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的风土,共享的时序:广西二十四节气文化

2017-01-27 18:03龙晓添
民间文化论坛 2017年1期
关键词:立春广西

龙晓添

多样的风土,共享的时序:广西二十四节气文化

龙晓添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以黄河流域的天文物候为依据的,但却在传承与扩布的过程中,不断地与各地民众生产、生活规律相适应,其对整体时间的划分被广泛接受,成为中华各地共享的时序。广西远离黄河流域,有着大为不同的地形地势、物产气候,各地广泛居住着各个民族,遵循不同自然秩序,传承不同的文化传统,但是一样以二十四节气为参考,安排生产、生活,应时而动。这种民间智慧在广西的歌谣、谚语中有广泛的体现,不同节气也同样有相应的信仰与仪式活动。

二十四节气;广西;风土;时序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是逐步产生的。《尚书•尧典》关于“四仲中星”的记载,就是用四组恒星黄昏时在正南天空的出现来定季节的方法,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而据研究“四仲中星”这项观象授时的重要成果至迟到商末周初已取得。虽然全部二十四节气名称在西汉初的《淮南子•天文训》中才出现,但战国末成书的《吕氏春秋》中已记载有二十四节气的大部分名称。秦统一时制订的颛顼历,把历元定在立春,也证明二十四节气产生在秦统一全国之前。①白寿彝总主编;徐善辰,斯维至,杨钊主编:《中国通史3》第三卷上古时代“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478页。

二十四节气一直流传至今,因为其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反映四季的变化;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表征雨量;惊蛰、清明、小满、芒种有关农事。从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展现着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寓意着“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节奏。②余耀东编写:《二十四节气》,合肥:黄山书社,2012年,第3页。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以黄河流域的天文物候为依据的。春秋以前人们已用土圭测日影测定“四立”分别表征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其农业意义为,全面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③余耀东编写:《二十四节气》,合肥:黄山书社,2012年,第8页。然而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四季长短不一,因此,“四立”反映黄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却不显著,不能适用全国各地。但是二十四节气却在传承与扩布的过程中,不断地与各地生产、生活规律相适应,虽然同样的节气在不同地域物候不同,但对整体时间的划分却是广泛地被接受,成为中华各地共享的时序。

广西远离黄河流域,有着大为不同的地形地势、物产气候,各地广泛居住着各个民族,遵循不同的自然秩序,传承不同的文化传统,但是一样以二十四节气为参考安排生产、生活,应时而动。

一、广西风土与时序观念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南疆,北纬20°54′~26°26′与东经104°29′~112°04′之间,北回归线横贯中部,经过苍梧——桂平——上林——那坡一线,是我国4个北回归线贯穿的省区之一,属低纬地区。东至贺州市八步区南乡金沙村,西达西林县马蚌乡清水江村,北抵全州县大西江乡炎井村,南到北海市斜阳岛,北接贵州、湖南,东南连广东,西靠云南,西南与越南民主共和国接壤,大陆海岸线长达1595公里,是唯一地处沿海的自治区。属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是中国季风最明显的地区之一。①广西壮族自治区气候中心编著:《广西气候》,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第1页。地形属云贵高原向东南沿海丘陵过渡地带,具有周高中低、形似盆地,山地多、平原少,岩溶广布、山水秀丽的独特地形地貌特点。②广西壮族自治区气候中心编著:《广西气候》,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第1页。广西地域辽阔,南北跨5.5个纬度,直线距离约600km;东西跨7.6个经度,直线距离约800km,因而气候的地域差异明显,南北不同,东西有别。南北温差大,东西降水量和日照差异大。③广西壮族自治区气候中心编著:《广西气候》,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第3页。

