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磬雅 李紫琛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 100000)
“快闪”传播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
郭磬雅 李紫琛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 100000)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源远流长,是融于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快闪”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颖的文化形式,二者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将东方文化与西方艺术相结合,传统音乐与新兴形式相结合,给广大观众以别具一格的视听盛宴。在高校中建立“快闪”社团,发挥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能力极强的群体优势,结合社团这一组织形式在高校中广受欢迎和传播性强等特点,广泛地运用和推广这一模式对于传播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具有极大的帮助。笔者决定以此为依据展开“快闪”社团传播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这一模式的探索研究,设计具体模式并考证其可行性及实践意义,以供读者参考。
快闪;高校;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模式研究
(一)“快闪”文化的发展历程
快闪(Flashmob)是指具有一定规模的参与者通过互联网或移动电话等通讯方式约定在指定时间和地点,已预先商定和排练的声音或动作进行短时间、舞台化的表演 的艺术形式。
快闪最先出现在纽约。2003年5月,美国纽约曼哈顿区。一个名叫比尔的组织者召集了500余人,在纽约时代广场的玩具反斗城中,朝拜一条机械恐龙,5分钟后众人迅速离开,快闪由此得名。得益于互联网的无国界传播,意大利、加拿大等欧洲国家很快也出现了“快闪”这一艺术形式,并传到了大洋彼岸的亚洲。
在中国,最早的快闪行动发生在2003年8月22日。当天,在香港铜锣湾时代广场的麦当劳里,一群外籍人士突然集体举起纸巾并跳芭蕾舞,持续了一分钟后四散离去。此后便由香港传到了台湾和内地。从“快闪”最初的活动形式,我们可以看到快闪只是一种情感的宣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快闪”逐渐开始为公益、商业等各个领域所用。
2016年3月21日上午,浙江杭州西湖断桥边,20名身着少数民族盛装的姑娘小伙儿载歌载舞,与游人一起沉浸在中国少数民族歌舞文化中,感受中国歌舞文化的魅力。2016年4月13日,多名侨外的移民华人女子来到美国纽约时代广场,身穿汉服玩起了快闪,向世界传播了多样的华夏文明。实际上,在北京的各大高校都曾经出现过“快闪”,其中不乏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因素。但是由于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一定的组织性,最终还是消失在茫茫人海中,昙花一现。
(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音乐是本民族的具有固有方法、固有形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有三大来源,分别为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外国音乐。中原音乐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上古文明,其主要乐器为埙,钟(单枚钟,编钟),琴等。四域音乐涵盖了各地少数民族的音乐,板胡,坠胡,粤胡,二弦,椰胡,马头琴等是具有四域音乐特色的乐器。外国音乐则主要来源于印度佛教音乐和天竺乐。
中国传统音乐先后经历了夏到秦汉的形成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新声期,辽至清朝的整理期,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形成期的主要艺术形式为先秦乐舞,代表乐器是钟和磬,是以中原音乐为核心。新声期的中古伎乐(歌舞大曲)融合了少数民族音乐和外国音乐的乐器乐调。整理期中国传统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近世俗乐(戏曲)。
中国传统音乐大致可分为四类,分别是: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和宗教音乐,其中民间音乐是所占比例最重的一部分。
1.民间歌曲被分为
①民间歌曲,包含: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长歌;②歌舞音乐;③说唱音乐,包含:鼓词、弹词、渔鼓、牌子曲、琴书;④戏曲音乐,包含四大声腔和两个声腔类型;⑤器乐曲,包含吹管类、拉弦类、弹弦类、打击乐类以及特殊乐器;⑥综合性乐器。
2.文人音乐
其中包含了古琴音乐和词调音乐。
3.宫廷音乐
4.宗教音乐大多来源于各类宗教
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
中国传统音乐所特有的属性有:传承性与习惯性(书面与口头;官方与民间;专业与业余;家庭与师徒),书面:有古琴谱工尺谱等;社会性与民族性,在各民族的婚礼歌、祭祀歌、花儿会上均有所体现;稳定性与变异性,这一点是由中国的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阶级性及宗派性所决定的。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包含了三大体系:中国音乐体系、欧洲音乐体系和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其中中国音乐体系的来源是:汉族和藏族,体系特点为:乐音带腔,五声,节拍灵活,织体横向;欧洲音乐体系的来源是哈萨克族,塔塔尔族和俄罗斯族,其特点是:乐音固定性,节奏律动,织体单声、双声;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的来源是维吾尔、乌兹别克族。
