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设,王章明,顾耀东
LI Jian-she1,WANG Zhang-ming2,GU Yao-dong1
中国游泳“浙江现象”及形成机制探究
李建设1,王章明2,顾耀东1
LI Jian-she1,WANG Zhang-ming2,GU Yao-dong1
近几年,中国游泳正在崛起。孙扬、叶诗文、傅园慧、徐嘉余、汪顺等浙籍运动员的名字,成为中国游泳崛起的符号象征。浙江游泳的成功奥秘,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引起了极大关注,新华社也刊文(“钱塘何以出蛟龙——泳坛浙军现象解析”[13]、“泳池再现浙江现象——浙江游泳缘何常青?”[2]、“中国泳军里约大放异彩——浙江大地遍植游泳基因”[7])讨论了这一现象。
浙江游泳缘何在中国游泳处于最低潮时率先崛起?在崛起后又缘何人才辈出并长盛不衰?偶然中蕴含着必然。探寻浙江游泳人才培养的成功之道,尤其是高水平游泳运动员的成长成才之道,进而深度探究中国游泳“浙江现象”的形成机制,总结提炼经过实践检验的浙江样本,为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提供可借鉴乃至可复制的经验和理路[11],是本研究的缘起与意义所在。
严蓓在《我国青少年业余游泳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14]中的调查结果提示,我国长期依靠业余体校、游泳学校(体校)和体工队三级训练网培养游泳运动员的模式已经影响到了后备人才培养。建议广泛吸引社会资本举办游泳俱乐部,充分利用假期进行强化训练,以培养更多游泳后备人才。浦义俊[9]提出,我国基层体校由于办学模式过于单一,“学训”矛盾突出、教练员水平落后及后备人才萎缩等问题已经凸显。吴重涵12]研究发现,家庭资本及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成才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家长与学校交流合作的正向作用尤其显著。国家体育总局后备人才训练管理中心调研组赴法国考察后,在《借鉴经验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建设》[3]中提出,必须树立文化素质与竞技能力并重的人才培养理念,必须建立适合我国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必须缩短训练时间,提高训练效率以确保文化学习。
田麦久等[10]对我国现阶段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和潜优势项目的现状进行分析后指出,尽管北京奥运会取得了金牌绝对数第一的突破,但我国竞技体育基础大项存在的问题仍然没有出现明显改观,运动训练是导致其整体长期落后的主要原因。德国著名运动训练学专家Hohmann将训练学理论分为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规律”和尚未证明的“经验”[17],运动训练作为可控制的教学过程,训练理论的发展就是一个“经验”不断被提升为“规律”的过程,青少年训练尤其如此。Olbrecht是一直活跃在欧洲泳坛的著名科研教练,其《赢的科学》[20]至今仍然是指导游泳训练最权威的著作之一,其重要观点是:协调能力是专项技术形成的基础,协调和技术的训练须早于身体素质的发展,青少年阶段是运动技术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该训练阶段不仅要注意技术掌握的程度,而且要注意技术形成的途径,两者都对运动能力的发展构成重要影响。
Jowett等[19]通过长期、系列的“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的个案研究,探究了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情感、认知和行为关系,提出两者在目标、价值观和信念等方面的观点交换及良好沟通是促进竞技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两者的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将严重影响心理状态、运动能力乃至运动生涯。Howells等[18]结合游泳运动员个人成长规律,从心理学角度对美国娜塔莉.考芙琳(Natalie Coughlin)、迈克尔•菲尔普斯(Michael Phelps)、达拉•托雷斯(Dara Torres)及阿曼达•比尔德(Amanda Beard)和澳大利亚伊恩•索普(Ian Thorpe)等奥运冠军游泳运动员的职业生涯进行了分析,提出教练员的作用在于必须把握运动员在训练及竞赛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境、指导帮助他们如何应对这些困境并重新恢复最佳竞技状态。
