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思凡》在寂寥中传承
——第七届北京传统音乐节大师班讲座之七北昆《双思凡》述评

2017-01-28 02:07:05
黄河之声 2017年16期
关键词:思凡音乐节昆曲

凌 晨

(中国音乐学院,北京 100101)

《双思凡》在寂寥中传承
——第七届北京传统音乐节大师班讲座之七北昆《双思凡》述评

凌 晨

(中国音乐学院,北京 100101)

昆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戏曲音乐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学、艺术等价值,凝聚着丰富的美学内涵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第七届北京传统音乐节大师班讲座之七——北昆《双思凡》,通过昆曲表演艺术家张正芳先生的亲历口述,对昆曲的优秀传统剧目《双思凡》70年前创作历程与当下传习、复排记忆进行文本的呈现,反思当下昆曲传承发展寂寥的现状,从而引导社会群众正确看戏、听戏、学戏的审美价值取向。深深体会传统文化需要传承之精神,用心领会感知昆曲艺术古人之情怀,这也正是中国戏曲文化精神于当代的一种人文回归。

昆曲;《双思凡》;张正芳;传承发展;人文回归

第七届北京传统音乐节第七场大师班讲座“说戏听戏之昆曲讲座——《双思凡》在寂寥种传承”于北京正乙祠戏楼拉开帷幕。本场讲座由北京传统音乐节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演出部部长洪娟娟主持,主讲人是年已86岁高龄的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张正芳先生,讲座嘉宾是正乙祠京剧男旦刘欣然,昆曲《双思凡》表演者为北方昆曲剧院的张惠和陈娟娟。昆曲讲座现场不仅有北京本地的戏迷粉丝,也有从上海、山西、安徽等各地慕名而来的戏迷朋友,另有一部分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等高等专业院校的师生代表出席。北京传统音乐节的相关活动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场讲座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主讲人洪娟娟介绍本次讲座发起的初衷、昆曲发展的现状;第二部分是张正芳先生对昆曲《双思凡》当年的创作历程、如今重登舞台的由来进行介绍;第三部分是观众欣赏由北昆青年戏曲演员张慧、陈娟娟表演的《双思凡》,并对部分唱段进行学习模仿和交流。最后,主持人对本次传统音乐节的说戏听戏之昆曲大师讲座进行回顾总结。

一、昆曲当下社会发展现状

讲座伊始,主持人洪娟娟首先道以北京传统音乐节策划、组织本次昆曲讲座的初衷。昆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戏曲音乐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学、艺术等价值,凝聚着丰富的美学内涵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由于近年来昆曲院团、班社递减,社会群体对其关注度不高,在市面上仅有少数经典剧目于受众群体小范围内流传,致使昆曲在当下成为一门小众艺术。

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世界级的“非遗”,国家对于昆曲的传承和发展进行了大力扶持,表面上昆曲近些年来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得到了“繁荣”发展。实则昆曲艺术真就“繁荣”了吗?在国家的政策倡导和财力扶持下,全国各大昆曲院团耗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不断进行新剧编创。可多数新编昆曲剧目上演后并没有得到大众的认可和消费,迫于上座率以及市场经济压力等多重原因,斥资巨大的一批新戏在公演一两次后便被迫封箱,结束了其舞台生涯。由此可见,昆曲看似“繁荣”发展的背后却是“式微”的凸显。剧团忙于排新戏,仿佛不断出新戏就是“复兴”,复排“传统”、“经典”就是“继承”。“传字辈”继承了六百多出戏,到“继字辈”和“承字辈”只剩下三百多出,而如今连两百出都不到了[1]202。现在毕业于各戏曲学校昆剧班的学生,会的戏不超过五十出,能经常演的也只有十来出。很多戏已经随着一代代演员的年老、离世而失传,令许多剧目不见于舞台多年。

