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欣[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10]
文化身份的嬗变——艾丽丝·门罗的小说《乞女》对格林童话的改写
⊙陈 欣[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10]
艾丽丝·门罗的小说《乞女》讲述了小镇普通女子罗斯几经艰难抉择后和富家子弟帕特里克结婚,却又放弃婚姻最终实现个人梦想的故事。本文论证了罗斯从“奖学金女孩”到“乞女”再到中产阶级女性的文化身份嬗变,揭示出当代女性面临的身份困境和认同焦虑。
《乞女》 文化身份 嬗变 困境
艾丽丝·门罗是加拿大著名的短篇小说家,被誉为当代契诃夫。她曾两次获得加拿大吉勒文学奖,三次获得加拿大总督文学奖,并于20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为典型的女性文学作家,门罗书写加拿大安大略地区普通女性的生活,还原她们的生活点滴,展现女性的困惑与得失。《乞女》是门罗的早期作品,创作于1977年,是门罗和第一任丈夫真实生活经历的投射。小说的女主人公罗斯出身贫寒,通过努力学习,获得奖学金而进入大学学习。课余时间在图书馆兼职时,她阴差阳错地认识了富家子弟帕特里克。帕特里克爱上了聪明、美丽的罗斯。在经历一系列波折之后,他们进入了婚姻的殿堂。然而,小说的结局并没有落入“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生活在一起”的窠臼。出乎意料的是,罗斯离开了帕特里克,并成为一名小有名气的电视节目主持人。
乍一看,《乞女》的故事情节和格林童话中的灰姑娘颇有相似之处。丧母、柔顺的穷家女罗斯因美貌、善良、聪慧受到了“王子”帕特里克的怜爱并最终结婚,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但是,门罗并没有让故事在此结束,而是采取了颠覆的策略,解构了传统的灰姑娘模式。罗斯经历了从“奖学金女孩”到“乞女”再到中产阶级女性的文化身份嬗变,最终成为一名独立、自主的新女性,完成了女性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救赎。
文化研究创始人之一理查德·霍加特曾在《识字的用途》一书中提出过“奖学金男孩”的概念。以自身作为思考和研究的对象,霍加特生动地刻画了这一群体的形象。他认为,“奖学金男孩是被连根拔起的一代,充满着无限的焦虑和忧伤”。这一群体是非常矛盾的,他们对工人阶级文化既留恋又排斥,对高雅文化既向往又疏离。门罗则依据霍加特的观点,提出了“奖学金女孩”的说法。女主人公罗斯则是典型的奖学金女孩,来自小镇,出身于工人阶级,尽管她自己之前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阶级属性。“来亨肖博士家之前,罗斯从未听说过工人阶级这词儿。她把这名称带回了家。‘咱这儿将是镇上最迟安装下水道的地方了。’弗洛说。‘当然,’罗斯漫不经心地回答,‘这是镇上工人阶级住的地方。’‘工人阶级?’弗洛不解,‘有这帮人住在这一带的话当然会这样喽!’”
