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箭穿心》看普通女性的悲剧命运

2017-01-28 12:44:06周玮昆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443000
大众文艺 2017年1期
关键词:学武丈夫

周玮昆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443000)

从《万箭穿心》看普通女性的悲剧命运

周玮昆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443000)

《万箭穿心》用原生态的叙写方式塑造了一个让人既怜又恨、唏嘘欸乃的女性形象,丈夫的自杀、十年如一日的“女扁担”生涯让漂亮的李宝莉姿色全无,粗粝的日常生活状态、泼辣倔强的汉中性格,在两性关系中始终都不讨好的悲剧命运,着实让观众掬了一把同情泪。然而面对生活巨变不卑不亢的韧性以及绝不让这个家散掉的毅力更是让我们看到了汉中女子勇于担当的霸气。

人物形象;叙事艺术;悲剧命运

电影《万箭穿心》改编自武汉作家方方的同名小说,是一部制作成本小但极具现实感和武汉味的上乘佳作。影片一开始就将镜头对准20世纪90年代的武汉,由李宝莉与搬运工间夹杂着地道汉骂的激烈争执到与丈夫马学武的婚姻关系频亮红灯,影片一开场便将男女主人公置于剑拔弩张的气氛之中。为了查明向来本分木讷的丈夫突然提及离婚的原因,她一路尾随丈夫,终于发现丈夫和年轻女打字员在宾馆开房偷情,一气之下跑到附近的电话亭匿名举报,不日东窗事发,丈夫因此被罢免了厂办主任的职位,并在后来的国企改革大潮中首当其冲被下岗。当丈夫从情人处知晓那日举报者正是妻子李宝莉时,天性怯懦的他终于不堪真相的重击和生活的重负选择跳江自杀,失去父亲的儿子也因此与李宝莉渐行渐远。个性强硬坚韧的李宝莉强忍住内心所有的不甘与悲愤,毅然决然到汉正街当起了女挑夫。十年如一日的挑夫生涯让不惑之年的李宝莉过早的艾发苍容,巴心巴肝抚养长大的儿子终于考取了名牌大学,本以为可以松一口气的李宝莉却被儿子狠心逐出家门,故事到这里也告一段落。在经历了十几年的生存之艰和与自己生命中两个最重要的男人——丈夫和儿子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恨纠葛之后李宝莉终于顿悟,离开了这个令她万箭穿心的地方。

一、鲜活凌厉的人物形象

提及武汉,王竞如是说:“武汉其实是一个色彩鲜明的城市,地域特征和文化特征都很鲜明,武汉的女人很泼辣、敢作敢为。”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影片中李宝莉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想无一不是汉中女人所独有的做派。李宝莉一出场便与搬运工破口大骂,到达新屋之后,李宝莉更是与搬运工剑拔弩张,为了缓解由妻子的跋扈造成的尴尬场面,马学武忙给搬运工递烟、买水,然而李宝莉在大庭广众之下毫不顾及丈夫的面子,从里屋冲出来对着马学武劈头盖脸又是好一顿骂。整个过程马学武都是唯唯诺诺、大气都不敢出一声。李宝莉的剽悍跋扈让马学武有苦说不出,同是男人的搬运工也不堪忍受连连说马学武可怜。至此李、马二人的性格强弱、家庭话语权的归属不言自明。显而易见,李宝莉在婚姻和生活中始终是处于强势一方,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暴君。在家里马学武对李宝莉言听计从,即便是呼来喝去也从不敢有半句怨言,在厂里马学武则一直是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同事见到他,也都是以“马主任”相称。是什么导致马学武在单位意气风发、侃侃而谈,回到家却缄默不语、怯懦无能呢?究其根源,我们发现是李宝莉身为“都市人”的优越感在作祟。

