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莲
[石家庄学院中文系, 石家庄 050035]
人类生存的荒诞性——谈姜文电影《鬼子来了》
⊙孙文莲
[石家庄学院中文系, 石家庄 050035]
艺术和审美代表着人类一种不断探索的精神,标志着对人类理想境界的永恒追求。电影艺术固然要通过人的耳目,愉悦身心,但要使观众获得真正的审美和艺术享受,就必须由视听超越出去,使之思考、领悟人类生存的终极意义。姜文的影片《鬼子来了》,虽以抗战为题材,却挖掘了人类生存的荒诞性主题,让人看过之后有透彻脊骨的警醒和反思。
颠覆 戏谑化 荒诞 无意义
一
剧情简介:抗日战争末期,在偏僻乡村挂甲台,村民马大三正和鱼儿在床上翻云覆雨,有人将分别装有日本鬼子花屋小三郎和汉奸翻译董汉臣的两个麻袋扔给他,用枪顶着他的脑门子要他好好看护,并声称不日来取。结果此人一去不返。马大三一边将二人当亲爹娘侍奉,一边同村里人商议计策,最后村民决定将二人处死以避免麻烦,但终因“天意”不了了之。巧舌如簧的董汉臣为自救,设法令挂甲台村民与花屋小三郎签署合约,称将花屋安全送到日方宪兵队后,村民可得到几大车粮食。马大三与众村民兴高采烈赶到宪兵队,将俘虏交给日方,日方却血腥地把整个村子化成了屠场。在这一灭顶之灾中,马大三因去鱼儿娘家接快要分娩的鱼儿而幸免于难。
抗战结束,国民党军队接管了日军俘虏,花屋所在部队也在其中。马大三手持利斧冲进日军俘虏营,鬼子死伤数人。而他最终被国民党士兵所擒,并以扰乱国际和平罪被判处死刑。执行死刑的正是那个与他们曾经“朝夕相处”的花屋小三郎。
影片取材于作家尤凤伟的小说《生存》,拍成电影后改动较大,将原著中描写“军民奋勇抵抗侵略”的主题搁置,注重提炼“农民愚昧”和“战争荒诞”的一面,笔锋直指国人弱点,将更多忧患意识注入影像化的故事中。该片虽为一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影片,但在立意取向、价值观念等方面与国产主旋律电影严重不合拍,因此虽然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夏威夷电影节Netpac奖、日本每日电影奖最佳外语片等多项国际荣誉,却仍被官方封杀。但必须承认,《鬼子来了》是反映“战争与人”主题的国产电影中最有突破性的一部作品。
二
其实,这部影片最大的特点在于“颠覆”。
首先,它颠覆了战争的严肃性。战争,尤其是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永远也抹不掉的记忆,是中国人永远也无法抚平的创伤,它是中国历史上极为严肃的历史事件。抗战高于一切,国家命运高于一切。传统抗战题材的影片,大都表现了民族命运、民族仇恨以及人们艰苦卓绝、浴血奋战的严肃主题。而在该片中,许多重大而严肃的事件都被儿戏一般对待:比如,对于日本俘虏花屋小三郎的处置问题,全村人都拒绝杀人,拒绝亲手杀死花屋小三郎,最后不得不用最原始的方法——抓豆子来决定执行花屋死刑的人;当村民们经过反复商榷、争论,最后决定处死花屋小三郎,可是,当马大三扛着两袋豆子请来家传第五代行刑手刘爷时,刘爷摆足了架势手起刀落,却没有伤到日本鬼子的一根毫毛。刘爷因此伤心欲绝:没有砍死花屋小三郎,证明自己杀人技术已生疏,这令自己“晚节不保”“一世英明毁于一旦”;四表姐夫赞美刘爷的杀人功夫是:“看刘爷使刀,如饮美酒……刀起头落,如轻风吹过,飘飘然不觉之中已入仙境。回望尘世,但见刘爷持刀而立,感激之情油然而生……落地之头,必回转九圈,面朝刘爷,眨眼三下,嘴角上翘,这便叫含笑九泉!”……这诸多的场景,令人不自觉暂时忘却战争的严酷和惨烈。