作为“奖学金女孩”的罗斯生活非常拮据。“她只有用于学费的奖学金,县里奖给她的钱也只够买几本书,还有就是她赖以生活的三百元助学金。这些就是她的全部。”对于生活,罗斯必须精打细算,她没有选择和任性的资本。“你的房费是多少?餐厅的热食多少钱一份?罗斯向她打听着,头脑里满是紧张的盘算。”有时,为了购置服饰、鞋子等大部分女孩子热衷的东西,罗斯还曾卖过血。
不过,在他人看来,罗斯是幸运的,因为她得到了亨肖博士的青睐,搬进了她的家。亨肖博士类似于灰姑娘故事中的引路人仙女,门罗则以别样的叙述解构了这一人物形象。亨肖博士是一位七十多岁的退休英文教授,她特意挑选家境贫寒、聪明又漂亮的女孩与她同住,以便施加影响。在亨肖博士看来,“奖学金女孩”就应该专注学习,别无他想。事实上,罗斯自己也明白,“只有学习才是唯一一件她知道该怎么做的事情”。“有时,亨肖博士会说:‘嗯,你是个得了奖学金的聪明孩子,你不会对那事感兴趣的。’通常她指的是大学里的一些事情:动员大会、足球比赛、舞会。她这样说,一般情况下是对的。罗斯对那些事情是不感兴趣,但她不愿意承认。”因此,作为“奖学金女孩”,罗斯的大学生活是单调、乏味,缺少情趣的。
由于亨肖博士认识图书馆馆长,罗斯便得以每周六下午在图书馆兼职工作。因此机缘巧合,她和富家公子帕特里克得以相识。“帕特里克是个二十四岁的研究生,正计划着将来成为一名历史学教授。”帕特里克出身于上层社会,他的家族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有一系列连锁的百货商店,非常富有。帕特里克疯狂地爱上了罗斯,罗斯对于他的爱,无法拒绝。“她不能拒绝帕特里克。她不能这样做的原因不是为了金钱,而是因为她不可能对他所付出的爱熟视无睹。她觉得她在为他难过,她必须帮助他。”另一方面,罗斯在亨肖博士家的寄居生活也并不愉悦,一则饮食不习惯,二则亨肖博士总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来主导她的生活。“有时,坐在餐厅里……她有一种沮丧的感觉。首先,食物从来就不够她吃饱。她喜欢去买油炸圈饼和巧克力条,买回来后藏在她的房间里……亨肖博士在指导着一场谈话。她谈到了政治,谈到了作家……她说罗斯必须读他们的作品。罗斯必须读这个作家的,罗斯必须读那个作家的,但罗斯闷闷不乐,谁的也不想读。”因此,在罗斯眼里,帕特里克的爱既是生活的一味调剂品,亦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
罗斯和帕特里克相爱了,但他们的关系似乎从一开始就暗藏危机。在亨肖博士看来,“恐怕他是追错人了”。“帕特里克本人,虽然仰慕她,但确实有些若隐若现地承认她是幸运的。”“他还对她抱有很高的希望——她的口音可以改变。她的朋友可以更换,她的粗俗可以除去。”他俩并没有意识到,阶级和文化的差异是两道巨大的鸿沟,阻碍着他们的爱情。罗斯去拜访了帕特里克家。她再次卖血,才买了一件稍显像样的衣服。“这衣服穿在身上显得凌乱不堪,小镇女孩的穿衣风格毕露无遗。”更让人沮丧的是,罗斯与帕特里克的母亲以及妹妹们毫无共同语言。对于帕特里克妹妹们热爱的各项运动,譬如骑马、帆船、网球、高尔夫球等等,罗斯都毫无兴趣。一切都让罗斯感觉力不从心并且精疲力竭。而帕特里克去罗斯家的拜访则是另外一场灾难。尽管罗斯的后母弗洛费尽心思准备饭菜,“但帕特里克讨厌质地粗糙的食物,他连假装吃一口的心思都没有”。罗斯自己也颇觉尴尬,“试着用帕特里克的眼睛来看他们,用帕特里克的耳朵来听他们说话,罗斯也不得不感到震惊”。
接下来,通过帕特里克的话语,罗斯重新认识了他眼中的自己。“‘你很可爱,就像那个乞女。’‘谁?’‘《国王科菲多亚与乞女》。你知道,就是那幅画。’”罗斯特意去找到那幅画,仔细研究了一番。“这乞女看上去温顺而性感,胆怯地露着白皙的双足,胆怯地服从、无助、感恩……”事实上,帕特里克需要一位“乞女”,因为他的“骑士”身份需要建立在“乞女”身份的基础之上。“显然,他只是希望在一个属于骑士和女士的世界里生活。有愤慨,也有奉献。”帕特里克是幸运的,他找到了罗斯,并把她变成了“乞女”,实现了自己的“骑士”梦想;帕特里克也是不幸的,因为他和罗斯之间的鸿沟难以逾越。
成为“乞女”后的罗斯曾和帕特里克分手,不过之后二人又和好如初并组建了家庭。帕特里克放弃了成为历史学家的梦想,在父亲的一家百货商店谋求了一个职位。不过令人遗憾的是,“王子和公主”并未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她曾经用自己的头猛撞床杆;她曾把一个卤汁碟砸向餐厅的窗户……有时,是她攻击他,但有时他也打她”。他们也曾出去度假或是采用别的方法来经营婚姻,但都收效甚微。生活的琐碎一点点地磨灭了他们的爱情,不过最重要的原因是二人的巨大差异和有意无意之中呈现出来的虚假自我。“他们各自都披着一层看上去相同而实际上不同的外衣,好像突然出现了一个洋溢着友好和天真的罗斯和帕特里克,这种形象在他们平时的那个自我中很难让人见着。”