处在这个典型的城乡结合家庭中,大城市出身的李宝莉被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优越感膨胀着,这种优越感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都市人的身份,因为出生在武汉市,哪怕她的家境、地位和工作没有丝毫值得夸耀之处,哪怕她一直居住的是棚户区,她的内心都是极度傲慢的,打心眼里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但凡是其他地方的,甚至周边小城市来的人在她眼里都是“乡下人”。这一点和上海人瞧不起北京人,北京人看不上外地人一样让人哭笑不得。“城里人”的身份使她从一开始就占据了身份地位和心理上的高地,这一点在李宝莉和马学武的婚后生活中前者主动后者被动的生活状态中可见一斑,对马学武来说,“出身”上的纠结一直到他从技术员升为厂办主任时才有所缓解。其次,是李宝莉年轻漂亮的外表。她之所以能于众多追求者中相中木讷寡言的马学武,完全是考虑到他文化水平高,想以此弥补一下自身在文化上的短板,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两个人之间的结合根本就是功利性的各有所图和各取所需。所以婚后,李宝莉倚仗着自己的美貌和城里人的身份对丈夫马学武颐指气使,毫无尊重可言。方方曾不止一次地指出:“文化素质的低劣同时代因素有关,但更与其生活环境有关。”李宝莉的成长背景,生活环境、凶悍跋扈的汉中性格与马学武生性懦弱寡言的气质埋下了二人家庭决裂的隐患。

以马学武的死为中轴,我们看到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李宝莉。一开始的她言谈粗野、性请暴戾,缺乏中国传统女性所惯有的温柔敦厚。理所当然的,马学武出轨了,李宝莉也逮了个正着。在马学武跟女人在宾馆偷情时,李宝莉抱着消防栓犹豫再三,终究没有冲进宾馆,但武汉女人泼辣强势、不懂变通的性格还是让她选择用电话举报的方式应对突如其来的危机。马学武偷情被抓个正着,厂办主任的位置也随之被罢免,名誉扫地的他不得不以败落者的身份重新回归家庭,李宝莉也故作大方地领着马学武回家。然而这只是事情的表象,打电话举报卖淫嫖娼,是为了抓住马学东的道德污点,让马对她一辈子有负疚感。但李宝莉的内心,从未真正原谅他。不论是平日说话时明里暗里地讽刺,还是在床事上对马学武的刻薄亦或是不让自己的婆婆住进新屋,一件件一桩桩都在无形中刺痛着丈夫马学武虚弱的大脑神经,而工厂里的下岗通知则是压死马学武的最后一根稻草,情感上寄托无着,家庭生活备受压迫,最后连安身立命的工作都失去的马学武心灰意冷跳江自杀,失去父亲的儿子也哭打着李宝莉,喊着“你还我爸爸”。影片进展到这里,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虎妈悍妻的形象。

懦弱的马学武用自杀来解除对这个家庭的牵绊,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尴尬处境,李宝莉拿出了武汉女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豪情壮志:“我不得叫我的家散了的。”只言片语间,受众们看到的是一个坚忍、豁达的英雄母亲形象。做事雷厉风行的李宝莉辞去了风不吹日不晒的小商贩工作,与婆婆两人握手言和,为了担起养家的重担更是抛却了一切顾虑去做“女扁担”。每日天不亮就扛着扁担出工,晚上回来时奶奶和小宝早已睡熟,十几年如一日,李宝莉从貌美跋扈的少妇变成白发满布身形佝偻对生活一忍再忍的中年女人。在庆祝小宝金榜题名的家庭聚会上,本来以为苦尽甘来的李宝莉却被儿子狠心逐出家门,这一刻小宝如同是亡夫马学武的代言人,预备和李宝莉进行着一个尚未完成的了断,惨遭驱逐便是她十几年如一日巴心巴肝当挑夫得到的回报!伤心落魄的李宝莉在码头徘徊肚子回顾着自己的大半生,终于选择离开了那个让她万箭穿心的地方,影片到这里也就接近了尾声。不论是前半段泼辣专横的恶妇形象还是后面善良坚韧的母亲形象,人物始终充满了张力和呼吸感,真正做到将人物性格的转变处理得有根有据、合理合情。

二、充满质感的叙事艺术

《万箭穿心》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电影,其叙事轨迹和叙事空间的切换与真实生活的本来面貌十分契合:质朴、自然,充满呼吸感,浸透着柴米油盐的生活意味,再现了一个以生活为原型的现实主义标本”。故事袭用了明清话本和拟话本的叙述方式:遵循前后相继的时间顺序和因果循环的逻辑思维展开情节、构造矛盾,从李宝莉搬新家却陷入被离婚危机到李宝莉报警揭发丈夫出轨行径,再到李宝莉开始扁担生涯直至最后被迫离开家,李宝莉的生活再次回到原点来完成整个环形结构的叙事。

