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

2017-01-27 21:03:26
唐都学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城市化战略信息化

邬 焜

(西安交通大学国际信息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

邬 焜

(西安交通大学国际信息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更多沿用了工业化时代的集中化和中心化模式,这一模式给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带来了诸多方面的、十分严重的“城市病”。我们应当参照信息化城市化的“去大城市化”“去中心化”“多中心化”“生态化”及“城市群落”网络化的整体性发展战略来实现中央“十三五”规划提出的“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的新目标。

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三五”规划建议。该建议针对“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确定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并明确强调说,坚持这一全新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在具体阐释“五大发展理念”及其具体发展任务时,《建议》明确提出了“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的任务方向。显然,在我国城市化建设存在诸多方面问题的情况下,应当将“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统一起来予以贯彻,使我国的城市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十多年前,我曾完成了一项研究成果,对信息化和西部城市化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讨论。该成果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工业化战略带来的城市化之病;二是信息化给城市化带来的新特点;三是我国西部城市化发展战略的合理选择(参见邬焜《信息化与西部城市化》载于《社会工程研究》第1辑,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6~106页;邬焜《信息化城市与西安城市化发展战略的再思考》载于《情报杂志》2006年第1期,第114~116、120页)。

在那项成果中,我强调指出:传统的、工业时代的大规模生产方式给人类的城市化建设带来的是一种集中化和中心化发展方式,这一方式导致了世界各国的单一大城市化、超大城市化发展的模式。这一模式给人类的城市化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十分严重的“城市病”,直接危害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活的健康发展。十多年前,我曾经把已经显露出来的相关城市病概括为十一个方面:行业、功能齐全的高度集中化、中心化模式;单一大城市版图的无限制扩张;人口密度日益膨胀;高楼大厦林立、城市空地日趋减少;交通拥堵、行路艰难;生态恶化、环境污染严重;水、电紧张,房价昂贵,居民生活成本日高;城市发展成本日益加大;为造虚假政绩、虚假繁荣而贪大、求高;突发性灾难事件频多,后果严重;孤城现象与乡村的日益边缘化。令人遗憾的是,十多年来,在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我所概括的这十一个方面的“城市病”非但未缓解,反而进一步恶化,尤其在交通、生活成本(房价、物价等)、环境污染(大气、水源)等方面更甚。

从世界范围的城市化发展路径来看,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已经呈现出诸多方面的新特点。遗憾的是,直到目前,这些新特点并未引起我国相关方面的重视。我国的城市化建设更多的是延续传统工业时代粗放型、简单扩张型的发展方式,这就导致了工业化时代“城市病”的日益加剧。

在上面提到的那项研究成果中,我曾明确地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信息化浪潮不仅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而且更是一种全新的组织模式和发展模式。这一新的模式在改变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同时,也为人类的城市化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战略。这一全新发展战略有可能成为消解种种“城市病”的有效途径,值得我们认真研讨和切实践行。我曾经把这一全新的城市化发展战略的新特点概括为六个方面:“小实体、大网络”的“去大城市化”战略;城市功能分层定位的“去中心化”战略;“城市群落化”与“多中心化”战略;“辐射式卫星城”战略;“地区性政府迁出大城市”战略;“生态化”战略。

根据信息化给城市化带来的这些新特点,针对我国西部城市化发展的现状,我还提出了关于我国西部城市化发展战略中应当遵循的六条合理性选择的战略原则:“压缩超特大城市规模”“大城市有限发展”“加速发展中小城市”“城市网络化发展”“边远山区、荒漠移民”“关注弱势群体”等。事实上,当年我所提出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并不仅仅适合于我国西部城市化的发展,且同时也适合于全国的城市化发展。只不过当时我所完成的这项成果是教育部立项的“211工程”子项目“西部社会跨越式变迁的规律和模式”这一个分项目的研究,其具体研究方向为“西部社会多重发展维度的规律互动对跨越式发展模式选择的制约研究”。因为该项目研究的内容是针对我国西部发展的,所以,关于城市化发展战略问题的研究便具体化到了西部城市化发展的范围。这一分项目研究的最终成果是一本已经正式出版的学术专著(邬焜《信息化与西部发展多维互动模式探讨》,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该著作把我国西部开发看作是在当代信息科技革命、信息经济与信息社会革命所引发的信息化浪潮背景下的一种全新发展战略。该书认为,人类信息化发展的方式对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某种全新重构和重建的意义和价值。该书从信息化、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全球化、市场化、生态化、以人为本等多重发展维度综合互动的尺度上,对西部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相应提出了诸多战略性对策。上面介绍的信息化和西部城市化发展的议题只是该成果中的一部分。

