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梦 (南通大学艺术学院 226000)
论伦勃朗素描语言的艺术魅力
郭 梦 (南通大学艺术学院 226000)
研究伦勃朗素描的人很多,深析其自画像的人也数不胜数。但从伦勃朗仅余十几张的素描自画像来做文章的甚少。该文着重考察其一系列的素描自画像,以及从线条,其本人的性格气质、精神内涵以窥探伦勃朗素描语言的魅力。
伦勃朗;素描语言;自画像;艺术魅力
大部分人对伦勃朗所熟知的是他辉煌的油画成就,当然我也不例外,也同样为他的油画技法,美妙的光影深深着迷。只是,伦勃朗的素描使我对他的迷恋甚至说好感来得更深刻一些。像是从画纸上生长出来的线条在我心里生根。
伦勃朗在选择人才培养这方面有自己严格的要求,他首先要过目学生的素描作品。他说:“线条最可靠,你把某个人的一小幅素描给我看看,随便画什么,五秒钟内我就可以告诉你,这个人是否有绘画才能。”
“况且,绘画不仅是个技巧的问题,还要求作画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气质、性格、个性,没有这些,绘画就没有生气。现在的世界已经够死板了,没有必要再往世界上堆积死气沉沉的绘画。”
从这些言语中可以直接感受到素描在伦勃朗心中掷地有声的地位,也有力地道出了他素描追求的理想境界。
线条是素描的经脉神髓。伦勃朗让线条成为攻陷观者心灵最犀利的武器,使线条有了前所未有的神奇力量和无比丰富的表情。他时而洒脱飘逸、时而沉着凝重或刚劲、或柔畅、或严谨、或松灵如刻、如写、如扫、如抹或一派畅和明快、或通篇苍雄浑厚。
他画的一位3/4侧的老妇人,老人的脸部画家采用的是细小的线条,清晰准确的面部结构及对人物的总体感受用看似随意挥写的线的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面部以外的部分则用粗放线条寥寥几笔就将对象的特征表现出来,这完全得力于他精湛的素描技巧。这幅作品地道地展现了真实与诚挚的和谐之美,老妇人安详平和之态,观者一览无余。
《三棵树》是伦勃朗铜版腐蚀风景素描画的巅峰作品,他有若一整场音乐晚会的指挥家,用指挥棒将粗犷而触目的线条安放在画面左上方,进而形成阴霾的天空,使他的画面产生特有的戏剧性明暗对比效果,而山坡上轮廓分明的树木对平坦的荷兰乡村景色则是一种地形上的补充,这一部分的线条则缠绵悱恻,或细小或松软,将大场景里的小氤氲表现得淋漓尽致。画面主角三棵树,枝干苍劲有力,沉着凝重的线条将树叶刻画地生机勃勃,一片繁茂。画面中的一些小巧思正是运用微小的风车和正在劳作的人们,包括右上方正在山顶上做速写的画家对整片风景的点缀。
沃尔夫林在《艺术风格学》里提到:个人气质、时代精神和民族特征是风格的实质性因素。伦勃朗生活在17世纪的荷兰,那时的荷兰刚从殖民统治中独立起来,革命胜利促进了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此时的画家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他们的绘画开始摆脱教会和宫廷的束缚,他们喜欢身边比较有生活情趣的事物。因此,反映人的现实生活,人的情感愿望就成了荷兰画派多数艺术家们主要的课题。
伦勃朗对普通人、流浪汉乃至乞丐有着深刻的同情。他的手中的笔总是能牢牢捕捉到画得对象的情绪,并且把这种情感画到观者的心里。他有一幅拄着拐杖的老人的作品,从画面中可以直击老人的辛酸与不易。画面中的老人手臂和一条腿都是受伤的。沉重苍老的面容写满了他走路的不易及生活所给他的磨难,左手用绷带缠住吊在脖子上,左脚绑着一根棍子来代替,全身的重心都落在了右手拄着的拿根拐杖上。如此情态的描绘饱含着画家对于老人的同情与悲悯,画面的动人程度不言而喻。
正面的戴着帽子的母亲这幅作品灌注了对母亲的无比尊敬和热爱的感情,母亲的面容是慈祥、安静、庄重而自然的,嘴角上深深的皱纹虽然苍老,却显得有生命,在画面上是特别突出的。大大的头巾包裹着母亲小小的脸庞,画家将观者的视线成功地集中在一个地方,这种表现手法让人觉得情感充沛地要溢出画面。
可能在很多艺术爱好者的心中,伦勃朗对于莎士基亚的感情远没有他的绘画事业来得重要,只是这样一个形象温婉的女子伦勃朗这样至情至性的人怎么会不爱呢,我想,如果不爱的话,那幅以妻子为原型的油画作品《花神》将不会流芳百世,在莎士基亚去世的前几个月不会天天守在病床前为妻子读《圣经》,在妻子去世之后他不会感觉到无比痛苦及失落。
