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俊龙 (河北师范大学 050024)
陈 曦 (河北省图书馆 050010)
刘春龙 (河北经贸大学 050061)
抗日时期武强新革命年画发展的先锋意义
夏俊龙 (河北师范大学 050024)
陈 曦 (河北省图书馆 050010)
刘春龙 (河北经贸大学 050061)
20世纪初由鲁迅先生倡导,具有前卫艺术思想的青年艺术家开始认识并进行现代木刻的艺术创作。他亲自在上海创办了木刻讲习班向青年艺术家传授现代版画的技法,编印国外优秀木刻作品集积极介绍现代木刻这一艺术形式,以各种形式支持青年艺术家举办版画作品展,推动着中国艺术史上的新兴木刻运动以上海为中心向全国蔓延和发展,为中国近代版画创作与教育培育了第一代现代版画艺术家。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鲁迅先生影响下而成长起来的具有进步思想的版画家,积极利用和发挥木刻艺术特有的优势,将版画艺术作为革命斗争的宣传武器,投身于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用艺术传播革命思想、鼓舞全国民众奋勇抵抗日寇侵列的战斗精神。与此同时,部分青年版画家则奔赴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延安抗日根据地继续进行版画创作宣传活动。自1936年起先后从全国各地抵达延安的青年木刻家就有温涛、胡一川、江丰、沃渣、马达、陈铁耕、张望、刘岘、力群等人。版画这一艺术形式由此被中国共产党广泛运用于抗日救亡的革命活动中。渐渐形成了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版画,在特殊的历史条件,木刻也成为了那时延安革命美术的主要形式。
纵览20世纪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发展,抗战时期的抗日根据地版画是在中国共产党文艺方针指导下,构筑了中国革命现实主义美术的基石,用艺术铭刻在抗战的后方战场中国人民奋勇斗争的历程,以及残酷的法西斯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苦难与创伤。木刻以对视觉形象简练而直接的表达,成为当时唤醒中华民族和凝聚广大民众抗战斗志的最直接的艺术形式。河北武强地区新革命年画就产生于抗日战争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木刻创作时期,河北武强是当时中国北方重要的传统木版年画产地之一,在抗日战争年代晋察冀的木刻家与与武强的民间年画艺人共同创作,充分利用其所具有的传统版画技术的优势,以革命思想指导下创作的新革命年画,无论从题材到内容和表现手法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先后到河北武强参与新年画创作的版画家就有江丰、彦涵、古元、罗工柳等人。其作品通过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与政策,在对敌斗争中起到过强有力的战斗作用。虽然武强新革命年画只是晋察冀木刻创作中的一个小分支,但确是晋察冀木刻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革命宣传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当时全国各根据地新革命年画运动种的重要力量。
晋察冀木刻的创作活动开展于1938年底,当时以延安鲁艺木刻研究班罗工柳、彦涵、胡一川等人为骨干,成立了鲁艺木刻工作团,渡过黄河,穿越日寇的封锁线,奔赴各个抗日根据地前线开展木刻创作与宣传活动。在太行山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根据地中版画创作最为活跃的地区。这些优秀的木刻工作者,他们身兼革命战士与艺术家的双重身份,把艺术创作作为革命斗争的武器,以革命的热情战斗在对敌斗争的文化阵地前沿。由于身处创作条件恶劣的战争时期,版画艺术的创作与生活环境都很艰苦,创作中对木刻作品难于进行深入的艺术处理。但是战争年代的战火洗礼成为了他们进行艺术创作的灵感和动力,因此作品风格上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浓郁的革命战争情怀,创作出了一批贴近抗战生活的现实主义版画作品。除了直接反映前线战争主题,宣传抗战捷报的木刻作品以外,在艺术上还以象征、再现等手法,真实的反映人民对抗战胜利的信心与渴望。比如,彦涵先生在此期间就创作了《不让敌人抢走粮草》、《来了亲人八路军》和木刻连环画《狼牙山五壮士》等一系列经典作品,当时不仅仅是作为版画经典而走进千家万户,也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思想武器来武装英勇抗战的战士。充分表达出中国人民对日寇侵列的满腔义愤和奋起杀敌的勇气。
木版年画作为年俗艺术在中国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根据地的贫下中农作为抗日革命队伍的重要成员,他们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必然为中国革命事业而服务。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方针是使文艺成为整个中国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的目的直接继承了中国“成教化,助人伦”的传统。以1939年冬朱德同志在武乡的一次讲话为转折点,木刻创作在全国的抗日根据地开展了新革命年画的创作运动。朱德在讲话中谈到文艺工作落后于生产斗争需要的情况时,例举了日本人借用中国传统年画的判官图制作的《神判》的例子,指出敌人都在利用中国民间的传统艺术形式,而我们的艺术却是“笔杆赶不上枪杆”,因此提出“笔杆必须赶上枪杆”的要求。此次讲话之后,在抗日根据地开始把“春节”作为一个重要的契机,开展新革命年画的创作宣传工作,其内容的表象是一次为人民服务的艺术运动,但实质的方面则是抓住年画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与丰功伟绩。
