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动的帝国》中的华侨华人群像

2017-01-28 01:06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文安劳工华侨

张 梅

书评书介

《躁动的帝国》中的华侨华人群像

张 梅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干部学校,北京 100037)

文安立(OddArne Westad)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原籍挪威,1989年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挪威诺贝尔研究所研究部主任,后调任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任国际关系史教授和冷战研究中心主任,主编《冷战史》(Cold War History)以及多卷本《剑桥冷战史》(Cambridge Cold War History)等,2015年起执教于哈佛大学。作为蜚声国际史坛的冷战史和现代东亚史研究专家,文安立出版和编著冷战史和中国外交史专著15部,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他于2012年出版的《躁动的帝国:175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Restless Empire : China and the World since 1750)①文安立著,林添贵译:《躁动的帝国:175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台北:八旗文化出版社,2013年4月出版。一书(下文简称为《躁动的帝国》,本书引文只标出页码),引起了国际学术界和舆论界的广泛关注,该书荣获2013年伯纳德·施瓦茨优秀图书奖(Bernard Schwartz Book Award)。在《躁动的帝国》一书第六章中,文教授将华侨华人作为中国历史和中外关系史的一部分,对中国移民与欧洲移民展开比较研究,并对主要聚居地华侨华人特点和华侨华人对中国影响进行概述。2016年,笔者在哈佛大学访学期间,聆听了文安立教授的讲座,又对其进行了访谈,交流中笔者发现他在华侨华人研究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本文简要介绍《躁动的帝国》一书中文教授对华侨华人的相关分析和论述,希望帮助国内学者更好理解文安立如何透过全球视野来解读华侨华人。

一、中国移民与欧洲移民的异同

作为中国移民,有什么显著的特点呢?文教授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对中国移民与欧洲移民进行了对比,分析了中国移民与欧洲移民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一)中国移民与欧洲移民的相同点

在文安立看来,中国移民在移民动因、从事行业以及在侨居地的融合与适应方面与欧洲移民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中国移民的移民动因也分为推拉两种类型。向外推动的因素主要有贫穷、战争和天灾等,拉动因素则有商业机会、教育和土地等,大部分华侨是自愿移民,但是也有招募劳工的中介人行骗或者绑架劳工。海外华侨从事的行业与欧洲移民也没有两样,有到农场、工厂或矿山去做工的劳工,他们种植棉花、制糖、挖矿、掘坑道、制作弹药和食品等;有的则成为裁缝、厨师或者洗衣工。中国第一二代移民与欧洲移民一样也面临侨居地的融合与适应问题,他们选择融合的程度以及是否被允许居留因各国政府的政策而异,为了尽快融入侨居地社会,他们通常会加入各种兄弟会组织,最早成立的移民组织是“公所”,后来有“会馆”或“同乡会”组织。

(二)中国移民与欧洲移民的不同之处

文安立指出,中国移民与欧洲移民不同之处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移民方式不同。中国移民无论是因为从事贸易、躲避天灾人祸,还是作为劳工或者出洋留学,均属和平移民。中国移民到了国外,都是凭着自己的勤劳智慧去谋生,并没有将中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以及宗教、文化习俗等强加于人。而欧洲移民则以武力占领、垦殖三大洲,并在此过程中歼灭原住民,因此,中国移民与欧洲移民有着根本的区别。

二是中国移民的主体是劳动人民。从中国移民的构成来看,虽然出国侨居者有商人、政治流亡者、知识分子等多个群体,但是以普通劳动人民特别是农民、手工业者、小商贩、劳工为主体,能够成为企业主、中间商乃至大批发商的相对较少。就定居海外的人数而言,中国移民也远不及欧洲移民,“今天有超过3.5亿的欧洲人后裔住在欧洲之外,而中国子裔住外人数仅有四千万人”。(该书第195页)比起欧洲移民的留居当地,有相当高比例的华侨最后选择落叶归根。

三是谋求生存和发展是中国移民出国的主要动因。中国人移民海外虽然受各种因素影响,但是经济因素和谋求生活事业的发展是最主要的动因,“华人海外拓垦史大体上等于是南中国海沿线及跨太平洋欧洲海上贸易路线的故事”(该书第195页),绝大多数中国移民沿着欧洲人开辟的贸易路线发展。不仅如此,中国移民在外移的过程中大多由自己安排,而非由外国代理人经手,华侨华人建立起自己的华商网络。

二、不同地区华侨华人的处境与适应

文安立广泛利用中、俄、美、英等多国和多语种档案,通过对当事人访谈,熟悉并掌握了解世界主要地区华侨华人的状况,他从历史学的角度叙述了东南亚、美洲地区、大洋洲地区以及欧洲地区华侨华人的特点。

