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天慧 (鲁迅美术学院 116650)
绿色的生活,可持续的设计
曹天慧 (鲁迅美术学院 116650)
本文从人类社会的衣、食、住、行、用几个层面进行分析和探索,试图提出一个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并建议以一个新型的、可以发展、进化和新陈代谢的有机社会——维修型社会来代替传统的、使用一次性、不可更新的、用过即弃的产品的消费社会。
绿色设计;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维修型社会
近些年来,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生态设计和低碳设计成为设计界炙手可热的名词,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理论家开始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生态设计和低碳设计这些名词之间有很多交叉的地方,提出的时间和所涵盖的范围也有所不同。
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在60年代出版了《为真实世界而设计》一书,第一次提出绿色设计(Green Design)的概念,“强调设计应当认真对待有限的地球资源的使用问题,并为保护地球的环境服务。”1。
生态设计主张设计的产品或建筑应当适应自然的发展过程.将设计对自然的触动达到最小化,主张使用本土材料和技术,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意识,生态设计是绿色设计的进一步发展。
可持续设计又称“可使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设计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design”,是一种基于环境意识,并遵循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哲学与设计方法。
低碳设计指以控制碳排放量为目标的设计,着重点在于产品或建筑对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影响。
目前,这些名词在设计界和理论界的定义和使用也存在一定的歧义,各个名词之间的含义经常交叉使用,但是总体来说,大家都认可这类设计所提倡的以下原则:对环境影响的最小化原则、低能耗原则、可回收和重复使用的原则、设计与产品和服务的非物质性原则。
笔者在这里暂时使用绿色设计一词,来形容一种探索与自然和谐统一、相互依赖,力图将人类的生产生活纳入自然的循环体系中的设计。
目前的绿色设计大都着眼于清洁的能源、可以循环利用的材料以及使用后的回收和再利用,本文将从中国人常讲的衣、食、住、行、用几个方面探讨一种更加绿色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设计,探讨是否有可能通过设计创造一个绿色的人类社会。
衣:
时尚业的发展使我们拥有太多过时的、不用的衣物,它们被抛弃或者在箱子里面发霉烂掉。合理地处理这些过时的衣物可以为我们减少垃圾,并缩短再生产的过程。
首先,在生产衣物的环节考虑循环利用的问题。在生产面料的环节就考虑到生产的零污染和产品具有回收再利用的功能——不生产无法回收的面料。其次,设计一种衣物回收再加工的环节。例如,购买一个品牌的衣物,可以规定详细的回收制度,对衣物的完好程度、使用的年限做出详细的回收规定,使用者可以以旧换新,获得同一品牌的新款服装;另外就是大批量的回收和再处理,企业可以对回收的衣物进行拆解和再处理,形成新的循环。而同样的模式也可以应用于其它的制造业。
食:
随着世界贸易的扩展,人们有机会品尝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美食,但是美食的背后是运输的费用和防腐的处理;而且,远距离的运输增加的燃油量不但增加食物的成本,也加大了对空气的污染;防腐的处理、包装的浪费都使我们的食物即昂贵又不安全。
也许,我们可以期待一项新技术的普及,这种新技术应该可以模拟不同地区的土壤和温度、湿度,以便可以栽培出我们需要的喜欢的食物。其次,开辟一些小的耕种区域——自家的阳台和花园、社区的绿地、城市的公园和郊区,如果将城市绿化和蔬菜水果的栽培结合在一起,那么就可以同时解决环境治理和饮食健康的问题。
从国家的角度讲,可以合理地安排耕种区,尽量将耕种区和牧场分散地分布在城市的周围,尽量减少运输的费用,也保证了食物的新鲜程度。
住:
建筑与环境:建筑应更多的参考本土建筑的特点,根据当地的气候、材料、土壤、植被,采取相应的建筑技术和风格。同时,我们应该采取更多的绿化措施,让植物和水给我们调节温度和湿度,而不是用技术。在中国北方的农村,室内是大面积的火炕,由隔壁厨房的炉灶加热,使室内温暖的同时,也为家人烧水煮饭,一举两得,这是真正的生态解决方案。
行:
