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悲歌
——以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论解读《野草在歌唱》

2017-01-28 12:11王咏梅汉中职业技术学院723000
大众文艺 2017年11期
关键词:摩西迪克托尼

王咏梅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 723000)

欲望悲歌
——以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论解读《野草在歌唱》

王咏梅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 723000)

多丽丝•莱辛的成名作《野草在歌唱》讲述了女主人公玛丽经历的种种生活磨难,后来因为和黑人发生非正常关系而被杀的悲剧。小说的悲剧情节安排符合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情节观中认为悲剧的情节应该有“突转”、“发现”和“苦难”三大成分。

亚里士多德;悲剧观;莱辛;玛丽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悲剧必须具备六个决定其性质的要素,即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情节既是悲剧的基础又是悲剧的灵魂,亚里士多德还认为悲剧的情节的三大成分是“突转”,“发现”和“苦难”。长篇小说《野草在歌唱》(1950年)是英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莱辛的成名作。小说主要讲诉了白人女性玛丽在南非生活成长最后被黑人雇工杀掉的悲剧故事,描写了玛丽在贫困与种族歧视的双重压力下,由对美好生活和完美男性的向往到怯懦最后被杀的过程。《野草在歌唱》的情节安排曲折紧凑,充满了多个“逆转”和女主人公的“发现”与“苦难”,情节安排完全符合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情节论。

一、情节的“突转”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的陈述,“一个完美的悲剧情节应该包括三个部分,即情境的突转、发现和苦难场景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突转’是促成悲剧产生的要件。所谓‘突转’是指剧情按照行动的必然性、或然性向相反方而变化,从顺境转向逆境或从逆境转向顺境”。《野草在歌唱》的第一个“突转”发生在玛丽以自己的努力在南非的小城里找到了—份满意的工作之后,那时她的能力和性格逐渐让她成为了社交圈里十分受欢迎的姑娘。 “她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很有生气的,尤其在父亲死后”,此时的玛丽是幸福的。社会舆论和生活压力迫使玛丽决定给自己物色一个男人。 “如果她的朋友认为她应该结婚,那自然就不能不把它当一回事了”,于是她匆忙而盲目地结婚给自己后来不幸的婚姻及悲剧命运埋下隐患。第一个情节“突转”发生,生活由幸福转向不幸。期盼过上幸福生活的玛丽以为和迪克来到农场就会过上想要的幸福生活。但新婚之夜玛丽就后悔了,看着昏暗破旧的家她似乎看到了母亲在灯下缝补破烂衣衫,忙于家务,而她又走上了母亲走过的路。 “觉得是自己的亡父从坟墓中送出了遗嘱,逼迫她去过她母亲生前非过不可的那种生活”,最为可怕的是她和迪克缺乏彼此了解,不幸的婚姻和母亲如出一辙。认识迪克,嫁给迪克这个情节的“突转”使得玛丽的悲剧命运和结局无可逆转。紧接着出现了第二个“突转”,摩西出现使玛丽对生活又充满了希望。当玛丽对爱情和对过上好生活的渴望由于迪克的无能,固执,猥琐而破灭后,黑人雇工摩西的出现给万念俱灰的玛丽的生活带来了希望。她无意间看见摩西在树下洗澡,“那罩满雪白皂沫的又黑又粗的脖子,那在水桶跟前弯着的健壮的背。”她的感官被这种男性气息所刺激,原本对男人将要枯死的心复活了。玛丽被摩西诱惑,感受到了被人爱和爱人的幸福,她的生活由崩溃边缘回到了幸福的状态。她“脸上显得容光焕发,天真无邪”。第三个“突转”发生在帮工托尼撞见了玛丽和摩西的苟且之后。迪克卖掉农场要带玛丽去旅游疗养了,美好生活似乎要升华了。一天白人托尼偶然看见黑人摩西给玛丽穿衣服。只见玛丽的姿势“就像一个美女在欣赏自己的美貌一般”,而摩西则“宛如一个溺爱妻子的丈夫一般”。知道托尼撞见了他们的奸情,玛丽的阶级意识清醒了,在托尼的鼓动下她命令摩西离开。摩西觉得自己的感情受辱质问玛丽“夫人要打发我走吗?”玛丽坚决要赶走摩西,故事达到了高潮,也注定了玛丽的悲剧发生。这些情节的“突转”要么是顺境转逆境要么是逆境转顺境,使得故事跌宕起伏,加剧了故事的悲情效果。

