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之间的华尔兹:伍慧明的小说世界

2017-01-28 11:38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兰州730070
名作欣赏 2017年27期
关键词:莱拉现实主义华裔

⊙严 静[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兰州 730070]

虚实之间的华尔兹:伍慧明的小说世界

⊙严 静[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兰州 730070]

本文以新现实主义作为伍慧明两部长篇小说《骨》和《望岩》文本研究的切入点,通过文本细读,指出伍慧明在小说创作中对华裔历史真实性的把握来自于她对排华政策的揭示和对细节的描写,并在此基础上展现了伍慧明在叙述主体、情节安排等方面的后现代艺术探索,肯定了伍慧明对于当代新现实主义小说实践的贡献。

新现实主义小说 《骨》《望岩》

20世纪60年代末期,伴随着文学风向的变化,美国后现代实验小说逐渐冷却降温,小说家们纷纷重新关注社会现实,将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模式与后现代主义创作技巧加以充分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小说样式——新现实主义小说。华裔作家伍慧明就是一位有特色的新现实主义小说作家。伍慧明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她最重要的两部长篇小说《骨》和《望岩》构成了一个精神气质统一的文学世界——在虚实两个维度之间自由滑步,在艺术形式的多样变换之中完成对华裔历史的重构。

一、实:历史的还原

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最直接的创作经验来自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非虚构小说创作。非虚构小说的基本特质在于题材和人物的绝对真实性。伍慧明对小说真实性的获取首先来自于她对非虚构小说素材的借鉴和运用,而她对绝对真实素材的选取在于直面美国的族裔制度。华裔早期的历史与美国颁布推行的一系列排华法案休戚相关。正是具有殖民性质的排华法案造成了早期华裔社区两大基本的社区形态:单身汉社会和契纸家庭。1961年,朱路易以单身汉社会为背景创作了长篇小说《吃一碗茶》。相隔几十年后伍慧明以坚定的姿态在她的创作中更加鲜明地亮出了政治的匕首:《骨》和《望岩》。小说以华裔社区特殊的亲缘关系——“契纸父亲”“契纸儿子”和与之相关的“坦白计划”作为展开叙述的核心线索,表现排华法案对于早期华裔身心的重创,以期重构族裔的历史。伍慧明对小说素材的选取与她实际的生活密切相关。作家1956年出生于美国第一代移民家庭,在唐人街长大成人。伍慧明的父亲本身就是一位“契纸儿子”。《望岩》中译本的“作者简介”中这样介绍:“在《望岩》中,作者直接用父亲的名字‘有信’作为书中的主人公杰克·满·司徒的真实名字,并将小说献给了自己有着真假两个名字的父亲伍锦炎/蔡有信和母亲张杏芳,直接表明了小说的自传性。”在《望岩》中,伍慧明甚至直接将美国移民局1956年至1965年针对华人移民的“坦白计划”的文件、华裔接受“坦白计划”调查的记录完整地植入小说之中,使小说呈现出极为强烈的真实色彩。正是以家族的历史为蓝本,以真实的政治制度为底色,伍慧明才较之其他华裔小说家在真实性上又迈出了一大步。除了素材的真实之外,细节也成为伍慧明表现真实的重要途径。俄罗斯非虚构小说作家阿列克西耶维奇在谈到她自己的创作兴趣时这样说:“我感兴趣的是……大历史通常所忽略的、不屑一顾的东西。我研究被忽略的历史。”在对“被忽略的东西”的兴趣上伍慧明与阿列克西耶维奇不谋而合。伍慧明的小说中没有官方认可的“大历史”,她最着笔力、字里行间精雕细刻的是华裔族群平凡日常的人间烟火:在这里有唐人街单身汉们老无所依的生活,有为了生存夜以继日工作的父母,有在幽暗肮脏的环境下屠宰牲畜的“契纸儿子”,还有华裔家庭凌乱局促的生活环境。伍慧明落笔所及是最普通的华裔个体,是对他们常态的世俗生活颇具画面感的描绘和片段式的连缀,但就是在这不断切换的日常琐碎中,排华高压之下充满创伤的华裔族群逐渐清晰起来。排华政治的冷酷与日常生活的温情在相互的缠绕中形成想象的张力,渗透出早期华裔的辛酸、无奈和悲哀。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小说由对个体的雕塑完成了对族裔群体的想象,翻转出了“大历史所忽略的、不屑一顾的东西”,将真实的历史铺陈开来。由此伍慧明的小说既没有历史小说的“宏大叙事”,也突破了家庭小说的娱乐性和通俗性而具有了社会和政治的重量,充满了道德和情感的力量。

二、虚:艺术的钩织

新现实主义小说的突破在于它既继承了传统现实主义的特质,又充分地吸收了现代主义小说的多元表现技巧。伍慧明汲取了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经验,在追求真实性的同时在小说的艺术形式上进行了有效的尝试。仔细阅读伍慧明的两部小说,不难感受从《骨》到《望岩》小说艺术技巧上的精进。历经十五年打磨的长篇小说《望岩》更加具有艺术先锋性的姿态。

