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才
(河北省地方志办公室,河北 石家庄 050011)
河北省二轮市县修志改革创新研究
王广才
(河北省地方志办公室,河北 石家庄 050011)
从质量控制、业务指导、资料收集、编纂方法4个方面,分析总结了河北省在市、县(市、区)志工作中的若干做法;同时,也指出了河北省二轮市县修志中存在6个方面的问题及对策。
河北省;市县修志;改革创新;存在问题;对策
“志者,一域之重典;修志,一方之盛事。”[1]梓潼县志(1994~2005)[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4.河北省二轮修志市、县(市、区)志2001年5月启动,规划编纂出版市、县(市、区)志155部,至2015年6月底出版68部,在印和待印31部,两项合计99部,占规划总数的63.8%。“贵因尤贵创”。在全国各行各业改革创新、探索深化的大背景下,河北省市、县(市、区)志从启动到进入中后期,既是继承创新、改革发展,也是成就与隐忧、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此择要将河北二轮市、县(市、区)修志改革创新成就、不足及其对策简析之。
(一)强化质量控制
与其他文化产品一样,志书的生命在于质量。而志书的质量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刘勰说过:“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2]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17.其意是说写文章应效法经书,要具备如下六项质量标准,一是情感深厚不偏私,二是风格清丽不庞杂,三是记录真实不作假,四是意义正确不邪曲,五是体式简约不芜杂,六是文美辞丽不浮夸。而地方志书首先要达到这些要求。
1.制定质量标准
要提高志书质量,首先应制定志书质量标准。河北省方志办于2006~2007年,组织专家利用一年多时间,起草、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最后定稿形成了《河北省地方志书质量标准》,并于2008年以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文件形式印发试行。这是在中指组制定、印发《地方志书质量规定》期间,较早制定志书质量标准的省份之一。对这个标准基层反映良好,认为这样做,使修志方向和依据更加明确,可以有效减少盲目性、随意性,增强志书的实用性、科学性。
2.培养学习标杆
有了质量标准,河北省方志办还抓了26个重点修志单位,目的就是培养典型,树立标杆,让大家赶有目标,学有榜样。其中有安国市和衡水市桃城区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发文明确的创编精品志书的单位。对这些重点单位,通过分工到人、当面指导、信息传递、经验交流、质量分析等方法,进行帮助提高和宣传推广。如被确定为创编精品的两个单位,经过一个时期的实践之后,让他们在设区市方志办主任会议和全省方志理论研讨交流会上介绍做法和经验。再如被方志出版社评为精品志书的《冀州市志》出版后,省方志办利用一天时间,专门召开由30人参加的质量分析会,点评优长、总结经验,之后还将这些分析总结材料印成专刊,发至各修志单位学习。
3.建立市、县(市、区)志稿四审制度
四审即自审、市审、联审、终审。以往也有审稿制度,但不够规范、细化,新建的四审制度,在深入总结和广泛论证的基础上,更为严格、严谨和周密。比如为避免评审走过场,要求各级评审活动要建立档案,工作递进要有资料报备和审查批准。执行制度如有粗疏,坚决“停业整顿”。所谓“停业”,就是修志照常,评审暂停,整顿达标,继续进行。2012年,省方志办针对部分单位执行四审制度有所松懈,存在擅自压缩评审时间、人员和环节(主要是疏漏保密审查)的问题,决定暂停评审工作,集中时间进行整改,补办缺漏的手续。这样做,对各级修志机构是个较大的震动,从而强化了“有规必依、守规必严”的把关意识。
4.进行志稿质量抽查讲评
对县(市、区)志稿进行抽查,是确保志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其目的在于提前主动介入,加强事前控制,把问题解决在初始阶段,为志书提升档次创造条件。这项工作从2010年10月10日开始,至2014年底暂告一个段落,历时4年多,投入几万元经费和组织几十位抽查人员,完成对石家庄、衡水、沧州、保定、廊坊、张家口、承德、唐山、邯郸、邢台10市33个县(市、区)志稿的质量抽查和讲评。
