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菲
(新疆艺术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一曲华章述离殇
——圣-桑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探析
李晓菲
(新疆艺术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法国作曲家圣-桑共作有三首小提琴协奏曲,均献给西班牙小提琴家萨拉萨蒂。其中《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是三首协奏曲中最为著名的一首,也是小提琴学习者们必须学习演奏的曲目。本文通过对作曲家生平及创作背景的介绍,分析协奏曲第一乐章的音乐风格及演奏技法,总结和诠释曲目的演奏风格。
圣-桑 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演奏技法;音乐风格
法国作曲家夏尔卡·米尔·圣-桑是19世纪一位涉猎广泛的艺术家,他是作曲家、风琴家、钢琴家,同时也是一位作家。圣-桑的父亲是巴黎内政部的参议文书,母亲是木工的女儿,在他出生几个月后父亲就去世了,幼年时期的圣桑体弱多病,是他的母亲和一位姑母将他养育成人。圣-桑3岁开始学习钢琴,9岁开始公开演奏,他演奏的巴赫、莫扎特、亨德尔的作品十分出色。在接受普通教育中,圣-桑也表现的同样聪明。他涉猎地质学、考古学、植物学及昆虫学、声学、哲学等等知识,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曾这样评价:“他什么都知道,不乏经验”。
圣-桑对一切新旧的音乐文化都抱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当时的法国新音乐界真正占主导地位的是传统的德国音乐,为了改变当时的这个状况,圣桑与罗曼·布朗尼一起发起建立了法国的民族音乐协会,鼓励法国音乐家创作本民族的音乐艺术作品。在他的努力下,法国社会恢复了对巴赫音乐的兴趣,将莫扎特的音乐艺术作品置于较高的地位,发展和推动了法国的音乐艺术。
圣-桑一共创作了三首小提琴协奏曲,均题献给杰出的西班牙小提琴家萨拉萨蒂,其中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是最著名的一首,而这首协奏曲创作时恰逢他人生中的最低谷。1878年两个心爱的孩子在他与妻子婚后的第三年接连夭折,深受打击的作曲家认为是妻子疏于照顾,决意不再与妻子共同生活。他将所有精力投入到歌剧,管弦乐及室内乐的创作中,一边为未来的音乐事业务实基础,一边却要忍受丧子,与妻子分离的内心煎熬,所以最终这部小提琴协奏曲被染上了一层“悲喜交加”的色彩,或许是情理之中的事情。1879年1月2日萨拉萨蒂在巴黎夏特勒歌剧院进行了首演。
在圣-桑那个年代,与萨拉萨蒂同样出类拔萃的小提琴演奏家还有维尼亚夫斯基、约阿希姆和伊萨伊等。作曲家之所以将协奏曲献给萨拉萨蒂,是因为萨拉萨蒂更注重于拓宽具有民族风格乐曲的曲目库,并且他对圣桑这部协奏曲有好感的另一个原因是它与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有很多相似之处,而门德尔松与萨拉萨蒂恰恰诞生于同一年。因而萨拉萨蒂欣然成为了这部协奏曲的演奏家。
协奏曲的开始一反常例的没有出现乐队的引子,乐手们只是在背景处轻轻应和着独奏小提琴如泣如诉的悲歌。第一乐章具备了奏鸣曲的基本轮廓,有张有弛。在小提琴独奏的炫技之后,乐队重新奏出了慷慨激昂的第一主题,以及形成鲜明对比的第二主题。在乐章结束处,仿佛是一个行人拾起了之前散落在地上的一个个音型和乐思碎片,鲜明生动,余音未了。
第一乐章中的众多技巧性乐段是独奏小提琴技术困难之处,以下将简单分析其中的部分演奏技巧。
(一)换把
第一乐章的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都采用了G弦上演奏的创作技法,以突出音乐热情粗狂,极具英雄气概的性格。这些大幅度的音程跳跃都极具考验演奏者的换把技术。换把是否准确决定于我们手、臂等部分的感觉对所要移动的距离的精确质量是否迅速,必须精确质量,以便是手指按下的地方误差很小,手指能够不费力地、不被听出地作纠正动作,可以使用媒介音符的练习方法令换把音准提高。
(二)快速十六分音符经过句
作曲家在创作中使用了许多类似音阶及琶音的快速经过句,通过音符快速的跑动体现内心的激动与挣扎,这就需要演奏者左手具有精确的把握性与清晰的颗粒性。我们在练习过程中可以先慢练,注意左手指放松,指跟发力,手指不要抬得过高,逐渐提速至原速,每一个音都要做到干净利落。
(三)双音与和弦的演奏
强有力的双音与和弦一直贯穿于协奏曲第一乐章的创作,这些气势磅礴的音响效果一次次将音乐推向高潮。在我们演奏双音的过程中,心中的目标是先拉准较低手指的音,再加上较高手指的音。例如,用1,3指演奏三度,先放好1指的位置,再加上3指。演奏三个音的和弦时,可以先把双音分开练习,同样在头脑中明确这两个音的关系,这样的练习方法有助于演奏双音与和弦的准确性。同时也要注意右手不要使用过多的力,不要去“砸”琴弦,使得发音没有共鸣。
(四)八度分奏
在演奏八度分奏时首先注意的就是音准,可以先当八度双音音阶慢练,注意1,4指放松,预先想好换把的距离。虽然我们的4指力量比较弱,但是它应当保持一定的硬度,必须在换把中带领着手。在演奏快速八度换把时,大拇指也要注意放松,越到高把位八度之间的距离越小,1指的音准要准确无误,再加上上方的音。右手的弓段因为分奏速度快,也要选择减少换弦幅度的中弓演奏,速度越快弓段越短。
(五)揉弦与滑音
这一乐章出现了很多有气势的分弓演奏乐段,如呈示部主题,我们可以使用幅度大的揉弦表现作曲家需要的华丽音效和色彩性强的音乐特点。G弦高把位换把时也可以捎带些“滑音”,这些适时出现的富有感情的滑音(并非是因为技巧不足为了方便换把出现的媒介音),更符合当时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美学特征,即音乐不是过于“理智”与“严肃”的,而是内心情感的表达。
圣-桑作为法、比学派作曲家的代表,他的音乐风格感情细腻,音色妩媚,富有情趣。他的协奏曲与采用新的创作技法或情感表现的其他作曲家的协奏曲相比,更注重音乐结构和线条的优美,追求动听的和弦与和声效果。他主张内容与形式并重,在追求完美的演奏技巧的同时,致力于表现蕴藏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使小提琴演奏艺术具有更高的美学价值。也正因为如此,这个学派创造出相当辉煌的成果,大大推动和繁荣了19世纪的器乐音乐。所以,圣-桑在弦乐艺术发展史上占据了无可争辩的地位。
[1]拉斐尔·布朗斯坦.小提琴演奏的科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
[2]韩里.欧洲弦乐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3]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