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良璇薇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音乐作为文化的观念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
史良璇薇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21世纪以来,现当代的音乐教育立足于尊重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差异性、多样性,认同各个民族的音乐,并将其放置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语境中思考,得出各个民族的音乐都具有同等的地位与人文价值。随着201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也积极解放思想、转变教学观念、创新实践,将音乐作为文化而不是技术来全面考量。而音乐人类学这门学科对音乐教育学的影响最大,提供了理论支持的同时,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开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音乐人类学;学校音乐教育;音乐文化
音乐人类学是将音乐用人类学学科理论及方法来研究的一门学科,是音乐方面的知识和人类学方面的知识相结合或交叉运用所形成的学科。音乐人类学家梅里亚姆在其著作《音乐人类学》中指出:“音乐人类学既不是西方的音乐学,也不是西方文化的人类学。”从早期的比较音乐学到音乐民族学再到当代的音乐人类学,音乐人类学的演变使我们的眼光逐渐看向世界,摆脱“欧洲中心论”的局限,转向建构音乐的“音乐文化论”,开始对音乐有新的认识和理解。当前音乐人类学在我国并没有系统的移入和建立,这是因为学科建立需要三个条件:一是专门的学术期刊,二是对该学科经典著作的翻译,三是学院学科系统课程的设立。另一方面,由于中国音乐文化的独特性及复杂性使得音乐人类学不可能完全适用于或解决我国民族音乐的研究问题。但对音乐作为文化的理解是毋庸置疑的。
音乐人类学认为音乐作为文化,该由文化来界定,并且将音乐与文化相结合,对音乐的探索不再限定于音乐的音响和技巧,而是开始研究音乐的理念、音乐的内涵,音乐的行为。正如洛秦先生所说:“音乐中体现了文化,文化中包含了音乐。”音乐无法脱离文化而存在,失去特定社会结构和属性的音乐就像是脱离了一定语义环境的语言一样,失去了被理解和交流的可能性。音乐不能从文化中分离,音乐失去特殊的社会结构和属性后就像是语言失去了语义环境,失去了音乐的理解和沟通的可能性。所以说音乐是社会和文化的产物。
伴随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的音乐教育渐渐步入良性成长的路线,中小学音乐教育更是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后上升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发展是毋庸置疑的,但不可否定的是社会化的思想仍阻碍着中小学音乐的发展,中小学音乐教育依旧存在着问题。
问题一:对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视度不高
我国音乐教育的主导理念总想着学生学习了音乐,那就必须得让他们学会一种技能,能够去展示、去参赛,教师和家长也一直被套在“音乐=技术”的框架之中,重视孩子们乐理知识的积累和技能技巧的训练,将孩子作为未来的音乐家来培养。所以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家长都认为在短暂40分钟的音乐课上学习知识,还不如在课外进行专长学习。并且在升学的压力下,学校音乐课常常受到“主科”的夹击,虽然课表上保证音乐学科的开课率,可实际上则常被占用或是临期末早早结束。学校自上而下不重视音乐课程的思想直接影响了音乐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课堂教学很难达到音乐课的教学目标。
问题二:对音乐的认知存在误区
在我们的音乐教育中,总体而言,仍然是以西方音乐体系为主,中国音乐为辅,并在高等师范类的音乐教育中没有音乐人类学等相关知识的传授,所以更多的音乐教师一直默认西方音乐是高级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不及西方音乐的,或在学习或理解民族民间音乐时运用西方的读谱法和曲式分析法。很多音乐老师也没有音乐是一种文化的概念,除了不平等的对待世界多元文化音乐之外,在进行教学时也一直停留在歌唱和演奏的较浅层面,没有深入的理解。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并受音乐人类学的影响,我们对音乐有了崭新的认识,即音乐要作为文化来看待,要以文化的思维来思考音乐问题。从此,音乐不再是技术或娱乐,作为一种全球性的认知现象,它是人们创造性表达的一部分,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了文化。音乐人类学使我们建立起多元文化的观念,认识到音乐是音乐背后文化意义的最好阐释,也是民族特性的最佳体现方式。因此,在受音乐人类学的影响和多元文化转变的过程中,音乐家及音乐教育者发现建立民族音乐文化观念,加强学校音乐教育的民族音乐文化基础是学校音乐教育一个非常迫切的使命。我国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都有其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缺失了中国音乐文化的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不完美的,并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是不利的。
以下通过对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法研究、师资培训等方面的研究给中小音乐教育提供一些建议:
(一)课程设置
在学校音乐教育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时,首先,我们应该确保我国民族音乐在音乐课程中的基本地位; 其次,让学生尊重音乐文化的差异,承认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多元音乐文化。
由于高等师范类音乐教育是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的母机,占据着主要的位置,所以应根据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趋势,并且应对课程的发展,协调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积极加强在中国的世界民族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教育。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多将自己的语言特色与音乐教学相结合,并努力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并伴随年级的增长不断指引学生理解世界多元音乐文化,拓展学生的视野。
(二)教材建设
教材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工具,是教学活动的基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针对中小学的教材建设,则要积极开发校本资源,选择权威正宗性的音像制品,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最正宗的民族音乐文化。
(三)教法研究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最后目的是通过音乐教学活动,使学生们对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有所了解且更好融入到自己的民族生活当中。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课程一般分为两类,一是理论课程,二是实践体验课程。在理论课程中,教师应梳理出音乐、文化以及生活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各种音乐文化更加深刻地了解世界多元音乐文化。此外,教师还可以联系相关姊妹学科知识来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实践体验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歌曲演唱和器乐演奏,或根据音乐来编排音乐短剧,体验世界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奥尔夫、柯达伊以及达尔克罗兹等音乐教学方法都为实践体验课提供了借鉴,教师可以借鉴运用不同的教法来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接受知识,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极佳程度。
(四)师资培训
师资是实施音乐教育的重要资源,由于平时师范类学生接触到的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和人类音乐学方面较少,在职教师一般也缺少对这方面的知识建构,所以师资培训是必需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自学,利用相关书籍期刊资料、网络资源等或是参加教师培训班的方式来善教学中所需要的知识结构。
音乐人类学使我们的音乐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我们摆脱了西方音乐的桎梏,看向世界,将音乐教育作为文化认知教育。学校音乐教育可以通过与姊妹学科互相渗透的方式来连接与补充音乐相关的各个文化领域,并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多采取全方位、多角度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一种不一样的世界音乐文化理解,在广泛又相关联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感受音乐,并从中认识世界、认识自我,音乐教育不再是“育才”,而是“育人”。
这才是音乐人类学思想的充分体现。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科技和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缩短了民族间的距离。音乐,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向人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而学校音乐教育则把人们对音乐文化的认识扩展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
[1]管建华.音乐人类学导引[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洛秦.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3]马达.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实施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构想[J].人民音乐,2006(4).
[4]许洪帅.我国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现状与基本对策[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