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殷
(长沙师范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
戏剧教育理念应用于幼儿音乐活动初探
罗 殷
(长沙师范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
戏剧教育理念近年来在教育界得到了广泛关注,将戏剧作为工具运用到课程教学中,使参与者在体验中不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多元智能。本文对戏剧教育理念应如何运用到幼儿音乐活动中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认为适宜的戏剧元素和教育策略能增加幼儿音乐活动的趣味性,提高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戏剧教育;幼儿;音乐活动
戏剧作为以叙事为目的的一门舞台表演艺术早已受到社会的认可和重视,随着社会的变迁、思维的不断更新,戏剧和教育开始了碰撞,国外早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最具代表的有英国的教育戏剧《Drama In Enducation》和美国的创作性戏剧《Creative Drama》等。20世纪90年代,这种理念开始被中国引进,并逐步推广,近几年,戏剧教育的教育理念也逐渐活跃于国内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
本文所指的戏剧教育有别于传统的戏剧教育,并不是培养专业戏剧人才以及普及专业戏剧的鉴赏知识型人才,而是将戏剧元素和戏剧方法应用于教育教学或社会文化活动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活动,强调即兴创作、注重过程,不以表演为目的。
戏剧教育的典型代表——教育戏剧和创作性戏剧,它们在教学目的、戏剧发展方式、引导策略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教育戏剧主要把戏剧当成学习的媒介,通过戏剧的情境来发展故事或生活的议题,重点不在故事和戏剧本身,而是对议题的深入探讨,运用各种戏剧策略,促发参与者对当下情境的反应和对情感的表达与讨论,并共同参与解决情境中的问题。[1]创作性戏剧则是由“一位带领者,用戏剧活动如剧场游戏、肢体声音活动……故事或诗的戏剧化等技巧,引导一群参与者在教室或活动室等非正式的表演空间,利用假装的游戏本能,共同去想象、体验及反省人类的生活经验。”[2]前者侧重戏剧的媒介性,后者侧重戏剧的艺术性。
随着戏剧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许多戏剧形式也将戏剧和教育目标相结合,从而使戏剧教育更加丰富和全面。本文戏剧教育的理念即基于这个立体互助的体系之上。
(一)戏剧游戏
戏剧游戏是戏剧教育的重要源头,常常作为戏剧教育初级阶段的活动。我们可将戏剧游戏融入到幼儿音乐活动的设计中,可以假扮各种角色、制造出生活、故事或游戏情境、安排矛盾与冲突、运用合理的道具等。比如可以为《奇妙的玩具店》创编一个故事:晚上,玩具店要关门了,老板吹着口哨开始整理玩具,数一数、弹弹灰、擦一擦、摆整齐,欣赏一下,老板觉得店里的玩具又干净又整齐了,准备去休息了,12点钟声响起了,玩具们都复活了,从柜子里出来,走走、看看、跳跳,可开心了,咦,有脚步声,越来越近了,啊,是老板来了,快,快回柜子里去,不要被老板发现,不然明晚柜子被锁上我们就出不来了!根据这些有趣的故事编排动作,动作既可以提前设计,也可以让幼儿创编。这样的活动素材既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积极地参与活动,又能增强幼儿对音乐结构情绪的理解。
(二)教师入戏
“教师入戏”是教育戏剧中一个重要的教育策略,而后被广泛运用到戏剧教育或其他教学中。教师入戏是教师扮演某个特定的角色,带领参与者进入设定的情境,通过讲故事、独角戏、入戏提问、委派工作等形式,使幼儿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加深活动探索的效果。教师可以在适宜的时机进入角色和回归教师身份。教师进入角色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一是直接入戏,教师直接说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例如,在《小树叶》中,教师在扮演“小树叶”时是这样说的:“我是一片小树叶,可是我很伤心,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请听我唱给你们听。”这就是直接入戏,并设有委派工作和提问。