影片中的三代人正好是现实生活中无数家庭的缩影与真实写照,写实主义的风格与叙事结构巧妙地被诉述在历史的维度中,将艺术与现实完美缝合与拼接。在叙述的时空上,采取的是重叠与交错的表现手法。儿子在十年间试图去寻找父亲跳江自杀的真实原因。镜头没有采用回忆倒叙的方式,而是巧妙的剪辑,对儿子现实时空与父亲死亡时空也就是过去时空,进行了一次缝合,通过一个画面重新去解构。儿子看到父亲出轨,看到父亲走上长江大桥,写下遗书,从桥上跳下自杀,儿子通过眼睛看到父亲的尸体被打捞起来。影片将两个不同的时空放在一起展现,不仅可以更加清晰地叙事,还能巧妙地将一个戏剧核隐藏在外表真实的维度中。

电影的叙述空间呈现出封闭的特点。文本以马学武的死为中轴分成了两个层面。前一部分,李宝莉泼辣嚣张、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男性”角色,而丈夫文弱怯懦、沉默寡言,处于弱势的“女性”角色,这个女强男弱的格局体现在李宝莉对丈夫一言不合就破口大骂,对公公婆婆的不孝顺。李宝莉万万没有想到,她平时对丈夫呼来喝去、嫌弃公婆的形象在早已儿子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在得知父亲的死亡的瞬间,儿子小宝对于母亲李宝莉除了愤恨不满,几乎无爱可言。影片的前半部分基本上都是强势的李宝莉在呵斥丈夫、伤害家人并不间断地释放消极情绪,在这一期间,她的释放中心和情绪重点集中体现在马学武身上。及至马学武投河身死,第二个阶段成为第一个阶段的翻版,亡灵父亲在小宝身上成功地进行延续,李宝莉从施与者变为承受者,用一根扁担十几年光阴托付起整个家庭,同时承受着来自亲人的冷漠、误解和猜忌。前一部分施暴,后一部分承受,在结构主义式的平衡中营造出一个封闭的秩序。

方言的精妙运用在电影文本中屡见不鲜。毋庸置疑宁浩《疯狂的石头》是材料扎实的方言大杂烩;河南方言的含蓄幽默,让主题严肃的《一九四二》在巨大的天灾和人祸面前多了几分轻松和诙谐;《洞子火锅》中熟悉的重庆话,防空洞搭建的火锅店,成堆的啤酒箱,俨然是一场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路边野餐》用贵州方言将黔东南地区的神秘潮湿娓娓道来......由此可见,在现实主义影片中,将方言作为表情达意的文化媒介能够使影片更具历史显示感和乡土地域性。因为只有方言才是地域特色影片所再现的生活中人们使用的真正语言,只有方言才可将原汁原味的生活质感准确呈现。《万箭穿心》中经典的“汉骂”——婊子养的,“板眼”、“苕货”等地域特色浓厚的语词,毫不费力便将观众拉到充满着烟火气息的大武汉。

三、传统价值体下女性的悲剧命运

在《万箭穿心》的电影预告片中,社会学家李银河盛赞此片,称之为“《雷雨》之后最好的悲剧”。李宝莉的悲剧是寻常生活中生出的悲剧,像脂砚斋说《红楼梦》写的是“家常老婆舌头”一样,这类悲剧是在顺其自然中潜移默化而成,与现实相较它更加真实可触,也更耐人寻味。有不少评论家抛出了“性格决定命运”的论断,用来解释马学武死前的家庭破裂似乎无可非议,但是却无法为十年之后母子二人的决裂自圆其说。

俾众周知,在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中,为了巩固以男性为核心的权力制度,统治者软硬兼施将“男尊女卑”的思想通过各种途径深深地嵌入老百姓的心理,并且用“三从四德”来规训女性的心理趋向和行为表现,更是把“三从四德”作为衡量女性是否契合传统礼教的金科玉律,在这种文化强压下,女性自身的具体价值就是通过“三从”得以实现,换句话说,女性只有通过做男性的奴隶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反观《万箭穿心》中的李宝莉,似乎与上诉的规范毫不沾边。李宝莉爽利持家,但经常是嘴上不饶人,动辄斯文扫地。在男性统治占绝对上风的社会李宝莉未能深谙男权世界的价值体系构建起来的规范:女人必须是温柔贤惠、善解人意的,否则就要遭到背弃。这一价值观念在电影中借助几个搬家工人向观众做了十分清楚地传达。上述尊卑分明的两性观念与马学武自身所处的弱势处境造成的巨大反差,让忍无可忍的马学武在搬进新房的第一个晚上毅然决然地向李宝莉提出离婚。在世俗观念看来,温柔贤惠、体贴入微的特质是女性实现家庭美满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如若女性背弃了这一传统圭臬导致家庭的土崩瓦解,在全社会的男男女女看来看来,那就是女性罪有应得。很显然,这一思想陈规无疑是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的具体量化,这一观念延伸出男强女弱的性格定式更是影响了成千上万的中国家庭。

