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我们该坚持什么

2017-01-27 19:24■文/
中国传媒科技 2017年3期
关键词:舆论导向工作者时代

■文/ 林 昱 刘 剑

新媒体时代,我们该坚持什么

■文/ 林 昱 刘 剑

在媒体变革和不断融合的环境下,媒体的开放性和传播的自由化,使得人们的思想日趋多元化,其行为的差异性也日益增强。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各种观念相互碰撞,是当今时代的特征。新媒体时代,虽然新闻的表达方式有所转变,但新闻导向不能丢、不能变。传统媒体更要“坚持自己的坚持”;社会舆论更需要有一个“主旋律”来定音,传递正能量;媒体从业人员,更应该坚持核心价值观,用道德和法律规范行为。

新媒体时代;电视报社;变革

1.舆论导向没有“盲区”和“死角”

以往相较于党报党刊,都市类、网络等媒体偏重娱乐色彩,在传播业界属非主流媒体,处于从属地位。随着网络新兴媒体的崛起,传播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都市类报刊,尤其是网络媒体已成为大众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主渠道”,逐渐成为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推手,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新媒体时代,媒体业态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舆论生态面临新的挑战。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宣传思想工作的灵魂。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方面,没有“价钱”好讲,也不存在“特区”。无论是文化新闻,还是娱乐报道,都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倡导“绿色文化”。都市类报刊和网络新兴媒体都要将导向意识深度融入每篇新闻报道里,渗透到每个版面中,体现在每个网页上,实现过程全覆盖,消灭导向上的“盲区”“死角”。即使“没有驾照就上路”的自媒体也不能独善其身,也要讲舆论导向,自觉承担起舆论导向的责任。自媒体作为一种媒体形态,所传播的内容代表了传播者的主张和对事物的认知态度。从这一点来看,自媒体必须传播社会正能量,必须守望社会公平正义,必须符合团结、稳定、鼓劲的舆论导向要求,切实发挥正面宣传的积极作用与舆论监督的补充作用。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的表达方式可能有转变,但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这就需要党报、党刊,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要勇但重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让党的主张成为时代最强音。有段时间,一些媒体片面追求新闻娱乐化,这反映了少数媒介从业人员舆论导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淡化。正因为如此,使得一些低俗的内容,在媒体上大行其道,瓦解着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传统的优良文化。媒体从业人员要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放在首位,要有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要增强创新能力,用传统媒体的优势拓展新媒体的发展空间。

2.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媒体公信力的基础

媒体竞争日趋激烈,商业化趋势日渐明显,一些媒体受利益驱动,新闻呈现商业化倾向。部分媒体片面追求“眼球经济”和“轰动效应”, 媒体从业人员追求所谓的“网红”,造成一些捕风捉影、夸大歪曲甚至编造事实的报道时常出现,导致“炒作”之风盛行。

虚假新闻现象屡禁不止,甚至是越演越烈。网络移动媒体的兴起,是科技发展和时代进步的标志,也是一把“双刃剑”,给我们带来信息通达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在传播信息过程中,一些网站打着“内容为王”的旗号, 在捍卫媒体生存“话语权”方面“剑走偏锋”,不惜通过一些恶俗、弄虚作假的事件来博取眼球,引来公众注意。这是去年被曝光的几起典型的虚假新闻案例:“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东北农村“礼崩乐坏”、“安徽男子术后右肾丢失”等事件的报道。这些报道被网络媒体大量传播,点击率超千万,甚至过亿。这些夸大或杜撰出来的虚假新闻,误导了受众,不但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大大降低了网络新闻的真实性与可信度,也给国家、社会带来危害。由此看来,媒体以牺牲新闻的真实性来换取点击量和受众关注,无疑是杀鸡取卵。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媒体公信力和新闻报道力量之源。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以及新闻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新闻生产和传播已经进入自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的最大特点就是,人人都是新闻的生产者、传播者,这给新闻审查和监测带来较大的难度,也对坚持新闻真实、杜绝虚假新闻的产生和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杜绝虚假新闻的传播,必须“从我做起”。任何媒体都负有正确传播社会价值观的责任,媒体的覆盖率决定了它的传播力,也恰恰因为这样,传播力越强的媒体,就越应该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其强大的力量来自于传播内容的真实性和权威性,这就需要传播者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自觉维护新闻真实性,杜绝虚假新闻。尤其是职业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正确的新闻真实观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坚持文化立场,坚持价值判断。不论是新闻采写,还是编辑与审查的每一道环节,都要恪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加强责任意识,尽可能避免新闻的失实,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自媒体也要坚持道德底线,坚持文化立场,坚持价值判断。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本着负责的态度,对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要有自己的正确判断,把握好分寸,切忌盲目跟风。

