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彦荣 (河北科技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050000)
浅谈彩布拧台的现状与发展
谭彦荣 (河北科技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050000)
邯郸彩布拧台是一种传统手工技艺,具有独特的艺术性,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它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凝结了劳动人民的艺术才华和勤劳智慧。本文通过介绍彩布拧台的历史沿革,分别从题材、种类、造型特征以及工艺特征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彩布拧台的艺术特征,研究了彩布拧台其工艺在设计领域的创新突破。创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必然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当代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传统手工艺;彩布拧台;设计;创新
彩布拧台是艺术性独特的民间戏台装饰技艺。彩扎是一种传统民间仿真工艺,也是综合性的手工艺术,它与祭祀、节庆、游艺等民间活动密不可分。彩扎按类别可以分为“站活”和“坐活”两类,彩布拧台属于“站活”的一种,是指在木头搭建的戏台框架上,采用色彩艳丽的土布拧扎成一个具有很高艺术欣赏价值的仿古戏楼。
彩布拧台位于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北张庄镇大隐豹村。大隐豹村以前隶属于邯郸县,位于邯郸县西南八公里处,那里曾经是渚河故道,现如今归于邯郸市邯山区北张庄镇。大隐豹村大约居住了六百多家居民,共计两千多口人。大隐豹村古时杂草丛生,豹子经常出没,故得此名。河北省政府于2006年6月6日将邯郸彩布拧台选入河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属于文化空间类。2008年6月,“彩布拧台”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属传统美术类别。随后,为了更好的传承“彩扎•彩布拧台”,大隐豹村真武庙建立了传承基地。
彩布拧台这种艺术形式源于过去邯郸邢台一带的丧葬习俗。一些名门望族在操办丧事时惯用白布搭建灵棚,表示人生旅途的终结。大隐豹村的民间艺人首次将拧扎灵棚的工艺应用在戏台、阁楼的装饰上。拧台采用彩色花布主要是起到装饰作用,用此工艺制造戏楼、阁楼还需大量人工,也体现广大人民的强大凝聚力。
彩布拧台艺术历史悠久,始于何时,难以考证。据艺人口传有两种说法:一说在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年),从山西迁民时带来此技艺;二说在元代(1271—1368年)时,彩布拧台这项技艺在冀南的一些乡村已初具规模。故最迟始于明代,发展到清末彩布拧台技艺趋于完善。直至1952年,拧台的发展逐渐成熟。陈登攀老先生从十八岁开始就接触拧扎工艺,在上一代老艺人的指导下独自拧扎了一座彩台,拧扎技艺也逐渐娴熟,后来陈登攀老先生成为这一工艺的总指挥。在陈登攀老艺人的多次实践中,技术精益求精,独具风格。仅他一人就拧过4次,这段时期为彩布拧台的昌盛期。1952年到1980年彩布拧台发展到了低谷。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地增长,精神文化生活也日趋丰富,拯救与复苏传统文化受到人们的关注。1980年以后拧扎工艺得到恢复与发展。2004年以后,拧台在设计和技艺上又有了新的创新,拧出“三看匾”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精美作品。国家和省内有关专家十分重视这一技艺,认为邯郸的彩布拧台是河北独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为了继承与发扬这一独有的民间文化,邯郸区区委、区政府和北张庄镇党委、政府大力支持,对大隐豹彩布拧台进行一系列的发掘、抢救、继承、弘扬工作,制定出有效的抢救、保护措施,引起社会各界和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