(一)东南亚地区华侨华人的特点

文安立认为商业机会带动互动,故此,18世纪东南亚地区成为中国人口外移的主要目的地,此后一直地位不坠。在文安立看来,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华人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华侨华人人数众多,占当地总人口比例大。根据文安立收集的资料,马来西亚华侨华人达750万人,占马来西亚总人口比例约30%;印尼华侨华人达600万人,占印尼总人口比例的3%;泰国有华侨华人650万人,占比10%;菲律宾有华侨华人200万人,占比2%;文莱总人口40万人,其中25%为华人后裔。

二是华侨华人融入主流社会的程度较深。在文安立看来,东南亚有些国家华人融合得比较好,例如菲律宾、泰国和新加坡。菲律宾有华文学校、华文报纸;泰国主要银行和工业由华裔经营,泰国王室和总理有华人血统,“在泰国,华人已交织进入国家的肌里,任何种类的民族主义都无法铲除它。”(该书第200页)而新加坡更是中国之外全世界唯一一个华人占多数族群且主宰其政治与商业的国家,华人拥有橡胶园、鸦片田、银行、贸易行、航线和机械工厂,特别是李光耀领导的人民行动党成为执政党后,华人成为新加坡社会的主流。

三是华侨华人对东南亚的现代化转型有相当重大的贡献。以泰国正大集团为例,正大集团“是由广东汕头澄海人士谢易初兄弟创办于1921年,从曼谷唐人街的菜籽店起家。他们从中国进口种子和蔬菜,也出口猪肉和鸡蛋到香港....”(该书第198~199页)发端于泰国的正大集团虽然创始人以及现在的经营管理者均为潮汕籍华人,但已融入住在国的社会、经济与文化之中,成为一家大型的跨国企业集团,带动了泰国的经济发展和转型。

四是华侨华人是敏感问题。由于地缘政治、意识形态、经济、民族和宗教等许多错综复杂的原因,东南亚许多国家历史上都发生过排华事件,如印尼18世纪的红溪惨案、1998年的五月风暴,柬埔寨、越南也曾爆发过针对华侨华人的骚乱,“有点像20世纪上半叶的欧洲犹太人,华人被批评太富有—事实上只有少数人富有。他们被指控是共产党特务—事实上,那更是少之又少。”(该书第199页)许多华侨华人惨遭杀害,被迫出逃。

(二)北美洲地区华侨华人的特点

一是人口增长幅度大。北美洲地区华侨华人增多源于1848年加州的淘金热,到1880年,美国已有超过十万华人,从事采矿、修铁路、车衣、制罐头、耕田、洗衣、做饭等各种工作。美国政府1882年通过《排华法案》,禁止中国移民入境。《排华法案》限制华人人口增长,但是并未成功降低在美华人总人数。中国改革开放后北美地区成为华侨华人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

二是受教育程度高,专业人才众多。文安立调查指出,半数以上超过25岁的华人获得大学学位(全美人口此一比例仅为四分之一),平均家庭收入也比较高,许多华侨华人创业有成或在科技上出类拔萃。时至今日,华侨华人已经成为移民美国、加拿大最成功的族群之一。

三是新华侨华人仍然面临融入问题。文安立一针见血地指出:“新世代美国出生的华人固然在20世纪出人头地,但和排华法案所针对的祖国切断关系后,却为他们造成经济与文化的问题,他们必须更努力去克服这些问题。”(该书第204页)此外,20世纪80年代后抵美的新移民,他们也面临高阶低用的问题,未能实现他们想象的光明前途。

(三)南美洲地区华侨华人的特点

一是以华裔为主体,社会政治地位高。南美洲华侨华人最多的国家是秘鲁和古巴。秘鲁华人大多是1850年后以契约华工身份入境的,20世纪华裔秘鲁人经济地位上升,许多华人娶了秘鲁女子为妻。时至今日,具有华人血统的秘鲁人占全国总人口比例高达15%,他们的文化程度、社会地位、职业层次等均普遍高于当地民众的平均水平,是较受尊重的一族,在政界也比较活跃。

二是华侨华人为拉美地区争取自由的斗争做出了重大贡献。古巴在1847年至1874年间有12.5万名华人劳工入境,大多在甘蔗田和农场工作。在第一次独立战争期间很多古巴华人参军,为古巴的自由做出了重大贡献,哈瓦那为此建立了华人烈士纪念碑。

(四)欧洲地区华侨华人的特点

一是华侨华人历史悠久。中国移民到达欧洲已有数百年之久,英国的港口,如利物浦、布里斯托和伦敦18世纪就有华人定居,巴黎、莫斯科、圣彼得堡也出现了华人踪迹。到了19世纪末,欧洲主要城市开始出现小规模的唐人街。