5.对不合格志稿推倒重来
对二轮志书,总体要求是全部合格,部分优秀或上乘。全部合格,就是体例完备,要素齐全,内容规范,符合版本书籍出版的基本要求,无硬伤和常识性错误,差错率在规定范围之内。优秀或上乘就是体例更加完备,重点更加突出,方法更加多样,记述更加规范。二轮修志以来,省内有一部设区市志稿分卷和4部县志稿,由于错误较多未能达标被推倒重来。
(二)狠抓业务指导
修志业务指导,涉及方法多样、范围广泛,河北也注意多措并举,统筹兼顾。在此着重介绍两点。
1.贯穿始终的主旨问题
方志学的集大成者章学诚指出:“其志其文之外,必有义焉,史学著作之微旨也。”[1]章学诚.为张吉甫司马撰大名县志序[A].张树芬,纂辑,朱士嘉,校订.章实斋方志论文集[A].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3:293.我们深信,纂志思想、纂志理念决定修志事业的成败。为继承与创新结合,在继承的基础上,强调以创新为驱动力,引导走跨越式发展道路。这是建立在对修志反思之后的深刻感受上,所见志书创新动力不足,因此需要加大创新引导的力度。为此,第一,我们反复宣传钱学森大成智慧的思想[2]奚启新.钱学森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即不要总是走别人走过的路,要善于想别人没想过的事,说别人没说过的话,做别人没做过的事。第二,把“志书改造”的话题,接续讲、反复讲,让修志人员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润物无声、绵延渗透。20世纪30年代社会学家吴景超发表的《谈县志的改造》[3]吴景超.中国县志的改造[J].独立评论,1933(60).,我们反复学习宣传。1992年,秦皇岛市方志办编辑室主任康占忠所写的《试论方志的改造》,《河北地方志》1992年第7期予以刊载(之后全国多家方志刊物转载)。第二轮修志,省方志办又安排人员,以《也谈县志的改造》《再谈县志的改造》为题,系统阐述改造的背景、现实的需要、基本的路径、改造的范围等等。第三,坚持顶层设计和谋划。我们组织人员论证研究,提出理想志书的基本模型,包括定位、特征、要求等。业务指导中,既讲修志的底线(全部合格,杜绝残次),更讲跨越、探索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四,推荐值得学习研究的相近的地情书籍,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第五,提出并叫亮一个口号,即“明月高照、繁星满天、荧光闪闪”,让其像流行歌曲一样易懂好记好传,入脑入心。明月喻大亮点,繁星喻中亮点,荧光喻小亮点,据此促使志书作者在修志中突出“重点、特点、亮点、看点”的意识逐步得到强化和深化。这是修志的着眼点和最终归宿。
2.围绕修志人员“可感知、易接受”问题,进行业务推动,力争将崇高的目标变为众人的行动
1991年10月17日胡乔木同志讲:“地方志这项工作必须专业化,要培养一支真正具有专业水平的队伍,要提高这支专业队伍的水平,不能只讲大道理,还要多讲小道理。每一个门类究竟怎么才能写好,需要分门别类的提出来,让大家都能明白,怎么算好,怎么算坏,要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这样才能让从事地方志的人打开眼界。”[1]上海修志向导,1992(6).我们对胡乔木这段话意思的理解是,培养提高修志人员,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动机与效果统一,要考虑到修志人员的差异性、感悟与接受能力,要大、小道理一起讲,要结合事例谈好坏、谈优劣,让修志人员看得见,感受得到,接受得了,由感性认识开始,逐步向理性认识发展,最终实现认识的升华,再用升华了的认识指导修志实践。这实际是胡乔木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切实可行、行之有效培养提高修志人员的路子。若干年来,我们就是按照这条路子往前走的。也只有这样做才符合董一博先生所倡导的“集中群众智慧”[2]路石.董一博方志论文集[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的工作要领。