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燕 (徐州李可染艺术馆 221000)
试论彭城画派与徐州文化自信
马 燕 (徐州李可染艺术馆 221000)
彭城徐州之“画”,源远流长,近现代成就尤著。从享誉国际的中国水墨画大师李可染到首位华裔法兰西学院艺术院终身院士朱德群,一位融汇中西,开创中国山水画新天地;一位奋起华人之天资,得西洋画大成,均成就艺术高峰。大批徐州籍美术名人,无论是师法守国画传统、师法西画技艺,为何总能博采众长、执着前行、潜心探索、殊途同归,或开宗立派,影响深远,或独树一帜,终成一家。大师辈出、薪火相继,水墨、油画、雕塑成就各领风骚,反映着共同的深厚文化底蕴,积淀成为“彭城画派”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近年来,徐州的文化工作者适时将“彭城画派”作为文化品牌隆重推出,这投射出一个南北交汇、古今交融之城的独特地域文化自信。本文将探讨“彭城画派”与徐州的文化自信之间的关系,继而寻求“彭城画派”未来的发展方向,探索地方特色文化的培育成长。
所谓“文化自信”是指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这决定了我们既要“坚守”,又要“交流”,既要“发扬”,又要“借鉴”,这是优秀文化发展的共同特征。国家的文化自信已提到战略高度,习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重要性不必赘述。而地方的文化自信在自身的文化发展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立文化自信,通过放大文化上的优势,增强地方发展的软实力,已日益为各地所重视。树立好、应用好地域文化自信,是文化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以及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而对文化的认识,形成了文化自觉,进而形成文化自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文化在其相对独立有互相融通的历史进程中,在来自本地的物质、自然、精神等多个方面的促进和制约下,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文化的特色和亮点。特别是民众集体心理因素,具有深远的影响,而这其中的自我认识和文化自觉便是地域文化自信的基础。
以徐州这样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拥有深厚悠久的历史积淀和交融交汇的区位优势,热情质朴、大气雄浑、有情有义的徐州文化在苏鲁豫皖四省乃至全国均广为称道。百姓耳濡目染于徐州“楚韵汉风、南雄北秀”的人文特质,陶醉于徐州汉画像石、唐幢、宋帖、明画等众多文化艺术成就,培育了良好的地方文化自觉,这为文化自信的深化、为地方文化的推介、为地方文化的长远发展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这当中,近现代以来的书画艺术以其成就之显著、名家之辈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水到渠成地形成了“彭城画派”这一文化现象,在增强徐州文化自信的同时,形成了耀眼的文化品牌,可谓“实至名归”。
自远古陶器彩绘滥觞,到先秦青铜器发展,于汉画石刻、汉碑兴盛,历经唐、宋、明、清传承,直至二十世纪形成艺术大师辈出的“徐州美术现象”。从徐州及其周边成长起众多书画名家、雕塑家以及和艺术学者,自民国至新中国,张伯英、王子云、刘开渠光彩夺目,王肇民、李可染、朱丹灿若群星,王青芳、朱德群蜚声海内外。就当代书坛画坛而论,“徐州之子”早已如同“天女散花”一般遍布全国:北京有张立辰、李小可、程大利;南京有喻继高、赵绪成、尉天池,武汉有朱振庚,西安有江文湛等……他们各占要津而各领风骚,活跃在当今画坛。