其次,它颠覆了战争中人民的崇高性。传统的抗日影片中的人民都有着机智、勇敢、视死如归的崇高品格,而在该影片中,挂甲台的村民善良却愚昧,狭隘又胆小怕事,不懂民族大义,缺乏民族正义精神。比如,老百姓有拉二胡唱小曲的这样唱道:“皇军来到咱家乡地,共建大东亚共荣圈……八百年前是一家,使的一样的方块字,咸菜酱汤一个味。有道是,打是喜欢骂是爱,八格牙路我不见怪,往后啊,米西米西皇军他给,皇军和咱亲密无间,相亲们往后不用受穷苦,约西约西,大大地约西笑开颜……”影片中,每当日本军队经过挂甲台时,就有欢快而激越的音乐——日本军歌响起,它激昂有力中带有霸道倾向,有一种青春期无法控制的疯狂和理想;日本军人给孩子们糖吃,孩子们也因此对日本军队翘首以待;对待被俘的日本鬼子——花屋小三郎,挂甲台人并没有仇恨,马大三和相好鱼儿更是把花屋视为上宾,神仙一样供奉着,给他“喂吃喂喝,端屎端尿”,挖空心思地满足他的一切要求。还有影片将近结尾处,挂甲台全体村民与日本鬼子一起狂欢畅饮一段,他们毫无警惕戒备之心,毫无是非亲仇观念,结果被兽性大发的日本鬼子血洗全村。
他们善良而愚昧,这一切场景,都和以往抗日题材的影片大相径庭。
一定的思想内容需要一定的艺术形式来传达。而艺术形式除了对思想内容具有表现和塑造的意义外,其自身也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还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一说,他指出,作品的各部分、各因素之间以独特的方式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着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
本影片以戏谑化的艺术手法,对传统抗战题材电影所表现出来的人民群众的崇高精神进行了消解与解构:暗夜里响起了急促的敲门声,马大三问“是谁呀?”窗户外面的人不报名不说姓,只瓮声瓮气地回答一声:“我!”接着,“我”就用枪顶着马大三的脑门子,把装有花屋和汉奸董汉臣的两个麻袋丢了过来,命令马大三好好看护,否则要他的脑袋,然后一去不返。从此,马大三一听到“我”字就惶恐万分。为了防止花屋自杀,马大三倾尽家里所有棉衣棉被把花屋小三郎缠裹得如襁褓中的婴孩,自己却被冻得咳嗽感冒;以五舅老爷为首的一群人审讯花屋和董汉臣,口供记录如下:“饶命,董汉臣,28岁,翻译官,知不道。花屋小三郎,25岁,日本人,刚来中国,没杀过人,做饭的,别杀我。”董汉臣为了保全性命,教给花屋骂中国人的话却是“大哥大嫂过年好,你是我的爷,我是你的儿”。
花屋小三郎为了“报答”马大三和众村民的不杀之恩,提出与村民完成一笔交易:村民一方把他和翻译送还给宪兵队,日军方面则以两车粮食作为交换条件,村民接受了花屋的条件并且签字订约:“日人花屋小三郎,去年腊月来吾乡。挟风带雪,神色惊惶,衣容不整,兼有枪伤,何人送之,我等不详。六月有余,寒来暑往,我等村民,仁义心肠,鼎力相帮,节衣缩食,悲苦难当,着急上火,没齿不忘。花屋感恩,允我口粮,两大车整,报答有方。我等笑纳,各得所偿。花屋汉臣,归还日方,自此之后,两不相伤。立下此约,中日两方。”这种押韵的语意、谐趣的语言形式,经过五舅老爷那张黑洞洞的嘴“吟诵”出来,使人忍俊不禁。
这些情节、场景滑稽搞笑,消解了抗战这一历史事件的严肃性以及人民群众的崇高性,表现了挂甲台村民愚昧、麻木,胆小怕事、缺乏理性以及轻信敌人、盲目乐观的精神特点。影片正是以这样的方式挖掘了我们民族劣根性特征,提醒人们慎重看待当今的日本人以及理性对待“中日友好”。
三
优秀艺术作品的主题往往不是单一的,不是一眼就能看穿的,而是能够多方面给人以联想和启迪。和其他艺术一样,电影艺术固然要通过人的耳目,愉悦身心,但要获得真正的审美和艺术享受,就必须由视听超越出去,思考、领悟人生的终极意义。
也就是说,艺术和审美代表着人类的一种不断探索精神,标志着对人类理想境界的永恒探求,它最终要探寻的,是人类一个个全新的精神境界。而要完成这种探索和发现,就需要一种怀疑、批判和对话的精神。而这种怀疑和批判精神所对准的,常常是那些被固定、僵化、陈腐的标准和思维模式。所以,艺术和审美的原则,最终表现为一种不因袭不模拟的创造原则。正如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所说:当人们把艺术描述为“眼睛和耳朵的享受”时,就已经背叛了审美和艺术的基本原则。总之,审美的基本精神就是超越精神,探寻人类生存的终极意义。德国诗人和美学家弗·施莱格尔说:“艺术应有的任务,似乎是再现永恒的、永远重大的普遍美的事物。”波德莱尔说:“运用各种艺术可能供给的方法,来表现亲切感、精神性以及对无限的追求。”