二是通过“入戏仪式”,即利用简单道具与服饰进入角色,例如:戴上帽子、挂上眼镜、披挂上围巾等等。例如,《小魔仙的指法》中,教师在扮演小魔仙时采用了这种入戏方式:拿上帽子说,“这里有一顶魔法帽,当我带上这顶魔法帽的时候,我就是小魔仙;当我去下魔法帽时,我就是你们的老师了。”教师入戏讲故事“我听说有位国王的公主和王子被坏心的巫婆用魔法变成了石头,一动也不能动,国王平时很喜欢帮助别人,所以我也决定去帮助他,可是我一个人施展的魔力不够,小朋友们帮我想想办法吧?”这是通过普通的帽子入戏来讲故事。当然,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来说,选择或制作符合角色的特殊道具能有更好的效果,比如把普通的帽子变成一顶特制的魔法帽。
当然,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基本功,表情、声音、动作等要引人入胜,能让幼儿从外表、情绪、态度上感受到“入戏”角色的真实性。
(三)肢体的表达与应用
肢体的表达与应用是创作性戏剧的基本元素之一,包括肢体动作、感官回唤、情绪回溯等形式。[3]《指南》中强调对音乐的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幼儿肢体动作是重要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借鉴以下几种方法:
1.感官回唤与情感回溯
感官回唤与情感回溯二者都是需要通过记忆,将过去已有的感官经验和情感经验重新唤回并再现,常常是肢体动作表达的前提。可以通过感官回唤与情感回溯重现以下内容帮助幼儿做出动作: ①视觉:如看书、骑马的动作;② 触觉:如摸石头、摸小狗的反应;③听觉:如听物品发出的声响,听周围环境中的声响等;④味觉:如吃糕点、苦药的反应动作;⑤嗅觉:如闻烤鸡、垃圾桶味道的反应动作;⑥情绪体验:喜怒哀乐等。一般视觉经验是运用比较多的,听觉经验、触觉经验和情绪体验有所涉及,其他两种经验常常被我们忽视,因此,我们可以适当地在音乐活动中做一些体验,增加趣味性,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2.创意动作
创作性戏剧中的肢体动作包括两个方面: ①韵律动作,它是随特定的韵律节奏做创意的动作表达,其目标是通过音响刺激来引发肢体创作与想象,进而体验身体表达与创造的乐趣;[4]② 模仿动作,需要参与者对特定事物进行观察、了解,运用自己的理解与想象对特定事物的形态、特色进行重新创造,并用动作或声音表达出来。[5]可以看出,二者都十分强调肢体动作的创意性表达,需要通过想象和联想创造属于自己的动作。
为了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许多老师在音乐活动中开始有意识地提供更多创造表现的机会,还会要求幼儿做出“和别人不一样的动作”,但在实际操作时往往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达到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目的。我们可以借鉴创意动作中的引导方式来丰富幼儿的创造力。
例如,《冰淇淋》的活动中,A段需要用静止的动作表现冰淇淋冻结的造型,教师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引导:①按造型的种类来引导,比如人物、动物、植物、物品、自然现象等;②从造型细节方面引导,可以是不同的神态或做不同的事情,比如,在活动中几个小朋友都想到了小狗的造型,动作基本都是用手做小狗耳朵,舌头伸出来,这都只是对小狗外形的模仿,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幼儿可以做出其他有意思的造型,边说边做动作,“我们把自己变成小狗,我们一起玩球(拍球),玩着玩着觉有点热(擦汗喘气),看前面,有一支甜甜的冰淇淋,好想吃(嘴馋),这是送给大家的,拿起来吃吧(开心吃冰淇淋)……”教师可以结合情境来引导创意动作,必要时还可以出示图片帮助幼儿思考与想象。
(四)定格画面、动作连环四重奏
定格画面是指幼儿运用肢体动合作拼成一个静态画面,呈现具体的事件,幼儿可以模拟画面,也可以创造画面。[6]动作连环四重奏可以在定格画面的基础上进行。例如《我的厨房》活动中,可以在第一课时引导幼儿分组在规定的乐句内做定格画面,模拟厨房中的场景,可以变成厨房中的任何事物,比如大厨、饭菜、调料、餐具等;第二课时则从这个环境中选出四个动作定格,串成有节奏的动作,幼儿分组进行思考商讨,看什么样的动作组合有意思,它的排列次序与节奏规律怎样更容易记忆和练习,最后是小组分享展示。这样的活动需要幼儿团体商讨、分工合作、并用分享、轮流、接纳、沟通等方法面对冲突解决问题,能促进幼儿合作能力,交往能力的发展。
另外,还有一些戏剧策略在幼儿音乐活动中已运用娴熟,如讲故事、角色扮演等,本文就不一一赘述了。
戏剧教育主张在做中学习,在经验中学习,引导幼儿探索、发展、表现、沟通彼此的想法和感受,使幼儿全面发展,这与《指南》的精神殊途同归。教师在实践中要增加对戏剧教育的理解,我们可以结合戏剧教育的理念,运用适宜的戏剧元素和教育策略展开幼儿音乐活动,在开放、有趣的情境中,发展幼儿乐感和音乐表现力,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获得身心快乐。
[1]甘季碧.“教育戏剧”(D-I-E)应用于幼稚园教学之行动探究[D].台南:国立台南大学,2007:10-14.
[2]林玫君.创造性戏剧理论与实作——教室中的行动研究[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