描述,不仅如此,歌词也是充分表达歌曲情感的重要措施,因为歌词来源于主体生活的物化,表露出主体的实际感情,同时歌词并不是仅仅局限于语言自身,还能勾勒出一个艺术形象。歌曲的展现一定是对歌词所包含的情绪仔细推敲与理解的结果,一些歌曲的歌词还隐藏了内在的暗语,对表达作品的情感发挥了指导与决定作用。仅仅从歌词表面是不能认清作者实际想要表达东西的。这就代表着不能只观看歌词表面,不能粗浅地进行表现,要深刻挖掘内涵,对潜在的语言不断分析与体会,经过文学性分析,使演唱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并深情演绎作品,更加全面把握歌词的意义。

(三)分析曲式脉络理清歌词段落层次

1.对歌曲曲式脉络的分析具体包括以下方法

(1)一段歌曲只包含了一个乐段,缺乏明显的对比、停顿和分段,通常的写法是分节歌,仅利用一段音乐对应几段歌词,反复演唱,但是段和段之间的歌词也在不断发展情绪与内容,音乐也是这样。在演唱该类曲式作品时,为了避免作品过于平淡乏味,应适当转变语调,需要联系词义或者是情感对行腔进行处理。(2)二段体一般包括A、B两个曲调对比乐段,通常A段表现出叙述特征,B段应当保持高涨与奔放的情绪。这一类曲式结构多是呼应关系,体现出显著的完整性。

2.理清歌词在歌曲段落层析之间的衔接关系,相关的层析结构包括

(1)平行并列结构,一个层次为一段,每一段需要完整表述一个意思。如《远处有座山》中一个乐段反复几段内容都是独立的歌词。(2)层递式结构的段和段之间体现出紧密的联系,每一段都分别表示一个意思,只有这样才可以完全表达整首歌曲的主题。(3)时间前后这一结构一般都是通过故事情节或客观事物发展顺序对段落进行划分,对层次合理安排。最后纵观整首歌曲,才能充分把握其意义。只有完全了解歌曲的曲式脉络,才可以逐层理清歌词段落内容,演唱者才能够结合音响脉络,更加完全的表达感情,从而准确表现歌曲层次。

(四)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词曲完美结合

在歌曲中语言和诗歌是非常关键的内容,正是由于它们的存在,进一步促使歌曲形成鲜明、具体的形象。虽然歌词很关键,一部优秀的作品,主要还是借助演唱者的表演对情感进行诠释,更好地演绎歌曲的艺术形象。由于演唱者对歌词采取抽象思维,无法脱离实际生活中的各种形象,且真实生活中也充满了很多具体形象,这部分信息势必会传达到演唱者脑海中,通过个人反复加工处理,还可以利用歌声体现这些形象,从而做出准确表达。

四、结论

在创作歌曲过程中歌词是最基本的条件,歌词创作好坏直接决定了歌曲是否优秀,但是也不能忽略文学特点极大影响歌词的情况,歌词的美感分别是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和音乐美等内容,因此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功底才可以创作美好的歌曲。在歌曲创作过程中融合文学美,只有结合音乐文学性对歌曲进行创作,才可以获得最为经典的音乐歌曲。

[1]王先霈.流行歌曲歌词的文学性[J].文学教育,2014(03).

[2]马树春.中国流行歌曲文学研究论[J].学术论坛,2044(02).

[3]王思琦.“流行音乐”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征[J].音乐艺术,2043(03):80.

[4]许自强.歌词创作美学[J].词坛文丛,2045(42).

猜你喜欢
文学性演唱者文学
声乐表演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
艺术家(2022年7期)2022-11-22 09:48:39
我们需要文学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毛泽东诗词文学性英译研究
论《阿达拉》的宗教色彩及其文学性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7:02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红楼梦学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梁亚力山水画的文学性
声乐演唱中弱音技巧的训练与运用
黄河之声(2018年15期)2018-01-27 14:02:32
声乐钢琴伴奏在与演唱者合作中的协调作用
大众文艺(2017年13期)2017-03-11 11:36:52
论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者的舞台形体表演
民族音乐(2016年3期)2016-06-05 11:3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