昆曲如今的传承已面临危机,除了要立足其剧目、表演的本身传承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大众戏曲审美的意识。当下,昆曲的受众群年龄普遍偏大,随着社会生活的高度物质化和娱乐化,年轻人多选择网络、影音、娱乐媒体等多重渠道来宣泄自己内心的压抑情感,对于可以更好陶冶性情的大雅昆曲却表示高高在上、遥不可及。昆曲这种做工精致、演出时间较长的表演形式很难吸引大批观众,致使观众群体容易造成欣赏耐心和审美情怀的缺失。时代之“新”,与传统之“旧”;社会节奏之“快”,与昆曲发展之“慢”,都形成尖锐的矛盾。因此,昆曲目前的生存处境虽有所缓和,但它面临的种种危机依然存在[2]6。

昆曲不仅仅是戏曲艺术界的翘楚,更代表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它雅致的唱词唱腔、婀娜的古典身韵、精湛的器乐伴奏融为一体,综合性的舞台表演方式,也代表了中国文人音乐的精粹。由于昆曲并不像大众所认为的那么遥不可及,更不是少数群体附庸风雅的噱头。只有当观众消除内心和昆曲间的隔膜与距离感,怀有一颗平心静气欣赏昆曲的风雅之心,才能更好的体验和感受昆曲所独具的艺术魅力。正如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昆曲的听众反馈:虽然听不太懂音乐,也不知昆曲在唱些什么,但终归觉得它是美的。欣赏昆曲首先要先去了解它,听懂它,再谈风雅。昆曲的保护传承不只是宣传口号的空响,更重要的是要让观众走近昆曲去了解昆曲,才会爱上昆曲,更好的将其保护传承下去。昆曲需要被推广,也只有戏好、唱得好、功夫好、行头好,才会有更多的观众市场。

那怎样才能走近昆曲、学会欣赏传统戏曲呢?正如昆曲经典剧目中的那句雅致唱词所说:“不到梅园怎知春色如许?”只有身临其境地去体验和观看,才能更好的感知昆曲的艺术魅力。所以第七届北京传统音乐节委员会特别组织、策划了本场昆曲《双思凡》的讲座和演出,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昆曲、了解昆曲、欣赏昆曲的平台,从而引发社会各界对中国传统戏曲音乐文化的关注,让更多的人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愿主动走进戏楼去听戏、看戏和说戏!

二、《双思凡》的创作历程与舞台重现

昆曲《双思凡》由朱传茗先生于1941年为当时还是戏校学生的张正芳①、顾正秋量身打造,又由张正芳先生传承给北方昆剧院的演员,绝迹舞台70年后重现,可谓意义非凡。张正芳先生在本次讲座中,详细介绍了昆曲《双思凡》的由来。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初,由于张正芳和顾正秋外形长相形同孪生姐妹,而且是唱念做打基本功扎实的好学生,昆曲传字辈老艺术家朱传茗先生对二人寄予厚望,他考虑到单思凡一直以来舞台表演呈示的单调性,特革新其创作思想,因人制宜、因材施教,为二人重新编排创作了《双思凡》,由单人唱演变为双人唱演,不仅丰富了昆曲表演的舞台调度和可观赏性,而且《双思凡》在上海黄金大剧院首次公演后轰动上海滩,获得业内和大众的一度推崇。后受粉丝追捧,张正芳、顾正秋二人频繁演出《双思凡》于上海各大剧院。但好景不长,1945年上海戏剧学校停办,1948年顾正秋赴台湾避难,1949年随着全国解放和新中国的成立,顾正秋也随之定居台湾发展,张正芳一人在大陆孤掌难鸣,致使70多年来昆曲《双思凡》都没有再度上演过。