一个好的艺术家对自己的艺术一定是非常自信且有自己的独特的坚持。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在父亲磨坊里帮忙的时候,被磨坊里一种奇异而非常明亮的光线所启示:风车的翼不断从窗前掠过,磨坊内时而漆黑一下,马上又充满阳光,伦勃朗突然发现,那些不同的光线并不一致保持原样,而是时刻在变。他说:“从那一刹那起,直到今天,我一直坚信,世界上的每个物体都被一种东西(把这种东西成为光线、空气或空间或其他什么都可以)围绕着,而这种东西无论如何一定可以借助光线、阴影和原色而被表现出来。”正是因为这种埋藏在内心的坚定的艺术信念,才促使他对自我素描造诣的不断地向前推进。
伦勃朗的素描,不得不提的是他有趣的素描自画像。欣赏他的自画像的过程当中,你一定会有这样一种感受:活像一个爱耍酷的小青年搞得一些奇形怪状的自拍,又或者是给自己拍了一组风格特异的写真。那么,自画像的创作过程应该是艺术家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的融合过程,是他真实的心灵写照,是表达自我性格的独特表现形式,是他的生命印记。各不相同的自我,人生经历,生活的境遇,个性的彰显都蕴含在自画像这一看似简单的艺术形式里。
为什么伦勃朗对自己的面貌表现出如此执著的兴趣?习画之人,应该都有这种心理倾向,强烈的表现欲和自恋情结。
同时,自画像确实是锻炼绘画技术的好办法。在他的青年阶段, 就已经通过自画研究神情, 还在自画中作精神, 心理的分析。这种研究有时是为了塑造某个特定的形象, 准备用到创作上去的,如在《参孙恐吓岳父》中的参孙,就是他从自己的容貌和表情中研究得到的。所以, 他不是单纯给自己画个像, 也不是简单地为了磨练绘画技术,而是以画家的眼光来看待自己,从自己的脸上研究一个人的内心生活和精神境界。
瞪大眼睛的伦勃朗和蹙着眉头微张着嘴的伦勃朗,这两幅画观者能显明的感受到这是刻意做出来的表情,他那蓬松杂乱的头发象狮子的撰毛,乌黑的眼睛,锐利的目光和拧在额头紧张的肌肉都增强了面部的戏剧性。年轻的艺术家以充满活力的动作向观众行注目礼,但表情相当冷漠。这种自由放纵、随意的线条既是描述性的又是暗示性的。
我们可以从他的为数不多的素描自画像上看到他灵魂深处所感受的生活,并领会到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的世态炎凉。如果把他的这些素描自画像放在一起来展览, 将会令人惊异地看到他的自我精神表达和内心世界的揭示, 同时他也将会带给你一种单色力量的震撼。而这些素描自画像是这位艺术巨匠生活经历的一面面放大镜,在此中展示出较为全面的生活和艺术历程。
每一张自画像都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一次真诚呈现,伦勃朗的现实性是时代发展对艺术提出的标准,不加避讳地观照自己,而这种要求也是艺术本身的一种深化,进一步提炼出真实的美。伦勃朗对自身性格和内心世界的描绘所展现出的客观性,在这种不断的深刻的自我表现深挖中,已远远超出了个人境界,具有了一种普遍意义。
我每每以为只是在伦勃朗手下时素描才开始有了独立意识的觉醒,作为一个画种才获得了独立存在的审美价值。他的线、他的笔触中埋藏着一颗淳厚、仁慈的心灵。
也因由这些素描作品让我们见证了画家的某一项艺术才华发展历程,才有幸得以看到大师本人外在和内心世界的变化脉络。同时,也深刻领悟到真正的艺术家对于艺术信念的不断探求,全身心地投入去研究。一个画家经过物质材料的有效使用,可以发挥出何等作用,出现怎样的奇迹。而经过伦勃朗的巧思加工,一幅幅作品变成了活的机体。这位荷兰的孤独者和伟大的艺术天才,遗留给后世的这些不朽的素描艺术品,向我们展现出了他崇高灵魂深处放射出来的瑰丽光芒。
[1][美]房龙著,朱子仪等译.伦勃朗的人生苦旅[M].北京: 北京出版社,2004:91.
[2]孙景波.读大师素描记[J].美术研究,1899(2).
[3]张路得.生命的守护与展望——分析伦勃朗自画像中的情感特征和生命内涵[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07.
[4]华语编写.伦勃朗画传[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