胡小明在《从“体教结合”到“分享运动”——探索竞技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新路径》[10]中提出,体校为我国竞技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仍然是输送优秀竞技后备人才的主渠道,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培养运动精英的传统模式已经遭遇严重的生存危机,特别是体育部门数十年精心构建的基层业余训练网络面临必须的改革,而构建学校体育与业余训练“学训结合”的创新模式将是必然选择。黄永森等[6]提出,发达国家没有脱离正规教育的“少体校”,其培养竞技运动后备人才的主渠道是普通学校,遍及城乡的体育俱乐部作为社会自组织力量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级各类学校和体育俱乐部担当了竞技教育的主要角色,在为青少年提供更多业余训练机会的同时,让具有运动天赋者脱颖而出,发掘和培养高水平竞技后备人才。
梳理相关文献:支撑我国竞技体育半个多世纪的“三级训练网”已受到极大冲击,培养运动精英的传统模式已遭遇生存与发展危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各级“少体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竞技体育发达国家没有脱离正规教育的少体校,培养竞技运动后备人才的主渠道是普通学校及社会力量举办的体育俱乐部。如何基于我国现行教育和体育体制,发挥各级各类“少体校”运动场馆尤其是教练师资等优势,探索适合学段儿童青少年的“学训模式”,既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方式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
2.1 研究思路
中国游泳看浙江,从表面上看,是浙江游泳明星云集,新人辈出;从本质上看,则是浙江游泳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诸多创新及制度成长。本研究从社会学、体育学和管理学的多学科维度,以竞技游泳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制度安排与机制创新为切入点,以“浙江现象”及其形成机制为研究主线,透过“浙江现象”的表象,通过归纳与加工、推理与提炼,探索浙江游泳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和成功之道。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基于社会学的理论解读高水平运动员的人才源流问题,通过体育学的视角研究高水平运动员的科学训练问题,运用管理学的原理重构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机制问题。本研究确定的基本原则是:客观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前者注重考察材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后者注重研究推论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具体的操作规范是:围绕主题作深入调研;带着问题作寻根分析,力求发现规律;带着假设作理论判断,力求要素提炼。
2.2 研究方法
典型调查法:典型调查的特点是个案的代表性和调查的深入性,采用蹲点考察、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资料。根据研究设计,本研究一是选定代表浙江乃至全国儿童青少年业余游泳训练最高水平的杭州“三足鼎立”游泳俱乐部为典型个案;二是设计调查方案深入选定的调查单位进行蹲点调查,采用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取得第一手资料;三是走访国家和浙江省游泳训练教学单位以及俱乐部进行专题调研,重点调研浙江竞技游泳人才培养的摇篮——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四是组织浙江省内游泳界训练、科研、教学及管理专家进行专题论证,并与浙籍奥运游泳冠军的主管教练、启蒙教练及家长面对面沟通,着重探讨“浙江现象”的核心内容、形成原因及形成机制;最后是分析整理资料,通过归纳、分析、提炼、推论提升为理性认识。典型调查共访谈基层游泳教练及管理人员30余人,专业游泳队一二线教练员20余人、科研及管理人员30余人,问卷调查业余游泳训练的学生及家长300余人、专业游泳运动员90余人。
规范研究法:规范研究的特点是强调内在逻辑和价值判定,其目的是认识客观事实与规律,并为政府提供“应该是怎样”的判断。根据研究目的确定逻辑顺序,一是全面收集浙江省教育与体育行政部门促进游泳发展的相关政策及省(市)两级游泳俱乐部和教育训练单位的实施办法和典型措施;二是根据研究主题走访省(市)两级游泳教学训练单位和青少年游泳俱乐部,收集有关鼓励和支持发展青少年游泳的具体政策、办法和措施;三是分析、整理和提炼浙江游泳从幼儿抓起的一系列制度设计,并根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育规律和运动训练规律,分析研究这些政策与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与科学性。最终是对优秀运动员人才培养核心要素间的内在关系进行因果分析和逻辑推演,提炼出浙江游泳在“后备人才、优秀人才和拔尖人才”三个层次上的九大举措,试图揭示中国游泳“浙江现象”及形成机制的必然规律。