彩布拧台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其在传承中仍然遇到了一定障碍。一方面由于拧台工艺复杂,技艺独特,且全部为手工制作,需要大量人工,拧扎时全部由村民们动手,但不是强制性的,所以参与人数并不是很多。另一方面村民们为了生计,年轻人大多进城打工,留在村里的人口年长者居多,不利于继承与发展拧台技艺。2009年6月,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由周廷义担任。1980年周廷义跟随陈登攀老人学习拧台技艺,并不断的加以创新,为了更好地传承拧台技艺,周廷义收了四个徒弟,研究出多种拧扎技巧。而且在他的传授下,这一技艺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彩布拧台采用颜色鲜艳的花布拧扎成各种精美的图案及造型。彩布拧台这项活动大约在正月初开始筹备,筹备完毕后开始动工,直至二月初完成,二月初八庙会时进行展览。拧扎前,由组织者在村里设立临时的机构,发动本村居民及周边村庄的居民预备拧台材料,包括彩布、绳子、木板等。大家准备好材料后统一送到“布房”,并在布匹上写上名字,有专人负责记账,展览结束后归还给村民。然后将布送到“花草房”,由专人负责将花布分类,并由村里手巧之人拧扎成多种造型搁置一旁备用。耗时一月左右。拧扎时,大伙热情高涨,在当地有句俗语, “喝了隐豹水,都能上去拧一会儿;隐豹拧舞台,大伙一起来”。
彩布拧台多用于戏楼和阁楼上。拧成的图案如历史人物、飞禽走兽、花鸟鱼虫、黑体汉字、崇拜图腾、名贵植物等,其造型形象生动,以假乱真。拧出的 “二龙戏珠”、“白鹤献寿”、“丹凤朝阳”等艺术造型,别具一格,活灵活现。特别是“三看匾”更具特色,堪称一绝。当我们从不同角度观看匾额则可以看到完全不同的图案,从左面望去一条蓄势待发的龙映入眼帘,从右面望去则是一只凶猛的老虎,另一面看则是“娱乐亭”三个字,故名为“三看匾”。艺人们还拧扎了多种人物造型,其造型独特,惟妙惟肖。
彩布拧台先用木头搭建成戏台的框架,再用布匹拧扎成各色的造型。所搭建的戏台一般高十米,宽十三米,深十米。拧扎一座戏台大约需两千多块花布,拧扎出精美的造型,如小檐、走水、庙脊、屏风等,呈现出一座绚丽多彩的布拧宫殿。任何部位都是用花布拧扎而成,其造型千姿百态。
彩布拧台拧扎技艺精湛,用不同的编织技法拧扎成多样的艺术造型。拧扎时采用各色土布,多以红、绿、黄、蓝、黑色为主,整体色调为红色调。一般采用钉串的编织技法。钉是指用针线或者其他的材料把两部分编织的材料固定成一个整体;串是指将两者拢合,并不连成一体。将不同颜色的土布裁成长方形,卷成长条状,一般拧扎一个图案需多个长布条,根据不同的设计,拧出不同造型,并用细布条固定。拧编出精美而又具特色的艺术作品。
在大隐豹村,以拧台来庆贺丰收和重大节日。每年二月份,也就是过年前后,拧一个彩台预示着辞旧迎新,庆祝新年。拧台工艺繁琐,本村及邻近村庄的村民都十分热情,积极参与,充分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增强了全村人民的凝聚力,是民间生活的重要一幕。
中国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独树一帜,彩布拧台造型丰富,拧编技艺也独具特色。大隐豹村彩布拧台外形华丽,拧扎的造型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艺术性。彩布拧台是民间手工技艺的写照,是冀南地区古老民间手工艺的历史遗存,深入研究它的思想内涵、艺术价值、社会意义,对于发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保存民间丰富的文化遗产,对民俗学的研究和促进民间手工艺美术的发展都有一定价值。
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设计领域也多以中国元素为灵感进行创新,传统的民间元素或手工艺可谓是中国元素的精华。彩布拧台这一民间手工艺可被当代设计所借鉴,当然也包括服装设计领域。利用面料再创造的装饰语言使服装在设计方面有新的创新,为服装设计行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并且积极的吸收拧台的图案及色彩,设计出具有文化底蕴的作品。在传承过程中,彩布拧台可结合多个领域进行创新与发展,对弘扬民间文化遗产有一定的价值。
当代设计领域不断革新,设计风格、设计潮流琳琅满目。随着全球化的脚步不断加快,我们要重视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加以创新。在传承过程中汲取传统艺术的精髓,将其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使传统文化中加入时代元素。这不仅对彩布拧台的传承与发展有重要意义,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借鉴意义。
[1]冯骥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M]. 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
[2]王毅.中国民间艺术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3]林伟.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的融合研究[D].江南大学,2008.
谭彦荣,2016级研究生,河北科技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服装艺术设计专业。
乔南(通讯作者),教授,研究生导师,河北科技大学纺织服装学院,研究方向:服装设计及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