广西古属西瓯、骆越故地。自秦代以来的两千多年间,人口流动、民俗渐渗。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民族识别,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十二个民族。各民族交错杂居,互相影响,形成了既有共性又有各自鲜明个性的民族风俗习惯。据考古发现,距今八九千年至三四千年前,居住在广西境内的古越人已有农耕稻作,用有肩石斧、有段石锛、有柄石铲进行农作,驾驶独木舟、竹筏,结网捕鱼,饲养猪、狗等家畜。④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民俗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页。两千多年前,壮族先民就依据河水涨落规律耕种“骆田”。秦汉以后,尤以明清以来,中原汉族不断地迁入广西,带入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促进开发,农业生产一直是各族民众主要的生产活动,并逐渐出现多种多样的农事习俗。⑤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民俗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0页。广西绝大部分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豆麦、薯芋、果类、瓜蔬。桂西石山地区则以种植旱地作物为主,除种植主要粮食作物玉米外,还多种植高粱、黍等。一些高寒山区则种植冷禾或糯禾。⑥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民俗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0页。

广西各族先民很早的时候就意识到太阳运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但意识到一年有四季之分是与汉文化有了接触以后。“ɕin1(春)、ha6(夏)、ɕou1(秋)、toŋ1(冬)的壮语读音与古汉语读音对应十分严整,可见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了。……与四季变化关系最为密切的,当是二十四节气了。”⑦蒙元耀:《壮族时空概念探微》,载覃乃昌、岑贤安主编:《壮学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353页。二十四个节气壮语读法是:Lap8ɕin1(立春)、haɯ4θi3(雨水)、kiŋ1ɕik8(惊蛰)、ɕin1fan1(春分)、ɕiŋ1miŋ2(清明)、kok7haɯ4(谷雨)、Lap8ha6(立夏)、θi:u3mu:n4(小满)、mu:ŋ2ɕuŋ5(芒种)、Ha6ɕi5(夏至)、θi:u3θaɯ5(小暑)、ta:i6θaɯ5(大暑)、Lap8ɕou1(立秋)、ɕaɯ5θaɯ5(处暑)、pe:k8lo6(白露)、ɕou1fan1(秋分)、ha:n2lo6(寒露)、ɕu:ŋ5kja:ŋ5(霜降)、Lap8toŋ1(立冬)、θi:u3θi:t7(小雪)、ta:i6θi:t7(大雪)、Toŋ1ɕi5(冬至)、θi:u3ha:n2(小寒)、ta:i6ha:n2(大寒)。“从读音来看,这也与古汉语严整对应的。二十四节气是黄河流域一带的汉文化产物,吸收进壮语之后,它就跟壮族本地的气候物候结合起来运用了。”①蒙元耀:《壮族时空概念探微》,载覃乃昌、岑贤安主编:《壮学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354页。而广西其他民族民众也如此,以二十四节气为生产、生活的重要时序依据。

二、二十四节气的谣谚

广西历来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民众能歌善舞,热情饱满,而歌谣和谚语是这种生产、生活的激情与智慧很重要的表达方式。

(一)民间歌谣中的二十四节气

民间歌谣自然成文、淳朴优美,而广西是民间歌谣的海洋,处处都有动人的歌声,歌谣是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歌谣中有不少都与二十四节气有关,有的是对民众生产的知识指导,有的则在普及知识的同时抒发情感。壮族人喜爱唱山歌,传授农业生产知识的有《十二个月农活歌》《二十四节气歌》《时令农事歌》《十二月歌》《二十四节气农活歌》,还有专门的锄地、插秧、种玉米、收割、采茶、驯牛歌。②覃圣敏主编:《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第5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893页。毛南族有《二十四节气种植歌》,瑶族有《十二月歌》《二十四节气歌》。崇左壮族广泛流传着《二十四节气歌》,如江州区江州镇、太平镇一带壮族的《二十四节气歌》③谭先进编著:《崇左文化述要》,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527页。:

立春节气最头先,春寒未过还冷天;多积肥料管好牛,冬种作物该收捡。

雨水气温渐回升,翻犁翻耙整田园;种好玉米种花生,防止烂秧保苗全。

惊蛰突然变冷天,老牛最怕这一变;体弱多病防寒冷,体壮也要多保健。

春分季节艳阳天,燕子衔泥回家园;天气逐日变温暖:不冷不热好耙田。

清明人人盼晴天,天气晴朗兆丰年;山青水秀秧苗壮,歌声洒绿满垌田。

谷雨布谷叫连天,不误农时抢插田;中耕玉米播黄豆,及时施肥早稻田。

立夏雨量正增添,田间管理要提前;合理施肥勤排灌,水面不深又不浅。

小满前后插中造,山塘水库要加坚;雨多病虫蔓延快,边除虫害边耘田。

芒种雨水渐增添,暴风雷雨压满天;低洼作物要防涝,成熟玉米要收先。

夏至河水涨到边。近水坡地要防淹;早稻攻胎要抓紧,晚造插秧也提前。

小暑进入炎热天,夏收夏种紧相连;早稻成熟要抢收,避免稻谷变霉烂。

大暑日头如火煎,边收边打边犁田;晚造玉米要抢种,花生急收在眼前。

立秋气温转下降,晚造插秧要提前;春争时来秋争分,秋种花生择晴天。

处暑台风暴雨多,防洪堤坝要加坚;多种杂粮红薯类,山塘蓄水备旱天。

白露秋风渐渐起,雨量渐少天气变;秋旱注意勤灌溉,施肥管好晚稻田。

秋分云高多晴朗,难求暴风大雨天;赶收荞麦收花生,种植秋蔗为明年。

寒露风吹树叶黄,气温急速往下降;晚稻保温最重要,好比健人防风伤。

霜降秋高天气爽,高粱红熟桔子黄;晚稻勾头迎风摆,森林火灾要提防。

立冬过后雨量少,冷风吹拂人身寒;晚稻成熟要收割,晒干风净送进仓。

小雪收完莫要歇,冬翻冬种仍大忙;麦豆油莱冬小麦,力争三造多打粮。

大雪冬寒落冰霜,冬种作物要提防;香蕉菠萝木著种,还要为牛备草粮。

冬至狗肉水圆汤,日晒太阳要经常;糖蔗榨季开始了,抓紧砍蔗运输忙。

大寒过后是年关,挣钱买货个个忙;深耕改土多积肥,争取明年翻两番。

演唱者:于文仁

崇左地处广西南端,气候温暖、湿润,这首《二十四节气歌》比较完整地道出了各个节气的物候、农业生产特点等内容,简单明了又充实可靠,是当地人农业生产的重要知识依据,也是我们了解崇左农耕习俗的重要资料。

而瑶族《二十四节气歌》①《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编:《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7》,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5—6页。则不仅传达了物候和相关生产知识,更通过歌谣表达婚姻爱情观,述说自己对爱情、家庭的渴望,另有一番情趣。

正月想妹是立春,立春雨水不调匀;世上一男配一女,亏哥苦命打单身。

二月想妹是惊蛰,春分路上闹沉沉;人家有双又有对,哥打单身难出门。

三月想妹是清明,谷雨到来把田耕;出门望见人双好,人双摇动哥心生。

四月想妹是立夏,小满禾苗洞上青;满天都下细蒙雨,无帽遮头只望晴。

五月想妹是芒种,家家包粽满村香。节过端阳夏季到,望哥半人走路光。

六月想妹是小暑,最恨日头大暑天;天时热热哥心冷,冷落无双大半年。

七月想妹是立秋,处暑禾苗勾了头;哥今好比鸭仔样,鸭仔无娘跟水游。

八月想妹是白露,秋分雨水白如霜;霜水流往眉毛下,眼前冷落好凄凉。

九月想妹是寒露,霜降北风冷飕飕;人家有双又有对,哥打单身到处游。

十月想妹是立冬,小雪飞飞起北风;家家槌布叮咚响,无人送布给哥缝。

十一月想妹是大雪,冬至房屋空又空;黄鳝无鳞撞着雪,问妹如何过得冬。

十二月想妹是小寒,大寒雪上又加霜;无枕无人双足冷,收缩又是两头难。

原存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长垌乡平道村韦公力家,曹廷伟等收集。

(二)民间谚语中的二十四节气

谚语是民众口头流传的通俗而精辟的定型化语句,往往具有一定的认知和教育作用。广西因二十四节气而产生的农谚非常丰富,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二十四节气是为了方便农事而制定的,事实上农民也都一直在根据它来安排生产活动。这一套天文知识进入壮族地区后,人们就更加容易掌握季节的变化规律了……人们知道冬至那天白天最短,夜间最长,而夏至那天则反过来。春分秋分那两天是昼夜长短一样,所以就有谚语:二月八月,日夜各半。春不分不暖,秋不分不凉……春分在农历二月,过了这个节气,白天开始变长,天气也渐渐变暖变热。秋分在农历八月里,过了这个节气,白天又开始变短,随后天气就变得凉爽起来。”①蒙元耀:《壮族时空概念探微》,载覃乃昌,岑贤安主编:《壮学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354页。