二是早期中国移民以留学生为主体。第一波华人移民欧洲大浪潮,并不是工人,而是学生。19世纪90年代每年都有数百名学生进入欧洲,中国留学生到德国深造的最多,其次是法国和英国,他们大多研习理工学科,有些人毕业后留下来,形成第一代华人留欧知识分子。

三是绝大多数华侨华人在欧洲从事较底层的工作。高达三分之一的欧洲中国移民是契约劳工,他们大多比较贫穷。90%的中国移民在欧洲从事简单低贱的工作,他们清理森林、挖矿、铺轨道,也有些人在农场中种植甘蔗、棉花或鸦片,在居住国遭受压榨也是很常见的现象。

(五)大洋洲地区华侨华人的特点

一是以劳工为主体。大洋洲地区第一批乘船来到的华人是水手、厨师和木匠,斐济、萨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有广东来的工人在农场或制造厂工作。

二是华裔在商界政界的影响逐渐增强。大洋洲现有20余万华裔,他们在政界、商界都有很大的影响。斐济的大部分旅馆由华人拥有,陈仲民两度出任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汤安诺是基里巴斯现任总统。

三、华侨华人对中国的贡献和影响

在《躁动的帝国》一书中,文安立还从中国历史和中外关系史的视野,论述了海外华人在中外关系和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巨大贡献。

(一)华侨华人对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在文安立看来,华侨华人的重要性不在于其人数的多寡,而在于他们对定居国的影响,特别是他们对于祖籍国中国的影响。他指出,华侨华人不仅将新思想、新技术引入中国,而且帮助中国走向世界,特别是一批华侨华人在经济领域崛起,带动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发展。他说:“若无这些(华侨华人)家庭提供的框架,无从解释中国为何能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重新崛起为经济大国。”(该书第197页)

(二)华侨华人对20世纪中国的政治命运产生决定性影响

非但如此,在文安立看来,华侨华人对20世纪中国的政治命运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说:“尽管一再有老生常谈,说什么中国所有的改革全由内部发动,我却想不到还有哪个大国,它的侨民和流亡人士会扮演如此重大角色,重新建构国家的未来。”(该书第218页)在他看来,辛亥革命以及国民党北伐若无东南亚华侨鼎力支持很难成功。东南亚华侨源源不断的捐助使得孙中山在野时期仍能奔走,后来更是襄助国民党于1928年掌握政权,文安立认为孙中山因此称华侨为“革命之母”。

华侨华人对新中国建立也起到了很大作用。文安立认为,许多回国后在中国革命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人,最先是在欧洲学到组织华人劳工的经验,例如朱德元帅。“朱德在中国已是军人,于1922年抵达柏林,还未加入共产党,已在当地组织华工。1928年,朱德回国后,协助创建中共的人民解放军。”(该书第212页)当然除了朱德以外,中共的高层领导人中,蔡和森、周恩来、李立三和邓小平等都曾以勤工俭学的名义赴法国留学,他们对中国的政治命运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三)华侨华人对中国外交关系产生积极影响

在文安立看来,华侨华人不仅对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产生极大影响,而且对中国的对外关系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华侨华人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约有15万中国人受雇到欧洲西线战场做劳工,有5万人在俄罗斯的东线战场工作。中国劳工在法国、俄国、英国和美国军中服务,他们挖壕沟、盖机场,在弹药厂、钢铁厂和矿场工作,也帮忙救治伤员、埋葬死者等。到一战结束,至少有3000名中国劳工在西线阵亡。二战期间,中国工人和华裔子弟几乎参与了所有战场的工作。因为中国劳工在二战中的贡献,当时的国民政府第一次感觉自己被世界平等对待。因此,文安立评价说:“他们(华侨华人)过去是、今天仍然是,把中国与外在世界关系联结起来的黏胶。”(该书第197页)

与西方很多研究者不同,在《躁动的帝国》一书中,文安立将华侨史纳入中国历史和中外关系史中,在广泛利用多国、多语种档案以及对当事人访谈的基础上,详述了海外华人在1750年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的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书写政治史的时候,文教授将华侨华人历史穿插其中,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这是对华侨华人历史研究的重要贡献,对了解和认识全球范围内的华侨华人具有重要启迪。然而,该书毕竟是一部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对外关系的著作,其明确的西方学术取向和某些源于意识形态的偏颇观点,仍然需要我们加以批判地理解。

[责任编辑:乔印伟]

D634.3

B

1002-5162(2017)02-0090-04

2017-03-29;

2017-04-15

张梅,女,博士,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干部学校副教授。

猜你喜欢
文安劳工华侨
我的华侨老师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雨姑娘快下凡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2018高文安设计新航向AIDG聚创国际新启航
将不动
小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