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源 马 鑫 (河北传媒学院 051430)
“河北现象”中的河北省红色电视剧
高 源 马 鑫 (河北传媒学院 051430)
纵观河北电视剧发展从1978年播出的河北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电视剧《悔恨》开始至今已经39年,中间有不少全国瞩目的辉煌成就也经历过洼地的跋涉。河北省拥有一批有着浓烈情怀的影视工作者们,拍摄出《神医喜来乐》《荀慧生》《战争目光》《为了新中国前进》《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打狗镇》《我的故乡晋察冀》等优秀影视作品,这些河北红色电视剧成为“河北现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将从河北红色电视剧的历史发展进行梳理并分析其艺术特点。
红色经典;河北现象;河北电视剧
2013年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老师发表文章《“河北现象”的宝贵启示》对河北现象归纳总结,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关于河北的文化眼光的思考,即“讲好河北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彰显燕赵古风”,是对河北影视作品的一次肯定。他们是不仅是河北文化与精神的表达,更是反映了中国的时代精神。
“红色电视剧”相对于的“红色经典”两者含义相辅相成,“红色经典”最初是指文革出现的样板戏,是在1942年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指导下创作出的反映社会政治运动、反映人民生活和时代,对人民群众有重要影响的一批小说、喜剧和电影等文艺作品。“红色经典”里面的“红色”是中华民族的颜色,红色象征热情、勇敢、坚强。但是它不仅仅是一种颜色的名称,也是一种中国特有的革命精神和文化精神。“红色电视剧”狭义指关于革命抗战故事为背景素材创作的电视剧作品,这些故事既有我们熟知的董存瑞、王二小等真实的英雄故事,广义上表达富有红色精神的革命此类故事,旨在表现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所以“红色电视剧”和“红色经典”两个含义是互为补充。
关于什么是“河北红色电视剧”这个答案可以从形成河北“现象”的原因里面寻找。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从内容上来看,河北红色电视剧的故事背景大部分为河北为主,例如《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的故事背景就放在了河北革命老区武安伯延镇,讲述了周恩来在这里调研的四个昼夜。《我的故乡晋察冀》则是以冀抗日根据地史实为大背景,讲述了耿三七、江岱云等人和晋察冀老百姓与伪日军的斗争的故事。在2016年末播出的《海棠依旧》里面出现的主要场所“西花厅”也是在正定取景拍摄完成。第二,从主题来看,这些故事在讲述河北历史的同时更是传达一种河北精神价值。清代龚自珍说“史存而周存,史亡而周亡”,对历史的记录和再次演绎是文化的记忆更是一种历史精神的表达,例如《我的故乡晋察冀》这部电视剧以轻松幽默的的方式呈现了晋察冀的地域文化以及晋察冀人民深厚的家国情怀。《打狗棍》更是讲述了一次有血有泪的河北人民的故事,有着浓烈的河北人文精神。“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揭示的是历史的本质是人的思想或精神,这些电视剧讲述的是河北历史但是表达的更是一种河北人民精神。第三,从制作角度来看,即为河北红色电视剧,那么主创人员大多是在河北土生土长或者后来居住、生活在河北这样一批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例如导演陈力、周振天、郭靖宇等,这些人他们热爱这片河北的土地,为河北精神感染。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是河北电视剧初创阶段,这个阶段河北电视剧取得了一些成就,旗开得胜。80年代中期河北电视剧一度沉默,这一段时期的沉默河北影视工作者也并没有怠慢,厚积薄发。90年代开始河北电视剧开始稳步发展,98年播出的由河北青年导演陈力执导的《少年毛泽东》首先获得了“飞天奖”儿童电视剧一等奖,电视“金鹰”奖等多个奖项。之后河北电视剧连出精品例如《少年毛泽东》《少年英雄王二小》等多部电视剧,《少年英雄王二小》是部反映革命战争红色题材少儿电视剧,少年英雄王二小的家乡位于河北省涞源县,电视剧中大部分拍摄场景也是在我省取景并且再现了王二小的英雄形象。包括之后播出的《战争目光》等军事题材的作品拉开河北电视剧发展的帷幕。
二十世纪开始我们的电视剧也进入的崭新的一页,从2010年开始河北省有10余部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一、八套播出,在影视界产生巨大反响,并多部作品获奖。2010年播出的《为了新中国前进》(河北电视台、八一电影制片厂共同出品)讲述了董存瑞和战友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故事,该剧叙述了宏达的史诗背景的同时也细致的情感刻画人物性格,也是新红色电视剧的代表之一。2012年播出的《先遣连》获得第29届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讲述了1950年进藏先遣连从新疆出发,跨越昆仑山晒,穿越无人区域,战胜各种困难了最后把五星红旗插在了阿里高原的故事。