雅克•拉康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女人不曾存在。”从这个层面来讲,影片中真正具有独立意义女性形象确实不曾存在,不论是为了维持富足的生活对丈夫出轨再三的容忍小景,还是面对生活的炼狱强迫自己同男性一般刚强的李宝莉,都只是一次对女性符码的常规想象。虽说影片在主体的选择上始终以女性作为凝视的重心,但在密不透风的父权专制文化下的女性主体是很难具备自身存在意义的。《万箭穿心》中夫妻关系的罅隙、母子关系的破裂,从另一个层面折射出传统文化隐含的荼毒——父权观念仍潜移暗化地积淀在当下人们的潜意识中,影片通过细致展现女主人公无根的悲惨,对陈旧观念进行反思”传统的父权社会体系已经在宏大的社会变革中,受到了社会意识的挑战,这不仅仅是女权与男权一次简单地二元对立,更是突出反映了在时代变革中个体意识的自主选择与反思。在天台上两人摊牌的那一场戏,是马学武死后儿子小宝对李宝莉怨恨的终极爆发。父权为大,家丑不可外扬的封建毒瘤早已渗透了这刚刚在法律上成年的儿子,世代遗留下的蒙昧观念肆虐的传播,才是伤害李宝莉的罪魁祸首。

《万箭穿心》是一部女性意识浓烈且颇具悲剧色彩的女性电影,富有戏剧性地呈现出一个普通女性生活悲凉的图景。柯蓝曾发出这样的质疑:“李宝莉是‘无知无畏’还是‘无能无助’;是‘刀子嘴豆付心’还是‘吃力不讨好’;是‘万箭穿心’还是‘光芒万丈’?对于这样二元对立的的价值判断影片没有做直截了当的回答,而是将李宝莉自身的性格冲突推到了影片的核心位置,这些体现的都是王竞在现实主义创作中的人文关怀:对所关注的社会现象是善意的揭示,而不是犀利的批判。如同李安所说:“电影的魅力就在于让观众思考。”

[1]西惠玲:《西方女性主义与中国女作家批评》[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2]张瑶:《社会的文化转型与人物的“万箭穿心”——电影《万箭穿心》的文化考量》[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3(02).

[3]邱志伟:《从电影《万箭穿心》看现实主义的文化传播》.《神州(中旬刊)》[J].2013,10.

[4]张瑶:《社会的文化转型与任务的万箭穿心:电影万箭穿心的文化考量》[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3,(02).

[5]伊丽莎白.赖特著,王文华译,《拉康与后女性主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03).

[6]李静:《世俗环境中的痛楚阴影与美丽光芒——影片《万箭穿心》的女性主义阐释》[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2(06).

[7]王虹:《女性电影文本——从男性主体中剥离与重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8).

[8]冯欣:《真实下的非真实表现》[J].当代电影,2013.(04).

周玮昆,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猜你喜欢
学武丈夫
为什么丈夫总这样偏激?
中老年保健(2021年7期)2021-08-22 07:43:22
我丈夫是得抑郁症了吗?
中老年保健(2021年4期)2021-08-22 07:09:26
丈夫做事先斩后奏为哪般?
无线仿真在基站搬迁评估中的应用
江苏通信(2021年1期)2021-05-31 08:29:30
柳学武
百花园(2019年6期)2019-09-10 07:22:44
中国如何应对美国的“逆全球化”?
南风窗(2017年9期)2017-05-04 19:21:38
男女平等得看丈夫的良心好不好
读书感怀
医院内的“塌方式”腐败
检察风云(2016年3期)2016-03-12 07:38:38
我爱丈夫,胜过自己
海峡姐妹(2016年6期)2016-02-27 15:2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