以下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的谚语为例。

立春晴,春季雨水匀。(宜州)立春晴,百物成。(贵港)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金秀、蒙山)但求立春一日晴,姜瓜薯芋绿连连。(桂平)尽望立春晴一日,黄牛耕地不用力。(横县)可见立春之日天晴预示着有利于庄稼生长。立春有雷春雨调匀。(合浦)春雷表示气候的调和。立春晴,好年成;立春漏,水横流。(象州)立春晴,好收成;立春漏,百日沤。(武宣、柳江)立春打霜百日旱。(兴业)立春有雪,有旱灾。(全州)立春蒙黑四边天,大雪纷纷是旱年。(北流)立春水分渣,无雨旱得怕。(桂平)而下雨则会影响年成,打霜、下雪更是糟糕。立春丙丁遇大旱,壬癸就会水滔天。(荔浦)则是以立春日期总结、预测天气、收成。而即使是在祖国南疆,立春之时一样的还是比较寒冷的,而这种冷是在比较之中总结出来的:年内立春春不冷,年后立春三月冷。(上思)正月立春二月寒。(罗城)立春不冷雨水寒。(马山)立春暖,后期冷;立春冷,后期暖。(荔浦)立春一日,水热三分。(融安、德保)立春冷,春天暖。(宜州)冷不过春头,热不过秋后。(南宁)②所引谚语载于,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西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谚语集成•广西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8年,第472—474页。

节到立夏,大水过坝。(马山、南宁•壮)四月立夏水添河,三月立夏河烧水。(扶绥•壮)立夏最鲜明的物候就是多雨,因此民众也一定会根据经验尽早地做好防汛的准备。而立夏下雨是很好的物象,表征着丰收:立夏无雨下,丰收是假话。(武宣•壮)而若是打雷则会影响降雨,以致影响收成:雷落立夏垌,不用带蓑衣。(防城•京)

立秋忌讳打雷:立秋响雷,谷子歉收;立冬响雷,冻死耕牛。(三江•侗)

忌刮东风,而喜南风,西风、北方皆主雨:立秋吹东风,渔家肚皮空。立秋南风起,农民不愁食。立秋发西风,风暴来得凶。立秋吹西风,雨水一日落到晚。

而立秋下雨也被认为是好的,会丰收:立秋有雨雨调匀。(东兴•京)立秋下雨,粮菜俱丰。(德保•壮)立秋有雨雨水足,立秋无雨天大旱。(马山•壮)立秋有雨秋秋有,立秋无雨半成收。(扶绥、横县•壮)立秋爱雨,白露喜晴。(德保•壮)

立冬宜在靠前时段,晚了则不好:冬在头,谷满筐;冬在中,娘卖米;冬在尾,卖油来换米。(龙州•壮)③所引谚语载于,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西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谚语集成•广西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8,第491—493,498页。

三、节气习俗的地域性与民族性

二十四节气中“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四时八节’。围绕四时八节等节气时令,依据节气的顺序,传统社会形成了系列的信仰与仪式活动。①萧放:《二十四节气与民俗》,《装饰》,2015年第1期,第12页。广西民众依照二十四节气安排生产、生活,也由此在各重要节气形成了固定的特色习俗。以下以立春、清明、夏至和冬至为例。

(一)立春

广西传统水田耕作有开耕之俗,称“开春”“开犁”,是一年农事活动开始的标志。各民族、各地区开耕的具体时间不定,仪式也不尽相同。但一般春节过后,立春之时即要开始,而此时黄河流域还处于封冻之中。