在“用具体事例来说明”好坏优劣,让大家“打开眼界”方面,河北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第一,对首轮志书的择优辑劣。组织人员对省内外志书有重点地进行查阅,对所发现的优秀志文或复印或摘要,共撷取了几十万字的精萃资料。对这些资料,有的原文印发,如《大足县志》综览,立足县情,着眼资政,以安定则兴、宽恤则荣、惟实则成立题,总结经验,揭示规律,独具匠心,志刊即原文照登,以供参考;有的摘要登载并加点评,如《商丘地区志》人口篇人口与经济章,《三门峡市志》信访工作章(部分),《江永县志》生育章湖广界等4村劣生劣育调查,《金寨县志》卫生章1974—1976年死因调查分析等;有的归类综述,写成《全国部分志书选萃》[3]黑龙江史志,1997(5).,从篇目、建置区划、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文化7个方面,分类介绍和点评。对省内外较为优秀的几十部志书,如首轮《广州市志·家庭志》《苏州市志》《唐山市志》《秦皇岛市志》《阜平县志》《武安县志》等,邀请部分专家学者进行详细评论。
在辑劣方面,向全省方志系统选编印发《志书志稿常见病拾零》之类的资料十多份。对省内的志书,一方面推介其长处,另一方面找其不足,以找不足为主,坚持自我“揭短”与相互“挑刺”相结合。如三河市方志办从5个方面,即重经济、轻人文;某些资料一般化、简单化;漏记重要资料;某些事实有误;校对不细,出现差错,查找了《三河县志》的不足。为了把毛病挑准,我们请了一些高层次的人士,如省社科院副院长孙继民、原辽宁省方志办主任苏长春、原中国地方志协会副秘书长欧阳发、河南省地方志学会原秘书长于平天给予帮助。如约请孙继民副院长审读并撰写了《邯郸市志失误举隅》《冀县志沿革指瑕》等文章。对省内外人员查找出来的问题,都公之于众。这样做,对正在编纂的志书起到了应有的警示作用。
第二,对续志(含志稿)说长道短。组织或约请人员搞了多部志书篇目和(或)内容的汇总介绍,如《石市8部二轮志书篇目简析及相关问题的思考》《对河北22部续志篇目分析与思考》《全国26部城市区志续修篇目解读》等。为给修志人员多提供好的样稿,将志文选萃工作制度化,在《河北地方志》刊物开辟了“志文选萃”栏目,经常刊登良志佳稿,并加画龙点睛式的评述分析,使大家知其然和所以然。
第三,采取逆向思维的方法,编辑印发《就材说志话续修》参考资料。该书由26篇材料组成,涉及7类社会问题。从书名即可知道其由“就材”“说志”“话续修”三部分组成,它涵盖了全书的内容及编辑出版的目的。“就材”是全书的基础,是主体。“说志”是“就材”而引发出的对首轮志书的评论,对比之下,找出不足之处。“话续修”是“就材说志”而要达到的目的,提出如何借鉴书中之“材”修好续志。李铁映同志讲:“新一轮修志就是要推出一批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很高科学水平和重要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的志书。”[1]中国地方志,2002(1).落实这一要求,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其中一项就是引导方志工作者把具有社会价值的资料纳入志书当中。何谓具有社会价值的资料?这可以从理论上作出回答,也可以举出实例来分析。实际上,许多有识之士包括社会科学工作者,早已在关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他们或以实际调查资料为素材著书立说,或采取联合调查的方法完成专题调查并见诸报刊,等等。这些调查所涉及的问题,就是具有重要社会价值的问题,也是志书应当记述的问题。把这些现成的调查或情况报道等归在一起,分类述议一番,指出资料的价值,缩小到一地如何进行调查,续志如何运用这些资料,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开阔思路、深化认识、推动实践的目的。前述一些社会问题的调查分析,不少是社会学、统计学工作者,以及大学和国家、省、市主管部门的专业工作者主持或参与进行的,因此具有很强的学术性、专业性、科学性、严谨性。修志人员就“材”说志加以思考,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增加学科知识,学习借鉴调查方法等等,进而提高搞学术、做学问的能力。