帕特里克并非一个典型的绅士。他自负、大男子主义、神经质,还有些娘娘腔。罗斯尽量劝慰自己,试图从陌生人的角度来欣赏帕特里克。“他举止得体;他没有欺骗她……”而帕特里克虽说爱着罗斯的美丽、可爱、顺从、感恩,但他未必了解她的另一面。她有思想,有抱负,并不甘心只当“屋子里的天使”。“她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想到了妻子、恋人这种温馨甜蜜的词。这些词怎么会用在她身上?那将是个奇迹,也会是个错误。对此,她既梦想又排斥。”“她想在公众场合表演。她想出名,被人艳羡,她身材苗条,头脑聪明。”于是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罗斯在找到工作、能挣钱养活自己的时候,毅然离开了帕特里克。事实上,多年以前,罗斯就想这样做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生活的话,她说,只有中产阶级才有选择的权利,要是当时她能买得起一张去多伦多的火车票,她的人生可能就会彻底改变了。”故事的结局是:勇敢的罗斯放弃了家庭,并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一名中产阶级女性,罗斯放弃了对家庭和丈夫的依附,实现了经济和思想上的双重独立。
门罗重新讲述了一个20世纪加拿大版灰姑娘的故事,彻底改写了婚姻救赎女性的神话。正如有学者所言,门罗的小说“用纪实性手法描述女主人公在生活和工作中同男权、宗教和传统进行抗争……生动地记述她们的自我意识过程,宣扬她们在坚定追求独立的经济地位和个人的自由与尊严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俗的勇气”。作为“第二性”的罗斯经历了从“奖学金女孩”到“乞女”再到中产阶级女性的文化身份嬗变,最终实现了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灰姑娘的故事不过是一个神话,它犹如水中花、镜中月,看起来美好,却难以实现。罗斯版的灰姑娘故事,是对男权社会权威话语权的有力反讽,同时也呼应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给广大女性以教育和启迪。
①Richard Hoggart.The UsesofLiteracy:Aspectsof Working-Class Lif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Publications and Entertainments.Chatto&Windus,1957:263.
② 〔加拿大〕艾丽丝·门罗:《乞女》,谭敏译,《译林》2011年第4期,第112页。(文中有关该作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③耿力平:《充满生命力的新兴文学——评〈加拿大英语文学史〉》,《外国文学》2010年第6期。
[1]段红玉.超越男权话语的女性叙事——论艾·门罗的女性成长小说《乞女》对灰姑娘模式的解构[J].东北大学学报,2014(1).
[2]Hoggart,Richard.The Uses of Literacy:Aspects of Working-Class Lif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Publications and Entertainments[M].London:Chatto&Windus,1957.
[3]周怡.艾丽丝·门罗:其人·其作·其思[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4.
[4]艾丽丝·门罗.乞女[J].谭敏译.译林,2011(4).
[5]耿力平.充满生命力的新兴文学——评《加拿大英语文学史》[J].外国文学,2010(6).
作 者:
陈 欣,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化研究与加拿大文学。编 辑:
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16SA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