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亦歆 陈 虎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浅析瓦格纳歌剧咏叹调的艺术特征和演唱处理
——以唐豪塞《晚星颂》为例
刘亦歆 陈 虎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本文选择理夏德·瓦格纳的著名歌剧《唐豪塞》中的《晚星颂》为研究对象。从这首咏叹调的艺术特征和演唱处理入手,力求呈现这首咏叹调的演唱风格、情绪、及伴奏配合特点。通过本文让读者了解瓦格纳歌剧的艺术特点及演唱处理方式,并供相关音乐专业人士借鉴。
瓦格纳;歌剧;咏叹调;演唱处理
理夏德·瓦格纳是十九世纪德国著名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11部歌剧,其创作生涯中期的音乐作品反映出他积极向上的歌剧改革意图。本文的《晚星颂》为瓦格纳所创作歌剧《唐豪塞》中的男中音咏叹调选段。这首咏叹调无论是在写作手法或是曲式结构上,都代表着瓦格纳式的音乐创作风格,表现出瓦格纳以对立的戏剧化矛盾冲破了古典主义时期温文尔雅的创作原则,他用细腻的情感表达赋予乐队以丰满、透彻、清新而又恰当的和声与伴奏织体,而这种叙述的表达使得音乐与文学以及戏剧联合一体从而丰富了歌剧自身肌体,博得了众多表演者的喜爱。
(一)感情表现特征
瓦格纳的创作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从来没有受到过正规音乐学院的培训,并且他一生都不会弹奏钢琴,但他只用了6个月就自学了和声学与对位法,领悟了和声与对位曲式构造的内在含义。研究瓦格纳作品感情表现特征,可以分段落分析,如:
《晚星颂》第二段歌词中的35-37小节中将第一段歌词含义继续升华,空间感得到提升,画面感由平面转向立体,描写了在天空中闪耀的星星;在此处也逐渐由写景过渡到抒情,对着天上的星星说出了内心话语“闪耀吧,可爱温柔的星星们”,表达了骑士沃尔夫拉姆的美好愿望并希望群星能指引爱人伊丽莎白走出思念的苦痛。在此段中,瓦格纳依然沿用了自己惯用的半音手法,给人以依托感,对比第二段前、中段落中大段的高音声部、长音延续以及低音声部的音符交替进行旋律型,最后的结尾处则是用半音手法,再一次凸显出情绪的变化,表现出了沃尔夫拉姆对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爱慕以及急切想要帮助她走出困境的心情。
(二)和声、曲式结构特征
瓦格纳的音乐和声创作以半音为基础,他将半音和声发展到巅峰,不谐和的半音给予音乐以不稳定的、强烈的情感特征。在音乐历史的长河中,还从没有人用过这种不谐和音结合的方式来对内心的状态做这样有说服力的描绘。积极的和弦需要在静止的和弦中解决,在瓦格纳的笔下,人物形象不仅可以通过语言展示,更可以通过半音和声反衬内心状态,使得每一个角色都鲜明无比。
(一)歌唱难点的把握
我们在演唱这首咏叹调时需注意歌唱时气息的连贯性,换气要轻并不露痕迹,以此来保持声音的延续性。著名指挥家威尔海姆·富特文格勒(Wilhelm Furtwängler)曾经说过:“在古典主义时期,当莫扎特或者贝多芬遇到一个连贯的旋律时,经常在1个小节上滑道连音线连线。而瓦格纳却在整个旋律上画上连音线。笔者对于这种情况的理解是,只有把旋律当做一个整体来把握,才能进一步分析。首先旋律需被视作一个整体,这是瓦格纳的表情术语,也是其音乐创作日渐成熟的思想标准。他抛弃了以往的习惯,当需要连音线时,会给整个旋律标记上连线而不去顾及旋律中的细分成分。然而在演奏中小提琴弓长短有限,在演奏过程中必须换弓,歌手需要呼吸换气,管乐器表演者亦同,因此在某一个时间点上需有实际不存在的瞬间停顿,一位伟大指挥家能达到的最高目的就是连贯指挥出一个连奏的旋律。要令人真正领会到连音线的存在,某种真正流淌着、不间断的气息,就要学会在演唱时把旋律看做整体,在旋律中体会如何将气息自如运用。
(二)情绪的表现
在瓦格纳音乐世界中最基本的主题是纯洁爱的升华与感官情欲两者间的对立,以《晚星颂》为例即使唐豪塞与沃尔夫拉姆、伊丽莎白之间的对立。情感的区分、进阶、变化,在《晚星颂》的演唱中尤为重要,没有灵魂的演唱永远只是空壳,虚有其表,味同爵蜡,只有把握住那点点滴滴的情感变化,才能最终理解瓦格纳的良苦用心并获得大众观赏者的认可。
在众多《晚星颂》的男中音演唱者中,并不乏将《晚星颂》处理得细腻至微的歌者。布莱恩·特菲尔 (Bryn Terfel)曾在瓦格纳歌剧《唐豪塞》专场中演唱《晚星颂》,其细腻的情感处理,将《晚星颂》中的三段歌词各自情感诠释的让人无法挑剔,第一段忧郁低沉,第二段对伊丽莎白的无限幻想,第三段威严中带着期盼的细腻情感无不一一呈现,演唱歌曲时,情感处理是永恒的话题,情感永远凌驾于技巧之上,只有将情感全部倾注,才能把《晚星颂》演唱得尽善尽美。而另一位传奇男中音费舍尔·迪斯考,演唱《晚星颂》时在稳定的声线上下足了功夫,低沉倾诉,婉转、优美、连续高音声线的延续,也是音乐演唱者学习的楷模。因此,对于每一位歌者而言,只有经过对作品的精致分析,才能全面而准确的了解作品,利用演唱的技法来传递歌曲中的意境,用内心情感来表达歌曲内涵。从而打动听众,博取共鸣,得到艺术上的升华。
瓦格纳的一生是为歌剧奋斗的一生,在音乐史上他既是歌剧艺术的改革者又是歌剧的创作者,他以始终不渝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力量为自己的艺术殿堂添砖添瓦。他既反对当时意大利歌剧中空洞的声乐技巧,也反对当时法国大歌剧那种表面效果的堆砌,主张音乐应与戏剧有机联合在一起。无论是他的“主导动机”,还是他的“无终旋律”,或是他的“半音和声”都预示着西方音乐后来的发展。
本文以《晚星颂》这首咏叹调为例与读者共同探讨瓦格纳歌剧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处理,国内关于这类分析研究的文章还比较少。本人通过查找相关资料以及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对此作品进行了分析,研究这部作品的创作特点及延长要点,以供读者和相关音乐专业人士借鉴。
[1]谭畅.瓦格纳的歌剧《汤豪赛》的艺术特征分析[J].北方音乐,2014(07).
[2]张钰曦.浪漫曲《晚星颂》的分析研究与演唱处理[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0(12).
[3]宋振军.瓦格纳的歌剧创作及特点[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07).
刘亦歆(1990—),男,汉族,甘肃兰州人,硕士研究生,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声乐表演。陈虎,西北师范大学 ,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