3.1 后备人才培养
任何体育运动项目,后备人才的源流不断取决于是否有庞大的青少年群体,像游泳这样的竞技体育基础大项尤其如此,这也是任何运动项目做大做强的共性规律。由于儿童青少年正处于学校学习阶段,在我国现行中小学教育体制,尤其是升学考试制度下,学校体育还难以承担竞技运动后备人才的培养任务,这也是我国竞技体育长期依赖“体校-体工队-国家队”三级训练网的根本原因。唯有在中小学形成推崇运动的文化氛围及价值认同,进而使运动成为中小学生及家长广为接受的学习生活方式,才可能造就源流不断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浙江在游泳后备人才培养上的重要创新是:
3.1.1 出台“人人会游泳”政策
浙江省教育厅、体育局早在2003年就联合颁布了1号文件《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大力开展游泳活动》[4],文件要求浙江省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人人学会游泳,各市(县、区)随之纷纷出台属地教育和体育行政部门的联合通知,要求学生人人学会游泳,并制定了相应的升学考核标准。浙江省教育和体育行政部门出台人人会游泳的政策,主要缘由并非是为了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更多考虑的是浙江地处江南水乡,江河湖海密布,雨季洪水多发,学生溺水事件时有发生,人人会游泳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户外生存技能和溺水自救能力。但该政策的出台,却在无意间促进了浙江省儿童青少年游泳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因为“游泳”成为了浙江省中小学生升学考试的必考科目,从而促进了校内游泳课教学的普及和校外业余游泳培训的发展,既促进了学校游泳场馆的改造、提升和建设,又促进了民间举办的游泳俱乐部的培训市场和各级业余体校举办的游泳俱乐部的繁荣发展。调研中基层游泳教练普遍认为,浙江省中小学生“人人会游泳”的创新举措,极大地促成了中小学生人人会游泳且人人爱游泳的运动氛围,游泳也随之成为了浙江省中小学生最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这是任何竞技项目做大做强的“根”。
3.1.2 “走训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浙江省(市)两级教育行政部门“人人会游泳”政策的出台,游泳迅速成为了浙江省各级各类中小学的体育必修课。一批以儿童青少年游泳培训为主的游泳俱乐部便应运而生,其中,各级青少年业余体校则充分利用其优秀的师资及良好的场馆,推出了旨在发现和培养人才的青少年游泳俱乐部,因其选拔严格、训练系统、名师指导及参加比赛,吸引了大批有天赋、有梦想的儿童青少年开始接受系统的业余游泳训练。各级业余体校区别于普通中小学,其兼具选拔与培养优秀竞技体育人才的任务,因此,体校设置的游泳俱乐部特别关注的是各年龄段儿童的选才标准及业余训练大纲,并承担所在市参加省运会及向专业队和高校输送优秀运动员的任务。体校设置的游泳俱乐部普遍采用“走训制”的“家校合作”培养模式,即家长与体校签订协议,文化学习在原校,以保证学习的正规性,业余训练在体校,以保证训练的系统性,在儿童成长的全过程,家长和体校全程参与。走训制的家校合作培养模式首先在杭州市试行,现已辐射至温州、宁波、台州、绍兴等地。在儿童青少年游泳业余训练发展最好的杭州市,更是形成了杭州市体育局属下陈经纶、天水和大关游泳俱乐部“三足鼎立”的良性竞争。国内游泳界公认,浙江是青少年游泳普及最好的省,也是游泳业余训练大纲执行最好的省。调研中基层教练员和家长普遍赞同“家校合作”的“走训制”模式,认为这是符合国情且符合学段儿童青少年“学习为主业+游泳为爱好”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并且有利于青少年成长过程的多元化选择与发展。
3.1.3 制度化的儿童青少年赛事安排
“迎春杯”是浙江省的传统游泳赛事[2],创办于1980年,年年举办且不断创新。该项赛事代表了浙江省儿童青少年竞技游泳的最高水平,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运动员苗子,为浙江游泳的今日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每年的“迎春杯”都会出现让人眼前一亮的“惊喜”,浙江游泳的代表性人物吴鹏、罗雪娟、杨雨、孙杨、叶诗文、傅园慧、徐嘉余、汪顺等,都是通过这项赛事崭露头角的。