(三)拓宽资料收集途径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指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刘知几:《史通》)要想完成这些光荣使命,首要任务就是必须全方位、多层次地拓宽资料收集的途径。河南省方志专家许还平也认为“资料性是地方志的基本属性”“地方志容纳百科”“收集资料要广征博采”[2]许还平.新方志续修100题[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10、11、14.。各地在坚持部门(单位)提供资料或撰写稿件这个主渠道的基础上,还尝试了其他一些途径和方法。一是方志办自采资料。像栾城县(现栾城区)史志办,在县调查统计专家指导下,人人动手搞调查,写出并载入志书的有纺织工业区外来务工人员情况调查、家庭幸福感调查、中小学生消费情况调查、农村居民生活调查、冀峰集团酒精厂兴衰调查、老干部生活质量调查等;永清县方志办,改变过去“守株待兔”的老习惯,自行搞了永清县城乡居民网上购物的调查;行唐县方志办搞了断限内出行工具变化和通婚圈的调查;黄骅市方志办搞了城乡居民私家车辆拥有情况调查等。二是方志办与有关单位结合采编资料。像阳原县、武强县方志办,与县卫生部门结合,搞了断限内肿瘤或其他疾病的调查;张北县方志办与水利部门结合,搞了安固里淖干涸现象的调查;衡水市桃城区方志办与有关方面结合搞了消失村庄的调查等。三是组织社会力量搞调查。如安国市,利用社会力量开展农村情况调查。制定调查表格81种,涉及农村集体经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变化、农民收入支出、家庭婚姻、农村妇女地位、农民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村文化娱乐、农村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变化等。各乡镇由一名副镇长负责,党委宣传委员和乡镇成人学校校长为指导,各村确定3~5名调查员。2012年学校暑假期间,他们组织高中二年级学生搞了社区调查。同时,利用一些大学生、研究生在假期进行专项调查,涉及婚丧消费、学生费用等。四是委托有关单位调查撰稿。如井陉县史志办委托本县统计局利用一年时间,搞了井陉县婚姻家庭状况调查,委托县妇联搞了断限内妇女地位调查,委托公检法部门搞了案件特点规律调查。五是“三方”联合采编。如内丘县,县方志办、县有关部门与省社科院社会学所三方结合,县方志办出经费,社会学所、县有关部门结合出题目,县有关部门拿初稿,社会学所精修改,县方志办最后统筹取舍。六是利用社会人员调查撰稿。这是在修志固定人员少、经费困难而又想涉猎广泛的情况下,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一条有效途径。七是选录部分与志书内容相吻合的现成资料。采取此办法的单位较为普遍。对象主体主要是研究室、农调队、妇联、共青团、报社等所搞的调查或采访。选取内容主要是改革、改制、低保、扶贫、治安、维权等。断限与志书相吻合。
(四)优化编纂方法
从记述对象上说,概而言之,一是详主略次大有进步。方志学者洪亮吉说过:“一方之志,苟简不可,滥收亦不可。”(洪亮吉:《天山客话》,1805年。)地方志必须抓大放小。像县市或乡镇概况、“三农”与“环保”、居民人口、经济总情、人民生活、党政群团活动、决策与施政、文明新风、艺文与创作、史志与谱牒等,诸如此类主体性、易出彩的部分,编纂者都给予必要的倾斜。二是详异略同较为突出。诸如赵县的“三宝”(桥、寺、梨)、涉县的“三珍”(花椒、核桃、柿子)、深州的蜜桃、清河的羊绒、阳原的泥河湾文化、安国的药业、任丘的石油产业等等,尽管前志曾经涉及,但此次并不疏漏,错开角度,变换落点,常写常新。三是记新载变意识增强。刘勰说:“变则其久,通则不乏。”[1]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其意是说变通的生命力才能经久;能够继承、创新才不致缺乏营养。二轮志书要十分注重记载新事物,诸如社会阶层变化、收入差距、人口老龄化、空巢老人、留守妻子和儿童、农村养老、“空心村”、失地农民状况、“富贵病”、互联网、新生习俗、婚姻家庭新态等等,关注并予以反映的逐步增多。四是注意拾遗补缺。对首轮志书遗漏又属于重要地情的内容,如管理对象(志书一般对管理主体记述较多,对管理对象近于忽视)——妇女问题、青年问题、其他社会问题,着眼进行增补。五是关注提高文化品位。