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晨馨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 402160)
浅析西方现代主义建筑中的音乐元素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启示
——现代主义大师柯布西耶与朗香教堂
戴晨馨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 402160)
本文以西方现代主义大师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为例,分析朗香教堂设计中的音乐元素及其对建筑艺术设计教学的启示。研究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目的在于了解音乐的元素是如何建筑中体现和应用的,并且适应当下社会以及人们的需求。
现代主义建筑;建筑艺术设计;柯布西耶;朗香教堂
西方现代主义建筑,作为现当代建筑的开端,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思想的进步,人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有着返朴归真的心态,即从繁复趋于简单,体现出人内心对于自然世界的向往。现当代建筑艺术设计也从古时期的崇尚繁富,精美趋向于生态,自然。 西方现代主义运动中最具世界影响力之一的大师——勒.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不仅仅体现出了建筑的神秘与浪漫,更是将新的元素——音乐,融入到了设计当中,为建筑艺术设计创造了更多可能。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年10月6日-1965年8月27日),出生于瑞士,是西方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大师。在《走向新建筑》一书中,柯布西耶提出“未来世界是机器的时代”、“房屋是居住的机器”等观点.他对新型现代材料,特别是混凝土的特性非常重视,形式上他大力发展立体主义的简约美感,将机器形式视为最高理想和表达。然而,相隔不过二十五年,竟推出了一个出乎人们意料,粗犷原始的建筑——朗香教堂,一座初看怪诞,不可思议的教堂。使得柯布西耶的建筑风格从赞美机器转向原始,从有序转向无序,从理性主导转向非理性主导,使得这样一座充满自然艺术的新元素教堂得以显现。
朗香教堂(The Pilgrimage Chapel of Notre Dame du Haut at Ron-champ)(图一)。位于法国东部索恩地区,坐落于一座小山顶上,1950—1953年由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设计建造,1955年落成。朗香教堂的设计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誉为20世纪最为震撼、最具有表现力的建筑。
这座教堂的外观设计除了金属门扇外,几乎再没有什么现代文明的痕迹。粗厚敦实的块体,馄饨的形象,岩石般稳重地屹立在群山间的一个小山包上。这样的形象设计不但超越现代建筑史,近代建筑史,而且超越文艺复兴和中世纪建筑史,似乎比古罗马,古希腊建筑还早,更像是原始社会的巨石建筑,但是却又不同,让人匪夷所思它的怪诞与远离时代的特征,像是在繁复的现代建筑设计中出现的一朵奇葩的花,像从悠远的远古时代传来的赞歌,厚重,古典,美好……
德国哲学家谢林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句话歌德说过,黑格尔和贝多芬也说过。来不及了解这些伟大的哲学家,艺术家是如何说出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样的话,但在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中音乐得以真实的体现。朗香奇特的设计,呈现在人面前的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连想都想不到的模样。因此,它是一座引起最多争议的纪念碑,如一个感人的故事,更像是一首动人的乐曲。