“迎春杯”游泳赛与其他少年儿童赛事相比,其创新点:第一,细分了各参赛组别的年龄及相应的成绩标准,设10岁及以下、11岁、12岁、13岁、14岁及15~18岁等组别;第二,14岁及以下年龄组别的儿童少年必须参加身体形态测试,凡身高达到国家游泳训练《大纲》良好以上标准和臂展超过身高标准者,将给予加分;第三,鼓励选手参加个人全能、200 m混合泳和400 m(800 m)长距离自由泳,成绩达到分年龄组别达标成绩标准6级及以上者,给予参赛单位团体加分及所带教练选材补贴;第四,所有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运动员在参赛期间,必须参加规定的文化课测试,小学阶段运动员测试语文和数学,初中阶段运动员测试语文、数学和英语。浙江省的“迎春杯”游泳赛事被公认为是最成功的儿童青少年赛事,其最具创新的地方是科学设置比赛项目,打破了唯成绩论的选拔惯例,避免拔苗助长,有利于选拔可造之才。
3.2 优秀人才培养
学校是各类人才培养的摇篮,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也不无二致。在浙江,社会力量举办的游泳培训众多,主要对象就是青少年儿童,主要方式是假期培训,主要目的是达标考试和生存技能。各级体校举办的游泳俱乐部则吸引着越来越多有兴趣、有天赋和有梦想的少年儿童,主要方式则是常年不懈的、重在夯实基础的系统业余训练,主要目的则是向专业队输送优秀苗子。浙江省每年举办规模浩大的全省少年儿童游泳分站赛及迎春杯,为浙江竞技游泳奠定了庞大的金字塔底座并输送了一批批优秀苗子,如何将这些优秀苗子培养成为优秀运动员,浙江的成功举措是:
3.2.1 “训科医”训为龙头的团队合作机制
运动训练早期专门化必然涉及受训者在其运动能力获得训练性增长的同时,伴随着其运动能力的生理性增长,儿童青少年运动能力训练性增长与生理性增长之间的关系是运动训练科学化的重要命题,从理论上讲,训练性增长不应超前生理性增长,否则,不但拔苗助长且极易导致运动伤害。由于青少年正处身体、生理和心理发育发展的关键期,许多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多在青少年阶段,因此,青少年阶段的运动训练科学化显得尤其重要。浙江是国内最早从体制上解决优秀运动员院校化培养的省份[8],优秀青少年体育尖子输送进省队后就进入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学院集中了浙江省体育系统内训练、科研和医务全部优质资源,从而可以借助体制机制优势,为所有优秀运动队提供最好的“训科医”以训为龙头的团队合作保障,以保证运动训练过程的科研跟踪、监督、诊断和评估,从而最大可能地预防和减少运动伤病以及发生伤病后最及时的治疗和康复[16],这可能是浙江竞技游泳优秀人才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长期以来,缺少研究甚至没有引起足够注意。在我国,竞技体育体制决定了教练员对运动员是单项选择,且教练员与运动员长达数年乃至十数年训练过程中形成的特殊师徒关系,其交互影响可能远超父母与子女关系,因此,“教练员-运动员关系”显得十分重要。国外研究表明,优秀运动员与教练员在训练计划与目标,乃至人生信念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观点交换及良好沟通,对运动能力、心理状态乃至运动生涯都将产生重要影响[4]。当教练员与运动员的关系出现问题时,国外基本都是自行解决,两者之间是相对简单的聘用关系。而在我国则通常是组织出面,通常会涉及道德伦理高度和规章制度问题,浙江游泳标志性人物孙杨与教练朱志根之间的矛盾,现象上看是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上的问题,本质上则是两代人在人生价值与发展目标上的分歧,前者相对容易协调,后者很难达成共识。浙江省在运动员的教育管理上“没有特殊运动员,只有优秀运动员”,运动员与教练员发生矛盾后的处理方式上是开明的,但这已经是摆在当下竞技体育教育者和管理者面前回避不了的重大课题。
3.2.3 明星运动员与拔尖教练员培养工程
明星运动员对于一个项目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引领和示范效应,浙江游泳正是培养出了吴鹏、杨雨、罗雪娟、孙杨、叶诗文、徐嘉余、汪顺、傅园慧等一个又一个明星运动员,又一步步推动了儿童青少年游泳的良性发展。明星运动员与拔尖教练员是相伴相生的,浙江游泳之所以强大,很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从基层体校起就拥有一大批拔尖教练员,仅杭州陈经纶体校就有三位国家级游泳教练,这在全国基层体校是极其少见的,正是因为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基础训练有扎实的“厚度”,才造就了后期专业训练的“高度”。因此,培养明星运动员和培养拔尖教练员在浙江具有同样重要的战略地位,浙江省在2010年就出台了“明星运动员与拔尖教练员培养工程”,并作为规划写进了省长课题“浙江竞技体育发展双八战略”和省体育局竞技体育发展“十二五”规划[15]。从而促成了浙江游泳成规模的“走出去”进行海外训练,浙江游泳的海外训练不是简单的异地训练,而是真正聘请世界优秀教练担纲,从而实现训练观念和理念上的再学习,“走出去”战略不仅使运动员直接接受国外名教练的先进训练,而且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本土的年轻教练员,这是浙江游泳长盛不衰的重要经验。
