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时间中的雕塑
——论雕塑的第四维度

2017-01-28 10:43吴雨涵南通大学艺术学院226007
大众文艺 2017年19期
关键词:雕塑空间艺术

吴雨涵 (南通大学 艺术学院 226007)

行走在时间中的雕塑
——论雕塑的第四维度

吴雨涵 (南通大学 艺术学院 226007)

时间无影无形,依托于物质而显现。雕塑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不论在现在,还是在过去,乃至在未来的时态中,都见证着世间沧桑,雕塑虽然属于三维空间的艺术,但是雕塑却能随着时间的打磨而愈发耀眼并且有其独特的价值,所以雕塑也是时间的艺术。而不管在传统还是当代,东方还是西方的雕塑中,作品不仅仅是展现出空间实体的审美情感价值状态,更重要的是观者在这现实的时空中感受到雕塑作品的变化过程。

时间;雕塑;运动

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提出:“不能把时间,空间,物质三者分开,不管几维空间都离不开时间的支付,没有时间也就没有空间。”时间与空间构成了一个四维时空,而“时”是世间的所有物质运动的过程的描述,而“间”是指划分出了艺术品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具体形象,不仅展现了现在,同时包含了过去和未来。而雕塑更能体现出时间这种以空间的静止形象存在,却能展现出静中有动的现象。它能从立体多维的角度保留所表现载体的形象特征。

从古至今,雕塑都是以静态的形式存在,是事件发生过程中某一形象的凝固点。从原始社会开始,作为人类表达自我或感官价值的形式语言之一,雕塑一直在形式和空间方面中探索,从古代的敬神和丧葬,发展成至今富有纪念性和寓意性的空间表达艺术形式。这是由于艺术家们将众多的跨雕塑的艺术语言元素应用到了雕塑的创作探索当中。有些艺术家还通过用空间换时间的方式来表达时间,这样,时间就通过瞬间所呈现的空间形象与时间长度中包含的若干空间形象的组合使得三维空间的雕塑变成了四维空间的时空性载体。

一、视觉联想中的古典雕塑

视觉感知是第一认知力,在漫长的艺术史中,雕塑的出现往往都是源自于人类对于空间的认知,然后才去思考雕塑创作的精神领域。罗丹曾说过:“首先你要记住,所谓运动,是这一个姿态到另一个姿态的转变。你一定在书中读过达芙妮怎样变成月桂,勃罗涅怎样变成燕子的故事。这位作家表现出达芙妮的身子披着树皮和树叶,勃罗涅的肢体生出羽毛,使这两个的形体上,还能看见将消失的女身和将要变成的树形和鸟形。”因此,他表示这对另一个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认识到过去还能看到发生在未来会是什么。1罗丹的话也不仅很好地说明了古典雕塑表达运动的方法,也是表达了时间的方法。

再以阿格桑德罗斯父子创作的《拉奥孔》为例,这件群雕作品就是“运动到达高潮前的一瞬间”的最好典例,作者选取了这个在父子三人与巨蛇进行殊死搏斗的故事中,又选取了这一过程中的动作的某一时刻,展现了“凝固的瞬间”——被两条巨蛇缠腰至死前一瞬间,雕塑中的三个人体由于痛苦而扭曲的身体,并且所有的肌肉运动似乎都已达到了极限的视觉效果,仿佛这条巨蛇还在他们身上游走,下一刻就能咬到他们,从中表达出的痛苦,恐惧,绝望和反抗状态下的力量弥漫着整个作品。

而与之相媲美的,作为中国肖像雕塑典范的秦始皇兵马俑,用独特的东方完美的艺术形态,呈现出巨大的精神震撼。其中经典的跪射俑,仿佛已经只身于战场,战士身穿战袍,外披铠甲,眼睛专注于敌人,一刻也不得松懈,左腿弯曲下蹲,右膝着地,身体微微向左侧扭转,对准所射之物,双手作握弓状,随时等待发号命令,准备射击。同典雅的人体美的西方古典雕塑相比,秦俑蕴含着更多的古拙和宁静的审美意味和其独特的动势美。这是因为受到当时朝代中的道家学派所崇尚的“天人合一”“天道自然”的哲学思想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兵马俑雕塑上表现为一种对时间的物理性的追求,而在形式上表现为成千上万的兵马俑的壮大场面。为我们完美重现了即将奔赴沙场的历史时刻,还能读出当年工匠们的意图,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因为雕塑所保存的原始信息最为详尽。

二、精神领域中的现代雕塑

在传统的雕塑层次上,雕塑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雕塑的时效性和雕塑肌理的塑造上。而现代雕塑中,更多非线性的时间片段疑似混乱地组合在一起,没有先后顺序,有点像拼贴,偶合,但其实是作者精心安排的结果。这种类似于记录的动作,就是让这样一个与时间相关的画面定格在雕塑的运动的过程中,其中不得不提的是西班牙超现实主义艺术大师达利的雕塑作品《时间的轮廓》。