壮族“开耕”多在立春或春节期间举行。届时,择一吉日,焚香犁上,以祈吉利。随后牵牛扛犁下田,每块田只犁一行,寓意新年农活轻松快捷。贺州壮族农户有大年三十守夜待次日早耕的习惯,谓之“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巴马壮族开犁以木棉花开为期。②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民俗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0页。瑶族也有开春试犁的习俗。恭城一带每立春,县官要亲自试犁,昭示春耕开始,百姓不得怠慢、闲游。山区瑶族立春上山砍竹,插到准备育秧的田里,或到地里挖上几锄,谓之“动春”。③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民俗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0页。仫佬族立春前一日,由县官到县城东郊水田中试犁,各“冬头”(冬组织的头人)跟随于后,象征性地把谷种撒到田里。各家各户纷纷仿效举行开土迎春仪式。“冬头”在立春之日把剩下的谷种分给各户,各户焚香祭祖,牵牛到田里犁三犁,把谷种撒到田里,春耕生产便由此开始。④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民俗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1页。

(二)清明

虽然广西有部分民族在三月三祭扫,但仍有不少民众在清明节祭扫,把清明节称为“扫墓节”“挂纸节”“拜山节”。民间扫祭方式有户祭、族祭、联宗祭祖。扫墓的祭品有肉类、香烛类、糖果烟酒类,还有有色糯米饭,又称“乌饭”“三色饭”“五色饭”。广西侗族在清明节,用水熬一种当地人称为黄饭花的草,榨汁煮糯米饭,呈黄色,侗语称此做法为“醋糯饭”,用于祭祖,民众当天也吃。⑤杨筑慧:《侗族糯文化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06页。广西客家人清明节吃五色糯米饭,而此俗在岭南瑶族、壮族中最为流行。⑥广东省民族研究学会、广东省民族研究所,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编;马建钊、房学嘉主编:陈晓毅、肖文评副主编:《广东民族研究论丛•第十五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年,第159页。

而除此之外,各地还有一些特色食品用于清明祭扫。比如较为普遍的生菜包,桂林的“粉蒸肉”,灵川的“清明粑(糕)”,横县、兴安的公鸡血祭祖,融水的白头婆艾糍粑,宜州、凭祥的黄花饭,北海的金猪等。祭扫当日,前往整修祖坟,摆上祭品,烧香化纸鸣炮,子孙依次在墓前向祭拜。祭拜完毕,由长房子孙在坟头压一张红纸为已祭标志。随后还要聚餐,离家近则回家,远则在坟前席地宴饮,意谓与祖先同餐。⑦张廷兴等编著:《中华民俗一本全》,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51页。

三江高定村的侗族清明时要举行大祭,全村人迎萨并到村头的坟前祭祀。①梁敏娟《广西三江县高定村萨神初探》,载于林继富主编:《中国民俗传承与社会文化发展》,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44页。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等地,清明节有赶阴圩的习俗,又称“赶祖先圩”。毛南族民间认为,人死后,清明时却还要赶圩。因此阳间的人清明也要去赶阴圩,否则,祖先灵魂得不到慰藉,就会回家来作祟,致人畜不宁。因此清明天还未亮,全家就要去赶阴圩。阴圩的货摊上有猪肉、糖、纸钱、香烛、清水盆。阴圩交易时,先扔钱到清水盆中,若钱浮在水面,表示祖先已来。人们便赶紧回家祭祖。出嫁的女儿也要带着祭品,回娘家上坟。②铁木尔•达瓦买提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中南、东南地区卷》,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101页。

广西传统清明节妇女儿童还有打秋千、放风筝的习俗。广西壮族男女青少年喜爱打磨秋千,即一种形状像一把去掉伞衣而撑开的伞架,在地上栽一根木桩(高出地面一米左右),将一块中间挖有圆孔的长形横板安装在桩顶上,板面两头各坐一人,共同有节奏地用脚蹬地,使横板和人在上面旋转。在快速旋转的过程中,头不晕目不眩的人受到称赞。③张廷兴等编著:《中华民俗一本全》,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54页。

