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双燕 (青岛理工大学 266000)
论巨然的山水画创作
李双燕 (青岛理工大学 266000)
巨然,僧人。原姓名已不可考证。主要活动在南唐后主和宋太宗时期,专攻山水,是继董源之后南方山水画派的又一巨匠。他年轻时期的山水画以仿董源为主。后居开宝寺后,为学士院墙壁画烟岚晓景,其用笔奇妙,意境深远,深受当时人们的赞赏。巨然的山水画温润沉厚而无尖刻的感觉。他师承董源,所以其艺术风格和特征都与董源有几分相近,都以江南山水为题材,但仍具独特画貌和卓越得艺术成就,师出董源,又更胜一筹。在董源开创了南方山水画派后,他又发展了“平淡天真”、“一片江南”的南方山水画派。并在对现实的观察和艺术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应江南秀美风光的“淡墨轻岚的”画法。这种对大自然真实而又理想化的描绘,影响了以米芾,江参,赵孟頫,元四家等为代表的很多山水大家。米芾心高气傲,对历代书画名家皆评论苛刻,但却特别喜欢巨然的画。学其江南烟雨云山的感觉,并创了“米氏云山”;江参是南宋前期的著名南方派山水画家。其山水画学巨然山水的笔墨,风格和形体。其画以披麻皴来表现连绵无尽的江南山峦,画树以散笔点缀为主,并用小墨点在山脉交叉转折处多点苔。山石相间,若阴若现,这些都是典型的巨然风格。还有元代大画家赵孟頫对巨然的画也情有独钟,并是师董巨而成自己风格的。
巨然作画追求平淡的意境,在绘画风格上发扬了董源的江南山水特征。但在表现手法上却各有不同:在用笔上,董源以层层叠叠的短披麻见长,而巨然则以长披麻皴,矾头皴为主,用笔长而粗壮,以焦墨点苔,较之董源更加温润少燥气,更加成熟和多变,画面意境更加生动,气势雄伟。在构图上,巨然不像董源那样以平远,开阔,空灵为主,而是喜欢运用高远,奇绝,充实的构图来描绘江南山川温润,苍郁的感觉。所以巨然的画很少做平远的构景,而多以高山大岭,重峦叠嶂为主。山顶矾头尤为突出,林间小径多做曲折穿插。既有南方画派的温润又有北方画派的雄健。在画面的内容上,如果说董源多以长卷形式描绘江南连绵不断的山峦、林荫、乡间人家的话,那么,巨然则以较多的篇幅,再现了山高林深的层峦叠嶂和迂回曲折的林间小溪。表现出了苍郁,挺拔,庄重的画面感觉。
巨然的山水画创作特点我们也可以从他的皴法,树法,矾头这几个方面来看。皴法是表现山的脉络和结构的一种方法。巨然长期体验江南山水,他看到江南的山多石少,起伏平缓呈馒头状,便用高度概括的手法创造出一种“长披麻皴”来表现江南的山峦,极有真实感。树法,巨然画中的树,树干刚劲有力,枝叶茂盛。墨色浓淡干湿富有变化,使整幅画显出一派生机昂然,郁郁葱葱的景象,很有真实感。矾头,巨然的山水画往往在山顶做层层小石,圆润光滑,大小略至相同,显得自然而又富有变化。在南方,因多为土质覆盖,经过常年的风雨侵蚀,大石头分化为小石头,泥土被冲刷,这样在山顶就露出许多圆滑的石块。巨然的画山顶多做矾石正是江南山水的真实写照。
巨然在创作时特别重视皴、擦、点、染相结合。由于地貌不同。山体的运笔以及表现轮廓和凹凸的方法也不同。他一方面用细密,柔美的长披麻画出山体,一方面又用无数的焦墨散笔进行点苔,从远看既是树,又是苔,又是皴,然后用墨加以晕染,使点、线、树、石融为一体。这种笔法我们在《万壑松山图》中就能看的很清楚。
此图巨峰叠嶂,山势雄浑,树木茂盛。画面下方以湿润之笔勾皴出些石头,石堆上部用略少的笔触使其略显光亮。下部用笔密而暗,故其轮廓线虽与皴线相同而乱石不会一片模糊。石头上运用干枯破笔焦墨点浓苔点,类似董源但更加多变。画面中树木勾勒树干后加皴条,树叶用介点、个点或圈点进行描绘,皆是前浓后淡,层次丰富,郁郁葱葱与山石浑然一体,而又能分出空间的前后。屋后层层叠叠的山脉,皆以湿笔长披麻为主,又以枯苔点来区别前后关系。中部山头上画满了松树,树随山势层层而上,楼台之上云雾飞泉相应而生,飞泉虚画,以淡墨照山势走向点染出。远山处云雾中,苍苍茫茫。整幅画以长披麻,矾头皴为主,充分体现了巨然树、石、皴、矾头的特点,也体现了其做画以竖幅构图,既有南方山水的秀润又有北方的雄健这一特征。
要说巨然的山水画创作还有一幅画不得不说,那就是他的《层崖丛树图》是其以江南景色为内容的作品,也是其山水创作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代表作。此图从侧势画山峦,勾皴兼备,山峰丛峦叠嶂,山势险峻,而林中小径,曲折通幽,意境深远,更值得一提的是此图开创了山水画中前虚后实的先例。前方山石虚无缥缈,内容丰富,中间部分明朗清晰,树木繁茂。图中他用笔庄重,朴实。画山石多用或平行或交织的长披麻,运笔自然,力透纸背,有聚有散,干湿浓淡错落分明,从而使整幅画层次分明,意境飘逸。
巨然的画在表现形体和结构方面,庄重朴实,气势雄伟,历代史论家对其皆有评说: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提到:钟陵僧巨然,工画山水,笔墨秀润,善为烟岚气象,山川高旷之景;米芾《画史》中也曾说:巨然明润郁葱,最有爽气,矾头太多;《宣和画谱》中亦记载:今巨然虽细,意颇类比,而曰柔弱者,恐已是评论者之耳,又至于所做雨脚,如有爽气袭人,信哉!
中国古代山水画,历经隋、唐、五代的发展,虽说已渐趋完备,但在技法上还不够丰富多样。巨然,长期生活在江南山水中,深受自然美景的感染,由此生发创作灵感,用心灵和笔墨描绘眼前的景色。并在笔与墨的结合上,表现形式上有了突破。根据江南实景创造出一套具有高度概括力和表现力的皴、擦、点、染的技法模式,大大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力。在用笔上,他改变了李思训,荆浩等人的画风,以柔韧的披麻皴为主,无尖刻之迹。并准确的把握住自然物象的神韵,以灵妙之笔,为自然做了真实的写照。他与董源打破了北方画派的一统天下,开创、丰富了另一领域的山水画风和表现手法,是继董源而起南方山水画派的又一巨匠。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10月.
[2]黄廷海.《中国画派研究丛书》.吉林美术出版社,2003年1月.
[3]黄啸.《中国美术欣赏》.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7月.
[4]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1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