交通工具的发达使人们的出行变得越来越方便,但是交通工具的增加使交通拥挤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出现既有规划的原因,生活方式的原因,还有人口的增加和城市的扩张等多方面的原因。因此,交通拥挤是一个涉及很多层面的复杂问题,无法通过单一的设计来解决。一个生态的生活环境应该是小的和分散的。北京就是最典型的反面例子。因此,我们应从城市规划的角度使人们减少出行的距离和频率。
当然,无论如何,人们都要借助工具出行。这是现代生活的一个特点。因此,解决出行的生态方法首先是减少大型城市,分散人口密度,各个功能区多而分散,减少物流和出行的距离和频率。其次,在使用绿色能源的基础上,增加徒步、自行车和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现在兴起的共享单车和共享汽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在这个基础上,必须要安排好公共交通,如果因为减少车辆而降低生活标准、增加出行困难,那么人们势必不愿意放弃私家车。目前的问题是在发展中国家人们对于汽车的需求在不断扩大,生活水平和收入的不断提高使人们开始追求更有质量的生活,因此,发展中国家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清洁能源,二是交通堵塞。
用:
有用就有弃。过去我们专注于用,因此我们生产了大量的产品;现在的问题是“弃”,因为地球现存的垃圾同我们正在使用的产品一样多,甚至已经有超过的趋势。垃圾正在和我们争夺土地和空间,同时释放出各种有害物质伤害我们的身体。因此,我们要形成新的“用”的观念。
生态的生活方式应该形成一种新的消费理念:丢弃是一种可耻的行为。首先应该放弃的就是“有计划的废止制度”,设计师设计出的东西应该成为一种让人无法割舍的“伴侣”,不仅成为生活的必需品,也应成为让人留恋、回味和珍藏的记忆。当然,仍然会有“弃”的问题,技术的发展,需求的变化、新旧的更替都会产生“抛弃”行为。而且商业需要发展,社会需要进步,人类的生活同样需要变化和丰富,但是我们可以考虑依靠维修、升级、以旧换新或再设计等其它方式来处理“弃”的问题,不但可以使商家获得利润,也可以使人们的生活进一步改善。在这个理念的驱使下,还会形成新的产业。
因此,“消费”这个词不再适合形容未来的社会了。
未来的社会应该是一个维修型的社会,可以无限循环利用以达到有机生存的社会。维修性社会原意指一个以产品服务代替占有产品本身的社会,是非物质设计的一种方式。笔者在这里将这个词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扩大,代表一个新型的、可以发展、进化和新陈代谢的有机社会,反对使用一次性的、不可更新的用过即弃的产品的消费模式的消费型社会
在这个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里,人类技术和文化创造出来的人造物可以被大自然消化吸收,废弃的人造物将被处理加工成大自然的肥料或生产的养料——再次还原成原材料或工业养分。这是维修性社会的特点之一。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一个独立于自然之外的物理或化学的人工循环体系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服务,而人类的生活应当在原则上和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存原则是相同的——我们消费地球的资源,并将残余物返回自然,被自然消化分解吸收,再次回到自然的循环中去。
因此,我们必须从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源头区寻找一种能够维修的材料与技术。或者说我们应该创造一个完全有机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无论是自然的东西还是人工的的东西都是有机的,是有生命的,可以生长、衰老和死亡,那么人类才能真正的把自己融入大自然的循环系统中。以设计的方法创造一种维修型的社会来最终代替消费型社会是人类继续生存下去并能够保持生存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
注释:
1.李琴,周文建.《产品绿色设计的生态学补充》.《包装工程》,2005第2期.
[1](美)威廉•麦克唐纳,(德)迈克尔•布朗嘉特.《从摇篮到摇篮》.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中美可持续发展中心译 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2]孟彤.《单一的绿色:生态设计与设计“生态”》.《中国园林》,2010第6期.
[3]陈雨,武向军.《可持续设计的回顾与批评》.《包装学报》,2010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