(三)夏至

传统社会夏至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民间重要的节日,被称为“夏节”“夏至节”。据《周礼•春宫》记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以祈求消灾年丰。清代之前,每到夏至都放假一天,宋朝时期百官还放假三天。广西夏至之时天气特别炎热、湿溽,人们容易觉得困倦疲乏,因此非常重视饮食养生。俗话说“冬至萝卜,夏至面”,但广西夏至却有着闻名全国的特殊食俗:吃狗肉。广西钦州、玉林等地区,夏至吃狗肉和荔枝。北方广大地区冬天吃狗肉是因为狗肉属热性,冬天吃可以暖身抗寒,而在夏天易上火,故而不食用。而在南方尤其是两广,传统上则有夏天吃狗肉的习惯,故俗语有“夏至狗,无处走”的说法。岭南雨水多,湿气大,而狗肉被认为能祛风湿和止痛,能防治风湿。北方人喜吃黑狗,按中医理论,黑狗强于补肾,食之身体强健。而南方人认为夏季燥热,食欲缺乏,极易损伤脾胃,而黄狗补脾胃祛风除湿,食之补脾胃、防风湿。④南朝君编:《食疗、营养与烹调》,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年,第997页。另外,这也与南方人冬病夏治的习俗有关,“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认为夏至吃了狗肉,身体就能抵抗西风恶雨的入侵,少感冒,身体好。

(四)冬至

冬至在广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民间有“冬至大过年”之说。冬至这一天,广西各地都有用“米粽”祭祖、馈赠亲友的习俗。武鸣、南宁一带,冬至之日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吃冬”,但天黑前要赶回夫家,否则被认为不吉利。钟山、阳朔、上林、大新、三江等地冬至要有集体祭拜宗祠、社公、土地公俗。桂林一带冬至要打太平清醮。桂平等地的瑶族将冬至称为“敬老节”,儿女们要在这一天向父母、老人、师长拜节并献鞋帽袜子。贵港冬至要祭扫新坟,称为拦冬。清陈芝诰就有诗描述此俗:“惘怅新坟土未开,泉台冬至不胜寒。一杯暖酒含愁奠,泪落如珠不忍弹”。

汤圆被认为象征天圆,因此冬至吃汤圆寓意祭天。龙州地区将冬至称为“汤圆节”,这天清早家家户户搓汤圆祭祖,然后全家分食,晚上还要办酒席致祭,祭后举行家宴。玉林、梧州汉族要吃豆腐酿,德保等壮族吃南瓜饭,此两种食物象征宇宙伊始的混沌,寓意万物开端,与北方冬至吃百味馄饨的寓意相同。此外,粽子、沙糕、糍粑(又称“冬糍”或“大肚糍”)等也是冬至常见的食品。宾阳、龙州、那坡、扶绥等地壮族、汉族,冬至要吃鱼生,“冬至鱼生,夏至狗肉”,认为冬至虽是阴气极盛之时,却也是阳气回升之始,宜吃性凉的鱼生润肺。广西各地冬至这一天还腌制腊味食品,认为可以长期保存不变质。桂北有谚语“冬至腊肉不用盐”,贵港等地还要在这一天酿冬酒。①岭南文化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编:《岭南文化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第623页。

结 语

广西虽然地处祖国南疆,有着与黄河流域迥异的物候条件,但是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各族民众广泛地接受了二十四节气的时序安排,并因地制宜地对其内涵进行调整。广西各地各族广为流传的民间歌谣、谚语中有大量二十四节气的内容,二十四节气是指导民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标准,而又被不断地丰富、积累,成为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知识系统。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抽象的时间标准,还有着丰富的内涵,直接指导着民众的农业生产,预测物候,是未雨绸缪的重要依据。另外,有些节气还成为重要的节日,衍生出复杂的信仰与仪式活动,成为民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内容丰富的时序观念,长期以来广泛地影响着中国民众的生产、生活,虽然祖国幅员辽阔,各地风土相异,但是应时而动的智慧却是统一的。

[责任编辑:冯 莉]

K890

A

1008-7214(2017)01-0013-08

龙晓添,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广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

猜你喜欢
立春广西
壮美广西
习主席视察到广西
农事 立春
《广西戏曲》
农事 立春
立春摆饰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减宇木兰花·立春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追歼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