在达利看来:“时间是在空间中流动的,时间的本质是它的实体柔韧化和空间的不可分割性。”《时间的轮廓》这件作品,是作为对他最著名的绘画作品《记忆的永恒》的回应,那只变了形、仿佛融化到几近流淌的时钟再次在雕塑作品中出现,它瘫软的挂在树的枝头,表达了时间的动态性-在自然界里的流淌。而变成一个人脸的侧面,则表明了自然流逝的时间是可以被人类所观察到的,是具象的,视觉感知的。达利通过这只时钟告诉人们他自己对时间的理解,时钟也就是时间不再是科学层面上的理科上的精确度的计算,而是取决于人文上的人们观察它时的感受。当我们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时间过得飞快。相反,时间像是停滞。

再者,隋建国也是最忠实的践行者,他的《时间的形状》雕塑作品都是对时间维度的最有力的表现。探讨了怎么样才能够让运动的时间可以看到甚至触摸到并且能够计算。《时间的形状》这种与传统雕塑相反的制作方法的理念,把“时间”具体化、实物化,更将作者自己的生命体验作为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者的生命停止,它的增长也停止。这就是将持续到艺术家生命最后一天才能完成的作品,让自己的肉体离开人类空间来对他的艺术观念给予证明。这正符合《时间的形状》的描述还有什么雕塑可以像这个每日都在进行的作品一样,更接近解释时间与生命的关系?

三、运动中的凝固雕塑

人或许正是在凝固的时间中不停地行走,运动,流逝。古典雕塑最后的大师和现代雕塑的开创者罗丹所创作的《行走的人》,这件表现行走的作品就直接的刻画出了时间,作品虽然没有头和双臂,只有仿佛前倾的躯干和一前一后的双脚,但塑造的却是一个人向前行走的运动瞬间。作者要表达的不是行走过程中瞬间的静止状态,而是一段时间内的动态动作。

而美国现代波普雕塑大师乔治•西格尔则是在《时代广场之夜》制造了一种强烈的环境来表现行走。两个年轻人排成单行走向观众,背景为色情广告和一块霓虹灯招牌。闪烁而刺激的视觉背景烘托着这两个年轻人。这件雕塑表现了更富有活力的动态层面以及人物造型。作者把他的人物安排在这个三维环境里,其效果就像石膏演员表演的戏剧中的某个时刻。西格尔着眼于人的下意识动作的人像,其作品从不直接表现为行走,但是却总是让人想到这种普通行为的外在和内在的特点。细小的,连续的动作,每一个动作都与前一个动作相似,产生了深刻的递增的效果。他通过把米开朗基罗的古典意味与罗丹的造型相结合,并且以这种古典艺术的方式进入波普艺术。

四、雕塑的生长

传统观念认为,雕塑一旦完成,形象已经固定,作品已经诞生,不会再有什么生长。但我们仔细考察雕塑史发现,已经完成的雕塑是变化着的,就像一棵鲜活的树苗一样,不断地朝上生长。这是因为雕塑是由作者、不同观者观看作品时,读出的内容和意义千差万别。如果雕塑自身生命力旺盛,无论观者如何打量和阐释它,都无法穷尽其象征和寓意,随着时间的演进,它总是能够再次激起新一代对它进行阐释的兴趣。

鉴于此标准,在雕塑中的时间表达就应具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表现人的思想情感过程,即精神雕塑。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存在于时间的流动之中。离开时间,事物就不存在了艺术家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细致观察,发现事物变迁的踪迹并运用静止的空间影像加以生动记录。第二方面是艺术品的表现形式和现实材料本身的时间性状的统一性。任何材料在时间过程中都在变化着,或快或慢。一些雕塑采用容易消散的材料,由于自然与人为因素作用下,比如有人碰触或有风吹雨淋,导致雕塑自行瓦解。这是雕塑家创作即时作品,在不破坏作品存在的前提下,此种变化的结果增添了雕塑的文化魅力。

注释:

1.何力平.《形的仪式-论雕塑本体》.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2014版,第94-96页.

[1]何力平.形的仪式-论雕塑本体[M].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2014.

[2]梁思成.中国雕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

[3]许正龙.雕塑学[M].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

[4][法]葛赛尔.罗丹艺术论[M].傅雷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2001.

[5]田国林.凝固时空的守望—秦始皇兵马俑肖像雕塑的本土意味[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5.

[6]焦兴涛.体验“过程”的意义—兼论雕塑的第四维空间[J].美苑,1997.

吴雨涵(1993- ),女,江苏盐城人,南通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雕塑空间艺术
巨型雕塑
空间是什么?
我的破烂雕塑
创享空间
写实雕塑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