武强新革命木版年画就是晋察冀的版画家响应党的号召而产生的,1938年秋天,版画艺术家阎素最早到武强借用年画套印方法创作了《打日本,打汉奸》的抗战门画,而广受群众赞赏。随之,又运用年画大红大绿的色彩与吉祥喜庆的特点创作了《抗日光荣》和《立功喜报》。其中《立功喜报》在艺术上借鉴了传统年画中状元及第报喜的表现形式,把抗日英雄模范的姓名写在《立功喜报》上,而被许多基层的革命政权带领群众敲锣打鼓的作为新年礼物对抗日军烈属进行节日慰问,而广泛轰动一时。武强新革命年画也由一种年俗艺术转化为了宣传抗日、鼓舞士气的宣传武器,从而广泛带动了社会各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而投身抗战,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从此版画家们响应毛主席关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多次奔赴年画之乡河北武强,他们通过与民间木刻匠人紧密合作,采用中国传统木刻印刷的技术,吸取民间木刻的刻板技术,着色套版及颜料工具都以传统方式制作而成,形成了一支现代木刻艺术与民间传统艺术结合的新年画艺术力量。经历过战火的洗礼的江丰、古元、彦涵、罗工柳、阎素、吴劳等艺术家,以火热的斗争热情,通过和民间年画艺人郝云甫、陈文柱、张福旺、韩万年、肖福荣、李长江、任大黑、吴敏正、贾文栋、郭海、李印德等紧密合作,在学习和借鉴民间年画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创作了多种反映抗战生活的优秀武强新革命年画作品。把严肃的革命主题与传统年俗的娱乐性有益的结合在一起,创造性的把艺术的革命性、民族性、大众性融为一体,将现实主义题材转化成广为民众所喜闻乐见的画面,生动展现根据地军民如火如荼的对敌斗争生活,对于团结民众、教育民众、鼓舞民众争取抗日胜利发挥了重要的战斗作用。相继创作出了《打日本救中国》、《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有革命主题的武强新革命木版年画。1947年周扬在晋察冀边区文艺座谈会上赞赏武强新革命木版年画的成就时谈到“去冬美术工作者与武强民间画业合作,创作了11种年画,销售近40万份,这可以说是美术运动史上的创举。”
武强新革命木版年画并不是新革命年画的起点,而是武强木版年画发展过程中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发展的一个阶段。在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武强新革命年画创作紧密配合了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的政治、军事、经济斗争形势需要,确实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因此,从功用方面来看武强新革命年画实际具有当时的一种政治宣传画作用。但是从历史的和艺术的维度去审视武强新革命年画创作,不管怎样去认识它,都难以否定其在中国绘画史上应有的重要性与先锋意义。首先,武强新革命年画创作是在共产党文艺方针指导下,采用了发动、组织、宣传等一系列的举措而开展,所形成对当时艺术家艺术观的触动和影响,都深深触及了以后的美术创作。而武强新革命年画所形成对旧年画的革命,则体现出是一次将社会底层的民俗文化提升到社会政治重要领域的创新实践。由于专业版画家的参与,武强新革命年画对年画的艺术质量有一定程度上的提高,在题材、形式、审美的各个方面都显现出与以往年画的大相径庭新年画风格。其次,从深层次讲更是一次艺术观念的革命,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政治路线,也是重要的文艺方针,目的是把党的政治主张转化为一种大众的自觉,通过对农民生产生活的表现,显示了艺术对广大农民审美观的认识,促使武强新革命年画的年俗传播功能转化为根据地的政治宣传。从宏观图示上由传统的表现才子佳人变成了对革命英雄歌颂,政治生活、生产与文化、参军支前等具有政治思想内容的主题成为表现的主要内容,而从微观图示上由传统的大美人变成了现实生活中的劳动妇女,由世俗的祈福转化为对新生活的向往,这一切的变化都深刻的映射了中国共产党政治思想对艺术倾向的影响。从而改变了旧年画作品对封建迷信思想宣传。武强新革命年画创作对于年画创作中建立和实施革命的艺术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正是新革命年画是对旧有年画是一次革命的主要体现,武强新革命木版年画也因此作为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对旧有美术改造的重要成就而载入史册。
从当时的社会政治与文化艺术的关系来看,武强新革命年画建立了符合当时政治需求的基本模式。武强新革命年画及时反映了最底层群众的生活,指导了群众的斗争方向,教育和鼓舞了底层群众的斗志。由于根据地的版画家们继承和发扬了民间年画的优良传统,武强新革命年画也成为了群众喜闻乐见的美术形式,并且在后来国内革命战争及建国后和平建设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揭示出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中所特有的艺术与政治的密切关系。
[1]李允经著.《中国现代版画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2]薄松年著.《中国武强年艺术》.河北美术出版社,2006.
[3]《晋察冀革命文艺史料》.河北省文化厅文化志编辑室.内部资料,1991.
2015年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批准号:HB15Y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