时至2013年5月12日,在评剧届老艺术家筱俊亭先生收童林为徒的拜师宴会上,张正芳先生偶逢北方昆曲剧院的凌金玉书记,聊天中透漏出对《双思凡》至今未能再传承下去的遗憾。凌书记此十分重视,立即联系了杨凤一院长。一翻商议之后,杨院长和凌书记诚意邀请张正芳先生将昆曲《双思凡》传承于北方昆剧院的演员,从保护中国优秀的戏曲文化精粹角度出发,二者达成一致。张正芳先生于北昆剧院挑选演员时,没有选择院团推荐的已有名气的《红楼梦》主演,而是挑选了勤奋好学的一个新人——张慧。自从2013年5月中旬开始,张慧每周都抽出三、四天的时间去张正芳先生家学习昆曲《双思凡》,一学就是半年。11月底,张慧又向张老推荐舍友陈娟娟来学习《双思凡》中的左手拿云帚的尼姑。两人在张正芳先生的细心教导下取得了很大进步,经过刻骨认真的学习,排演至春节前夕,两人就已基本学成这部剧目的全部表演内容。

春节过后,张正芳先生又邀请北昆的非遗项目传承人周万江先生帮助设计剧中十八罗汉的造型。为了很好的完成任务,2014年4月16日,周万江先生特地带领张慧、陈娟娟两位小演员至北京潭柘寺进行采风,先学十八罗汉的神态,又结合数罗汉的台词,添加合理化身段,给这出戏增加了不少色彩和亮点。

2014年7月17日,由张慧、陈娟娟主演的昆曲《双思凡》在北方昆曲剧院彩排,得到了北昆剧院领导和业内人士的高度认可。2014年9月25日,昆曲《双思凡》绝迹舞台70年后于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再度重返舞台进行公演,获得社会各界观众广泛好评。

三、昆曲在寂寥中传承

刘欣然②作为当代青年戏曲演员的代表,在听完张正芳先生关于昆曲《双思凡》70年后重现舞台历程的讲述之后,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深刻感受。戏在老一辈艺术家们心中就是他们的生命,他们终身致力于戏曲师徒传承的第一线,用自己的口传心授和言传身教,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戏曲后生,以己为范教导后辈学员要担负起中国戏曲文化传承发展之重任。当下,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对于戏曲发展都是一个新的契机,作为年轻的从业人员应抓住机遇、顺势而上,致力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戏曲文化的行列中。

过去听戏是一种生活方式,是自然情感的流露,是融入血液里的一种情愫。现如今,能常来戏园听场戏的人已寥寥无几。为了让观众更好地感知过去听戏的样态,追忆昆曲古时情怀和风雅,也为了利用怀旧情愫吸引更多的人走近戏曲,北京正乙祠古戏楼在众多唱戏、看戏、听戏环节都恢复了最原始的呈现方式,如水牌布告、演员行头、戏曲清唱、戏院布置、观众茶座等。正乙祠戏楼在保护传承、弘扬传播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方面作出了表率作用。

面对当下昆曲传承发展的不利现状,面对需要被引导或改变其文化价值和审美取向的观众群体,昆曲未来的发展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只要大众群体愿意走近它、认识它、欣赏它,中国传统戏曲音乐文化的未来之路定将越来越好。刘欣然更多的是希望有越来越多的观众群体经常到戏园子里逛一逛,体验下古戏楼较之现代化大剧院和歌剧厅的不同审美感受。戏楼中最原始唱戏、听戏、看戏的呈现方式,也体现出中国戏曲文化精神于当代的一种人文回归。

讲座之后,北昆青年戏曲演员张慧、陈娟娟为大家呈现昆曲《双思凡》中的[诵子]、[山坡羊]、[风吹荷叶煞]三个曲牌唱段。《双思凡》剧情与《孽海记》“思凡”相同。写小尼姑色空,年幼时多病,被父母送入仙桃寄活,却不耐拜佛念经的寂寞生涯,私自逃出尼庵,追求俗世的幸福。前半段唱腔细腻,描摹色空思想转变的过程,后半段则着重在身段功夫,素有“男怕夜奔,女怕思凡”之说。“双思凡”因舞台表演形式独特,由两位“色空”对称表演,又被称之为“镜面思凡”。双思凡的两位主角“色空”,在舞台表演时身段繁重,姿态多变,且相互呼应,较之“思凡”更注重两人的配合和造型感,表演也需要更加细腻精湛,拿捏分寸。张慧和陈娟娟所扮演的两个小尼姑不仅长相相似,而且技术技巧精湛、唱腔清新雅致、身段婀娜多姿,在戏曲的手、眼、身、法、步各方面均体现出完美的配合。在他们的表演过程中,阵阵叫好声、掌声不断回响于整幢戏楼。

