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 敏 易雪梅 (成都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611130)
袋泡茶包装的形式美探究
严 敏 易雪梅 (成都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611130)
袋泡茶包装带来的简洁、便利的泡茶模式越来越受到大众欢迎。本文从传统元素的创新运用,经典人物的形象再设计、日常元素的观察发现,三个方面探讨袋泡茶茶袋的形式美感,同时通过茶袋包装形式的变化提升茶叶对消费者的情感号召力,让更多的人了解茶、认识茶、爱上茶。
袋泡茶包装;形式美
中国人爱茶,习惯于茶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茶叶消费群体的正在悄然改变,他们同时接受着东西方文化的熏陶,熟练使用网络流行词汇,喜欢接触新鲜事物。这对新时代的茶叶包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具备保护产品,方便储运,装饰商品的传统功能,更增加了与人的互动交流,兼备审美与趣味性。如何运用或时尚,或幽默,或怀旧的形式语言区捕捉人们消费心理的微妙变化,提升茶叶对消费者的情感号召力,在包装设计中融入对人性的思考,是当今茶叶包装设计中应该关注的焦点。
袋泡茶包装出现在二十世纪初。美国茶商托马斯•沙利文将茶叶样品装入丝绸小袋中邮寄给客户,客户误将袋子和茶一起泡在杯里。出人意料的是,方便冲泡的袋装茶包受到客户喜爱,订单纷沓而至,由此袋泡茶包装逐渐兴起。袋泡茶不仅冲泡方便,还省去了分茶、滤茶等繁琐的程序,免去茶叶窜入口中的尴尬。
随着时间的推移,袋泡茶的包装形式在不断的改进与完善。茶袋的材料更安全也更利于茶叶中的有效成分溶解于水中;茶包形式更完善,增加了牵引线与手柄,方便人们提拉茶包。袋泡茶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主流的茶包装模式。据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欧洲各国的袋泡茶消费量占其茶叶消费总量的80%以上,美国、法国甚至达到98%(○1袋泡茶销售数据来源于前瞻网(数说)http://www.qianzhan.com/qzdata/detail/149/141126-13669e6f.html)。
袋泡茶在中国的境遇却不太好,中国袋泡茶销售量不足茶叶总量4%,销售额不足2%,这其中还包含了针对特定消费群体的药茶和保健茶(袋泡茶销售数据来源于前瞻网(数说)http://www.qianzhan.com/qzdata/detail/149/141126-13669e6f.html)。纠其原因,首先,人们对袋泡茶的品质普遍认同度不高。为了达到较好的冲泡效果,袋泡茶中的茶叶被碾成了碎末,人们很难通过这些茶末辨别茶叶的品级优良。其次,在我国年青人群体中,喝茶的人越来越少。一方面西方文化的渗透,中国的饮品市场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不断涌入的咖啡、可可、果汁、奶制品等不仅口味甘甜、香浓,包装也新颖时尚,视觉与味觉的双重吸引怎能让求新求异的年青人抵挡住诱惑。另一方面,茶文化传播在我国青少年中的缺失,使得大多数的年轻人不识茶,不喝茶。我国的茶叶市场自动放弃年青消费群体这一庞大的市场,在茶的包装形式上,讲传统,讲文化、讲品味,讲健康,唯独没有年青。面对这样的现状,首先茶商要改进袋泡茶的品质,让大家能够简单高效的对茶袋里的茶叶进行鉴别。其次,尝试为特别的消费群体开创新的包装模式。大多数的年青人不识茶、不懂茶,但他们喜欢新奇的事物,爱追逐潮流,做任何事都要与时尚挂钩。面对这样的消费群体,茶叶包装就不能老端着传统文化的架子,摆出曲高和寡的面孔,而应该顺应时代发展,设计出符合现代人审美趣味兼备趣味性,互动性,功能更细化的人性化包装。袋泡茶因其独特的形式与功能,为茶叶包装的年青化,时尚化路线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袋泡茶包装与散茶包装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多了可以直接冲泡的茶袋。并且,茶袋始终伴随着喝茶的整个过程。茶袋在喝茶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茶袋形式美感也变得尤为重要,不仅决定着茶包装的整体风格,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喝茶者的心情。
1.换景移情,延续传统之美
设计风格的时尚与年轻并不意味着对传统的隔绝与抹杀。“传”是指对过去的继承性,现在的延续性,未来的启迪性都有重大价值的设计思想与方法,“统”指某些设计事物曾经在一定时空范围形成过的“一统形制”的统合性影响,使自己成为类似、近似、相似设计事物的参照标准。因此,对待传统图形元素,我们不应该原模样照搬,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延续”,使之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
