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绪峰 (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 116002 )
谈中国独立纪录片的精神特质
公绪峰 (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 116002 )
独立意味着依靠自己。具体到中国纪录片领域,则表现为创作要脱离官方与商业的控制,作品意志完全由作者掌握。中国独立纪录片同国外独立电影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文既分析了两者的不同,又指出它们相通的精神特质,并分析中国独立纪录片的中国特色。
中国独立纪录片;独立电影;精神特质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改革开放政策。随后一系列改革全面展开,至80年代末,已取得显著成就。政治环境的宽松、物质生活的改善带动了人们追求精神生活的热情。大量西方典籍的进入也间接唤醒沉睡已久的自由主义思潮。文化大辩论、新启蒙运动等试图打破绝对服从权威的精神枷锁、寻求个人的解放和价值的再发现的活动轰轰烈烈开展。
在这种思潮的浸淫下,中国纪录片领域当然不能无动于衷。在过去,广播电视事业一直作为党和国家的耳目喉舌,主要起宣教作用,列宁对纪录片“形象化政论”的表述一直是我国官方纪录片创作的准绳。这一时期,纪录片的影像是服从于文字(解说词)的。纪录片的制作往往遵循以下流程:解说词的写作——依据解说词设计镜头——拍摄、剪辑。解说词作为主题思想的承载,是片子的灵魂和核心。而此时纪录片话语权往往掌握在国家机构手中,影片也就具有了强烈的意识形态性,显得宏观严肃俯视,缺乏具体温情平视的人文关怀。
八九年的春夏之交,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情怀落幕,中国独立纪录片在这个背景下产生,这种情绪从开山之作《流浪北京•最后的理想者》的片名就可窥见。自由主义的兴起、理想主义的勃兴,就在知识分子以为可以左右国家历史进程时,急转直下。知识分子不得不将注意力从庙堂回归江湖,就像吴文光所讲:“我是在八九之后突然感到北京这座舞台空下来了。我突然有一种亢奋,特别亢奋。也许我是想在没有人的时候干出点什么。”《流浪北京》及随后兴起的独立影片无论从题材还是风格都有明显的叛逆性和独立性。首先,在题材上摆脱了空洞的宏大叙事和浓烈的宣教意识,创作者走下神坛,将镜头对准被主流意识形态刻意遮蔽的底层对象,客观平视,静静观照。例如蒋樾《彼岸》对落榜艺术生追寻梦想与梦想破灭过程的记录。格里尔逊模式这种易于把握的结构、极富煽动力的影像效果与官方的宣教意图不谋而合,长期统治着中国纪录片的创作,其主导下的纪录片主题思想是先现实而行的,它表达一种具有极强目的性的集体意识,而非来扎根于现实的观点和尊重,中国独立纪录片则改变了这一现象。例如《铁西区》聚焦于国企改制背景下工人的生存境况,不描绘国家宏观战略,只客观记录工人自然的生活状态,冷静自持地呈现给观众,回归最原初的人文关怀。
中国独立纪录片兴起之后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在国内,因没有正规发行、放映的渠道,也就不可能有经济回馈;再一个国内远没有形成良好的观影文化,独立纪录片往往自说自话,无法形成广泛影响力。然而,中国独立纪录影人在观照神奇现实后,依然凭借艺术敏感和辛勤创作,丰富发展了中国纪录片的形态,并且频频在世界发音,这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美国的“独立电影”是相对于“制片厂制度”的工业体系而言的,是艺术家为脱离资本钳制、实现自由创作而开创的一种样式,其所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商业。然而,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叛逆则更倾向于政治层面。中国独立纪录片肇始之初就显出了与主流话语相向而行的姿态。边缘人物、底层现实等曾被主流话语刻意遮蔽的对象成为独立纪录片表现的主流,一定程度上可以叫做“矫正过枉”。因此,在主流与独立的龃龉之间,主观文化的权力机构会因独立纪录片的特殊发音而采取打压手段。例如因独立影人违规参加国外电影节而发生的“七君子事件”(《关于不得支持、协助张元等人拍摄影视片几后期加工的通知》)。而且,中国独立纪录片面临的商业考验同样不容忽视。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体制引来了汹涌而至的商业大潮。资本的力量迅速强大,并试图攻占各个领域。在影像领域具体表现为娱乐化、工业化的追求愈演愈烈,资本持有者希冀掌控纪录片生产并实现最大收益。他们在投资、制作、发行等方面的干预导致了一批具有艺术追求但迫于现实压力的导演开始转向,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体制的威逼、资本的利诱是中国纪录片头上的两座大山。在如此严峻情形下,纪录片工作者如何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忠君爱国”“学而优则仕”等正统思想一直是中国文人的精神操守。这既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进步,也有明显弊端:对于君主的报效往往俘虏了对现实和真理的坚持。但纵观历史长河,中国知识分子也不乏站在民众一边的铮铮铁骨。例如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担当、白居易“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未得天子知,甘受时人嗤”的执拗,都展现了中国文人对于民间疾苦的关切。同样的,中国独立影人也承袭了这一份重任。表面上看,这种唱反调是一种“捣乱”式的对抗。但深层次讲,正是这种不合作对于社会的进步大有裨益。在话语多元化的层面,有利于舆论环境走向健康;在社会公平的构建层面,有利于被忽视的声音走到台前;在纪录片形态发展层面,有利于活跃创作气氛。
当一个科学家在进行在进行核试验的时候,他还不是一个知识分子;但当他在反对核试验的请愿书上签字时,他已然是一个知识分子了。知识分子最根本的特性不是具有知识,而是具有关切社会和人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当代独立纪录片人或许从未收获体制的青睐,但他们身上依然显现出熠熠生辉的知识分子光环,那就是关照边缘人物,照亮底层现实,让被遮蔽的社会现实浮出水面,并呼吁各界关注,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尽管中国独立纪录片同国外独立电影在生存处境、风格样式等层面相差千里,但就精神内涵而言是相通的:一种试图打破强力垄断的努力。而中国“独立”又有着独特的中国特色。明晰中国独立纪录片的独立本质,利于创作者抛开现象抓本质,推动“独立”走向繁荣。
[1]聂欣如.纪录片研究[J].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2]马立诚.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D].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