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龙 (洛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 471934)
论当下影视创作语境中“玄奘题材”的创作误区
赵海龙 (洛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 471934)
影视作品中的“玄奘题材”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无数的影视创作者为之殚精竭虑,但面对当下影视创作语境中“文化”与“娱乐”的矛盾,“玄奘题材”却难寻出路,逐渐背离影视作品的创作规律。唯有从叙事、人物塑造以及人物关系设定等根本内容着手,才有可能创作出艺术与商业双赢的“玄奘题材”影视作品。
玄奘题材;人物塑造;人物关系
在当下群雄逐鹿影视作品市场中,由于文人学者的声援,作品文化元素在社会舆论上占据了主要地位,但纵观当下院线电影和各级卫视的电视剧播出平台,“娱乐”作品仍然占据大壁江山。原因就在于当下我国影视作品创作中具备“文化”元素的题材很难与“娱乐”的商业运作相融合。以至于很多极具文化价值的题材无法呈现在观众面前,就如创作者和制片方眼中的烫手山芋——洛阳玄奘题材。
1986年春节,二十五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引起了全国的轰动,玄奘第一次以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自此,创作者和制片方不断挖掘,试图另辟蹊径再做“玄奘题材”影视作品,但该题材文化底蕴深厚,创作者们励精图治却始终难以把握该题材创作实质。所以自改革开放以来,“玄奘题材”影视作品制作播出上百部(集),但票房(收视)却不尽如人意。制片方手里的资本再也不敢轻易投向该题材。除非该题材能够顺应当下影视创作语境,在坚持“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娱乐”化嬗变。
首先,创作者应该回归到影视创作的初衷,就是“讲故事”。当下的影视教育环境内,大多数教师和学生的创作实践匮乏,但却把很多精力转移到文化研究领域。这直接造成了影视专业创作者创作技能的缺陷。纵观电视剧《西游记》之后的“玄奘题材”作品,诸如电影《玄奘大师》、《大唐玄奘》等,处处充满了剧情缺陷。其根本在于创作者对于影视创作的认知不够,他们试图用宏大的场景和气势表现玄奘西游所经历的苦难,但忽视了影视创作最基本的戏剧元素,导致矛盾弱化、因果关系模糊、情节和情节之间脱节。也许有人认为“玄奘题材”中的文化意义才是最重要的。但我们必须要明确的一点是:“讲故事”是影视创作的初衷,只有在讲好故事的基础上“玄奘题材”才会具备影视作品的文化意义。抛开了故事,无论如何努力挖掘,都无法呈现出具备影视作品特征的优秀作品。
我们仔细追溯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成功的元素,最根本的就是作品中充满了戏剧动作:求经、遇险、收徒、营救、误会、和解……在建立了最基本故事框架的基础上,创作者合理融入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使得整部作品成为了“文化”和“娱乐”完美结合的典范。我们不否认“玄奘题材”具备无限的创作空间和创作可能性,只要创作者们在坚持影视创作基本规律的前提进行合理的故事“娱乐化”改变,“玄奘题材”才会衍生出它的题材创作意义和其无限的商业潜能。
其次,创作者应该考虑到影视创作的根本任务,即塑造人物。影视作品说白了就是通过一个故事表现一个或几个人物形象。“玄奘题材”同样需要塑造玄奘这样一个人物。但当下很多影视创作环节都会出现常识性错误,就将人物塑造与人物关系以及人物背景环境相剥离,进而将人物形象刻画得高、大、全。
日本导演黑泽明曾经说:剧本不是拿手写出来的,而是拿脚写出来的。这就是说在影视创作的过程中,创作者务必要对人物的生活环境和背景有所了解,否则这个人物根本无法下笔去写。对于“玄奘题材”单纯靠生活的积累是绝对行不通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玄奘的身世背景是在真实玄奘背景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虚构,意在将玄奘刻画成一个有血有肉接地气的真实的人。但在电视剧《西游记》其后的“玄奘题材”影视作品中,创作者为了提升作品的高度,几乎将所有笔墨都用在玄奘的成就上,反而忽视了玄奘作为一个真实的人而应有的生活环境和生存背景,岂不知环境背景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起到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从作品商业化和娱乐化的角度来讲,观众需要通过人物的背景去感知人物的性格。
创作者除了忽视玄奘的生活环境和生存背景之外,还在该题材创作过程中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人物关系的缺失。影视作品是以场次为单元,而每个场次的内容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戏”。何谓戏?戏就是具有对立性的人物关系。没有人物关系,戏就不复存在,影视作品也就无从谈起。电视剧《西游记》中有几组对立性非常强的人物关系,其中善良的玄奘和好勇斗狠的孙悟空无意是作品内部戏剧冲突中最有张力的一组,他们的对立性来自于二人的观念差异和师徒关系,而外在的戏剧冲突(众多的妖魔鬼怪)则可以利用二人的这种针锋相对的对立性兴风作浪,从剧本创作的角度来说这很容易使得戏剧矛盾的升级,最终呈现的作品让观众看得直呼过瘾。这样的创作方式既没有跌落佛教文化的原义,而且也没有丧失影视作品娱乐化的初衷。但众多挖掘“玄奘题材”的创作者们只顾聚焦在玄奘西游的步履,叙述玄奘在西游道路上踏下的印记,却忘记了“人物关系”这条影视作品创作中最基本的规律,将一个好题材做成了不伦不类的“伪纪录片”,让该题材一度成为创作者们不敢触碰的禁区。
曾在网络的“玄奘野史”中看到过这样的一段文字:
“……贞观三年,玄奘从长安出发,经过兰州到达凉州,当时唐朝国力尚不强大,与西北突厥人正有争斗,禁止人民私自出关,唐僧西天取经实属偷渡行为。凉州都督李大亮听说玄奘要西行,强令他返回长安。当地慧威法师敬重玄奘宏愿,令小徒弟慧琳、道整二人秘密送玄奘前进。他们怕白天被官兵捕捉,便夜晚行路。到达瓜州时,所骑的马又倒毙了。这时李大亮捉拿玄奘的公文到达……”
短短几十字,所营造的戏剧氛围远超众多“玄奘题材”的影视作品,字里行间充满了无限的创作空间和想象空间。“玄奘题材”是影视作品创作中的文化魁宝,在当下的如此繁盛的影视市场里,它应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但愿影视创作者们能够走出“唯文化论”的创作误区,将影视作品的文化性与娱乐性结合在一起,创作出艺术与商业双赢的“玄奘题材”影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