清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过:“欲灭其国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者,先灭其文化。”(龚自珍:《古史钩沉论三》)文化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和成败优劣,地方志必须全方位提高文化品位。如《正定县志》,把全县最具文化魅力的“历史文化名城”,享誉中外的佛教临济宗发祥地临济寺,声名显赫的“历史文化名人”,以及“常山战鼓”、元杂剧《墙头马上》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冠于各专志之前,凸显了地情文化亮点。还有一些志书注重考证和注释,邀请文人写序,后记反映编纂特点等,藉此增加文化气息。六是注重一、二轮志书的衔接。民国时期方志学家李锦熙提出修志要“先明三术”,即“续”“补”“创”。[2]李锦熙.方志今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0:2.纵观传统志书,后志承前志的比重颇大。二轮志书若只写断限之内,势必会割断历史,独木不成林,一根电线杆连不成网,只囿于断限内的人和事,就不成其为史志著作了。中指组《关于第二轮地方志书编纂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处理好与前志的衔接”。山西省方志专家任根珠认为:“如若舍弃断限之外的资料,续志就不成其为‘一方之全书’”。[1]任根珠.西樵方志论丛[M].北京:中华书局,2013:271.除地标性、窗口性事物用通记来写外,在每一篇下序中均以一定笔墨来作历史钩沉。
从编纂方法上说,除继续坚持横排竖写、点面结合、以事系人、图文并茂外,又做了一些新的探索,包括在继承中进行的一些完善和发展。一是注重述体的运用。包括卷首的总述、各编的综述,各章的概述。运用的意识和自觉性较首轮有显著进步。卷首总述,大多改变过去注重成就、忽视因果和教训,把变化、原因、问题、展望结合阐述。编章之述,源于下类又高于统辖,总括事情、钩玄提要、沟通联系、彰明因果。《涉县志(1991—2011)》运用总述、板块序、编下序三级述体,对称协调,画龙点睛,言近旨远。二是坚持综合加表格记述。如此行事者较为普遍。这就较好地避免了逐年或高密度隔年“台账式”记述的弊端,琐碎性、凌乱感大为缓解。三是把握关键节点。一些好的志书,力避平铺直叙,注重兴衰起伏、起点终点,以及肇致原因等,以增加记述的深度。四是自觉进行照应。如《井陉县志(1985—2004)》党务与施政的照应,前记决策,后记实施,得到志界的肯定。总述、大事记与分志的照应,大多志书也较重视。五是定性定量结合记述。如《新河县志》稿,记县民的佩戴和服饰,先定性后定量,对新欣嘉园小区18岁以上妇女进行抽样调查,记了18至22、23至45、46至60、60岁以上4个年龄段,佩戴饰品人数、所占比例,饰品种类、饰品质地;又对美发馆作抽样调查,记了1990年、2008年理发和焗油的人数、比例和年龄结构。抽样调查的内容,只能是此地而非彼地的情况,这样的资料使用价值更大。六是注重对比。毛泽东说过:“有比较才有鉴别。”一些志书记温度、雨量,能够按照世界气象组织的建议,除反映构成要素,还有断限内20或30年与之前同等年份的对比,通过对比显示变化的幅度。还有经济发展速度的对比、经济总量的对比、生活变化的对比等。
在修志改革创新方面,河北虽取得一定成绩,但毋庸讳言,不足、问题还在相当范围和程度上存在,明显妨碍着修志工作向纵深发展。其表现主要有以下一些:
(一)部分单位领导认识短浅,重视不够
清末戊戌变法的领导人、著名的思想家和史学家梁启超认为:“有良方志,然后有良吏,有良吏,然后开物成务之业,有所凭藉;故夫方志者,非直一州一邑文献之寄而已,民之荣瘁,国之荣辱,于兹系焉。”①梁启超:《龙游县志·序》。开物成务:通晓万物之理,按照办事,达到成功。修志直接关系到吏治的优劣和国民的兴废。有修志法规摆在面前,谁也不敢说不修,但“我要修、修好志”的意识比较薄弱。被动应付,完成任务即可。不把一流的人才放到修志岗位上,更不愿把“大笔杆子”放到主编位置上。随便给几个人、给一点经费、给个办公室,说声“你们去办吧”了之,修成什么标准,质量上有什么要求,不去或不多过问。催进度,赶时间,而对质量觉得无关紧要。这就造成适合修志的人大多来不了,来了的,属于主动请缨、愿把志修好的,往往因条件差、得不到支持而步履维艰,甚者半年给不了聘任费,个别70多岁的主编最困难时伤心地失声痛哭。