中国音乐体系又有十二支脉,分别是:秦晋高原支脉(秦腔、花儿),北方草原支脉(长调),荆楚武陵支脉(湖南花鼓),齐鲁燕赵支脉(京剧),吴越支脉(昆曲),巴蜀支脉(川剧),青藏高原支脉(藏戏),滇桂黔支脉,闽台支脉,粤海支脉,客家支脉,台湾山地支脉。
“快闪”是一个很新颖的活动形式,而大学生又是一个接受新鲜事物能力极强的群体,这意味着利用新颖的形式传播中华传统音乐文化这一行为本身就能够吸引到大家。再加上国家近年来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以及对相关人才培养工作的注重,当今大学生中有一部分人是曾经接触过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这大大减少了我们进行模式探究的阻力。模式建立过程:
设计问卷调查了解方案可行性;
建立社团,以社团运作方式为模式,进行探究工作;
与成熟社团合作吸引招纳新成员,积累活动经验,最好进行商业活动次数2 ~3次,以此储备社团经费;
储备经费可用于购买基础设备(各类常用乐器,如:二胡、琵琶、笛子等)。
核心成员对新成员进行培训,使他们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会使用乐器演奏简单乐曲即可。
尽量多地参与学校性质的活动,推广社团的同时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花销在社团规模逐渐扩大的情况下,聘请专业人士进行教授(建议每隔两个月至少举办一次活动)。探究模式初期,通过调查问卷形式采访各大高校18——25年龄段学生,所得数据显示,有43.9%的学生有参与过有关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活动或社团的经历,这一部分同学相较整个调查群体来说是具备一定的实践演奏经验的,所以这部分同学可以成为社团成员的重点发展对象;有70.1%的学生表示曾经学习过中国传统民族器乐,这一部分同学缺少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他们的民族器乐演奏技能对于“快闪”社团的建设有着极大的帮助;82.5%的学生有对“快闪”传播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这一形式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一部分同学中有一定数量的同学是不具备一定的演唱歌曲或演奏乐器的能力的,所以需要我们通过宣传来吸引更多这样的同学成为“快闪”社团的成员,从而扩大社团的规模;有91.8%的学生表示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较感兴趣,而在这些学生中又有近三分之一的人表示他们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很感兴趣,但是很少有机会能够置身其中面对面地感受这些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这个数据强调了建立“快闪”社团传播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这一行为的必要性。笔者希望在社团开始建立和模式逐渐成熟的基础下,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直接、面对面地去感受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魅力,而不是局限于在手机或电视上听或看,又或者是因为心疼昂贵的票价而无法走入音乐厅感受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通过了解社会各类快闪组织,笔者发现更多类似组织具有或多或少的商业性质,而纯粹用于传播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这种快闪组织目前是极少存在的,这也是探究价值所在。各大高校社团组织的活跃性,决定了笔者选择社团这一载体作为模式探究的基础,以此建立起一个系统的、专业的、严谨的模式。
笔者认为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爱好者与学习者,我们有责任与义务做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者与建设者。快闪的组织和行为方式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而参与方式的自发性和碎片化,表演空间的公共性和多元化,表达方式的瞬间性和奇观化以及价值诉求上的共鸣性和隐匿化更加证明了通过“快闪”这一形式可以更好地传播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调动起广大青年的积极性与参与度。所以利用“快闪”这一方式传播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具有宽广的发展前景和多样化发展趋势。
通过“快闪”传播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活动形式,丰富了快闪的展现内容,对“快闪”进行新的创编,是一种新颖的模式。这一模式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到现代生活当中,将音乐与舞蹈相结合、中国特色与西方的艺术形式相结合,从实践方面让学生领会到中国传统音乐的风格及特点。让广大的青年群体感受到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丰富内涵,并在参与的过程中成为其继承者与传播者。在参与这个活动的同时,人与人、校与校之间的互动交流也改善了越来越冷漠的社会关系,进一步达成模式建立的目的,使这一探索研究更具有实践意义。
[1]代少东.探析“快闪活动”的中国化与发展趋势[J].魅力中国, 2014(06):45.
[2]王桂亭.作为“嵌入”的艺术:快闪[J].艺术研究,2016(03):34-35.
[3]罗一娴,叶玲弟.“快闪族”现象探析[J].理论观察,2008(04):48-49.
J60
A
郭磬雅(1997—),女,江苏省盐城市,本科在读,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