2013年对于河北电视剧来说一个转折年,这一年注定会写入河北影视史也同样会写入中国影视史,这一年的河北电视剧找准了自己的创作方向连出佳作。2013年我省导演陈力的电视剧《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播出,这部电视剧以历史照应现实,讲的不仅是历史时代也更是一种永存历史精神。电视剧《聂荣臻》也再次带领观众走近一位伟人,这个时期的河北电视剧除了关于历史人物的红色电视剧以外还有《我的故乡晋察冀》这种以小见大来,用小人物来表现时代精神的电视剧,在这部电视剧中的主人公耿三七虽然不是历史名人但是他的所代表的人物精神正是那个时代革命英雄共有的精神品质。
2015年播出的电视剧《太行山上》则是在红色电视剧过度消费的这段时间创作完成的,在电视荧幕上流行“恶搞”“戏说”曲解历史,“手撕鬼子”频频出现在战争类电视剧的时候仍然坚持“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为观众构建正确的历史观和清晰历史脉络。塑造了刘伯承、邓小平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的群体形象,重要的人物和真实的历史相互结合,孕育的是厚重而充满情怀的历史精神。2016年末播出的《海棠依旧》则为近年红色电视剧创作做出了示范,用平民化的方式展现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
大多数红色电视剧都是依据“红色经典”改编而成,如体现河北红色题材的电视剧《小兵张嘎》、《我的故乡晋察冀》、《为了新中国前进》等,这些优秀的红色电视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能够准确地把“历史”和“艺术”真实的联系在一起。从小人物着手,突出当时时代背景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及其具体的生活情境,如电视剧《小兵张嘎》生动的向观众展示了以嘎子、胖墩为主的儿童形象;以罗金保、钱队长为主的革命者形象;以终掌柜、胡半疯为主的老百姓形象及以斋藤、龟田为主的汉奸形象,这些形象很接地气,平民化。抗日并不只是体现在一些大人物身上,普通百姓也一样是英雄,一样伟大,这些小人物同样为中国的民族独立贡献了不容小觑的力量,而不是像其他抗日神剧一样,随处可见“雷、神、疯、虐”的叙事场景和故事情节,这种人物形象神化和夸大化创作手不为受众接受和认可,反而曲解历史,过度消费这些红色精神。
红色电视剧,其落脚点始终是电视剧,因而也会把“红色经典”贯穿在电视连续剧的艺术特色之中,无论是在场景过渡、视点设置还是在叙事节奏、电视剧语言等方面都具有电视剧化的审美特点。电视连续剧之所以称之为连续剧,是指它较电影、小说等艺术形式更具丰富和复杂化的特点,故事情节的设置更为全面和具体。如电视剧《小兵张嘎》较原著相比增加了“伶乐”、“刘燕”、“石磊”等人物形象,对原著内容进行了改编和丰富,改编不是大脑一热的乱改、瞎改,而是在把握原著核心精神的基础上扩展其审美维度,不能影响原著的核心思想和精神内涵。又如《我的故乡晋察冀》熔谍战戏、年代戏、抗战戏于一炉,以细腻的手法表现了耿三七和赵燕、秀梅、代云的情感故事,里面不乏有严肃的场景,但其中也会穿插一些喜剧因素,使得整剧轻松、愉悦又不失严肃,这部剧无疑把连续剧的特色表现的淋漓尽致。电视剧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传播方式,需要符合大众审美需求,那些老旧沉重的艺术表现手法已经无法满足现在视听能力丰富的受众,而更愿意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去了解历史,接受历史。
对于电视剧作品来说,文化与艺术结合才能更加贴近人民,反映生活。在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河北是革命时期主要的革命区域,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记忆和许多感人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告诉我们历史发生了什么,更加让我们被这段时期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所感染。
“河北现象”展现的是河北人民的一种文化自信和文化精神,也使得这些文化有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河北红色电视剧就是这种表达的途径之一。
[1]仲呈祥.中国电视剧历史教程[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05.
[2]张智华.电视剧类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06.
[3]李准.“河北现象”的三个特点[N].河北日报,2014.1.17.
[4]仲呈祥.“河北现象”宝贵启示.[N].河北日报,2014.1.17.
(2017年河北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