伍慧明小说艺术上的精妙首先体现在她对于小说叙述者的选择上。法国当代叙事学家热奈特说:“现代小说要求解放的康庄大道之一,是把话语模仿推向极限,抹掉叙述主体的最后标记,一上来就让人物讲话。”《骨》和《望岩》都采取以小说的主人公作为叙述者展开第一人称内视角的叙述,而作家则抽离了叙述者的身份,确实是“一上来就让人物讲话”。《骨》以家中的大女儿莱拉作为叙述者,第一章就首先由莱拉展开叙述和介绍:“我们是一个有着三个女儿的家庭。按中国的标准,这并不是什么幸运的事。……我是莱拉,是大女儿,是妈的老大,是她嫁给利昂之前生的。”在《望岩》中,作品一开篇就由主人公杰克首先发声来讲述自己的故事:“我爱的女人不爱我,我娶的女人不是我的女人。张伊琳在法律上是我的妻子,但事实上她是司徒一通的女人。从欠账的角度上说,我也是他的人。他是我的父亲,契纸父亲。”第一人称内视角的叙述不但使小说直接进入主题,同时带给读者非虚构文学“口述实录”的阅读体验,仿佛主人公与读者相对而坐,主人公在回忆的旅程中娓娓道来,而读者在倾听的过程中慢慢感受和消化。为了配合“一上来就让人物讲话”,伍慧明在标点符号的运用上也做了后现代的处理。在小说中伍慧明取消了直接引语而全部采用间接引语的形式以凸显“口述”的文本特征。伍慧明以人物的立场作为小说叙述的动力就是在努力消解作者对于叙述的掌控力,将最真实的人物和故事呈现在读者面前,从叙事的角度增强真实性和可靠性。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是现代主义文学常用的叙事策略,伍慧明选择这样的叙述方式达到了她叙事效率的最大化。长久以来华裔的历史都由白人主流文化来叙述和建构,而被叙述的主体——华裔群体则长久地处于失语和被动的位置。伍慧明小说创作的激情和动力就是要让自己的族群打破缄默,走上前台揭开“大历史”的迷障,发出自己的声音。第一人称内视角从艺术的层面上把描述华裔历史的权力交还给了华裔历史的主体,取消了主流话语的霸权和权威,由华裔自我的言说重返“历史的现场”。这样的叙事手法无疑是从文化、文学的层面对官方历史的抗争和对华裔主体性的张扬。而从小说的角度来看,思想的表达与艺术的呈现之间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如盐入水,有味无痕。

除了对叙述者的设定,在情节的展开方面伍慧明也是颇具功力。从内容上来看,《骨》和《望岩》都讲述了比较完整的故事。《骨》以莱拉一家三口为叙述对象,讲述一家人如何历经苦难到趋于对生活的释然,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新一代华裔如何更好地理解了父辈和族群,并坚定了寻找自我的信心。《望岩》则讲述了“契纸儿子”杰克在经历了“坦白计划”之后的屈辱生活,最终在女儿的鼓励和帮助之下申请恢复成为美国公民,找回了自己的身份和做人的尊严。小说的故事内容虽然完整,但是伍慧明讲述的方式却不再沿袭传统现实主义的因果逻辑和时间顺序,《骨》和《望岩》从头到尾都是在叙述语言的错乱、场景的穿插、片段的连缀和叠加、叙述视角的频繁转化中完成的,这都给小说带来了独特的艺术魅力。《骨》在讲述安娜自杀之后一家人的悲痛欲绝时有一段精彩的描述:“我越来越紧张。我知道利昂只会把一切弄得一团糟,把其他的一些麻烦也卷进来。‘他会没事的。’梅森说,‘他自己会回来的。’‘什么?像只狗一样吗?’我啪的一声关上了门,站在原地想起了许多次我回到家,却找不到利昂,他总是不和我们说一声就出海了。妈有一次解释说是大海的运动拽走了他,让他在陆地上待不住。在陆地上待的时间过长就会让他觉得自己快要变成石头了。大海是他的整个世界:是他的全部。一阵海风,一阵海洋的涌动。海水的咸味像是无边的哭声。在那个宁静而又深不可测的大海中央,到底是什么东西在吸引着他?我想起了那个词:结束。我看见安娜在飞。而我也在她身后某个地方盘旋着,可就是跟不上她。我听见她大笑起来,然后是抽噎的挣扎的声音,突然,安娜死的消息猛地向我冲了回来。接着又一个词出现在我的脑海:逃离。利昂想要找出什么,安娜想要的又是什么?”

这段文字主要表现的是莱拉的意识活动。莱拉从利昂不顾劝阻去警察局质询想到过去的岁月中利昂频繁地出海,又从利昂的逃避想到安娜因无力摆脱现实生活的困境而跳楼自杀。整段文字从现实到回忆,又从过去到现在,任莱拉的意识活动肆意蔓延开来,带有明显的意识流写作的特征。再加上伍慧明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将亲人逝去之痛与生活无助之痛相叠加,读来令人动容。

三、结语

伍慧明的小说既有对政治不加掩饰的指向,也有对生活悲天悯人的描摹;既凭借对真实性的捕捉获取了文学的史学价值,又以艺术上的进取为小说带来了诗学上的审美愉悦。正是在这虚实之间流畅自如的华尔兹舞步中,伍慧明建构了自己的文学世界,使她在接受新现实主义小说影响的同时为新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实践做出了重要的成绩和贡献,成为继汤亭亭、谭恩美之后又一位值得研究的华裔作家代表。

[1]伍慧明.望岩[M].陆薇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

[2]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西耶维奇.关于一场输掉的战争——诺贝尔奖演讲[J].刘文飞译.世界文学,2016(2).

[3]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4]伍慧明.骨[M].陆薇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编 辑:

赵 斌 E-mail:948746558@qq.com

作 者:

严 静,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华裔美国文学、现代文学。

猜你喜欢
莱拉现实主义华裔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莱拉和我是如何环游世界的
公主绑架龙
现实主义与现实题材创作
美国会出现首位 华裔女议员
新现实主义巨匠
新现实主义巨匠:乔治.西格尔
什么是现实主义?
勇斗狂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