二、主人公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将“发现”定义为“从不知到知”的转变。小说中也不乏几个关键的“发现”。首先结婚不久,玛丽就发现她又走上了母亲的老路,盲目结婚后生活贫困,丈夫无能,生活得重压和琐碎的事使她潦倒绝望,混沌麻木。第二个“发现”是玛丽发现了还有温情可靠符合男性特征的男性,但就是这个发现让她的命运滑向深渊。黑人摩西出现,好比一道闪光,刺激了玛丽对生活及男性的神经,她发现男人和女人应该相互吸引,男人应该像摩西一样体贴温柔。摩西性格沉稳宽厚,做事果断从容,让玛丽内心得到慰藉,感觉有了依靠。对男性的力量,温情,爱抚的需要使得玛丽容光焕发,这个“可怜的变了形的”女人在摩西温情地给她穿好衣服时脸上洋溢着“欢乐和天真的”表情,她的女性意识复活了,生活好像也有了继续的力量。第三个“发现”使得玛丽的生命走向终结, 正当玛丽沉浸在自我麻痹式的疯癫激情中时,她和摩西的奸情被白人托尼发现,托尼提醒她让摩西离开,玛丽这时候发现了自我麻痹忽视黑人和白人之间的阶级差异和对立是危险而癫狂的行为,这个“发现”让玛丽彻底地清醒,退避,甚至对她和摩西之间的感情感到恐惧和绝望。她不顾昔日感情不但强调摩西的黑奴身份而且强迫摩西离开,摩西感觉受到了侮辱用钢刀刺死了玛丽。

三、“突转”与 “苦难”

亚里士多德认为“突转”和苦难(即毁灭性的痛苦行动)交织在一起,达到引发恐惧与怜悯之情的悲剧效果。[1](34)玛丽人生中遇到的每一个“突转”都是她苦难生活的开端。她首先遭遇的“突转”是结束自由独立舒适的独身生活,迫于社会舆论压力匆忙结束单身生活盲目嫁给白人农场主迪克,婚后不久过上了和母亲曾经过的一样的苦难生活,贫困潦倒,没有依靠,甚至穷到连做母亲的资格都被剥夺。和黑人摩西发生了跨越种族和阶级的不伦关系是玛丽人生的第二个“突转”,但正是由于这个突转,玛丽才失去了理智,麻木混沌起来,成为后面不可逆的悲剧结局的开端。还有一个“突转”是玛丽和摩西的奸情被白人托尼撞破,造成了摩西用钢刀刺死了玛丽,造就了玛丽的悲剧。

四、结语

悲剧情节理论是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基础与核心。分析多丽丝•莱辛的《野草在歌唱》发现小说中有情节的“突转”,每一个“突转”都会紧接着女主人公的“苦难”,这些情节间贯穿着女主人公的“发现”。符合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要具有三大成分的理论《野草在歌唱》受到亚氏理论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对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理论的发展,更进一步说明亚氏悲剧理论的魅力。

[1]亚里士多德罗念生译《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M].一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3]特里•伊格尔顿,王逢振译[M].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4]向丽华.裂变的人生 扭曲的人性——析《 野草在歌唱》 中玛丽形象[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4):17.

[5]黄铃.“逆转”“发现” 与 “苦难”——《 李尔王》 对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理论的继承与发展[J].前沿,2012(10):155-157.

王咏梅(1975- ),女,汉族,陕西汉中人,汉中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和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摩西迪克托尼
傻狗温迪克(八)
傻狗温迪克(七)
得到的都是笑脸
傻狗温迪克(六)
我想自己做
小学生迪克比
托尼逃跑
慌乱的父亲
摩西奶奶
摩西的第一次发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