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一些领导不重视,上行下效,致使一些供稿单位也不重视,需要的资料上不来,上来的资料居多不能使用。连基本的资料都满足不了需要,更谈不上用“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编修具有创新性的志书了。已出的志书,堪称一流的为数较少,绝大多数仅是合格而已。分析志书与主编的关系,还是高手修良志,高手缺则良志少。解决这一问题,有效办法还是着眼制度建设,应把创作方志类优秀文化产品,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之中,让弹性指标变成刚性指标,把重在进度转变为进度质量一起抓。真正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修志是“功德无量的善政”[1]习近平同志谈修志工作[J].修志简讯,2008(17).指示得以贯彻落实。
(二)修志人员观念滞后,习于旧规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势必导致实践中的陈陈相因,不敢越雷池半步。循旧容易创新难,在支持不够、困难较多的情况下,缺乏决心和勇气,于是避难趋易,走熟路走老路。别人怎么办,我也怎么办,亦步亦趋,抄袭模仿。这就是大家公认的“千篇一律”的根源所在。解决这个问题,一是教育引导,二是确定样板,三是刚性把关,平淡无奇的志稿,应下决心发回补充完善,不降低标准、不轻易放行。
(三)对主客体认识偏颇,二者“脱节”严重
志书是地情书,地情是客体,志书是载体,二者应吻合、应一致,而不能脱节、不能“两张皮”,但实际脱节严重,“两张皮”问题突出。地情假设是10分,传统的篇目仅统揽了部分事物,与篇目相对应的志文仅载录了部分地情。这个“部分”,初步分析大概是5分吧,那么还缺漏了5分。事实也正是这样。人们的生活生动、丰富、多彩,我们的志稿则枯燥干巴。人口流动是那样的频繁和初具规模,我们的志稿则寥寥数语。社会阶层变化是那样的明显,我们的志稿则熟视无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与互联网密不可分,但我们记信息产业则一笔带过。“三农”中农村农民,断限内新情况、新变化层出不穷,但我们的志稿,仍在老篇目框架内徘徊。断限内妇女地位状况,国家搞了3个10年的调查,而志稿妇女部类仍是机构、会议、工作“老三样”。风俗习惯有的消亡,有的延续,有的新生,今非昔比,但我们的志稿,不少是“新资料不够,老资料来凑”,等等,不一而足。面对这一现状,我们不得不反反复复强调要做好“加减法”这篇大文章。缺漏的要加上,重复的、臃肿的、次要的、记得不好的要删减。不加不减,志书质量是不可能提高的。
中指组领导多次强调要搞好修志总结,这是很有必要的。我们修志,现在回过头来看,是有深刻教训可以总结的。其实修志,一开始不应急着去拉篇目,不应就篇目说篇目,就修志说修志,而应该就地情说修志,就地情说篇目。就篇目、就修志说修志,是本末倒置。就地情说修志、就地情说篇目,是正本清源。有什么地情,就拉什么篇目,也就是常说的“量体裁衣”,就记什么内容,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也就是常说的“三贴近”。本末倒置的结果,造成大家常说的“削足适履”,志书千篇一律,篇目雷同或大同小异,内容与实际脱节,出现“两张皮”的现象。解决“本末倒置”,就要讲“本位回归”。其实修志,选好人员后,一开始在学些修志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就是立足于地情,与部门(单位)结合,在自然、人口、基础设施、人民生活、文明新风、风俗习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根据实际列出一系列题目,分工负责搞调查。开始的纲目叫调查提纲,之后再转化为篇目框架。只有这样,地情方面的潜在优势,才可能转化为志书的现实优势。令人欣喜的是,中指组办公室在山东临朐建立国情调研基地,并于2015年4月27日举行揭牌仪式。这意味着方志高层已意识到搞好国情地情的调研,对于了解地方志工作的现状和问题,提高决策水平和指导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志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于是果断行事,抓点带面,积累经验,用典型加以引领,实为远见高明之举。