3.“三贴近”,新闻的灵魂和“生命线”

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新闻线索,缩短了新闻生产周期。但一些媒体记者,缺乏生活经验和扎实的调查采访,整天守在电脑旁,从网上找新闻,以网上“搜新闻”代替“跑新闻”; 也有的记者整天泡在会议上和材料堆里,或者对网上传播的信息或坊间传言不经核实,就按照自己想象来编写故事。这种“泡”在网上“做”出来的新闻,内容“干巴巴”的,没有细节、没有故事、没有感受、没有激情,文字表述更是“惊为天书”,读起来枯燥乏味,甚至让人不知所云,这样的文章难以感染人、鼓舞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做好新闻工作的根本要求。如果我们的新闻报道和节目脱离群众,偏离生活,群众不爱看、不爱听,其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引导作用也无从谈起。莫让“三贴近”变成“三脱离”,不然新闻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采访是新闻写作基础,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实践早已证明,只有依靠群众,坚持“从一线来、到一线去”的原则,才能为新闻战线提供强大的源头活水。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一是要“沉下身子”,走出“书斋”,深入到田间地头,深入火热的生产一线,深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中,把镜头对准人民群众,用心见证,用情记录,从看似平淡无奇的新闻事件解读和讨论中,挖掘出新的价值和丰富的内涵。二是要“开动脑子”,改进报道内容,使之更加接地气,更加贴近实际。近年来,一些传统媒体在“关注民生”“服务大众”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关注民生,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线”。传统媒体在展现百姓生活、反映民众心声、关注社会问题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特殊的优势,只有倾听群众渴求,紧贴群众所需,切实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结合起来,我们的新闻报道才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要“放下架子”,虚心学习群众语言。新闻报道中,用人们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的所想所需,这样能够很好地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引起思想共鸣,切实提高新闻宣传工作的亲和力和渗透力。

4.勤奋敬业,媒体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勤奋敬业,是一个人安身立命最基本的道德之一。也是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循的职业规范。“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人们对新闻工作者的褒奖之词,有人甚至把记者尊为“无冕之王”。不干不知道,干了才知道。其实,记者这一职业是个苦差事,以“神仙肚、铁板脚”“睡得比狗晚,醒得比鸡早”等词句来形象地比喻记者之苦,一点也不为过。在抗震救灾前线,工厂、田间和案发现场等处,都曾留下过记者采访的足迹,到处都有记者挥洒的辛勤汗水。新闻工作富有较强的挑战性,尤其是当今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记者不像有的职业那么赚钱,也不像有的职业那么光鲜,头顶上的“光环”也渐渐地淡去。思考、调查、倾听和写作,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四种基本素质,要达到这样的基本素质,没有勤奋敬业的精神作为支撑是无从具备的。

由于互联网的存在,在给我们新闻工作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我们的敬业精神提出了挑战。在互联网高度发达,获得资讯的渠道、技术、手段发展迅速的情况下,真正做到勤奋敬业就显得格外重要。作为新闻工作者,除了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更应该有一种新时代的敬业精神。首先,要把“三贴近”变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坚持不懈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真正做到心系人民、脚踏实地,保持吃苦精神和恒心耐心。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新闻的规律不会变,新闻是“跑”出来的,“脚”底下出新闻。我们所写的每篇文章,所编的每个版面,要当作自己的“责任田”,要种好这块“责任田”,就必须每天勤奋耕耘,努力创新。其次,作为新闻工作者,除了要有较高的政治水平和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外,还要提高新闻敏感和学识水平,厚积知识底蕴。因为,编辑记者职业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报道的走向;知识广博程度影响着作品水平的高低,影响工作质量的高低。再者,新闻工作者要紧跟时代前进步伐,沉下心来学习新事物,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熟练掌握各种现代传播手段,会用“十八般武艺”,成为一名“全天候”的媒体人。

在当今时代,如何做记者,如何做一名优秀的记者,对于我们新闻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田迎娣.新媒体时代坚持“三贴近的重要性[J].新闻世界,2012(06).

[2]马文秀.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真实性问题探究[J].新闻世界,2013(09).

(作者单位:衢州广电传媒集团广播电视报社)

G2

A

1671-0134(2017)12-068-02

10.19483/j.cnki.11-4653/n.2017.03.007

猜你喜欢
舆论导向工作者时代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坚持正面宣传 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让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媒体服务大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之我见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传播先进性别文化