3.3 拔尖人才培养
当今竞技游泳强国当属美国和澳大利亚,比较美、澳两国优秀游泳运动员的成长道路,不难发现其相同的规律:热爱游泳的儿童青少年从小就开始边上学边游泳,通常是在普通学校完成文化学习,在游泳俱乐部进行业余训练,进入大学阶段,则通常在完成大学学业的同时,在职业游泳俱乐部进行专业的系统训练。浙江在游泳拔尖人才培养上的体制创新是:
3.3.1 “院校化一条龙”的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生在读研读博期间不读书不肯下苦功夫钻研学术,往往表现为学术功底浅薄,撰写论文很吃劲,很困难,于是在发表学术论文或撰写硕博论文表现为抄袭现象比较严重;或者东拼西凑,“剪刀加浆糊”,应付了事;或者有的直接搬用他人的学术成果据为己有;有的引用他人的学术成果不标明出处、来源等。
浙江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启动于2006年,其标志就是省体育局举办全日制学历教育的高职院校。采用“院校模式”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和优秀运动员人才,主旨就是在运动员成长的全过程接受系统的学历教育[8]。这种“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是对传统“体校→体工队”模式的简单否定,而是在传承传统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的再完善,传承的是符合运动训练规律的“集中训练”,完善的是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运动员人才的“教体融合”。浙江竞技体育人才院校化培养模式的改革,不仅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型,也是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型,既满足了青少年运动训练的要求,也满足了其文化教育教学的要求,并符合青少年身心发育发展规律、竞技运动学习认知规律和竞技体育训练竞赛规律。
运动员的成长成才过程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培养过程,选择院校化模式培养竞技体育人才,就是确立了训练过程就是教育过程的理念[1],通过“教练员身份教师化”和“运动员身份学生化”的转型,使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和教练员的继续教育成为了一种自觉,“训练课”成为了“教学课”,“训练过程”成为了“教育过程”。浙江竞技游泳人才培养方式,与美、澳两国的做法基本相同,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走训制”跟美、澳相同,不同的是高职及以上层次的运动员学生,文化教育采用传统教学、送教上门与远程教学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运动训练采用的是集中方式。
3.3.2 “三位一体”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
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院校化,体现在体制机制上,浙江探索建立了“竞技体育系-项目管理中心-协会秘书处三位一体”的院校化管理体制[17]。如果说“一条龙”解决的是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方式问题,则“三位一体”解决的是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问题。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省体育局下属的行业院校,独有的行业资源优势和办学使命,决定了学院必定把培养竞技体育精英人才作为学院存在和发展的立身之本,培养竞技体育一流人才的办学定位,决定了学院的办学方向和办学特色。
“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既体现了竞技体育“举省”体制的传统优势,又兼容了全日制文化教育和业余训练竞赛的自然结合,是比较适合我国竞技体育和业余体育的管理体制。游泳协会负责组织举办每年度的儿童青少年“迎春杯”游泳大赛,游泳运动管理中心负责全省儿童青少年游泳业余运动员的注册及等级评定,竞技体育系负责进入省级专业队培养的青少年游泳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及管理工作。此外,“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理顺并实现了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与市(县)少体校的直接对接,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高水平教练与市(县)体校业余训练教练实现了直接交流,体现了机构集约、运作高效、管理有序、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管理优势。浙江游泳的这种制度安排,是竞技游泳后备人才远流不断、尖子人才长盛不衰和拔尖人才不断涌现的充要条件。