初看这座教堂怪诞,不寻常;再看原始,简单;了解后更亲近,浪漫,自然,游走在教堂的每一个房间,在光与影的结合下形成它自己独有的节奏,弯曲的墙壁如同五线谱,柔软的光线穿过窗户进入室内犹如音符侵入耳朵与心灵。柯布西耶曾在他的书中说到:“我把这个小教堂当做一个听觉器官,所以它像人的耳朵那样复杂,弯扭,曲里拐弯,在这个像听觉器官的小教堂里,信徒们的祈祷似乎能更容易、更直接地达到上帝那边。”柯布西耶把朗香教堂视作人的耳朵一般,他说他要把朗香教堂变成一个“视觉领域的听觉器件”,它应该象(人的)听觉器官一样的柔软、微妙、精确和不容改变”。或许再他心中这是他为人们提供的一个更加接近上帝的场所,是上帝的耳朵。
教堂体积虽小,但四个立面却各不相同(如图二,三,四,),假若单看到一个面绝不会想象到其他三个面会是什么样子。每个面都带来的不同感受,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它们仿佛是有生命的,仿佛感受得到它们心脏的跳动。像是合拢的双手,在向上帝祈祷;像浮水的鸭子,在水中嬉戏;像小蘑菇带着帽子;像锅底;像船帮像攀肩并立的两个修士,又像柯布西耶谱下的动人乐曲,到处呈现出偶然性和随意性。与音乐一般,永远不知道下一秒将带来怎样的惊奇与震撼。与此同时,朗香教堂的体型沉重,似乎在互相顶撑,互相拉扯,互相较劲,在挣扎,在扭曲。面对这样一个建筑物,回荡在脑海里的形象就像一首磅礴荡漾的交响曲,时而激荡,时候婉转,再也找不到一个更适合的比喻去形容,只有音乐,才能那么恰如其分的表达出内心所感所受。
这样浪漫自由的建筑艺术,总能带给人们源源不断的联想和如同音乐般的感受。陌生、惊奇感、突兀感、困惑感、复杂、怪诞、奇崛、神秘、朦胧、恍惚,就像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各有各的性格、脾气,从波澜不惊到震慑人心,从悠扬婉转到波澜壮阔,此起彼伏的情绪一浪高过一浪。细细品味,令人思索,让人回味。能带来这样错综复杂的视听感受的,想必只有朗香教堂可以做到,柯布西耶可以做到。
建筑与音乐是有共通之处的。日本大画家东山魁夷曾在《唐招提寺之路》中激动地描述自己对寺庙建筑的体验:“人们说建筑具有音乐要素。面对正殿,我仿佛从波澜壮阔的交响乐第一乐章听到第一主题果敢而强劲的奏鸣。”这无疑是对建筑艺术的音乐感的一种绝好的回应。
通常情况下,建筑物的外观都是规则且对称的,体现出一种普遍性和实用性。在建筑的外观设计上融入布局与形式感,凸显出建筑物的特点这个理念已经开始成为潮流。这是从理性到非理性的转变,如同艺术家谱写乐谱一样自由,但它有着鲜明的节奏和旋律,大至建筑群布局,小到细部安排,都能显示出不同节奏和内在的旋律,有着极其强烈的空间音乐感。虽然简单,恰恰是我们当今这个浮躁社会下,人们真正渴望的状态的一种设计样式态。
建筑设计与音乐一样,它的艺术形象是象征的,能够从正面激起观赏者朦胧而丰富的情绪。在欣赏建筑史,必须通过人们的联想、体验、才能发挥艺术感染力量。建筑物新颖的形式感,出乎意料的造型,给人以无限制的想象,且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感受,并且每一个角度所带来的视觉感受都是在意料之外的,像是在品味一首奇异的歌曲,带给听众无限遐想的空间。观赏建筑不像绘画那样,可以通过某一固定的视点,某一种情绪,某一种观念,一瞬间就能大致把握画的造型,了解画的思想核心。建筑作为一门空间艺术,只有随观赏角度在空间景物的不断更替中,才能唤起流动不断的感情,进而产生一种“音乐在其中”的感受。
建筑设计与音乐一样,许多的艺术处理手法:如协调、基调、主题、节奏、高潮、休止、重复等,这些手法都是建立在合理的关系上得以表现感情。就像是在进入建筑的的大门,再到内堂,再到每一个房间,每一个细部,如同欣赏音乐一般,基调,主题,高潮,是一个时间的过程,发生在建筑这里,就转化成了空间上的表现,但实质是一样,都可以称作是一门时间的艺术。
建筑艺术,是造型艺术的一种,我们是从建筑的形式,外观,布局等各种方式欣赏、体验他的美感。在设计的同时,将建筑赋予音乐的节奏感与形式感,从欣赏它的外部造型到他的内部结构再过渡到人内心的感受,建立起一个连贯的过程。在欣赏中加深对建筑的印象,因此建筑不再只是水泥钢筋混凝土堆起来的居住工具,建筑艺术设计也在音乐的元素中得到升华。
[1]吴焕加.刘先觉.《现在主义建筑20讲——新世界巡礼:混凝着上帝语法的铁石群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3.
[2]梁旻.胡筱雷. 中国高等院校建筑学科系列教材《外国建筑史》.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4.
[3]吴焕加.《现代西方建筑的故事》.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7.
戴晨馨(1989- ),女,汉族,重庆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艺术学,建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