2004年,时任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为《徐州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集》的题词中,十分精辟、明确地指出徐州文化艺术的特点。他认为:“兵家必争之地一语,使徐州武事之名远播,而文名不显,实在是个大误会。徐州之魅力实在文也。北雄南秀交融,阳刚阴柔相济,使徐州文化神采独具。”据近年考古成果,徐州美术的发源至少是新石器时代的花厅文化。然而,对徐州的美术具有最为深远意义的应该为两汉时期的绘画与雕刻艺术。徐州是两汉遗存的集中之地,汉墓、画像石、兵马俑,是为公认的徐州“汉代三绝”。史家“明清看北京、先秦看西安、两汉看徐州”的提法已广为流传。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上海美专、国立北平艺专和西湖艺专为代表的美术教育在引领中国美术发展和培养人才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徐州艺术专科学校是当时全国创办的四所艺专之一。它虽然只存在十四年,但培养大量的画家和美术工作者。在培养大批杰出的美术等专业学生的同时,徐州艺专在当时的整个徐州社会营造了一种热爱美术的良好风尚,知识分子中对美术的兴趣尤为深厚,许多具有全国影响力画家在数十年间连续出现,在全国罕有。这些也许就是古彭徐州的文化优势,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
徐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王雪春曾提出“本着对徐州书画发展注入推动力的意图,我们最终还是在争议中提出了‘彭城画派’的叫法。这就缘于徐州的文化自信。现在南京、苏州、无锡分别在为‘金陵画派’、‘吴门画派’、‘太湖画派’全力造势。古彭徐州在江苏文化界‘吴韵汉风’中占有半壁江山,提出‘彭城画派’,相信会有不俗的表现。”该市美协主席朱天杰介绍道,“依托徐州地域文化自信力,梳理百年文化轨迹,明确徐州美术人文精神传承发扬路径,将有助于自觉构建地域文化价值。”“彭城画派”的提出缘于徐州的文化自信,是非常有文化意义的,这也是对徐州历史文化研究梳理后的重要成果。
“彭城画派”首先是以地域文化为表征的画派。以徐州本地文化资源出发,以两汉文化为根基,传承发展彭城文脉,倡导创作中博采众长,求变创新,反映徐州地域文化特质。创作母体可以来自徐州地域人文风物、自然景观、历史遗存等多个方面,既体现为画家对徐州文化的共识,也有助于促进徐州艺术家的文化自信。
“彭城画派”的发扬光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第一,树立文化自信。调动徐州美术史论界的研究力量,集中树立徐州绘画发展的历史文脉,发掘历史上徐州画家代表人物的历史价值,提升徐州画家在全国美术界的学术地位。第二,提升艺术风格。“彭城画派”的涵盖面非常广,以地域为纽带,以地域文化为根基,虽然艺术风格与学术门径各不相似,但其内在的精神却有一种地域文化的共性。我们应该把这种艺术共性梳理出来,提升“彭城画派”的艺术风格。第三,完善支持机制。成立了彭城画派研究会,对“彭城画派”形成了一种长效的支持机制。艺术创作虽多是个体的行为,但“彭城画派”是一个地域性的美术群体,它的发展壮大必须依靠科学的组织方式。研究会成立后,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团结艺术家,有力促进创作规律研究,开展更为高效、更有深度的艺术创作实践,同时着力培养年轻一代艺术家,形成了规模效应和良性发展态势。第四,加强传播交流。“彭城画派”系列展览目前已经在南京、北京、上海、西安和韩国举行,法国、日本等地的展览也在积极筹备之中,“彭城画派”走遍全国,面向全球的步伐正在日益加快。徐州籍艺术家的交流和融合,在“彭城画派”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对外的交流与融合也将在其日后的发展中提供有力推动,并使得画派的风格更为鲜明、引人瞩目。第五,形成品牌效应。全国媒体聚焦“彭城画派”,中国晚报协会文化分会在徐州召开,来自新民晚报、北京晚报、今晚报、扬子晚报、武汉晚报等全国十多家媒体的文化记者齐聚徐州。关于“彭城画派”的报道出现在全国各地的主流媒体,扩大了其知名度与影响力。
“彭城画派”品牌的提出是徐州文化自信的外在表现,“彭城画派”的成长壮大也为进一步增强徐州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支撑。徐州籍活跃在当今画坛的艺术家和徐州本土的艺术家,有了更强的归属感、自豪感和艺术责任,徐州百姓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觉,在相得益彰中推进地方特色文化升级的强大合力正在逐步形成。
马燕,女,1987年1月生,大学本科学历,徐州李可染艺术馆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