今天看来,十多年前我所提出的关于城市化发展战略和合理性选择原则仍然是适用的。可惜的是,各级相关政府和职能部门当年并不能接受这样的一些原则,他们都急于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片面地追求大而全、高而上的城市化规模的发展,致使今天面临的“城市病”日益严重,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正常生存,才引起了上上下下的高度关注。尽管如此,我国的很多城市化发展战略都还基本上延续着传统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路径,并未对信息化城市化发展的方式予以足够的重视。

在我2006年出版的《信息化与西部发展多维互动模式探讨》一书中,有一个“附录”(对“西安—咸阳一体化”规划方案的理性思考),是针对当时学界和政府提出的建立“大西安”的战略进行了批判性思考。当年“大西安”发展战略的提出者和拥护者们的具体方案是:把西安建设成一个超级大城市,使其能够成为我国中西部的一座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超级巨无霸,从而能够成为我国中西部的心脏。在相关的设计中,为这样一个未来实现的我国中西部的首席城市规定了应该担负的综合性功能。相应的功能除了已有的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的功能之外,还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大陆桥经济带的金融中心、东西部之间的贸易中心、国家重要的进口替代产业中心、中西部地区的高科技中心、中国历史文化的旅游中心、我国内陆的铁路交通中心。我曾对此提出过这样的批评性意见:制定中的“大西安”建设模式沿用的仍然是已经被西方发达国家所抛弃的工业化时代的传统城市化发展战略。该发展战略是一种片面追求城市发展规模和功能的集中化和中心化的模式。这一发展战略与信息时代给我们提供的全新城市化发展战略背道而驰。“去大城市化”“去中心化”“多中心化”,以“城市群落”网络化的整体性发展来提升区域性城市化发展的地位,应当成为我们发展城市化的新的战略选择。如果仍然沿用工业时代的城市化发展战略,那么,它所导致的超大城市的综合性病症只会把我们引入发展的歧途。

当时,我提出的未来西安发展的全新战略要点是:城市规模合理压缩、城市功能合理定位,通过结构调整和功能压缩方式,达到相对“去大城市化”。其核心是:在功能压缩与功能分化的有选择定位的基础上,建设网络化的城市群,以提升和发展相应的网络城市群的综合功能的方式来取代单一独大的无所不能、无所不包的巨无霸城市发展模式。可实施的具体措施有:停止“摊大饼”式的版图扩张;有选择性地发展卫星城市;将原有城区中的部分机构和企业向卫星城市迁移;实施人口、版图、功能“有限发展”战略;可考虑将陕西省政府迁至咸阳,弱化西安的政治中心地位;将西安原有的经济、商贸中心的功能转移到其之外的卫星城或其他周边城市;主要保留和提升西安的科技、文化和教育中心的地位;改造旧城区时,禁止在原拆迁地再建新的单位或居民区,尽量将其改造为公园、湖泊、绿地或休闲、娱乐场所。

然而,我们不知道,我们的这样一些战略性的思考何时能够引起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和领导的关注。好在中央制定的“十三五”规划中,依据其阐释的全新发展理念,已经提出了“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的任务方向。这就给我们带来了合理规划和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建设的新契机。信息化的世界潮流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战略选择的机遇,如何合理而尽快地把握住这一机遇,制定好适合于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新战略、新模式,并实实在在地加以贯彻和实施已成为当务之急。须知,发展战略上的失误将会给我们带来不可低估的损失。一步棋错,步步棋错。不合理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所带来的弊端已显露出来,若不改变,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危机。

[责任编辑 王银娥]

猜你喜欢
城市化战略信息化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当代水产(2022年1期)2022-04-26 14:34:58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6:02
战略
战略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湖湘论坛(2015年4期)2015-12-01 09:30:08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中国卫生(2014年1期)2014-11-12 13:16:34
信息化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0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