(四)资料搜集渠道单一,甘于现状
部分修志单位,满足于“你(承编单位)供稿、我(编辑部)统稿”。大量的时间,是用在低层次的催稿或等稿上。像安国这样思路宽、办法多、效果好的,全省算来并不很多。究其原因,有负面因素的影响,有能力素质的局限,更有事业心、责任心的欠缺。渠道单一,结果就导致稿源受限,覆盖范围难以到底到边,新情况、新变化、新内容严重短缺,志书功用性大为受损。解决之道,应走“增材型”的修志路子,需要什么挖掘什么。参照“3D”打印的修志方法[1]王广才.从相似中探求弃弊趋利之法[J].巴蜀史志,2014(2).,应以“小兵团”性的专家修志为主,“众手成志”的方法为辅。“从分析研究资料到文字的纵写,都适宜于有一定层次和水平的专业人员来完成。这不仅对提高志书质量有保证,而且由于模式本身给纵写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和资料的选择搭配更应准确、严密与科学”。[2]夏临昌.改革方志编纂体例与方法刍议[J].中国地方志,1998(4).这里说的“小兵团”性的修志人员,范围包括编制内的专业人员,熟知地情、退离一线的有关领导,专业相近的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社会上方方面面知情者、文笔好并有志于此的热心人。
(五)不善吸取多种“营养”,缺乏动力
文字载体,除了志书,还有其他一些载体,彼此存在着相近性、互补性。如《河北妇女社会地位调查(1990—2000)》[3]曹素英,吕红平,主编.河北妇女社会地位调查[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燕赵都市报》等书、报、刊,都与志书有着优势互补的关系。就拿《燕赵都市报》(简称《都市报》)而论,其于1996年创刊,以“民生立报”为主旨,坚持三个贴近(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百姓),内容涉民生、接地气,有着广大的读者群。它虽自办发行,但生机勃勃。据2015年6月16日公布的消息,连续12次被评为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品牌价值达40.62亿元。这是河北文化产业唯一上榜品牌。它比全省二轮市县修志启动早5年,应该说基本是相伴而行;它的主旨、实践、所反映百姓的喜怒哀乐等等,对二轮市县修志应有巨大的启迪、影响作用;“近朱者赤”,利用这种影响,志书也可受惠多多。可惜的是,大多对此利用的不够,造成极大的遗憾。修志之人常讲要“创品牌、上档次、推力作”,但与《燕赵都市报》相比,同为文化产品,由于承担者观念、措施没有跟上,结果差距越拉越大,教训不能不为深刻!解决这个问题,关健在于理清一个认识,即“杂交”推动优化,“博采”促进跨越。方志本体属于文化范畴,但它还具有交叉学科的特征。博采其他载体和学科的优长,为我所用,借鉴提高,自身的优势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显现和发挥。
(六)在纂志运作方式上不科学,尚存环节漏洞
尚有部分志稿到了省级评审时,仍然不合格,与会专家建议“重拟篇目,重网资料,重新编写”。篇目设计不合理,要项阙如,冗赘严重;结构不严谨,畸轻畸重;没有章法,随意性强;缺乏训练,规范性欠缺;志稿平平,找不到亮点等等。究其原因是编纂方案不科学,或没有执行好编纂方案。此一现象告诫我们,加强事前指导和把关是多么的重要。应从人员培训、篇目设计、资料长编、初纂、一审、二审、三审等环节全程把关,跟踪指导。这是少走弯路、减少失误、节约成本、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
方志工作者必须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知古而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而不知古,谓之盲瞽。”①王充:《论衡》,1535年。既要学习领会、发扬光大传统的博大精深的地方志文化,更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修志适应社会主义新常态,在弘扬经验、吸取教训的基础上,确保二轮修志任务圆满完成。
K29
B
1003-434X(2017)01-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