3.3.3 “走出去”的托管训练模式
浙江游泳成规模的“走出去战略”始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2],首先是以孙杨为重点的朱志根组去澳大利亚集训。与以往“外训”不同的是,外教科特瑞尔.丹尼斯(Denis Cotterell)全权负责训练计划的制定及训练过程的执行。丹尼斯作为世界著名的游泳教练,取得过极为辉煌的成就,培养出了称霸1500 m自由泳项目长达10年的奥运冠军、前世界纪录保持者澳大利亚运动员格兰特•哈吉特。然而,打破哈吉特纪录的正是丹尼斯亲自指导的中国运动员孙杨。伦敦奥运会后,浙江游泳规模化赴澳“留学”已成建制,叶诗文、徐嘉余、汪顺、傅园慧等一大批浙江优秀游泳运动员在得到丹尼斯及其教练团队的悉心指导后,都取得了突破,丹尼斯不仅培养了一大批拔尖人才,还给中方教练带来了新的执教理念。
浙江游泳“走出去”战略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每批次海外训练都配备强大的科研医疗保障团队,队医、生物力学和生理生化专职科研人员是团队的标配,他们负责运动员的日常训练数据、身体机能动态数据和生物力学技术数据,并将分析报告及时与外教沟通,重大问题还需及时召集团队成员集体分析,甚至邀请全国知名专家进行会诊攻关。
透过现象探寻本质,偶然中蕴含着必然,浙江游泳提供的浙江样本,为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借鉴乃至可复制的经验和理路。
1.中国游泳“浙江现象”的形成,是浙江省从儿童青少年业余训练到专业队专业训练一系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且不断创新的制度设计、体制构建与运行机制,经过十数年乃至数十年的不断优化和完善而取得的必然成果。
2.浙江游泳最接地气的政策是2003年教育和体育两厅局推出的中小学生“人人会游泳”和1980年延续至今的一年一度的“迎春杯”幼儿及青少年游泳大赛。政策与赛制的创新,催生了一批高水平游泳俱乐部,有能力源源不断的培训儿童青少年游泳爱好者,并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有天赋有梦想的优秀苗子。
3.浙江游泳一枝独秀的顶层机制设计是竞技人才培养的院校化改革,能借全省之人、财、物等资源优势,形成了运动苗子、运动新星、运动明星全学段“教体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形成了“训科医”合作团队,实现了运动人才培养的集约化与运动训练的科学化。
4.浙江游泳“走出去战略”不仅培养了一大批拔尖游泳人才,而且造就了一批高水平的年轻教练,更为重要的是国外优秀教练的训练理念、执教方法、执教风格乃至对运动员的管理方式,对拔尖运动员、高水平教练员与科医团队都带来了质的影响。
5.诚然,每一运动项目都有着不同的发展道路,本研究的类推价值在于,如何使运动成为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如何吸引民间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如何体现体制机制的简洁与高效,如何让运动员与教练员分层与流动,如何共享教育、医疗与体育的交叉资源。
[1] 陈小平.重塑我国训练理论的生物学基础[J].体育科学,2010,30(11):17-23.
[2] 方列.钱塘何以出蛟龙——泳坛“浙军”现象解析[EB/OL].(2012-10-24).http://news.xinhuanet.com/sports/2012-10/24/ c_123865979_2.htm.
[3] 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训练管理中心.借鉴经验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建设[J].青少年体育,2013,(5):1-4.
[4] 关于在学校大力开展游泳活动的通知(浙教体〔2003〕1号)[Z].杭州,浙江省教育厅、体育局,2003.
[5] 胡小明.从“体教结合”到“分享运动”——探索竞技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新路径[J].体育科学,2011,31(6):5-9.
[6] 黄永森,王锐,李凌.发达国家青少年体育的组织管理[R].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司调研报告,2010.
[7] 金娅倩.中国泳军里约大放异彩浙江大地遍植游泳“基因”[EB/OL].(2016-08-10).http://news.xinhuanet.com/ zjnews/20160810/3361527_c_html..