如此,艺术和审美为人们的理想生存方式树立着一个标尺,至少是在经验和体验中,它与人们的本真生命相关。它超越生命又最终归于生命。即艺术和审美所要回答的是“人活着究竟为什么”“人凭什么活下去”等人类生存的哲学问题。“艺术只有与人的生存和生命联系起来,才能放射出应有的光芒,生命在审美和艺术中,获得了最为本真的说明和展示。”
《鬼子来了》虽为战争题材影片,但在客观上却表现了人的生存状态的荒诞主题,即人的生存困境:荒谬,悖理,缺乏意义。影片中反复追问“‘我’是谁”;主人公马大三谨小慎微地,竭尽全力地执行上级交给的任务,上边的人却言而无信一去不返;马大三不知道该相信谁,该怎么做;村里的军师、权威人物——五舅老爷开口闭口就是俗语格言,说出的话貌似有理、貌似经典,却全都是不着边际的废话,比如“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来者不善,善者不来”等;日本鬼子惨无人道地杀害了挂甲台全村人,马大三在日本投降之后杀死几个日本俘虏,就被接管日本俘虏的国民政府军枪杀,并被冠以“肆意损毁国际和平环境,公然违背波斯坦协议……扰乱治安,制造恐怖”“不配做中国人的败类”等罪名被杀,并且奉命执行马大三死刑的就是被他感化、对他有感恩之情的日本军人花屋小三郎……
这不由得让人反观自身的生存状态:个人是那么渺小,那么无所依托,个人的生存空茫无着,缺乏意义;个人的生存环境荒谬而悖理,让人不寒而栗。笔者由此想到了曾经在网络上看到的一首诗——《向日葵》:我的一生/都在把光明追求/可是/我一成熟/就要拧断我的头。
影片情节场景不时让人发笑,但这种笑却是“含泪的笑”,让人笑过之后有透彻脊骨的警醒和反思。
四
接受美学理论者认为,“艺术接受活动中,接受者原先的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主观因素综合形成对艺术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在具体接受过程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这种状态叫作“期待视野”。如果接受者的感受与自己的期待视野基本一致,便会感到作品缺乏新意而索然无味;相反,如果作品的意味超出期待视野,接受者则会因为它拓展出新的期待视野,而感到新奇、振奋。期待视野就电影欣赏来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观者对电影题材类型及其评价标准的熟习和掌握程度;二是对历史上一些电影的欣赏经验,它们累积在观赏者心中成为观看新作品的参照;三是欣赏者自己的生活经验,会影响到对电影的审美评价。
影片《鬼子来了》属于抗日战争题材,这类题材的电影数量很多,其主题也大同小异,观众已经耳熟能详。姜文能够在观众熟悉的题材内容上开掘出独异的思想主题,使观众既能在欣赏的过程中有参照有对比,同时,又能够获得惊异、震撼的审美享受。
所以,《鬼子来了》是一部迎刃而上的电影,一部于熟悉的题材中开拓创新的电影。由此,也是一部极具审美吸引力的电影。
①② 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132页,第132页。
③④ 史可扬:《影视美学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5页,第207页。
作 者:孙文莲,石家庄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文艺美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编 辑:李珂 E-mail:mzxsl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