在茶叶包装设计中,水墨画是设计师经常选用的图形元素。有气势磅礴的山水画;有精致细腻的花鸟小品;还有儒雅风流的名士高人。用这些作品传达中国茶深厚的文化内涵是非常确切的。不过这些图形被不加节制的复制粘贴在各种不同类别、不同品牌的茶叶包装上,不仅让茶的品牌形象混淆不清,久而久之,也会让消费者产生审美疲劳,削减水墨画的视觉美感。如果将水墨画中一些精彩的部分提取出来作为茶袋的设计元素,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一幅让人感觉安宁优美的画卷。将茶袋的手柄设计成垂钓的老翁,移至茶杯杯沿之上,则将茶杯转换成了诗中的场景。可能喝茶的人也会安静下来,怕打扰这份宁静,惊扰老翁鱼钩上的鱼儿。此外,将茶包提手置换成一只蝴蝶,一枚青叶,婷婷立于杯沿上,都会让这一杯茶焕发盎然生机。除开提手之外,茶袋也不一定就是规规矩矩的圆形,方形,三角形。各种不同造型的茶袋也赋予了茶水的不同内涵,给予喝茶者不同的情感体验。它们可以象鱼儿在水里自由嬉戏;也可以像泰坦尼克号,沉寂于水底。日本设计师,深泽直人设计的牵线木偶形茶包,此概念来自于茶包在热水中浸泡的动作,这令他想起牵线木偶的舞蹈。此人形茶包袋握柄也像是牵线木偶的握柄。当茶包被浸于热水中,茶叶胀满茶包,形成一个深色的娃娃,不断重复浸泡的动作,用户会沉浸于一种玩偶游戏的神奇世界。
一杯茶水,因为茶袋的不同造型,赋予茶杯不同的诗情与画意,摇曳生姿,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这杯茶因此仿佛变的有生命。茶不再是被动的接受品尝,而是主动的讲述自己的故事,激发人们品茶的欲望。
2.概念置换,再现经典之美
“置换”既交换之意,在设计中运用概念的关联性,将与不同类的元素揉合在一起构成新的产品形态,并让人们对之产生相关概念联想的设计方式。泡茶与泡澡,源于生活中的不同概念,两者之间似乎没有多大的联系。不过,仔细想来,泡茶与泡澡都有将物体浸在水中的意思,另外这两项活动都是人们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如果将这两种概念揉合在一起,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将茶袋手柄设计成各类人物或动物形象,穿着比基尼,戴着太阳镜,悠闲十足的男男女女靠在杯沿上,仿佛享受着海风日光浴。可是,这是我们的茶杯,难道我们喝的竟是泡澡水?这种让人忍俊不禁的黑色幽默会让喜爱挑战和刺激的年轻人想去尝试喝“泡澡水”的感觉。沿着这一思路,我们可以请各种广为人知的经典人物或动物来茶杯“泡澡”。中国经典故事当中的人物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喝他们的“泡澡水”可能会有更熟悉的味道。例如西游记中的唐僧,作为现代的“小妖”们喝他的泡澡水,即使不能长生不老,也能延年益寿吧!
将经典的人物或动物形象作为袋泡茶包装的设计元素,借机将“泡澡水”的概念揉合进茶水中,通过这种机智的转换激发人们的品茶欲望。另外,人们熟悉的经典形象也会作为一种媒介增进茶与人之间的亲近感,形成人与茶的形神交流!
3.发现日常,延伸生活之美
所谓“日常”是围绕着我们的生活,并习以为常的一些物品、或生活习惯。“日常”是我们每天都要触碰,或看到的事物,因为太熟悉,反而容易被忽略。有时候我们绞尽脑汁去思考创意时,对身边的事物视而不见。作为设计师,我们最重要的能力不是思考,而是要学会观察,学会发现身边的美。2002年,普利策建筑奖得主之一澳大利亚建筑师格伦•默克特(Glenn Murcult)曾说“我认为任何的建筑作品都潜在的存在,我们的道路是发现的道路,我们的任务是去发现,而不是创造。”同时,日本设计师原研哉也一再的强调他的观点:一点点发掘交织于环境中的巨大智慧积淀的过程,就是设计的妙趣所在。从平常没被注意到的环境中,找到认识它的线索,你就能看到一个鲜活的世界。中国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博大精深。茶叶包装的图形元素设计受惯性思维的影响,总是被包裹在古老的山水人文的装饰图案中,难得跳出来。相对于距离我们时间久远的传统绘画元素,贯穿于日常生活当中的图形元素应该更能拉近茶与人的距离,并在人们心中引起共鸣。树上的新芽,明亮的露珠,草丛里的蜗牛,这些是自然的元素;衣服上的纽扣、写字的钢笔、盛汤的勺子这些是日常生活的元素,我们放眼望去,生活中的元素取之不竭,而且每一种元素融入茶袋的设计中都能带来一股清新的暖流。另外,我们平常喜爱的运动也可以作为一种设计元素。例如,一款袋泡茶将茶袋手柄设计成为进行各种极限运动的人物形象。众所周知,攀岩、蹦极、酷跑都是现代年青人熟知并且喜爱的运动,将这些形象于茶袋相结合,不仅能创造一种情景上的熟悉感,另外,运动的人物与茶杯壁形成情景上的吻合,在品茶的同时看到这些在杯沿上不惧困难,勇往直前的小人儿也能成为鼓励我们克服生活困苦的一种力量。
袋泡茶是符合历史发展,满足时代需求的一种茶叶包装模式。由它带来的快速、简便的泡茶方式让工作忙碌,生活快节奏的人们有了喝茶时间上的理由。此外,不同形象的茶袋造型也赋予了茶更多的精神内涵:杯沿上的极限运动让我们感受到面对逆境的无畏与坚持;茶杯里的泡澡人让我们感受到面对压力的诙谐与幽默;端坐杯口的垂钓老人让我们感受到面对纷扰的淡定与从容;那些被转换成日常小物品的茶袋也能让我们感受到面对平淡生活的精致与细腻…袋泡茶通过茶袋的不同角色转换不仅将被传统文化拔高的茶的形象亲民化,拉近茶与大众之间的距离;同时将中国茶文化内涵用最直观,最触动人心的方式呈现出来,增进了茶与人的交流,让更多的人认识茶,品尝茶、爱上茶。
[1]陈兜兜,卫巍,张煜.传统器物考察与创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91.
[2]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朱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46-47.
[3]陈兜兜,卫巍,张煜.传统器物考察与创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93.
[4]原研哉.欲望的教育—美意识创造未来[M].张钰.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