惟妙惟肖的《双思凡》表演结束后,主持人洪娟娟邀请台下观众登台学习昆曲《双思凡》别具一格的舞台表演形式,感受它的艺术魅力所在。来自山西某戏曲学校和中国戏曲学院附中的几位学员主动登台学习,她们在张慧和陈娟娟的细心教导下,学的有模有样,动作十分到位,获得在场观众的充分肯定。讲座最后,主持人洪娟娟回对本次讲座进行回顾和总结,也表达出自己对于戏曲今后传承与发展的新期望。

四、结语

张正芳先生慷慨激昂地讲述了老一辈艺术家们70多年前创作表演昆曲《双思凡》的经历。如今,经过她和北昆剧院的共同努力,昆曲的优秀传统剧目《双思凡》又重新“活”于当下舞台,不仅让我们在今天还可以欣赏到一个如此传统、特色十足的昆曲精粹,更为昆曲的传承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正芳先生终生奉献于中国传统戏曲,耄耋之年的她仍坚守在中国戏曲文化传承的第一线,令众听者为之动容。她对《双思凡》的深厚情感已化作替恩师传承这出戏的巨大动力,此剧的成功重演也了却了她自身的一桩心愿,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戏曲文化,更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戏曲可以带去当今复杂社会中的浮躁和焦虑,希望大家有空多看戏、听戏、学戏,在参与北京传统音乐节组织的活动中,深深体会传统文化需要传承精神,需要用心领神会去感知古人情怀。■

注释:

① 主讲人张正芳先生,出生于1929年3月。1945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校正字班,学京剧刀马花旦。1940年登台担任主演,在国内红极一时。1961年起在辽宁省丹东市京剧团任主演兼业务团长。1961年3月拜荀慧生为师,得荀慧生亲自传授《红娘》、《杜十娘》、《霍小玉》、《红楼二尤》、《诓妻嫁妹》、《卓文君》等荀派名剧。张正芳老师是新中国第一位京剧艺术学女教授,1979年开始任教于中国戏曲学院,为京剧培养了耿巧云、李苹等多位优秀演员。

② 刘欣然,男,33岁,北京人,曾经是北京市气象局的公务员,半路出家学习男旦表演,多次参加全国京剧票友大赛,均取得金奖。2007年出演了关锦鹏导演的昆曲《怜香伴》,2010年出演了林兆华导演话剧作品《老舍五则》,2011年主演实验独角京剧《曹七巧》,在京剧《梅兰芳华》中饰演梅兰芳及主演《穆桂英怪帅.捧印》。31岁辞职下海,成为一名职业京剧旦角演员,现为海航文化公司职员、签约艺人,2012年2月起在北京正乙祠古戏楼驻场主演新观念京剧《凤戏游龙》。

[1] 柯凡.昆曲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

[2] 林璐.昆曲现状与艺术传承[J].时代报告,2013,03.

[3] 张正芳.张正芳谈《双思凡》——致“台湾梅兰芳”顾正秋的一封信[J].中国演员,2015,01.

[4] 周万江.别具一格的《双思凡》[J].中国演员,2015,01.

凌晨(1990-),男,壮族,广西德保人,中国音乐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猜你喜欢
思凡音乐节昆曲
昆曲
幼儿100(2024年13期)2024-04-24 08:37:00
池塘里的歌手
一间老房子
音乐节
小太阳画报(2019年5期)2019-06-25 10:56:04
Max讲故事——思凡
动漫星空(2018年4期)2018-10-26 02:11:58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艺术启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12
Hello音乐节!活力穿搭show不停
都市丽人(2016年7期)2016-08-03 10:01:40
补园和昆曲
苏州杂志(2016年6期)2016-02-28 16:32:28
爱在昆曲里,化成一片旧时月色
人身上的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