[8] 李建设.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与管理体制转型的“浙江实践”探索[J].体育科学,2012,32(6):3-13.
[9] 浦义俊,刘昌亚.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对竞技体育“地方现象”的理性思考——以奥运冠军“南通现象”为例[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3,30(3):263-266.
[10] 田麦久,石岩,黄竹杭,等.论我国2008年奥运会潜优势项目的确定与超常规发展策略[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2):1585-1592.
[11] 吴书光,周欣,王莹.全运游泳综述:浙江“一家独大” 模式难以复制?[EB/OL].(2013-09-12).http://news.xinhuanet.com/ sports/2013-09/12/c_125374309.htm.
[12] 吴重涵.家长参与的力量——家庭资本、家园校合作与儿童成长[J].教育学术月刊,2014,(3):15-27.
[13] 夏亮.泳池再现“浙江现象”浙江游泳缘何长青?[EB/OL].(2013-04-07).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3-04/07/ c_115287085.htm.
[14] 严蓓.我国青少年业余游泳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6):60-63.
[15] 浙江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Z].浙江省体育局,2011.
[16] 张跃,李建设,杨红春.孙杨备战伦敦奥运会转身技术改进与优化的生物力学分析[J].体育科学,2013,33(9):85-90.
[17] HOFMANN A,LAMES M,LETZELTER M. Einführung in Die Trainingswissenschaft [M],Wiebelshausen:Limpert,2002.
[18] HOWELLS K,FLETCHER D. Sink or swim:Adversity- and growth-related experiences in Olympic swimming champions [J]. Psychol Sport Exe,2015,16:37-48.
[19] JOWETT S,COCKERILL I M. Olympic Medalists’ perspective of the athlete-coach relationship [J].Psychol Sport Exe,2003,4(4):313-331.
[20] OLBRECHT J. The Science of Winning:Planning,Periodizing and Optimizing Swim Training [M].Belgium:Kersenbomenlaan,2000.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Zhejiang Phenomenon in the Sports of Swimming in China
何为竞技体育的核心竞争力?研究表明:一是需全社会形成推崇运动的文化氛围,并成为儿童青少年的积极生活方式;二是有源流不断的运动后备人才、长盛不衰的优势项目和不断涌现的运动明星;三是有系统、科学、合理的赛制安排与符合各学段儿童青少年教育教学及身心发展规律的训练方式;四是有一批慧眼识英才的高水平基层教练员及其不急于求成的、重在夯实基础的奠基训练;五是有一支具有良好专业背景的“训科医”保障团队并善于“走出去”接受名帅托管训练模式。中国游泳“浙江现象”的出现,就是以上核心要素经过数十年的优化、创新和完善所结下的硕果,也是形成“中国游泳看浙江”的机制所在。
游泳;浙江现象;形成机制;中国
What is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athletic sports? This study concluded following fi ndings. Firstly,it requires a cultural atmosphere in the whole society which contributes to sports and formation of positive life style among the children and youths. Secondly,a large number of successive reserved talents,prominent sports events and rising athlete stars. Thirdly,a systematical,scientif i c and reasonable arrangement of competition system and training schemes,which are appropriate for adolescent’s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Fourthly,a group of sensible and wise root-leveled trainers who are not eager to success and focus on basic qualif i cation training. Lastly,a group of advanced physical therapists work as back up and the training mode from established guiders with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After optimizing,innovating and improving above major factors for decades,the Zhejiang phenomenon in the sports of swimming in China emerges,also known as the mechanism of China swimming from Zhejiang.
swimming;Zhejiang phenomenon;formation mechanism;China
G80-05
A
1000-677X(2017)06-0035-06
10. 16469/j. css. 201706003
2016-12-20;
2017-05-2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6BTY085);浙江省社科规划“之江青年课题”(16ZJQN021YB)。
李建设,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竞技体育学, Email:lijianshe@nbu.edu.cn;王章明,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社会学;顾耀东,男,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人体科学。
1.宁波大学 大健康研究院,浙江 宁波 315211;2.浙江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1. Ningbo University,Ningbo 315211,China;2.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321004,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